|
标题:不管中医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帝禹山河图 于 2005-11-15 11:19:31.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不管中医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人类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伟大的人类文明。当然,中华民族也有迷惑的时候,中华文明也有疑虑的问题。特别是近百余年,在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中,相当数量的中国人陷入迷茫:中国文化不行了,要全盘西化;中国汉字不行了,要全盘拉丁化;中医也不行了,要全盘引进西医。
由于许多持这样观点的人,受到西方政府和西方学者明里暗里的欣赏和支持,他们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行政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民间学者(参阅《民间学者站起来》一文),受到严重的不公正待遇,造成民间智慧、历史智慧的极大浪费。例如中医就已经被边缘化,被妖魔化,被伪科学化,以致中国大陆的政策,自己就歧视中医,对中医有诸多限制;中国香港的法律,明文禁止中医治疗传染病;而大多数外国政府都禁止中医大夫行医。目前中国大陆的中医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没有摸过针(针灸),既不会号脉,也不会开药方,因为学生整天都在背英语。显然,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中医将断送在21世纪。总之,中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现在是给中医恢复名誉和应有地位的时刻了!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和差异,人所共知。西医认为,每个人都一样(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有些西医大夫已经开始注意个体差异);中医主张,因人而异。西医认为,环境都是一样的;中医主张,时空不一样,冷暖有时,违时则病,疗效随时空有差异,例如子午流注。西医认为,每个器官都是独立的,头痛医头;中医主张,所有器官都相通,耳针可治全身病。大体而言,西医擅长治疗简单局部疾病和急性病;中医擅长治疗复杂整体疾病和慢性病。此外,中医药比西医药治疗成本低,更具有普遍使用价值(有一位八旬老人腿疼,用鲜姜片沾黑蚂蚁酒擦涂,效果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用简单体系评判复杂体系,用西医体系评判中医体系,显然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行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科学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条件有相同的结果,而每一个条件都是可以单独测量的。问题在于,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空环境也是不一样的;而许多条件都是难以测定的,特别是某一条件往往难以单独测定。显然,简单化地用科学原理处理生命现象和中医学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笔者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从宏观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西医实际上是中医的一部分,心电图实际上是号脉的技术进步,化验单实际上是望诊问诊的计量化,西药实际上是中药的范围扩展,西医理论实际上是中医理论的新进展。
这是因为,中医的理论核心,是要解决人体与自然的互动规律,它特别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运转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当然,由于历史上中医观测技术的局限,以及中医学者的观念局限,中医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如此,中医历经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实践,仍然取得了巨大的医疗实效。事实上,中华民族历万年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中华文明历万年而青春依旧、充满活力,中医功不可没。
已故学者张颍清提出全息生物学,并在临床运用全息生物学原理获得实际疗效,他的探索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新进展,也是对传统进化论的新修正(达尔文的进化论存在许多严重的理论缺陷和错误,详情可参阅笔者提出的基因自主设计论、万有智力论)。但是,他的工作却被扣上伪科学的大帽子,探索工作被迫终止,郁郁寡欢而逝。笔者认为,对科学探索要宽容,允许犯错误,允许走弯路,允许交学费,凡是有疗效的探索,都应该支持其继续探索,并不断提高疗效,不断完善理论。其实,西医药的副作用更大,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药源性疾病,例如服用抗生素导致耳聋,但是这并不防碍西医的继续探索。从这个角度来说,伪科学有许多种,最大的伪科学就是打着科学的名义不允许继续探索,打着维护科学的名义去维护错误的主流学说。
2003年闹非典时,笔者一家只在居室摆上一壶醋,既没有戴口罩,也没有喷洒药水,照样去王府井吃狗不理包子。中医治愈的非典病人没有后遗症,而许多被西医治愈的非典病人至今仍然卧床不起丧失劳动能力。目前,禽流感正在逼近人类,在新的瘟疫面前,笔者主张,不管中医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振兴国学,首先要恢复民族自信心。
重构(王红旗)电话010-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51115B41-1800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骆光明 于 2005-11-15 19:31:5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不要犯了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歧途!!!!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2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liuhualuoshui 于 2005-11-15 19:44:5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是这么个道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21 个阅览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