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研发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25 21:5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厚积薄发  铸就辉煌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研发纪实
本报记者 陆  静
  “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国家级奖励上实现突破,首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项目负责人陈可冀院士颁奖。”随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胜利召开,这一令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奔走相告,喜不自禁。
  几十年来,因为种种原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奖难”已在业内成为不争的事实。的确,由于中医学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中医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多采用回顾和认证性研究模式,而这与现代科学提倡创新、首创的科学认知有些相左。因而,如何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实现中医药科研的突破,一直是压在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心头的一个“顽症”。
  本次获国家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以“冠心病”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从中医理论、临床、现代科学基础及药物等方面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说,人们欣喜的绝不仅仅是成果获奖实现突破,更深深地感到:这一通过三代人历经40年探索形成的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全方位现代研究的成功模式,将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典范,必将使中医药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是创新‘灵感’的来源”
  本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每每在回顾科研历程时,总会提起最早提出将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已故著名中医专家郭士魁老先生。对郭老创新“灵感”的来源,陈院士娓娓道来:
  20世纪60年代以前,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妇科疾患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少。中医临床治疗冠心病最常应用的是宣痹通阳法,代表方剂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当时,以治疗心血管病见长的郭士魁每天要收治六七十名患者,在不断探索的临床用药过程中,他发现大剂量活血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因此,郭老开始尝试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果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创造性地将活血化瘀治法带入到冠心病的治疗领域。
  1960年,以陈可冀为首的西苑医院的课题组在郭老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率先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血瘀阻、血脉不通”,倡导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课题组首先在国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证实了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研究结果发表在80年代初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得到当时国内心血管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后,这种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可,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各地发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论文有459篇,病例数6万余例,有效率达85%左右,疗效明显提高。活血化瘀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界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成的理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化痰活血法等,使活血化瘀方法得到不断拓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将活血化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干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灵感”同样来源于临床实践。
  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无需开胸即获建立冠脉血运之效,曾被誉为“开辟了冠心病治疗的新纪元”。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这一技术被引入我国。陈可冀院士敏锐地抓住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其发生率高达20%-30%)这一困扰当前医学界的难题,结合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成功及再狭窄发生的病理环节,大胆提出“血脉瘀阻”为再狭窄发生的主要机理所在,选择经典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血府逐瘀汤”及其简化方进行中药干预再狭窄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累计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265例,结果表明,血瘀证的轻重与再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及心绞痛的复发,其机理涉及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内膜增殖、改善血管重构等多种环节。该研究结果在国际心脏病联盟临床试验大会上作了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活血化瘀治疗为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课题组和国内其它单位也已相继开展活血化瘀药如补阳还五汤、川芎嗪、丹参等干预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工作。目前课题组正在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对活血化瘀中药的疗效进行验证,这也是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之一。
  “基础研究一定要面向临床,临床发展到哪里,基础研究就要跟到哪里”
  临床大夫出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李连达研究员是“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基础研究方面的负责人。他带领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着这一科研理念。
  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临床研究获得肯定后,该研究项目步入临床与基础研究并进的阶段。
  中医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近四十种,但不同文献对各种中药的认识不尽相同。课题组根据古典本草学代表性著作的论述,将活血化瘀药归纳为和血药、活血药和破血药三大类。和血类药物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皮、丹参、鸡血藤等6种;活血类药物指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刘寄奴等20种;破血类药物指破血消瘀作用峻猛者,包括大黄、水蛭、虻虫、蛴螬等11种。
  此后,他们又对34种常用活血化瘀药、有代表性的8个经典活血化瘀古方和大量的验方、研制方、单味中药及多种有效部位、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活血化瘀方药一系列新的治疗作用,如调节心肌代谢、改善心血管功能、抗心肌缺血、抗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及分子、受体、基因等方面的调控功能,揭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规律。这些对临床医生准确的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由于大多数实验研究属探索性和开创性研究,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平台。研究初期,科研人员在用木板搭建的操作台上反复制作实验动物模型,利用从各处找来的配件自行设计安装实验仪器。简陋的条件和资金的不足没有影响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辛勤的工作使他们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获”:1978年,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心肌细胞培养工作并获得成功,为体外心肌细胞生理功能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1980年,人胚心肌细胞原代培养获得成功,并建立了培养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失常模型、“缺血样”损伤模型和免疫性损伤模型等,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此后,又相继建立了鹌鹑快速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家兔阶段性局限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和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模型等。此外,还试制成功了心肌细胞搏动光电描记仪、心肌耗氧连续测定与同步描记方法。并与企业合作研制了体外血栓形成仪、体外血栓形成与血小板粘附两用仪、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仪、微量红细胞比积仪等实验仪器,投放市场,推广应用。
  课题组利用上述模型和实验方法,先后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和30多种2、3类中药新药的研制。目前这些模型、方法、指标已成为研制中药新药的标准方法,所建立的“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方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收载并作为国家标准全国推广应用。
  一系列血瘀证模型、实验方法及相关仪器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从多层次、多靶点、多学科揭示血瘀证的科学内涵、活血化瘀的治疗规律及其作用机理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平台。在中药研究领域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推动了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进步。
  “治病救人、提高疗效,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是中医药科学研究永恒的目标”
  当记者问陈可冀和李连达两位院士,课题组今后的研究目标是什么时,他们这样回答。这一点在该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目前,全世界每年因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大约有1600万人,我国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50万人。本项研究不仅提升了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还降低了治疗费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护劳动力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为国家节约了医疗费用。据统计,对于稳定性心绞痛,运用现代医学方法治疗的费用是用中医活血化瘀方法费用的3~4倍。
  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现代科学诠释,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任务。
  本项研究对“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现代科学内涵的阐释,以及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标准的建立,推动了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对作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中枢的“证”的现代认识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统中医理论关于血瘀证的认识,涉及多方面内容,如“血行失度”、“血脉不通”,可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和“久病入络为血瘀”等不同类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舌质紫暗或瘀斑、痛有定处、癥瘕积聚等。
  本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从血瘀证的病因病机、整体宏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描述与现代医学微观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归纳、分析,较系统地阐明了血瘀证的科学内涵,阐明血瘀证是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为主,并包含血液理化性状改变、炎症、免疫、组织异常增生等多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活血化瘀”的基本治疗规律与作用原理,证明活血化瘀作用主要在于“活其血脉”即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化其瘀滞”即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并具有改善细胞、胶原组织和脂质代谢,抑制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广泛的作用。证明活血化瘀方药通过改善心脑及周围血管功能,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血液理化性状等,而达到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动脉硬化及血栓栓塞等功效。目前,该治法已广泛用于中医内、外、妇、皮肤等科,涉及现代医学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血液、运动、感觉等系统,包括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硬皮病、肝硬化等数十种疾病,活血化瘀理念深入人心。
  本项目同时建立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两项标准均被《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用于指导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官方认可的临床诊断、治疗、疗效评价、新药研制及学术交流的标准。
  此外,课题组在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独立或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新药,如精制冠心颗粒系列、血府逐瘀系列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西苑医院仅该项目的技术转让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万元。
  上述系列新药的研制,带动了全国中药新药的发展,特别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使中药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形成了活血化瘀药的研究高潮,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东洋医学杂志》曾为活血化瘀冠心病制剂研究发行专集,由日本厚生省拨巨款,将活血化瘀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并仿制活血化瘀冠心Ⅱ号制成冠元颗粒,畅销日本及东南亚。在其他国家也掀起了活血化瘀药研究的热潮。“活血化瘀”已成为继针灸之后,中医药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又一种治疗方法,对中医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和推动作用。
  该项目曾先后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重点资助,相关内容从“七五”到“十五”连续4次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研期间,项目组共发表论文206篇,出版专著18部。培养博士后10名,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80名。B07

--------------------------------------------------------------------------------
2
发表于 2004-2-26 15:23: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研发纪实

有没有介绍项目设计和研究方法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21 , Processed in 0.0503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