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邓铁涛: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5-24 13: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录入时间 2003/05/12 07:54 ]
[浏览次数 35]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邓铁涛   邱仕君    邹旭协助整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开播格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导言,中医振兴的指针。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当然世界各国文明也在传承之内,但世界人民都希望我们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给世界。
      一、战胜非典型肺炎我们有个武器库
    非典型肺炎是全新的疾病,为20世纪以前所未见。无论中医与西医都遇到新问题,中医不能袖手旁观。我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从历史可以上溯至仲景时代,他宗族素多,十年不到却死亡了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这个七就包括流行性病毒性疾病。故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用温病之法,疗效又达90%。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我曾参加救治,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我校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六十年代亦曾流感流行,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成果:南京周仲英组治疗1127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治疗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有生研究组治疗413例,其效果为: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同,西医辨病为同一病毒性疾病,但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完全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治湿毒法为主,按西医理论,病原相同,都是病毒性疾病,但中医治疗如果两者治疗对换,则病死率肯定高于西医组。所以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这些事例说明中医的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以辨证论治,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二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
    二、战胜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世人多不理解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故安在?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这一理论,今天看来科学性极高,足以破解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仍然能治疗急性传染病之道理所在。
    吴瑭《温病条辨·原病》篇专门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病因理论的论述共三条。吴瑭曰:“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言也。”吴氏继承传统之理论,承认气运的变化是温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他承认吴又可厉气之病因,但温病不能统由于厉气所致。他最后补充流行病发生的微与甚,还与凶荒兵火之后有密切的关系。即是说他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既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又创造性地提出地理气候及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温病条辨·原病》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吴瑭注曰:“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专言人受病之故。”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所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温病之形成有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而致“生乃不固”,说明正气内存的重要性。“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天属阴,寒亦属阴,两阴相重,与正气相持(伏气)不即发病,至春天乃发,便成温病。总之用以说明邪正相争的观点。吴瑭承认吴又可的戾气这一致病物质的存在,承认戾气与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同为致病物质,而区分引发疾病之轻与重,一般与特殊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
    《温病条辨·原病》篇:“〈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吴瑭注:“《易》曰履霸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记曰:凡事预则立。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这一条强调“内因”在发病上的重要性。其冬不藏精须活看之说,是吴氏的创见,吴氏把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互看,统归之为内在致病因子,并处于重要之地位。吴氏之论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总括言之,吴氏之病原说为:
    (1) 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
    (2) 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
    (3) 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
    气候环境   ——致病物质活跃
    发病的变化   ——正气不足以拒邪
    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
    我们的治疗不在一直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
    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汗能一时退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属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才,中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
    我们的中青年中医,学了不少西医这应是好事,但欠缺独立思考,更因中医教育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便放弃了中医的辨证思维,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对非典型肺炎之发热病人,不敢不用抗生素,还认为可以对抗继发感染之类,而现在的新抗生素强力杀菌也强力抑制病人的正气,使人体菌落失常。而中医若辨证准确,因势利导,增强正气后邪可拒。故非典不宜随便使用抗生素,白细胞偏低便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之一。中医有扶正驱邪之法应注意善用之。故非典后期往往可用人参以培其根本也。仲景的人参白虎汤早就启示我们了。
      三、非典型肺炎属于春温病(伏湿)
    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本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总结,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我则认为可以定名为春温病伏湿之证。我同意广东省中医院所订之辨证论治方案。
    非典型肺炎中医治疗方案:
    (一)早期
    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药: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5g(打、后煎),竹叶l0g,厚朴6g,生苡米20g,法半夏l0g,白僵蚕6g,片羌黄9g,蝉衣6g,苍术6g,青蒿l0g(后下),
黄芩l0g。   
     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
    2、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
    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炙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l0g,炙甘草6g,白僵蚕l0g,片羌黄9g,蝉衣6g,薄荷6g(后下),连翘15g,银花15g,黄芩l0g,芦根15g,生苡仁20g
   (二)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l、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l0g,茵陈15g,虎杖15g,白蔻6g(打、后煎),滑石20g,法夏log,僵蚕l0g,蝉衣6g,苍术6g,姜黄l0g,石菖蒲10g,柴胡12g,黄芩l0g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方选:达原饮加减
    药用:厚朴6-9g,知母l0g,草果l-3g(后下),黄芩12g,柴胡15g,法半夏l0g,杏仁l0g,生薏仁30g,滑石20g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
    药用:青蒿10g(后下),竹茹10g,法半夏10g,赤茯苓15g,黄芩10g,炒杏仁10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20g,青黛6g(包煎),苍术6g,郁金10g
    (三)极期(高峰期)
    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药用:水牛角30g,生地15g,元参15g,银花15g,西洋参5g(另炖服),麦冬10g,  山萸肉15g
    并可静点参麦针以益气养阴。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药用: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是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四)恢复期
    多在发病后lO-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1、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治则:益气养阴
    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g,沙参l0g,麦冬l0g,白扁豆12g,炙甘草3g,山药10g,玉竹10g,法半夏6g,芦根15g
    2、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方选: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药用:太子参15-30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扁豆l0g,生薏仁30g,佩兰l0g,郁金l0g,法半夏l0g,桃仁l0g,丹参12g,当归l0g,赤芍12g,忍冬藤30g
四、典型医案
    患者邓XX,女性,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2天”于2003年1月25日入院。
    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微恶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8℃;P6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亦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WBC):5.0X109/L,中性粒细胞:63.9 %;红细胞:4.31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95X109/L,行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
    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西医诊断:右下肺炎(非典型肺炎)
    中医诊断:春温伏湿
    治宜清凉解毒,透热达邪,
    处方:青蒿15后下,黄芩15,柴胡12,大青叶20,板兰根30,法夏12,枳壳10,浙贝12,紫苑12,天竹黄12,杏仁10,炙甘草6,每日一剂,水煎服,配合清开灵静滴加强清热,西药则投以泰能、稳可信。
    2诊:1月27日,仍发热,热势上升,以夜间及午后为甚,T:38.6℃,肢体困倦,纳食减少,舌脉未变,二便通畅;化检:白细胞:2.9X109/L,中性粒细胞:57.7 %;血小板:90X109/L;胸片与24日比较右下肺感染病灶明显扩大,大片灶;为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之表现,治宜: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处方:炙麻黄8,杏仁10,石膏20先煎,甘草10,柴胡10,黄芩10,半夏10,竹茹10,茅根15,前胡15,桑枝10,苡仁20,滑石18,藿香6,佩兰6。
    3诊:1月28日,热势仍未遏止,反有上升之势,T:39.2℃症状未减,疲倦加重,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化检:白细胞:2.5X109/L,中性粒细胞:50.96%;血小板:67X109/L,邓老意见:湿热蕴毒,毒势盛,并易耗气挟瘀,毒瘀互结,且变证多端,有入营之势,治宜加重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软坚散结,少佐益气之品,原方继续服用,加服安宫牛黄丸,并加用仙方活命饮,加服西洋参10另炖服,方药如下:
    金银花30,浙贝15,赤芍15,白芷12,陈皮3,升麻6,防风12,当归6,虎杖20,皂角刺12,穿山甲12(先煎),乳香6,没药6,连翘18,五爪龙15,根据西医观点,此时属于炎症渗出期,需要注意肺纤维化的问题,而运用仙方活命饮以化瘀软坚散结,甚为合拍。西药则停用泰能、稳可信,改用可乐必妥,复达欣。致1月30日,应用可乐必妥后出现头晕,故停用所有抗菌素,停用后头晕等症状大减,体温降至37.5℃。
    4诊:1月31日,体温降至正常,但神疲,乏力,头晕,偶有咳嗽,白粘痰,无口干,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白细胞:2.3X109/L,中性粒细胞50.2 %;红细胞:3.12X1012/L,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90X109/L,胸片:病灶增多,密影;热势已退,胸片虽病灶增多,强弩之末势也,未足为虑,此乃正虚邪恋,治当清热养阴,扶正透邪,此时舌苔呈现白腻,为伏湿外达之象,治疗上并重视化湿、活血。处方:炙麻黄8,杏仁10,甘草10,黄芩10,半夏10,竹茹10,茅根15,桑枝10,苡仁20,太子参20,五味子20,麦冬15,藿香6,佩兰6,仍加服仙方活命饮方,并加大补气而性温和之五爪龙至30; 热势既退,停用清开灵,改以参麦针益气生津。
    5诊:2月4日, 已无发热,乏力,偶咳嗽,未闻及干湿罗音,舌淡,苔厚微腻,脉濡细。胸片示:有所吸收;白细胞:2.4X109/L,中性粒细胞:47.8 %;红细胞:3.62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91X109/L;病势渐衰,但湿性缠绵,如油入面,且易伤气,又易挟瘀为患,治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
    处方:杏仁12,甘草6,青皮6,桃仁12,当归6,苍术9,五爪龙30,太子参20,橘红6,升麻10,白术10,神曲12,麦冬10,加服:太子参15,土茯苓30,茯苓12,枳壳6,陈皮3,威灵仙20,杏仁10,苡仁30,苍术9,大枣3个。
    2月8日6诊:自觉身轻体爽,舌苔腻转淡,脉细;白细胞6.5X109/L,中性粒细胞:46.2 %;红细胞:3.62X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61X109/L, 2月  
12日胸片示:右肺炎症全部吸收。守方加川太20运脾除湿。治愈出院。
    总结:该病案有以下发病和病机特点:起病有接触同类病患者的病史,感受戾气,即邪气,具有传染性,初期即有肢体酸痛湿重的表现。为伏湿所致,较之普通的风温不同,故诊断为春温伏湿。起病后进展较快,2天右下肺即出现大片阴影,毒力强,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表现,患者神疲乏力、发热加重,为毒盛伤正的表现;患者初期之所以感邪受传染发病,是因为先有正气不足,邪乃干之,感受毒邪之后,热、毒、湿使正气更损,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此外,患者神倦较重,与抗生素的使用,同样损人正气,根据上述病机,治疗上注重祛邪,所以初期注重透邪,给以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终注意利湿渗湿使邪有去路,后期注重增强正气,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驱邪。
    本病由戾气、湿、瘀、毒、虚,随证而治之,早期应用安宫牛黄丸,防邪毒内陷心包,防传变;早期应用人参扶助正气,及时停用抗菌素;早期应用活血软坚散结,防止肺纤维化,防止病灶扩散,以及加快病灶早日吸收。效果满意。其一:发热至退热仅用6天,比之同类病患者,退热较快,另外如自1月27日,热势较高T:38.6℃开始计算,至1月30日,体温降至37.5℃,历时仅4天;其二:症状改善快,整体调理后,较之同类病人,纳食始终正常,大便通畅,胃气未受影响;其三:多数病例终至演变为双肺炎症,而本例未蔓延至双肺,且较低的白细胞、血小板,迅速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快,应归功于扶正去毒之法。
五、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医参考书目
1、《伤寒论》     东汉·张机著
2、《温疫论》     明·吴有性著
3、《温热论》     清·叶天士述
4、《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撰
5、《温病条辨》   清·吴瑭著
6、《温热经纬》   清·王孟英撰
7、《温热逢源》   清·柳宝诒撰
8、《温疫论补注》 清·郑重光补注
9、《疫疹一得》   清·余 霖撰
    以上书目及内容提要可参考《三百种医籍录》。
(邓铁涛 老先生87岁高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


附件:0个

[信息来源 中国科技信息所加工整理 ]
2
发表于 2005-12-9 06:37: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邓铁涛: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1:57 , Processed in 0.1464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