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3 19: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                       “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邪自口鼻而入”,语出吴又可的《温疫论》。其文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检《温疫论》一书,与此相关的论述尚有:“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感,入于膜原,伏而未发,不知不觉。”对此,蒲辅周老先生最早指出:吴有性的这些论述说明了“致病因子是经过呼吸道的鼻子和消化道的口的途径而传染入人体的”(《祖国医学在急性传染病方面的报告》)。言下之意,即吴又可已经认识到了瘟疫有空气和接触两种传染方式。自此以后,这一说法被中医学界广为接受,并给予吴氏极高的评价:“他所创论的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开现代传染病学之先河。”(《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那么,“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是否如此呢?笔者经过考察而得出的结论是否定性的。
    首先,《温疫论》开篇即云:“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吴有性称为“戾气”、“杂气”、“疠气”或“疫气”,认为它们是不同于六气的“一种异气”,为瘟疫致病之原。“戾气”虽然与六气有异,但终究属于气的一种。既然认为“气”为病原,且其“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其来无时,其着无方”,“来而不知,感而不觉”,那么其传播途径自然应是通过空气,又怎么会需要通过接触而传播呢?
    其次,关于瘟疫的传染方式,吴又可在《论》中早有明言:“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对此,史常永老先生于1957年云:“吴氏指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有二:一是空气传染;一是接触传染。他说:‘邪(指戾气)之着人,有自天受之,有传染受之。’此处所谓‘自天受之’的‘天’字,实际上便是指空气而言,他说:‘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这显然是说,人的呼吸和外界的空气,即‘天气’息息相通,故我们说吴氏所指的‘天’,不是星辰日月的天。另一种传染方式,即所谓‘传染受之’是指接触传染而言无疑,这勿须多加解释了。”(史常永.试论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及其戾气学说.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3):130.)但笔者反复、仔细研读这段文字,据文证义,认为此处之口鼻连用,明显指的是呼吸的通道,而与现代意义上的消化道没有丝毫的瓜葛。这从“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的论述中,即可以很容易地得以证实。此外,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中的一段话对理解这一点也颇有助益:“疫病,是天地不正之异气,四时皆有,能传染于人,以气感召,从口鼻而入,不比风寒,乃天地之正气,从皮毛而入,不传染于人者也。”
    最后,吴又可之后一些著名医家的有关论述,也可进一步证明“邪自口鼻而入”是“致病因子是经过呼吸道的鼻子和消化道的口的途径而传染入人体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如杨栗山于1784年撰成的《伤寒温疫条辨》云:“人之鼻气通于天,如毒雾烟瘴,谓之清邪,是杂气之浮而上者,从鼻息而上入于阳。”“一人病气,足充一室……人受之者,亲上亲下,病从其类。”1801年陈耕道刊行的《疫痧草》曰:“疫痧之毒,有感发,有传染。天有郁蒸之气,霾雾之施,其人有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发。家有疫痧之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所自虽殊,其毒一也。”1849年李冠仙在《知医必辨•论吴又可<温疫论>》中也说:“所谓温者,大抵六淫之气,人感之而化为温热时邪是也……时邪无时不有,瘟疫轻易不见。果系瘟疫,初病即有臭气触人;时邪初起则不然,必数日传至阳明腑症,或有气味,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瘟疫初发,即作尸气,轻则盈床,重则满室。”所有这些,都可以视为吴又可“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的最好注脚,即瘟疫有的是感受天地间生成的疫气而得,有的则是感触病人的病气而染,但其传播途径只有一个,即空气也。
   最后,中医学界之所以将“邪自口鼻而入”解释为瘟疫邪气的感染途径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染,并津津乐道,溢美之辞泛滥,使这一错误的说法已流行了近50年,乃是因为“自古以来外邪皆从皮毛侵入,以次传入,已成定论,至吴又可乃提出邪由口鼻入,合乎现代传染之说”(姜春华.吴又可学术评价.江苏中医,1980,(1):1.)。但问题是,虽合乎了西方现代传染之说,却悖逆了其本义,也违背了历史与逻辑。因此,在理解古代医籍中一些表述不是非常明确的论述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能与西医学强行比附,而应将其置于作者本人总的思想体系乃至当时整体医学思想发展脉络中加以探讨,才能正确领会和理解其本义。否则,难免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也就是说,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即时即地的文化总体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休戚相关。背离社会文化背景去讨论医学问题,至少是不得要领,甚或是徒劳无益的。我们今天应尽可能“真实”地还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不要妄加拔高或以今证古。但可惜的是,今天中医理论研究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以今绳古,以洋律中。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8-2-2 09:4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第一,我认为,任何学说的所谓“本义”也未必完全正确,应该探讨,也不是任何古人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应该验证;
第二,解释传染病从口鼻或者食道(消化道)而入,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如果不借鉴现代的一些学说、理论、技术来研究中医药,来发展中医药,中医药将没有发展的后劲。
3
发表于 2008-5-15 22:44: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8/02/02 09:4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我认为,任何学说的所谓“本义”也未必完全正确,应该探讨,也不是任何古人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应该验证;
第二,解释传染病从口鼻或者食道(消化道)而入,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如果不借鉴现代的一些学 ...
首先得知道其本意,然后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
4
发表于 2009-8-13 09:14: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张博士还没有回复我先前的留言。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07:22: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你这样的问题不用回答
6
发表于 2009-9-9 09:20: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9/09/09 07:22am 发表的内容:
你这样的问题不用回答
是吗?是因为你是博士?还是我的问题太肤浅?还是因为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还是因为什么?
7
发表于 2009-9-9 09:3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邪自口鼻而入”,语出吴又可的《温疫论》。其文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张先生怎么替吴又可解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13:34: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先把我的文章看明白了再说话
9
发表于 2009-9-11 15:14: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邪自口鼻而入”之本义考

下面引用由张仲景2009/09/11 01:34pm 发表的内容:
先把我的文章看明白了再说话
如果认为我没有看明白你的文章,则我只有判定你的文章表述不清了。
第一,要考察古人理论的“本义”,通过古人的书籍考察只是一个方面,没有录入书籍的“本义”是应该从流传下来的实践考察;
第二,“那么其传播途径自然应是通过空气,又怎么会需要通过接触而传播呢?”空气传播不是接触吗?
第三,任何理论都应该与实践联系起来考察,否则,则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04 , Processed in 0.0799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