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1 17:4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中国科学院网站

受 访 人:陈可冀,中科院院士
嘉宾主持:潘锋,主任记者
陈可冀简历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生。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证效动力学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古籍整理金奖),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及去甲乌药碱(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等多项成果,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中医药奖,求是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目前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奖项。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
今天我们十分感谢陈可冀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在线栏目为我们做有关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介绍。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中很主要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到今天,50年已经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仍然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3: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是根据我国既有传统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目的是要团结中西医,使中西医互相提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作贡献。在50年代,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中间也有曲折,也有干扰,但是成绩还是主要的。现在50年过去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医药内涵非常丰富,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以及古典的医书有一万册左右,有效的医方很多,所谓号称“十万锦方”,常用的中药就有一万多种,真正要把这些非常丰富的传统中医药学继承发扬好,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发展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工作量很大很大,所以50年过去了,你刚才提到的问题,50年过去是不是应该转向了,实际上50年还不够,我想再过50年、100年也还不够,需要很多代人来工作。传统医药学是非常丰富的,在这方面当然是自然科学交叉的客观的必然的表现,中西医学又是两种思维不同的医学,难度会更大,所以我想这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努力,所以温家宝总理最近有一个题词是:“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主持人:
中西医结合相比较单纯的西医和中医,有哪些具体的优势呢?
陈可冀:
这方面有很大优势和进展。西方医学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日新月异,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病它都有办法。中医药学恰恰很多方面可以补充,有独特优势,但也不是“包治百病”,中医药学是比较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我想举一些例子,例如肿瘤治疗,我们常常是用化疗药或者放射疗法,但是用这些疗法常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害作用,常常使病人不能完成疗程很彻底地得到治疗,毒副作用也很大。这时对于我们中药,例如使用扶正固本的药,在这方面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使病人完成疗程,得到了治疗;尤其在癌症晚期,西医常常觉得没有什么药可以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康复效果是很好的,这种治疗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很好。我自己的工作,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病也是这样。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以后过了半年一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我们的多中心研究,在北京包括安贞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很多医院,还有广东省中医院;非常好地将中药运用到实际中去,证明用了加用中药以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要举的话是相当多的。
主持人:
过去这些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我们都取得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3: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成功的经验,我想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西方医学很好,但是它不是什么都好,也有很多病解决不了的;中医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中医也不能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所以中西医两种医学要互相取长补短,重视整合互补的原则,这是一条,这是一个经验,要有这个能力。第二,要尊重传统医学的理论跟思维原则,因为传统医学注重每个人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思维模式很好,在这方面西医也重视,这方面不像中医那么强调,所以在这方面需要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中医传统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尊重传统医学理论,这很重要。第三、也要参照现代医学的模式,现代医学遵循"循证医学"(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模式,强调要有证据(evidence)。中医强调个人经验,例如开方子,病人症状一有变化,就加减什么药。个人经验很重要,个人经验怎样变成科学的经验?用循证医学模式,用科学的设计来进行论证,拿出证据,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加以推广,我觉得现代医学的这种模式固然不见得完全全面,但却有很合理的方面值得采纳和探讨。再有一个原则,就是说要努力实现传统医药学的各种重要方面的中西医结合,要在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可重复性等这方面做很多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们的很多中药,它有一个采集时间、产地、炮制方法等讲究,中西医结合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一些科学的依据,保证质量和疗效,所以我想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我想这是经验方面。
主要的教训有一条,在这些年,我们在执行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方面,特别是具体部门,有时候政策的连续性注意不够,所以有时候忽而高潮,忽而低潮或淡化了;还有一条,我觉得中西医结合需要中西医两种知识都有。过去在50年代,中央号召我们这代人西医学习中医,现在我们都老了,像我这样的也都70多岁了,我们在继续不断的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中断了。有一些中医也学西医,做中西医结合这方面工作,但是中医药界不少业内人士并不赞同。我想应该还要继续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团结更多的西医一起来挖掘中医的宝库,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做得实在不够。
主持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进展,我们如何考虑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方法,推进我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陈可冀:
我想最主要的一条,医学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健康,医学可以说跟健康同行,所以医学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疗效,防病治病,在这方面能够比较有把握。在这方面我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正确地评价疗效,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疗效。现在很多评价疗效的水分比较多,我们不少的杂志中有很多文章,重复性比较差,所以评价疗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需要中医、西医两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评价,使西医承认,中医也承认。
比如说高血压病人,血压高了得降下来,有的高血压病人表现为阴虚肝旺,这个西医不重视,如果西医和中医两方面结合起来,评价就全面了,就是病证结合。怎么正确评估疗效,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做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疗效,想尽各种办法;怎么样提高疗效非常重要,不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传承,而且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我举个例子说,比如中药青蒿,从青蒿里面提取青蒿素,在过去70年代觉得很普通,现在看起来很了不起,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青蒿类药的药物是有效的治耐药的恶性疟疾的抗疟药,并建议在全世界都规范种植青蒿,以满足需求,因为青蒿的资源不够,这是很不简单的事,全球都承认。而且很明确的一条是,青蒿素的作用环节在哪里,人们都很清楚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陈竺院士的工作,他从砒霜里开发三氧化二砷来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效果很好,其治疗作用的靶点很明确,所以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成果,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跟方法去发展它;还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疗效机理的研究,也需要很好的研究,应该与当代科技进步交叉,比如说基因组学的发展,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发展等等,各方面要结合起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需要结合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如何?
陈可冀:
国际上发展趋势是这样的:在全球来说,因为对传统医学认识不够,不太认识它,因此更多的比较重视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这一环节,中国做得比较多,印度也做得比较多。1981年我到印度去,参观了十几个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院。那时候,他们就在搞印度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他们国家也有国家级的结合医学方面的杂志,印度的卫生部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杂志。
  美国跟欧洲现在也比较重视。美国现在大概有十几家大学,建立了这种研究传统医学的类似“中西医结合中心”。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美国直到1994年才有国际性的结合医学杂志出版,杂志报道一些他们在这方面的进展。在这方面,他们比较重视天然药的研究,也重视针灸的研究和镇痛的研究。但要联系到中医这么个丰富的内涵研究,还差的很远。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例如科学性的认可程度还有距离。他认识也不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懂中医。像我们学中医学了几十年,我们对中医是有感情的,我们认为中医是很了不起的,很美丽的,我们往往要为之而动情的。但外国人就不一定,他们很现实,能治病,可重复,我就承认。例如开发一个药物到能够运用到治病中去,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开发一个药要八年到十年,我们最近开发了一个药,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现在才准备生产。因此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要求你解决问题,他比较实际。从这方面比,当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距离。
主持人:
从中医在国外的应用角度来讲,现在普遍感觉到,在针灸各方面还能接受,中药这块要差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4:1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针灸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中药怎么弄,药品有很多,认识又很不够。针灸比较简单,比较单纯,扎一些穴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理解,经络基本就是十四经脉为主,穴位就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穴位,治疗疾病,一般也以痛症为主的功能性疾病上面。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它立竿见影,可以看见。
主持人:
现在我们国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教学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和解决的问题?
陈可冀:
现在我们国家大概有十几个中医药大学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但是很不够。可不可以有几所西医高等医药院校来开办此专业呀!我觉得我们在50年代所提倡的西医学习中医,还是非常好的,因为西医基础非常好的医生,虽然中医不见得学过很多,但是西医水平很高,他抓住一个问题,就能够深入研究,就能取得成绩,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当然,如果中医水平也很高,那会更好。一定要提倡多方面的“集团军”来作战,攻传统医学,来取得成绩,所以我觉得还要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因为很多西医对中医还是有兴趣的,但是他认识中医还不够,需要通过学习,所以这方面的教育要加强。
另外一个,我过去当了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每次开会都提提案提倡要办中西医结合学院,后来教育部同意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学院还应该举办的。此外还应该培养一些不同的"方面军","海陆空"各方面共同作战才好。在这方面,投入不够是一个问题,我们教材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改进。
主持人:
那研究条件这方面,比如说技术平台如何呢?
陈可冀:
现在有的单位做得很好。北京、天津有一些单位做得很好,还有上海,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体制不顺。我们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原本有个中西医结合处,后来取消了;二是我刚才说的人才问题。人才非常重要,人才断层的情况,青黄不接;再一个是投入不足,这方面一些比较具体的措施还不够。
主持人:
目前在中医研究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医就是要能够治好病,看到确切的疗效就可以,不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所谓的靶点,或者是确切的治疗机理。还有一种认为,中医研究应该像西医那样确认出明确的机理和靶点。
陈可冀: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主张多元模式。每个人的学术背景不一样,我是学西医的,后来研究的中医;有的是西医出身,中医背景少一点。每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认为有这个需要而研究中医的时候,他可能结合他的特长来研究,这完全是可以的。你不一定要求他面面俱到,像你刚才所说,用中医的思路、理法方药对应,能够治好病,这很好,要大力强调,这没问题;有的人还想对机理靶点这方面做点工作,那基础水平就更高了,并且还有创新性;所以我提倡多元模式。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和而不同”,有和谐但又有区别,各有特长,这比较好,不要一个模式。多元化代表了学术繁荣。
主持人:
  当前,包括未来这50年,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关注哪些重点领域?
陈可冀:
我觉得疗效是值得我们多加注意的问题。医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疗效还是最主要的。第二,要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还有就是它的作用原理,这是应该进行很好研究的,因为你如果不很好地研究,还是一笔糊涂帐,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个道理,这怎能被国际上所接受呢?针刺治疗为什么被国际上所接受,很快得到立法并推广,我想主要是提高疗效并探究了其作用原理的缘故。特别是西方医学,如果它的治疗效果不好,而我们有办法,就更好了。因此,一个是提高疗效,一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这两个。
主持人:
不久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了一份有关结合医学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4: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我们于2002年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一个任务,这个课题就是结合医学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是我,当时我们从发出的调查问卷中收回12000多份。国家要求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来做了一些调查。这个调查分了好多方面,一个就是公众的认同程度。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公众到底怎么认同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我们全社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认同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现,大约70%~80%的人喜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疾病。这个调查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广东省中医院,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医院,他一天的门诊量将近一万人,而且管理得有条不紊,老百姓愿意有病到这儿来。
主持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陈可冀:
中西医两方面都有,中医很强,而开颅手术、心脏手术等各种手术也都有,特别是前列腺手术做了一千多例,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手术后还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处理,即围手术期治疗,很有经验。我建议今年10月份开一个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治疗的会议,他们马上就组织,别的单位没有这么多的经验,开这个会就不行,他就有这个经验。中西医结合的认同程度我们做了调查研究,这是一个工作。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工作也作了调查,固然有成绩,但我总结出几个“不”:一是体制不够顺,很多医院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二是发展不够平衡。三是人才的青黄不接,有的医院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医院,真正搞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只有五个。教育事业也作了调查,科研的工作也提到了一些,总的说来,关键问题是人才,还有一个是发展趋势,我们感觉中西医结合发展,是自然科学结合交叉的必然规律,你不让它结合也不行,它一定要结合,可能进度有快有慢。对于存在问题也作了调查,对于教育工作,台、港、澳等地区的一些情况也作了调查。总体来说,在全球,结合医学上都有一定的进展,包括我国的台、港、澳地区。昨天我收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给我的一封E-mail,说浸会大学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的学生都就业了,而且97%就业在医药部门,而且工资都是一万二到一万五左右。我马上给他回了一个E-mail,对他们表示祝贺。台湾地区也办了中国医药大学,他们提倡中西一元化。澳门我也去交流过,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也是积极的在这方面做工作的。各地的情况我也大体了解了一下,当然我们也提出一些问题,经过调研和大家反映的意见,感觉到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要,要具体落实。国家2003年公布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指导意见,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这么一个文件,还是起了很好作用的。但是,大家希望有具体的措施,比如说加大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更有计划地开拓中西医结合的事业,能够为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学做出更多的成绩。

6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主持人:
以下一些网友有问题要问陈院士。
网友:
  尊敬的陈先生,有一个报道是关于您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说,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粹,提高诊疗效果。您眼中的中医药精粹都有哪些,他们与西医的哪些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怎样结合?
陈可冀:
  中医的精粹有这么几方面,一是中医对一些病的临床疗效。比如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我们每次出门诊都有这样的病人,冠脉介入治疗做了不久或半年后出现了再狭窄,用西药又有很多副作用,很多病人要求我们用中药预防再狭窄,我们给他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疗效。还有一些疾病,发现我们中药还是能够解决不少的问题,临床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个很重要的,这是它的精粹。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理论很多我们现在还不太理解,因为它所说的词汇比较古老,比较生涩,不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但实际上他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肝郁脾虚”,你把肝郁的肝理解成肝脏的肝就不合适了,它实际上是精神情绪影响了消化系统。这是整体的,我们怎么还原成现代的语言和理论,被大家所接受,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继承和发扬。第二就是它的理论方面,在前一段对SARS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例如感冒,很普通的感冒,西医很简单,治疗也很简单,一两种药,比较常用的,但是中医可以根据症状分出不同的类型,比较全面,有一定的特色,所以这些都是中医的精髓。
网友:
陈先生,您认为,持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医生,应该是以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西医的问题呢,还是以西医的理论来分析中医的问题呢?
陈可冀:
我觉得都可以用,但是可能有不同。每个临床医生的经验不一样,所接触到的病人也不一样。病人到你这里,到中西医结合医生这里来看,常常是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单纯的中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希望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最好是以中医的思路为主,以中医的角度想办法,同时采用一些西医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治疗高血压病,我们一方面考虑到病人的整体症状,用中医的一些辨证方法来确定他是什么病,采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也考虑到他血压高是包括哪些因素,现代的理念用什么方式更好,结合起来来考虑,我们常常是这样子的,不是单纯的,有交叉,所以跟传统的中医有点不同,跟单纯的西医也不一样。
网友:
  在不同的文化间,如何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是先从中医入手还是先从西医入手,而中医和西医两者对病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
陈可冀:
你这个题目问了很多问题,关于中西医结合很多问题几乎都问了。问题是这样的,作为学生,我觉得从中医开始或者从西医开始都可以,但关键是他对中医学科的热爱和喜欢,如果他不喜欢就麻烦了,我特就别喜欢,所以我带的研究生,有中医学校毕业,有西医学校毕业的都有。一个是要有兴趣,还要有事业心,比如说阴阳学说、气血学说、温病学说、伤寒学说,作为中医来要求必须得学,不学不行,而且要联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术联系起来,这方面的知识素质要比较好,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中医,我觉得是必须学的。从现代医学来说,你刚才说解剖学、病理学这个也是需要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来说也要有所偏重。有的人知识偏向于中医,有的偏向于西医,还是有不同的,我们培养研究生也是这样,有的医生偏向于临床型的,有的偏向于研究型的,这个是允许的,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希望他中西医这两门的知识都很扎实,知识面都很广,这是一个问题。
网友:
  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呢?
  我认为,既从中医的角度,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它,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理念。这还不够,比如中医说的肾,这个病人是肾气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肾虚可能包括很多病种,包括上百种或者上千种病种都可是属于肾虚,马上套它还套不过来,为什么我说50年、100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是多环节的,作用的点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从这个角度深入发现这一点,因为人体是个网络系统,是个整体。我们西医强调得很局部,拿个眼球出来看,眼球后面连着视神经,才能看得见,跟照相机一样的,非常复杂的,所以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解答,但是中医在这方面解释有一定的系统的认识,西医也有系统的认识,西医侧重于局部,中医是侧重于总体,我们怎么把两者结合,微观跟宏观,整体跟局部结合起来,现在有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工作量很重的,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中医的脾,它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消化道、内分泌素,这些知识跟中医的知识怎么融合,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需要联系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的结构,这些认识需要很多学科很多知识去整合,需要相当的时间,需要不同学科的人一起来工作,来合作。
网友:
我是一名正在经历临床实习阶段的中医院学生,我所学习的医院里,西医大夫不用懂中医就能治病,中医大夫必须要懂西医,中医用西医的诊断方法作为望闻问切的补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诊疗,而西医大夫很少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到他们的诊疗过程当中,这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什么影响?现在总是说中医界山头林立,壁垒森严,中西医结合怎样在现有的中医和西医两个阵营里走下去,还是独辟蹊径,单独培养人走中西医结合的第三条道路呢?
陈可冀:
我想西医开中医方子,没有学过中医,就根本不是一个中医,他开方子是作为一个药来开的,不要把他看成一个中医,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学习中医,有条件的西医学些更好,西医转而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更要求他学的。对这方面的要求,中医和西医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中西医结合是吸取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叫做优势互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们两个优势来做。我们诊断病人,中医诊断瘫痪病人、中风病人,可以是气虚血瘀,根据这个来用方子。西医用CT,MRI,确认他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在什么部位,两个互相结合起来,我们诊断就更全面了,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取中西医的长处,优势互补,实际上是另外一条路。所以我们现在,我刚才回到原来说的,多途径,多模式的途径发展,中西医都要发展,在两个都发展提高的基础上,你结合才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两个都没有发展,中西医结合有什么好处,两个都发展,我们取这个优势,取那个优势,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所以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另辟一条路,我想对我们发展传统药有好处,中西医结合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去传承发展传统医药,实际上也是搭一个金桥,架起一个桥通向世界,跟国际接轨,我想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网友:
  我是一个中医科普文章的一个作者,中医基础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上的,怎样能让今天的公众认可并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有什么方法经验没有?

7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17:45: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你说的非常重要,科普工作很重要,应该是我们每个医生的任务,应该用中医的知识用很科普的语言给他介绍,中医很多词汇,现在老百姓也知道的,什么肾虚,上火,但是比较稍微深一点的,就不一定听得懂了,我想这些词汇怎样把它能够用很通俗的语言解释给老百姓听了,普及中医药知识,我觉得非常需要。这样对我们多少年以来的中医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任务是每个医生的天职。
网友:中医科普创作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
陈可冀:
  9月份要在海南开全国中医药科普会,将有很多文章进来,明天下午要开筹备会,我是评审组的主任委员,明天下午开这个会。科普的问题,现在正在探讨,怎么样把一些词汇,比如说我刚才说的肝郁脾虚,就是精神情绪怎么样变成了影响消化。怎么把中医的词汇用很通俗的词解释给大家,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编一个辞典,中医词汇通俗的辞典,老百姓翻开就知道,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必要的。
网友:
现在都讲究中医希望能够走向国际,这就涉及到国内外交流,包括学术交流和论文的交流,中医在很多翻译的问题上,跟国外,好像跟我们传统翻译的概念还不一样,有一些中医的专有的名词,怎么能够让外国人能够理解,翻译成英文以后,理解中医是这么一个概念,这个好像是一个比较引起关注的问题。
陈可冀:
是的,现在国家也很重视,有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他们也在做这个工作,初步的工作也出来了,基本的词汇都有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医说的“心肝脾肺肾”,这个脾是哪儿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码事,两个不同概念,都用spleen行吗?他说你胡说八道,人家无法认识和认同;所以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但是这个也有问题,你用拼音,拼音也得解释,不解释也不行,所以有人建议用双轨法,拼音加英文,做一点解释,因为你要保持中医理论系统的完整性介绍给人家,要解释,我还赞成用双轨,双轨比较好。
网友:
现在我们翻译出去中医的,包括它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从国外读者的反映来看,能读得懂吗,或者有什么障碍吗?
陈可冀:
有障碍,主要是理论方面外国人不懂,我们还是回到肝郁脾虚,老外不知道怎么回事,英语可以直译过去,表面上没错,但意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些术语,英语是很难表达出来。你文章里面,论文里面解释一大堆话不行,这不像个论文了,这是有障碍的,研究做这个工作的人,学过中医的人可以看得懂,所以我们有一个中西医结合杂志的英文版,我是主编,所以我们这个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进入SCI还有麻烦,NIH 的Medline收录的,但SCI要收录就得下点功夫,我们正在联系,希望能够逐渐扩大我们的影响,因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他理解起来困难。他说的肾脏(kidney)和我们所说的肾虚(kidney deficiency)的肾(也译为kidney)是两码事,他说的肾就是腰间的这两个东西,这么简单就完了,我们所说的肾很广义,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等,概念不一样,需要做很多工作,还是很艰巨的。
网友:
在学术界一直有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观点和讨论,争议也特别多,陈院士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陈可冀:
任何学科都需要现代化,现代医学已经很进步了,但是也还要现代化,中医药也要现代化。我们国家提倡与时俱进,中医药在历史上也是与时俱进,也是不断的现代化的,唐朝中医药对外交流很多,吸收很多来自印度的医方。很多是南亚一些地方进来的,到了李时珍的时候,《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种属来进行分类,也是现代化的内容。我们今天也应该要现代化,所以在这方面,可能中医界或者是中西医结合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拒绝进来,说现代化就把中医变了,我觉得这个顾虑太不必要了,包括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西化了,我觉得我们要的是吸收长处,我们经济建设都是这样的,应该吸收古今中外好的,毛泽东说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应该是不保守,不排外,不崇洋,来实现现代化;连杜甫的诗都讲“不薄今人爱古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还有点不同,还有区别,中西医结合更重视跟现代医学跟传统医药的结合。中医药现代化面更广一点,他希望,比如说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物理,或者化学,或者天文学跟中医药结合,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潮流,是趋势,这个机遇非常好,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的,实际上也是机遇很好,历史上给我们创造了,有中医又有西医,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的机缘,让中西医互相有机会互补,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医学是非常精彩的!
网友:
中医药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国人一般都对中医药特别感兴趣,很多人用“amazing”这个词来形容它的神奇,事实上中医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广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以英国为例,这两年来,临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想请问陈院士,咱们国家的中医药在对外推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医药自身也存在着疗效不稳定,可重复性差,如何规避一下这方面的缺点,以便在世界上更好地发扬光大?
陈可冀:
我觉得你提的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为什么国外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有些报道,或者学术论文也好,或者报道也好,有水分,重复性比较差,比如说肝炎,有文章说表面抗原转阴率达到100%,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失真了,这里面牵扯到疗效的评价,他也许我就看到四五例,他以局部代替整体,要有严格的科学设计来做工作,取得的结果,正确的评估,然后再来介绍到国际上去,所以中医药方面,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化的工作,我刚才说可重复性的工作,非常重要,可重复得出来。中医在这方面有一些很难做的,中医很强调辨辩证,根据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处方不一样,需要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这方面多做努力,怎么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之下,怎么样能够相对的能确定下来,能够总结出规律性比较强的经验,供大家用,这就比较好。所以国际上也做了一些天然药的工作,比如说银杏叶,银杏就是白果,银杏叶治疗心血管病,痴呆,他做的比较深,里面有什么成份,黄酮和内酯,比例如何,做好制剂,什么情况下有效,治疗什么病,他做的比较扎实,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所以像这些问题,要引起注意。我们中国的在这方面最近一些年还是有进步,有很大的改善了,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我想这是非常本质的问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能够使得我们中医对外交流能够影响更好一些。
主持人:
今天的在线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陈院士为我们解答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02:21 , Processed in 0.2560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