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4 07: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中医理论现代发展战略研究之我见
许家松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一、从中医学盛衰兴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中医理论的发展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些传统文化曾创造过辉煌,或随时间的流逝变淡变远,或流传至今,供人们欣赏。有些科技发明,已化为天才思想的萌芽,或成为后世发明创造的雏型。它们戴着历史的光环,先后走进了博物馆,积淀成丰厚的中华文化,供人们瞻仰,给后人以启迪。中医学不同,它不但创造过历史的辉煌,而且至今仍完整地、鲜活地存在于人民中间,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待发掘的潜能。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惟一的常青树。
  这究竟是为什么?作为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这是由中医学自身深厚、坚固的学科内涵决定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医学的临床体系作为两大支柱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主体。正是这两大支柱,支撑着中医学得以跨越2000余年的时空跨度,流贯古今,长盛不衰。这是中医学的根,中医学的魂,中医学的“神机”所在。考虑21世纪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从中医学盛衰兴亡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和对待这两大支柱的维护和加固。只有把根留住,才能继往开来。
  中医理论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又从中医临床中不断吸取鲜活、丰富的营养,使其发展和提高。本文仅就中医理论的发展简述己见。
  二、中医理论发展战略研究的起点——对半个世纪中医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⒈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文献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对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如果没有这一阶段的工作,大批中医古医籍能否逃过文革一劫,真是难以设想。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文献整理研究,给中医作了“留种”的工作。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抢救我国文化遗产,在陈云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卫生部相应制订了“中医古籍出版规划”。选录了约600种古医籍,并从中精选了11种作为重点古籍列入部级课题。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太素》、《灵枢经》、《针灸甲乙经》、《难经》、《脉经》、《中藏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每部著作均由著名的老一辈专家具体负责,作出高水平的校勘、注释、语释,并组织专家鉴定和验收。这是对古典医籍进行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高标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成功运作。
  ②理论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行政部门组织、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从1958年出版的由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学概论》开其端,到上世纪末的《内经讲义》、《中医基础理论》共编写了六版教材,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阐释。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主要就是靠这套教材学习中医,其影响大矣深矣。其得失需要全面、客观、具体地评析,以利再战,难以泛泛而论。与此同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分支研究也开始兴起。在脏象(主要是肾、脾)、经络实质、五运六气、体质、阴阳、八纲、卫气营血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深度,也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并结合了临床。进入上世纪80年代,方药中先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从“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构建进行了研究。此外,一批大型工具书和专业字、辞典、百科全书等也相继出版。其中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都作出了较明确的表述。
  ③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证本质、证候学),再如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中医病名研究、治则治法研究、方药研究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
  ④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研究中医者,如周易与中医、道学与中医。从哲学方法论研究者,有“中医辩证法”的提出与一批专著,并纳入研究生必修课自然辩证法课程当中。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生物全息理论等相继被中医界广泛吸纳,用以解释中医理论。另有从天文学、气象学、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来研究五运六气者,有从数学研究制作五行的数学模型等。
  ⑤实验研究:上述四种研究方法,中医古亦有之。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政府倡导下,大批西医学习了中医,并用实验方法研究中医。采用了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方药对一些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疗效;通里攻下方药对某些急腹症的疗效;活血化瘀方药对冠心病的疗效等。还进一步深入到探讨八纲辨证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等,建立了百种以上的证的动物模型,广泛运用于证本质的探讨和临床药理研究。从早期的抑菌抑毒实验,到多方法、多层面、分子水平上更为微观的研究,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方药机理的探讨采用了另一条途径和方法。
  ⒉政府的参与与指令性支持:上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学就提出了特殊政策——中医政策。我国宪法更是从法律上明确了传统医学的地位,从而使中医学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护。这在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科技的春天,也迎来了中医的春天。特别是在1982~1984年间,卫生部相继召开了中医教育(衡阳会议)、科研(西安会议)、临床(石家庄会议)系列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工作的指导思想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突出中医特色,会议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作为政府行为,给予了中医学,特别是中医理论如此明确的地位、指令性支持和崇高使命。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工作没有跟上,也由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缺乏明确表达,这就给以后的执行留下了太多的理解空间和操作的随意性。但是,这种明确的导向和支持力度,实在是中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让广大中医工作者深受鼓舞和感动。
  从以上极为简略的回顾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以来,广大中医、西学中工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从内容上几乎涉及了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采取了多方法、多途径、多层面、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这些研究为当代和今后中医理论的研究,作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和有益的探讨——不论是成功的还是不够成功的。这些研究,从性质上主要还是属于对中医理论的整理、说明和验证,真正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规律者少。从内容上看,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少。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从发展趋势上,以现代医学思路和方法指导者越来越多;以中医思路为指导,从中医理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者越来越少。这一点,在中医科研课题的招标、中标、评奖中,从中医院校中医教学内容越来越少,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论文中,表现得比较集中和突出。据说,中医院校对中医奠基之作《内经》的学习,已经从300余学时下降到76学对甚至50学时了,而且,也只有几十条“选段”作陪衬了。请问,中医大学生如此学《内经》,中医研究生多数已不学《内经》,那么,在中医的发源地——中国,究竟要到哪里去溯本求源学中医、学《内经》?难怪引发了中医老前辈的忧虑和批评。也难怪一些中青年中医也感到失望和困惑。他们迫于中医医院西医化和晋升职称的压力,只好投入学习外语和西医了。我想,如果真想研究中医理论的发展战略,那就必须认真研究、正确评估和实事求是地面对现有的研究基础、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导向和选择,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不是用现代技术给中医“整容”、“作秀”,搞花拳绣腿,写上空头文章。
  三、以中医理论体系与框架的整理、完善和构建研究为中心,规划实施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工程、精品工程
  1.内容与目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建设,首先是学科的学术内涵建设。中医学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已被中医学术界所公认。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解,长期以来一般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来加以概括。这显然难以涵盖和体现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及其特色,也就难以具体有效地指导临床、科研和教学。个人认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内涵的研究,至少应从以下十个方面构成:(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2)中医学的理论基础;(3)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理论;(4)中医学的病因和发病理论;(5)中医学的病机理论;(6)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与特色;(7)中医学的养生、防病、康复理论;(8)中医学的论理方法;(9)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10)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通过对上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列举可以看出,它涵盖了医学学科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和优势。由此还可以看出,以此为研究中心,可以带动整个中医理论的研究。在5~10年内,完成一个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并有效指导临床和体现时代特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工程。这一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2.步骤和要求:应制订统一规划,统一列题,统一要求,分题进行,整体调控。对上述体系的十个方面可以作为分题进行研究。对每一分题的研究,提出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例如:(1)提出明确的概念表述;(2)阐释主要内容,要求源源本本讲清理论来源,对源流进行梳理,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阐述该理论的中医特点;(4)阐述临床指导意义;(5)纳入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大,行之有效且被公认的新成果;(5)提供该分题的文献资料库等。
  3.研究方法:个人认为,上述研究仍属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现阶段,以传统方法为主来进行比较合适。这是因为:一因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它是以传统方法的研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容决定方法。二因中、西医学理论是在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体系的两种医学。尽管研究对象相同,但是其理论基础、认识途径、理论表达不同。很难用一种医学体系的理论、标准来整理、衡量另外一种医学理论体系。三因中、西医学均属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最为复杂、未知领域最多的一门学科。中、西医学面对生命现象、生理、病理等均有许多未知的和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大量问题。难以想象,用一种尚解释不清的理论、方法和指标可以解释清楚另一种理论和机理。我说的是“为主”,而并非一律不用其他方法。至于在这一基础性工作完成之后,特别是深入到机理的深层次探讨时,无疑应该尽可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高、精、尖的最新科技手段与方法。相信将会有利于说明中医理论的实质,有利于中、西医学的沟通与互补。
  4.成果表达:每一专题均可以专著形式表达。各专题又共同组成《中医基础理论大系》。可分可合,共成宏著。
  5.行政领导的组织、领导和支持:这是完成这项工程的保证,积半个世纪以来的经验证实,没有这种支持,作不成事,更作不成大事。
  这一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把中医基础理论原原本本地、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见、切实地勾勒出来,指导今人,留给后人。只有把根留住,才有可能在高起点上继往开来。相信这一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工程一旦实施和完成,不但会给21世纪的中医学带来新的发展,而且会对21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和被世界重新认识与评价作出积极贡献。B16.3

--------------------------------------------------------------------------------
2
匿名  发表于 2004-9-14 08:03:34

[转帖]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把根留住,至少要保留中医火种
3
匿名  发表于 2004-9-14 08:05:30

[转帖]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下面引用由东方医学2004/09/14 07:13am 发表的内容:
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中医理论现代发展战略研究之我见
许家松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一、从中医学盛衰兴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中医理论的发展
...
形势逼人
4
发表于 2004-9-14 20:40: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引用 : [从中医学盛衰兴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中医理论的发展}
建议 :     丢掉“理论”两个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6:50 , Processed in 0.2383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