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6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4 18: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6/07/14 06:38pm 第 2 次编辑]



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泰然居士


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疾病。然而就是这样普通的疾病,中西医也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在病因方面,西医看到的往往是细菌、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而中医则多着眼于风邪、寒邪等气候因素。对于受风淋雨等气候因素,西医的解释是由于这些气候因素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事实上,风邪、寒邪在较重的情况下也是物理损伤因素。当机体受到寒冷的刺激时(风寒袭表),皮肤毛孔收缩,散热减少,引起发热(当然发热还有其它原因,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寒冷刺激皮肤的同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相应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则会出现“全身酸痛”,而西医对“全身酸痛”的解释往往是“全身中毒症状”――即炎症导致的全身症状,而许多“全身酸痛”患者的化验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点。由炎症导致的“全身酸痛”在临床上只占极少数。中医治疗这些症状是用温热兼能透表的中药(即辛温解表药),通过发汗恢复体表毛孔和血管的正常功能使症状解除。服西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也往往能达到汗出症减的效果,但西医在表述上药时并未注重它的发汗功能,只注重它的止痛、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

从上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上从“风寒袭表”到用“辛温解表法”及选药,是一个完整而且切合实用的理论,并非只是其中某一点正确,西医所说的“中药有效≠中医理论正确”,这一点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头痛”也往往是寒邪对头部神经血管的刺激(具体可能是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神经功能受影响,而致头部发沉、疼痛。这一点,就是号称注重微观、试验手段的西医也没给出很好的答复,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一点),把寒邪驱逐出去,刺激消失了,头自然就不痛了。而西医单纯用麻醉神经来止痛,无异于你打我一下,我吃点止痛药,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感冒的症状之一――鼻塞,西医认为是细菌引起的鼻粘膜分泌物增多,而临床上用消炎药疗效甚微。事实上仍然是风寒对鼻粘膜的物理性刺激,使鼻粘膜产生的分泌物增多。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鼻炎患者冬天厉害而夏天减轻,或在较冷的天气里,早晨较重而中午则减轻,这都证明了是由于气候的因素。西医也说是对冷空气过敏,但用扑尔敏、息斯敏也没有很大效果。而在中药方中加入辛夷、白芷、苍耳子、细辛等药则大大不同了,上述诸药的针对性强,能对抗风寒对鼻粘膜的刺激性。在这一点上,中医的理论较西医又有很大提高。

如果风寒顺着呼吸道进一步往里发展,侵入气管等部,也同样会引起粘膜分泌物增加,即会出现咳嗽、咳痰,即使分泌物不增加,机体也会反射性的将“冷空气”(寒邪)排出去――咳嗽。所以说西医在治疗感冒上只是被动的治,病邪进来了,我就消灭它。而中医则是主动出击,是循着病邪侵入的途径把它驱逐出去。在驱逐的同时,自身对病邪的抵抗能力也增强了,好比增强了“国防力量”。而西医单纯消灭病邪,消灭一个,还会有其它的再进来,而抵抗能力增强了则病邪就不会或不容易再进来了。这就是临床上常见到的西医见效快(大剂量抗生素),但疗效不巩固,易反复。中医见效慢(驱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治好后能很长时间不再感冒。老百姓常说:“西医虽然快,但不除根;中医虽然慢,但却除根。”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对于感冒后期的反复咳嗽,中医治疗更有其独特之处。这种咳嗽表现为痰不是很多,炎症也不是很厉害,注射抗生素没有很大效果。但用中药款冬花、紫苑、百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这时病邪已不是很严重,只是肺脏宣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用这些药物则可以很好的润肺以恢复肺脏的正常功能。


中医并不否认细菌、病毒对上呼吸道的作用,相比之下,中药清热解毒还具有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2
发表于 2006-7-28 12:0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西医治感冒,就是瞎胡闹.
发烧去掉水,中暑当感冒.
少阴发热高,清开把命要.
死人又何仿,中药"毒副"高.
西医用中药,外行装门道.
鸭子会上树,鹦鹉学人笑.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20:0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7/01/20 08:04pm 第 1 次编辑]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935&show=0
4
发表于 2006-8-12 06:5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8/12 07:03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7/14 06:35pm 发表的内容:
在病因方面,西医看到的往往是细菌、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而中医则多着眼于风邪、寒邪等气候因素。对于受风淋雨等气候因素,西医的解释是由于这些气候因素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事实上,风邪、寒邪在较重的情况下也是物理损伤因素。当机体受到寒冷的刺激时(风寒袭表),皮肤毛孔收缩,散热减少,引起发热(当然发热还有其它原因,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寒冷刺激皮肤的同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相应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则会出现“全身酸痛”,
同意这个观点,比较符合、接近客观事实的存在。
如同热(气温高)可导致机体代谢机能紊乱,体温增高(发热),此时的发热,就纯粹是由于热(气温高)所引发导致,而与细菌病毒无关;热可以如此,寒、风等物理性的致病因素,同样可以引发机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生理病理改变,包括鼻腔粘膜血管的收缩而出现打喷嚏、流涕、咽及气管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而出现咽干痒、咳嗽等症状……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6年08月12日 07:02am 时添加 -=-=-=-=-
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很可能是继发性的因素,而不是起始的因素。
早期应用姜汤一类,能迅速的改善调节机体呼吸系统粘膜充血水肿的病理改变(还有其他),从而改善缓解病症,而不是通过抗病毒发挥其治疗作用。
5
发表于 2006-8-12 07:06: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7/14 06:35pm 发表的内容:
寒冷刺激皮肤的同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相应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则会出现“全身酸痛”……
血液循环减慢后,局部肌肉组织缺氧代谢增加,缺氧代谢性产物增加,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
6
发表于 2006-8-12 07: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7/14 06:35pm 发表的内容:
“头痛”也往往是寒邪对头部神经血管的刺激(具体可能是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神经功能受影响,而致头部发沉、疼痛。这一点,就是号称注重微观、试验手段的西医也没给出很好的答复,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一点),把寒邪驱逐出去,刺激消失了,头自然就不痛了。
病机的分析是正确合理的。
治疗不是通过把“寒邪驱除出去”,而是直接的作用调节“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神经功能受影响”等病理环节和过程。
7
发表于 2006-8-12 07:1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6/08/12 07:10am 发表的内容:
病机的分析是正确合理的。
治疗不是通过把“寒邪驱除出去”,而是直接的作用调节“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神经功能受影响”等病理环节和过程。
此病理改变(“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神经功能受影响”等)可由“风”、“寒”等物理性致病因素所引发导致,也可由驱风散寒一类的药物所改善缓解。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6年08月12日 07:15am 时添加 -=-=-=-=-
或由针灸所改善缓解;或由部分相关的西药所改善缓解……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2 14:39: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陈版主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的极为透彻,但现今西医大多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21:17: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6/08/17 09:34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yuqincheng2005/03/25 00:18pm 发表的内容:
[color=#FF1493]与风寒搏斗是每个地球村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人类能在地球村生存的条件之一.中医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是帮助人体把入侵人体的风寒赶出去,让人体的肺气得到宣泄.西医的方法是把人体感冒症状压制下去,当人体过一段时间又有能力要赶寒气时,再一次把它压下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肺与风寒的搏斗始终不停,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

《关于敲胆经,请教yuqincheng》第九楼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689&show=0
10
发表于 2008-9-16 12:34: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感冒中西医治疗之比较

很同意  只是如今中医都普遍西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2:59 , Processed in 0.0560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