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2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5 15:3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7/25 04:02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
方证相对学说,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以方名证,证以方名,方证相对。之所以出现以方名证,可能是方所对应的适应病症,其内涵丰富复杂,传统既有的证名,已不能充分完全的概括反映之,故直接以方名命之。不同的方剂其适应病症有其相对的特异性,一方只适用于某一方证,一方证只适合应用某一方[1] 。
方的适应病症,或使用指征,从既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有三个层次或方面:一是症状,一是传统的证名,一是西医的病名。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其适应病症,可以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症状),可以是少阳证(证名),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病(西医病名)[2]。
方的适应病症(方证)的本质,有学者提出方——人——病模式学说,认为方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体质,是人,是“病的人”,而不是病,“人的病”[3][4]。这里面似乎有些内涵不甚明确。何谓“病的人”,何谓“人的病”?体质有正常体质和异常体质之分,异常体质属不属于“病”的范畴?个人认为,所谓人的“病”,恐怕更多的是指某种特定的致病因子,如引发结核的结核杆菌、引发乙肝的乙肝病毒、引发伤寒的伤寒杆菌……,或指某种特定的局部的形态结构异常(总体上),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肺癌……;而所谓病的“人”,即某种体质禀赋的异常,从本质上言,也是一种病,一种机体所处的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一种以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为主的生理病理状态。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浊体质,本质上仍是一种“病”,可以纳入内伤杂病的范畴[5][6]。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方证相对学说的提出,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及积极性的意义。中医的治疗,最终是要落实到方剂草药和针灸等具体治疗上。方证学说的提出,以方剂为纲,系统的研究其适应病症、使用指征(中医的和西医的、古代的和现代的、症状的和病理本质的)、作用机理,将有效的提高方剂的使用水平及质量。以方证学说为切入点,可以将中医和西医、传统和现代、典籍和实验、症状和病理本质联系起来,而成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与内容。
方证对应学说亦有其不足之处。方证学说是以方为纲,病症为目而建立的一个医学体系,在传统中医研究里甚则只是以症状为使用指征,有是症用是方,这样的理论体系,其于医学病症诊治实践中,所带来的缺陷有:一、有是症用是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现代医学诊治实践中,病人来诊治病症,不仅仅是要求治疗疾病,还要求了解认识疾病,做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仅要为病人治疗疾病,解决痛苦,还应当向病人充分解释说明疾病,这是一个现代医生的职责与义务,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二、由于是以方为纲而建立的医学体系,这样的体系对疾病的整体发生发展规律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缺乏系统性的预测及把握,难以及时、有效、动态的把握病症诊治过程的全局;三、由于此体系是以方为纲,这样在病症诊治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方剂草药在病症诊治过程的作用与地位。事实上方剂草药与其它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其一定的适应症及局限性,而不是万能的。同样的一个病症,可能方剂草药有效,但在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或许是针灸、或是相对应的某些西药、甚则是开刀手术。而如何合理适当的看待安排这种种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则不是方证医学体系所能解决的,而是应当放在一个以病症为纲,各种治疗方法为目的病症诊治体系中[9]。


参考资料:
[1]方证学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73&show=0
[2]小柴胡汤方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1383&show=0
[3]我的药人方人说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2399
[4]2007经方研讨会系列报告(1)
http://ctzy.net/oldbbs/read.php?tid=3071&fpage=2
[5]王琦:解读从人的“病”到病的“人”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14
[6]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7]再谈方证对应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982&show=0
[8]“辨证论治”与“选证论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023&show=0
[9]日本汉方医学的展望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299&show=0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7-29 12:11: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好,学习!]方证学是中医临床的基石!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5:51: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7/07/29 00:11pm 发表的内容:
好,学习!]方证学是中医临床的基石!
谢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16:02: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7/25 03:38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的方剂,从整体上言,是围绕调整机体整体的、功能的病理改变、病理状态而展开(所谓“病的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致病因素及局部的、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而展开(所谓“人的病”)[7][8]。
以小柴胡汤为例,之所以可以在诸多病症的治疗中应用此方,关键在于其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退热、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作用,从而可以治疗许多相关的病症。而不是针对某细菌、某病毒而展开的。
5
发表于 2007-7-29 19:2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7/29 04:02pm 发表的内容:
以小柴胡汤为例,之所以可以在诸多病症的治疗中应用此方,关键在于其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退热、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作用,从而可以治疗许多相关的病症。而不是针对某细菌、某病毒而展开的。
有理!支持!
6
发表于 2007-7-30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小柴胡汤证是中医三阴三阳枢机论中少阳为枢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指导思想,从整体观出发。
7
发表于 2007-8-8 19:07: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好文章 !
方证学说是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则是完善了的方证学说。
8
发表于 2007-8-9 18:32: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分析的很透彻,方证学说其实是很不全面的,它只是中医学的一个支流,而不会成为主流。但它对于“方”的理解、认识比较充分,对掌握方剂学很有帮助。
9
发表于 2007-8-11 21:10: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7/08/11 09:1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7/25 03:38pm 发表的内容:
方的适应病症,或使用指征,从既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有三个层次或方面:一是症状,一是传统的证名,一是西医的病名。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其适应病症,可以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症状),可以是少阳证(证名),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病(西医病名)[2]。
我认为应该是方-机对应,机即病机,以小柴胡汤为例,无论是以症、证还是西医病名,其病机都是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证候。抓住病机才是关键。而中医的病机于西医则是很难讲清的。
10
发表于 2007-8-11 21:2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对中医方证、体质学说的一点思考

方证学说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一个方子,罗列出一系列典型的症状,以指导临床,有是证即用是方,这也可能是循证医学的思路,不需要临床经验,只要把这些方及对应的证背熟了,就可以开方看病了。这都没有抓住本质,即“机”。这个机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症状或西医的更多疾病也符合这个方,所以抓住病机,看到病机来使用方子才是根本。此所谓执简驭繁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4 17:30 , Processed in 0.1230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