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经》真的阻碍了中医发展吗——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7 19:2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经》真的阻碍了中医发展吗——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邹学熹  成都中医药大学
  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的骄傲,但他认为“中医和《易经》结合没有前途”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一、杨振宁先生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易经》在中国古代一直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因为《易经》所发现的八卦、河洛、太级,就是一部宇宙代数学的“万能公式”,这三大规律就是古人在观测天文、气象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方法。八卦就是阴阳学说的来源,河洛就是五行学说的来源,太极就是阴阳五行的公式图。诸子百家都根据《易经》从不同角度发展各个领域,怎么能说《易经》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呢?再看近代和现代学者不也是运用过《易经》原理为本门学科作出重大贡献吗?如刘子华博士本着“阴阳必须维持平衡”之理,发现了太阳系还存在第十颗新行星(命名木王星)。基辛格博士“均衡论”的思想,也是本着阴阳必须求得平衡理论而提出来的。我认为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而不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文化、科学、技术,这是由于概念上的混淆所造成的。
  二、杨振宁先生认为事物之间不存在共通规律,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就一般的原理而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个性而没有共性,这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有阴必有阳,有个性必有共性,推而言之,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易经》所发现的共通规律——阴阳五行。现引《类经附翼·医易义》的一段话说明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木火土金水”。这就是说,太极指有形之物,有形之物都存在阴阳五行的规律。至于“无极而太极”,是说有生于无,但这个“无”就是指看不见的规律——阴阳五行,它才是支配万物运动变化的东西。“无”不是一无所有,所以《医易义》补充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言无极的真谛,就是阴阳(指二)五行(指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所以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五行的共性。
  就每一事物而论,也存在阴阳五行的变化,现举阴阳为例:清代姚鼎在《复鲁絜非书》中说:“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于阳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得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诛玉之辉,如鸿鹄之鸣入廖廊。”
  就春秋战国各个流派而论,儒家的孔子,以天地人为三纲领,也各存在阴阳变化。如在《周易大传》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家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见《道德经》)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这也不外阴阳而已!
  由此可见,事物若不存在共通的规律,实属谬误,完全是强词夺理。万物虽有个性,但也存在共性,天、地、生、文、史、哲、数、理、化、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无不存在着共通规律,这一点是学者必须严格掌握的。
  三、杨振宁先生认为《易经》和中医学提倡“天人合一”是错误的,会阻碍科技发展,他的这种概念转移的手法是错误的。余云岫曾经给中医下的罪状之一就有“提倡天人通,阻碍科学化”。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弄清“天人合一”的内容。“天人合一”是说自然和人之间应该和谐,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天人相应律”;一是“天人共通律”。现举“天人合一”类属表为例说明如下,以作为反驳的论据:
五行类属表
自  然  界
人  身  体

五色 五味 五气 五时 五方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体 五官 五志
青 酸 风 春 东 木 肝 胆 筋 目 怒
赤 苦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脉 舌 喜
黄 甘 湿 长夏 中 土 脾 胃 肉 口 思
白 辛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肠 皮 鼻 优
黑 咸 寒 冬 北 水 肾 膀胱 骨 耳 悲
                                            
  表中横排所列的称为属,同属的东西都存在着内在联系,能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天人相应律”,即天人之间能相互感应,息息相通。如自然界的风发生对人体的分割,首先会引起肝、胆、筋、目等部的病变,反过来又可用色青、味酸等类的药去调治,这就是因为天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规律的缘故。
  表中纵排所列的称为类,同类的东西都存在着“天人共通律”。如五行各有特性,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推而言之则五脏亦各有特性,五脏之间亦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这就是说,天地是一大天地,人身是一小天地,天地与人尽管现象不同,但存在着共通规律。还要注意,各类之间的项目不可互相取代,木火土金水是一类,肝心脾肺肾又是一类,木不等于肝,只是肝有木的性质而已,否则,就发生概念转移了。
  综上所述,《易经》是讲的方法论,是宇宙代数式,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代入它的公式去分析,它用的是一种科学方法,与神学无关。《易经》讲的是古今中外皆莫能外的真理,学者都利用它作为攀登科学高峰的马前卒,这怎么会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呢?《易经》既找到了事物的共通规律,也强调了事物的个性。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阴阳变化,但不同的事物,它的阴阳特性是不相同的,这就提出了如何掌握共性和个性的方法。至于中医《内经》本《易经》原理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把自然和人都纳入阴阳五行的公式中,找出它们相互感应的规律和共通的规律,由此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体内部的和谐,以改善环境,保证健康。否则,环境污染、气候剧变,可以造成人体生病;而人也可破坏好的气候和环境。举例说,气候变化可以导致人体生病,所以天气冷了要防寒,天气热了要防暑,人不可以在冰天雪地中只穿一件单衣,也不可以大热天穿棉袄。反过来说,不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随意破坏气候和环境,还很肯定地说天地与人无关,这是错误的。天人之间必须求得和谐与平衡,如果自然界的阴阳不平衡就要发生灾害,人体的阴阳不平衡就要生病,这是不能随意否定的。 D3

--------------------------------------------------------------------------------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2
发表于 2005-12-7 06:41:02 | 只看该作者

易经》真的阻碍了中医发展吗——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20:55 , Processed in 0.0481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