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网上看到的“《黄帝内经》的100个错误”,请大家反驳和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6 05: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5 21:35 编辑

[转贴]网上看到的“《黄帝内经》的100个错误”,请大家反驳和批判。
(转自铁杆中医论坛)

上海中医药大学:谭春雨

网上看到的“《黄帝内经》的100个错误”,请大家反驳和批判。如果能够有理有据的说明这些错误并不错,那么,我们就应当坚定不移的拥护经典,支持经典;如果这些错误确实是错了,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经典采取扬弃的态度,即保留正确的精华的内容,舍弃错误的糟粕的内容,重新构建准确的完整的科学的中医理论。
1、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上述所说的意思是说:妇人不长胡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妇人不长胡须。而不是因为血少的缘故。男性长胡须是因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胡须。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胡须也会脱落,不再生有胡须。所以生不生胡须,主要在与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关。所以说“妇人无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 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作者认为: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属于天理难容,左撇子的人属于地理难容,这两类人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理。
3、《黄帝内经-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到底是脑渗为涕还是肺为涕?《黄帝内经》各篇论文作者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后世信徒,基本上采取“不争论”的原则,各取所需,很少评论谁对谁错,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理论,稀里糊涂的治疗,稀里糊涂的痊愈。

4、“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说:“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还说:“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传变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传变规律进行。死的时间,也不一定在他们说的那个时间。

5、“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胆不过是一个储藏胆汁的小囊,需要的时候流到胃里帮助消化脂肪性食物。这个小囊能够掌控十一藏吗?如果没有了这个小囊,十一藏都乱套了吗?人就完蛋了吗?


6、人体不只是五脏,而是七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说:“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还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十二个自然段,有三处提到“五脏”。在金匮真言论中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 这说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五脏”。

其实人体是七脏,心、肝、脾、肺、肾、脑、胰。有人说脑是奇恒之府。其实脑是脏,因为脑没有亦腑的地方(奇恒之府是亦脏亦腑的器官叫奇恒之府。),所以脑是脏,不是奇恒之府。胰是脏!因为胰主运化,不是脾主运化。有人说,脾就是胰,脾包含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脾是脾,胰是胰,脾和胰是两个形态、组织、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两个器官。有胰用你脾包含干什么?所以应该说七脏。有人说用五脏来配合五行,所以只说五脏。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你说用五脏来配合五行,为什么在腑上就说六腑呢?怎吗不说五腑呢?所以还是七脏为对。说的全总比说的不全为好!

7、天癸不是肾中产生的,是性腺中产生的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说:“天癸至,天癸竭”
在这里说的“天癸”是指有生育能力的物质,即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在这里说“天癸”的产生是与肾有关,也就是说天癸是肾中产生的。其实,天癸不是肾中产生的,是性腺中产生的。

8、人总是要死的,没有与天地同寿的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说: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以上黄帝内经白话文中解释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黄帝内经中说的这句话有点炫,说的夸大不真实。人怎么养生、修道也不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人总是要死的,没有与天地同寿的!说修道养生可以长寿是可能的,但不能没有终了的时候。所以从古至今,中医就好夸大事实。以后还能提到中医就好夸大事实的例子。

9、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

《黄帝内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说:“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这一段说的是,告诫人们要作好预防工作,说明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但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因为病人没预防好已经病了,医生不能不治,而且要耐心地去医治。作为医生即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这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10、人体是七窍、七脏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九窍、五藏”。 人体九窍、五脏指的是那“九窍”、那五脏呢?我认为人体是七窍、七脏。七窍是耳、目、鼻、口、舌、肛门、尿道。有人说,耳是左右两个、眼目也是左右两个,所以是九窍。按理说,两耳应该算一窍、两目也应该算一个窍。七脏是脑、心、肝、胰、肺、脾、肾。有人说,脑是奇恒之府。“奇恒之府”是亦脏亦腑、非脏非腑。其实,脑没有亦腑的地方,它亦脏,所以脑是脏而不是“奇恒之府”。胰是脏!有人说,胰是脾,脾是胰,胰和脾是一个器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胰和脾是两个器官,就像哥俩一样,哥俩不能说是一个人。所以脾是脾,胰是胰,应该是两个脏器。所以,人体是七窍、七脏。

11、涩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阴精的化生,来源于饮食的甘、酸、苦、辛、咸五味”。
我认为应该是七味,还有涩味和淡味。有人说,涩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其实,涩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是不对的。因为涩味不是酸味,如,白矾是涩味,它和山楂的酸味是截然不同的。苡仁淡味几乎是无味,它跟党参甜味是不同的。所以,,涩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12、我认为应该是七脏七腑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提到:“五藏六府”。在《黄帝内经》中“府”和“腑”是等同的。有时《黄帝内经》中的通假字是很常见的,腑和府常通用。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中:“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这里的“腑”字是六腑的“腑”。《素问?五脏别论篇》中:“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

这里的“府”字同“腑”也指六腑的“腑”。

另外,我认为应该是七脏七腑,不应是五脏六腑。七脏是脑、胰、心、肝、脾、肺、肾。七腑是脊髓、胃肠、血管、胆、淋巴管、气管、膀胱。

13、《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说的死期不一定准确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几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中又说:“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上面说的几日几日死,不一定对。死的日期要根据病情、病的日期、病人体质和护理情况来决定。所以上面说的不一定准确。

14、心不主神明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证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都由大脑中产生。心不能产生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不能神明出焉。有人说,中医的心不等于西医的心。那么请问中医还要不要科学和真理,如果要真理,那就是脑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都由大脑中产生。如果不要科学和真理,那就可以心主神明,也可以说肝主神明、肺主神明等等。反正不用科学为依据。为什么《黄帝内经》中说:“心者,神明出焉。”因为黄帝内经时期,科学不够发达,人们错误地认为是心主神明,不知道是大脑主神明。所以人们说话都是“心想事成”和用心想一想。这个错误延续至今。当然也有人知道了是大脑主精神意识和智能才华。所以,有人改为你用脑想一想。还有人说你大脑进水了,说这个人笨,反应不灵敏。

15、肝不能谋虑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还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我说,肝不能谋虑出焉。谋虑出焉的是脑。

16、胆不能决断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我说,胆不是中正之官,不能决断出焉。决断出焉是脑。

17、膻中不能传达出来喜乐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膻中,即心包,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近臣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

我说,膻中即是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围,它不能传达出来喜乐。喜乐是大脑传达出来的。

18、肾不能出伎巧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我说,肾不是作强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伎巧出焉的是脑。

19、“三焦不是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我说,三焦是胸膜和腹膜,不是腑。更不是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的“肝者,谋虑出焉”、 “胆者,决断出焉”、“膻中者,喜乐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没有真理性可言。

20、《黄帝内经》中硬凑数、前后不一的例子甚多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天地人三才各分为三,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冀、兖、膏、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人体分为九脏,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盛贮有形物质的形脏,肝、心、心、脾、肺、肾五个藏精神的神脏,合为九脏,以应天度节气。”

看,在这里为了配合三三为九,就把胃、大肠、小肠、膀胱四个腑说为脏和肝、心、脾、肺、肾五脏凑合九脏,配合九州。在《黄帝内经》中这种凑数配合的还有,不再举例子了。

我要说的是,以前讲五脏六腑,在这里有又说九脏。请问到底是几个脏?再请问,胃、大肠、小肠、膀胱到底是脏还是腑?在《黄帝内经》中这种硬凑数、前后不一的例子还有,不再举例子了。

  21、《黄帝内经·五藏别论》中关于腑脏的论述既混乱且不少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五藏别论》中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像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问:听说医内人士关于腑脏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以脑、髓称为脏,有人以肠、胃称为脏,也有的把肠、胃、脑、髓都称为腑。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他们自已的认识。不知哪种观点是对的,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岐伯答:脑、髓、骨、脉管、胆囊、子宫,这六个器官是禀承地气阴精而生,皆有贮藏阴精的特性,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其作用是藏而不泻,不像六腑那样传导排污,因此称为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器官是禀承阳气所生,它们的作用,象天一样的运转不息,特点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并传导排泄五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物,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物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物,直接影响到五脏功能活动,若大便不通,糟粕停留过久或泻泄不已,都会使五脏受到侵扰,因此肛门的开合是否正常,反映五脏功能的旺盛与衰弱。所谓五脏功能,其特点是贮藏阴精而不象六腑那样向外传导和排泻,所以正常时五脏中必然充满着精气,而不会有糟粕存留其中。六腑的功能,其特点是消化、传导、排泻,而不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会象五脏那样充满着精气。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相对空虚,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相对空虚,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这里边说的有错误的地方。比如,脑是脏,而不是奇恒之府,它没有类似腑的地方。脊髓是腑,因为它有脊髓液起传化水液,脊髓还有传送信息作用。血管是腑,因为它传化物,流淌的是血液。胆是腑,不是奇恒之府,它写而不藏,没有藏精气的作用。子宫不是奇恒之府,性腺是是奇恒之府,亦脏亦腑,非脏非腑,所以,性腺是是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应为一腑称胃肠。三焦不是腑,因为三焦只是膜(胸膜和腹膜)而已,不能算作腑。

22、五十营的错误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已知:一昼夜呼吸13500次,一昼夜等于28宿,一宿等于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几宿几分?

正确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成人不同体位呼吸频率:卧位14-16/min,坐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时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脉搏。1. 成人脉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婴儿脉率:安静时130-150/min,睡眠时70/min,哭闹时180/min; 3. 老年人脉率:老年人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脉搏数37.5次严重偏低,低到必死无疑的程度。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搏)传导速度:7-10m/min。”由《五十营》推导出的血气运行速度约为1.3 m/min。

初中《生理卫生》第四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通过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约需20秒。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下: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约为4300次。由《五十营》给出的一天之内血液循环次数为50次。

《临床常用数据精选》记载道:“脉率与呼吸的比率:新生儿3:1,<5岁3:1-4:1, 5-12岁4:1,成人4:1。” 由《五十营》给出的脉率与呼吸的比率为4:1。

综上所述,《五十营》除了脉率与呼吸的比率这个数据正确之外,其他一大堆人体生理数据都是错误的。

23、《黄帝内经》理论是我国医学初级起步阶段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跻者,亦从中央出也。 ”

    说明岐伯当时眼界非常狭小。只看到我国地域,没有看到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亚就是四面环海。英国也是四面环海,土耳其东方就不是海滨傍水。智利是西部海滨傍水,东面是山。我是说《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段理论不能实用于世界各地。这说明岐伯(当时医学家的代表)的医学理论很狭隘,他的医学理论也是初级起步阶段。所以有人吹捧《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是错误的。

24、平人绝谷的荒谬

《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全文也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这一段话漏洞很大。首先,“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和“肠胃里的东西七天才能排泄干净”前后矛盾。众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满,但是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肠虚”却需要七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除非饿死,肠子永远都不会空虚无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顿饭加在一起总该把胃填满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么正常人在正常饮食条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撑死,比绝食死得还快。我敢赌一块钱,黄帝内经的作者绝对没有连续实测过正常人一天的排泄量。

25、光看颜色深、浅不能确定死期

《黄帝内经·玉版论要》中说:“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心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天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若颜色浅的,表明病情尚轻,可以用“汤液”来调理,约十天就会痊愈;颜色深的,反映病势较重,就需要服刚药剂来治疗,约二十一天就能恢复健康;如果颜色过深而晦暗的,说明病势已很严重,必须用药酒来治疗,大约一百天才能治好;假如患者面色枯槁无华,面庞削瘦,就是不治之证,拖延到一百天,气血枯竭,人就要死亡。”

这一段说的不妥,因为几日几日死要看是什么病,病的情况和治疗及护理等情况来定,不是一看颜色深、浅就能确定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5:1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5 21:16 编辑

26、一年四季没有不应该刺的部位和俞穴

《黄帝内经·诊要经终论》中说:“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剌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风,病不已,令人善渴。”

以上说法是不妥的!因为一年四季没有不应该刺的部位和俞穴。当然,就没有“春天刺到了夏天应该刺的部位或俞穴”就会如何如何。……   

27、病人作梦不能根据病来做梦,有什么病就做什么梦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中说:“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此说法不妥!有什么病就做什么梦,这是经不起验证的。所以我说上面说法不准。

28、痈肿的原因可能多种,不绝对是寒气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中说:“此寒气之肿,”

此说法不妥,痈肿的原因可能多种,不绝对是寒气。即使中医也有说痈肿是毒火所致,不能简单说是寒邪之气侵伤人体所致。

29、玉机真脏论中说的病传和死期是不准的

《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中说:“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玉机真脏论中说的病传和死期是不准的。病传不一定按玉机真脏论中说的病传顺序和方式来传。这在临床中医生是有体会和经验的。他说什么病什么时间死推算的也不一定,这个推算也是错误的。

30、脏、腑概念的原则都不要了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我说,《黄帝内经》一书有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好凑数。什么叫凑数呢?凑数就是前面说什么什么多少,后面不够也要凑上多少多少。如,“脉之九候,以相应地上的九州”。再如,“地上的九州相应人的九脏。”地球上(世界上)不光是九州,还有很多,不提。只提九州,为了凑数。再如,“地上的九州相应人的九脏。”,本来不够九脏,为了凑上九,把膀胱、胃、大肠、小肠四个腑也说是脏,而且还美其名曰四形脏,肝、肺、心、脾、肾五脏说成是神脏。请问,膀胱、胃、大肠、小肠它们到底是腑还是脏,按《黄帝内经》一书中说的脏和腑的概念是不同的。在《黄帝内经》同一书中,一会说膀胱、胃、大肠、小肠是腑,一会又说膀胱、胃、大肠、小肠是脏。为了凑数,脏、腑概念的原则都不要了。

31、不论什么病,什么时候都有死的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中说:“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上面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不论什么病,什么时候都有死的。不是象上面说的那样,什么病在什么时候死。

32、下面说法不妥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瘐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以上说法是不妥的!因为疾病加重或好转是多方面的原因,不一定按上面说的规律进行。所以说,以上说法是不妥的!

33、这里有的地方说法不妥

宣明五气论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味入胃后,经过胃酸、胆汁等的混合消化,直接进入小肠了,不可能分别进入肝肺心肾脾的。

34、脾藏意,肾藏志是强加的

《黄帝内经·宣明五气轮》中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意是意识,不可能藏在脾里;志是意向,也不可能藏在肾里。

35、经脉和血管乱了,气和血也乱了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中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说的是经脉,那么,流动的是气,不存在多血少气或少血多气的问题;如果说的是血管,那么,流动的是血,也不存在多血少气或少血多气的问题。

36、五行还不如七行

《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篇》中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其实,应该是木、气、火、土、金、电、水七行。相生是: 木生气; 气生 火; 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电;电生水;水生木。相克是:火克木;木克电;电克土;土克气;气克水;水克金;金克火。

37、神志失常是大脑受到某些刺激后引起的

《黄帝内经·阳明脉解篇》中说:“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踈,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神志失常是大脑受到某些刺激后引起的,仅仅阳热亢盛是不足以使人神志失常的。

38、什么脏发生热病死亡不能都在那一天死亡

《黄帝内经·刺热篇》中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以上什么什么脏发生热病,什么什么日死亡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无论什么脏有热病,那一天都可能有死亡的。不绝对确定的。

39、肾主生长骨髓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逆调论篇》中说:“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以上意思是说肾主生长骨髓。这段句说的是错误的!因为内经时期人们没有认识到骨髓是由什么产生的,错误地认为是肾生骨髓。所以我说肾主生长骨髓是错误的。

40、关于疟疾病因、病理、病机都是错的

《黄帝内经·疟论篇》中说:“夫痎疟皆生于风,……”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

《黄帝内经·疟论篇》全篇讲的疟疾病因、病理、病机都是错的。疟疾是疟原虫侵入人体所致,不是什么风邪而引起。由于疟疾的病因错误,所以,以后讲的疟疾为什么又冷又热、为什么又中间有休止的时候等等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古人那是科学不发达,没有显微镜,研究不了病原微生物,所以造成这些错误。可是现在,还有人说《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你说,《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深奥莫测在什么地方。《黄帝内经》这本书里有很多不妥和错误的地方,这怎么说它是博大精深,深奥莫测呢?还有人说,你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维和科学方法)看古书。那你说我们用什么眼光看古书呢?我们用古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维和科学方法)看古书。如果我们用古代人的眼光(思想、思维和科学方法)看古书,那古书上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古代人说“天圆地方”、“太阳围绕地球转”是正确的。我们也得用古人的眼光看“天圆地方”、“太阳围绕地球转”是正确的。我认为现代人就应该用现代人的科学技术来衡量古人的理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吸取其精华,不正确的我们就应该摒弃它,修正它,使他变成正确的为人类服务。不能知道错了,还不去改正,而且,还说错误的是正确的。为错误的理论去诡辩。

41、疟疾的治疗还是用药来治疗为好

《黄帝内经·刺疟篇》中说:“足太阳之疟,……”

疟疾的治疗还是用药物来治疗为好,用针刺不如用药物治疗好!在《黄帝内经》时期医学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可能还没有找到治疗疟疾的中草药,所以刺疟篇着重讲用针刺治疗疟疾病。这是条件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42、不能因感受风邪的日期不同,患的病就不一样   

《黄帝内经·风论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这种以某日某日感受风邪而分类患病不一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为不能因感受风邪的日期不同,患的病就不一样。

43、脾和胰是两个脏器,功能也不一样!

《黄帝内经·厥论篇》:“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脾的功能是主管输送胃中的津液营养,”

脾的功能不是运转水谷津液营养,古人把脾和胰混淆不清。有的说脾象舌形(是指胰脏)有的说是象马蹄形(是指脾脏)。其实,脾和胰是两个脏器,功能也不一样。现在知道了,就要纠正过来。

44、糖尿病用兰草是治不好的!   

《黄帝内经·奇病论篇》中说:“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消渴病用兰草是治不好的!如果用兰草能够治好,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糖尿病患者了。



45、主谋虑、主决断的是脑脏

《黄帝内经·奇病论篇》:“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诸谋虑取决于胆,”

在这里又提出了“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肝不主谋虑、胆不主决断。主谋虑、主决断的是脑脏(脑是脏,不是奇恒之府)。

46、针刺能不伤及皮吗?

《黄帝内经·刺要论篇》中说:“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虐,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以上说法有的地方说的不妥,因为你要针刺必然要伤及皮、肉、但不要伤及筋、血管、神经,更不要伤及内脏,这是必须要注意的。如果要伤及内脏就很容易发生医疗事故。

47、《黄帝内经·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黄帝内经·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说法是荒谬的!如果用东方、西方来解释则是牵强附会。因为人面南而立是左东右西,如果人要面北而立可是右东左西了。可想而知,面东而立,是左南右北;面西而立,是左北右南。

48、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黄帝内经·缪刺论》中说:“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疾病不能因为初一就须扎一针,……十五就需要扎十五针。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49、针刺违反了四时不能引起那些疾病

《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中说:“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以上两段说的都是错误的!因为针刺违反了四时不能引起那些疾病。我通过临床治疗疾病,什么时候都针刺,什么时候也都治疗各种各样疾病。只要不扎禁针的疾病,不扎禁针的穴位,不扎错穴位,就不能产生不良后果。

另外,即使针刺到五脏(其实是脑、心、胰、肝、肺、肾、脾、七脏)也不象上面说的那样,刺中心脏一天就要死亡;刺中肝脏五天就要死亡;刺中肺脏三天就要死亡……

50、《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说的不妥

《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中说:“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以上说法不妥!因为疾病的传变不一定按上面传变程序去传变。另外,传变日期也不是象上面说的那样一成不变。疾病的演变过程和日期要按造疾病的性质、程度、日期、病人的体质和治疗情况等等情况的变化来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个病,有的人就好的快,有的人就好的慢,还有的人就病重死亡了。另外,病人死亡的时间也不是象上面所说的那样。什么病就得什么日期和什么时辰死亡。同样一个病,什么时辰都有死亡的。所以,《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说的不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5:1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5 21:17 编辑

51、《黄帝内经》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的

在《黄帝内经》中只提五脏六腑,还提心包、命门、膏肓所谓脏腑之类的器官。没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胰脏等器官。因为当时古人还不知道人体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胰脏等器官。或者知道有,但不知道这些器官有什么功能。所以只字不提。你想啊!他要知道能不提吗?拿你来说,你要写书,知道的你能不写吗?

52、用望、闻、问、切四诊来猜测内脏疾病是不科学的

那时科学不发达,非常落后,只能用望、闻、问、切四诊来猜测内脏疾病。这四诊方法是时代落后无奈之举,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就像解放前人们不能上月球一样,科学发展了,人们就可以上月球了。还像现在人们不能上火星一样,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将来科学再发展人们就可以上火星了。

53、黄帝内经时期仅仅是药物研究的起步阶段

《黄帝内经》一书中只提到几个简单的药方,说明那时对药物还知之甚少。同时也说明黄帝内经时期是药物研究的起步阶段不能捧得过份,说什么博大精深,深奥莫测的。

54、黄帝内经》时期有的穴位治什么病还没有研究透测

虽然《黄帝内经》时期,研究砭石、针灸治疗疾病较多,但有的穴位治什么病还没有研究透测。直到现在研究的也没有穷尽当时只能算是起步。

55、 “大气举之”的说法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中说: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大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这一段意思说,黄帝问岐伯,大地它在太空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说: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宇宙间有万有引力的现象。所以说是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其实是万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说它的说法是错误的。

56、自然环境对人有一定影响,但与天上的金星、火星、水星影响不大

《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中说:“……上应岁星。……上应太白星。……上应荧惑星。”

自然环境对人和万物的是有一定影响,但与天上的金星、火星、水星影响不大。说的有些遥远,不太贴边。

57、《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的是主要记录了六十年内,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说的不是那么正确的。因为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要根据日月星辰和我们地球变化有所变化。如植被,过去树木的砍伐,现在的保护森林,人口的增长,地球植被发生了变化,气候、物候、灾异等必然都有不同的改变。所以,《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的六十年内,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是不准的。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海啸暴雨、陨石坠落都没有一定的固定的日期。不管什么司天、什么在泉、什么主岁,气象、物候、灾异不是一成不变。如,俄罗斯今年有陨石坠落,那么,在同一个什么司天、什么在泉、什么主岁的年份就没有陨石坠落。

58、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的说法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刺法论》中说:“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写,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这一段意思是说,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失去正常的秩序,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刚柔失守和较大的疫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 “在三年左右,就要便为较大的疫病。”是错误的。

59、“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未必正确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又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上说的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表面上看是对症治疗。但实际不是这么简单思维的。有经验的中医医生不会这么干的。大寒大热之病者,切忌峻猛之药,真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寒病宜由温到热治之,热病宜由凉到寒治之。

60、《黄帝内经》尚不能真正探求发病的原因。

中医在黄帝内经时期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比较落后,所以,没有能够真正探求发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从表面上探求发病的原因。例如,疟疾,黄帝内经时期人们认为是风、寒、湿所致(表面上看),实质是疟原虫所致(这是真正探求发病的根本原因)。用中医的风、寒、湿所致的理论,用治风、寒、湿的中药,你能治好疟疾病吗?不能,肯定是不能!必须用杀灭疟原虫的中药(常山一类中药)才能治好!

再如,痈肿,黄帝内经时期人们认为是寒凝聚体内所致(表面上看),实质是毒气所致(这是真正探求发病的根本原因)。用祛寒药治疗痈肿是治不好的,你必须用引发毒气一类中药才能治好痈肿。

61、疾病的死亡日期不是一成不变的

《黄帝内经·阴阳类论》中说:“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以上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疾病死亡是根据病症、病程、病情、环境、条件、医疗情况、科学发展程度、等等都有关系。比如,肺结核病解放前后死亡率很高,现代(2013年)很少死亡。解放前有天花,解放后,天花已经灭绝,以前没有禽流感,现在有禽流感。有的好了,有的就死亡了。所以上述死期不准。

62、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方盛衰论》解释说:“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①。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肺气虚则梦见白色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藉,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水中,好像遇到很恐惧害怕的事。肝气虚则梦见菌香草木,当木旺之时,则梦见自己伏于树下不敢起来。心气虚则梦救火和雷电,当火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灼。脾气虚则梦见饮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时,则梦作垣盖屋。”

以上说的不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和疾病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到专科医院的病房去调查,肺结核病人病房里的人都做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藉,或梦见战争吗?所以,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63、泪水是体内积聚的水液来源于肾藏之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黄帝内经·解精微论》中说:“是以悲 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因此悲哀就会哭泣,泣下的泪水所产生的。水的来源,是体内积聚的水液;积聚的水液,是至阴;所谓至阴,就是肾藏之精。

以上说的泪水是体内积聚的水液来源于肾藏之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泪水来源于泪囊而不是肾。有人说,你这是西医的说法,中医就是说泪水来源于肾。我认为中西医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绝不能中医说太阳是绿色的,西医说太阳是红色的都对。也绝不能中医说泪水来源于肾,西医说泪水来源于泪囊都对。必定有一个符合科学,一个是不符合科学的。所以,我说泪水是体内积聚的水液来源于肾藏之精。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64、脑髓渗漏而成涕的说法是大谬

《黄帝内经·中说:“解精微论》:“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哭泣而涕出的,其故在脑,脑属阴,贿充于骨并且藏于脑,而鼻窍通于脑,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

涕是鼻黏膜分泌出来的,不是脑髓渗漏的。另外,在哭泣时泪水也能从鼻泪道流到鼻腔里和鼻涕混合在一起。

而且,鼻腔并不和脑部相通。所以说脑髓渗漏而成涕的说法是大谬的!

65、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脾与胃、心包络与三焦不能互为表里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中说:“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肺合大肠,大肠是输送小肠已化之物的器官。心合小肠,小肠是受盛由胃而来之物的器官。肝合胆,胆是居中受精汁的器官。脾合胃,胃是消化五谷的器官。肾合膀胱,膀胱是贮存小便的器官。手少阳也属肾,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能统率三焦和膀胱两脏器。三焦,是像中渎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属于膀胱,没有脏来配合,是一个孤独的器官。这就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肺合大肠”的“合”字是配合的意思,也是互为表里的意思。肺配合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以下“心合小肠”、 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意思相同。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脏腑互为表里,必须关联密切,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脾与胃、关系并非密切。要说密切是肺与气管(是腑)、心与血管(是腑)、脾与淋巴管(是腑)。所以,肺与大肠、心与小肠、脾与胃、互为表里是不对的,应该是肺与气管(是腑)、心与血管(是腑)、脾与淋巴管互为表里才对。肝与胆、肾与膀胱关系密切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是对的。另外,三焦不是腑,因为三焦只是胸膜和腹膜所组成,它没有自己的功能,它的功能只是其它脏腑的功能,所以三焦不是腑。有人说,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心包络也够不上一个脏(或说是器官)它只是一个心包膜而已,它也没有功能,所以它不能算作脏,也不能和三焦互为表里。

66、睛明穴是“命门”吗

《黄帝内经·根结》中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拇指外侧的至阴穴,结于面部的命门。所谓“命门”,就是内眼角的睛明穴。”

上面说的命门是指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在内眼角,即现在中医说的睛明穴。在黄帝内经中,再没有提到别处有命门。是当时错了,还是后来的中医理论错了?

67、膻中不会既是穴位又是器官吧?

《黄帝内经·根结》中说:“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但在书中又说到膻中是十二官中的一个器官,“膻中喜乐出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穴而络于膻中穴。”

以上说膻中是个穴位名。可《黄帝内经》一书还提到膻中是十二官中的一个器官。还说膻中喜乐出焉。膻中不会既是穴位又是器官吧?不管是穴位还是器官,都不能喜乐出焉,喜乐出焉的是大脑。

68、单凭外形和皮肤的缓急及脉的大小是不能确定人的寿夭的

《黄帝内经·寿夭刚柔》中说:“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

一个人是否隐藏了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早中期癌症,从外表不一定能看出来。看上去弱不禁风的人,也有长寿的,那个和赵本山搭档的高秀敏,看上去很健壮的,但49岁就走了。

69、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本神》中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黄帝内经·寿夭刚柔》中说:“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举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狂妄而不能精明,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秋季。
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形成癫狂,语无伦次,皮毛肌肤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夏季。”

以上说的是心伤神、脾伤意、肝伤魂、肺伤魄、肾伤志,死亡的季节,这个死亡的季节说法是错误的。不管什么病,不管什么季节和日期都有死亡的。不能说心伤神就都在冬季死亡。脾伤意就都死于春天。肝伤魂就都死于秋季。肺伤魄就都死于夏季。肾伤志就都死于夏季。所以我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70、不应该勉强对应

《黄帝内经·经别》中说:“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引,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节引、十二经水引、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

看,上面说的是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其实,不然!他说的五脏勉强凑合五音、五色、五味,其实是七个音符(1、2、3、4、5、6、7)、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味(酸、甜、苦、辣、咸、涩、淡)。是古人生要编造出来与万物相对应的。再说,人体有手足阴阳12经与十二条河相对应这也是勉强凑合的。中国不仅仅是12条河流还有很多。另外,世界上的河流更多。再说手足阴阳12经与十二条河相对应,那么,任脉和督脉,带脉等又与什么相对应?所以《黄帝内经·经别》中说的这些话是不正确的。《黄帝内经》中类似这样勉强凑合的对应还有一些。如,五脏对应五行。人体本来是七窍(耳、鼻、眼、口、舌、尿道、肛门)为了对应五脏,不说尿道、肛门两窍,只说耳、鼻、眼、口、舌五窍。还有不再赘述。

71、谷入于胃,乃传之肺吗?

《黄帝内经·营气》中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①。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胃在肺的下面,何况胃和肺并不相通。下面的“流溢于中”也不对,应该是到肠部。

72、三焦的功能不对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我听说上焦的作用能输布精气,像雾露蒸腾一样,中焦的作用主腐熟运水化谷,像沤渍东西一样,下焦的作用主排泄废料,像沟渠一样,”

以上说的是三焦的功能。小肠和大肠都在下焦,所以, 腐熟运水化谷,像沤渍东西一样,排泄废料,像沟渠一样,都在下焦。

73、“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平人绝谷》中说:“黄帝日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说正常的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

  以上说的人七天进不饮食就会死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地震被埋14、5天还活过来了。实践证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74、耳不是肾之窍,是脑之窍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中说:耳者,肾之官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耳为肾脏的官窍”

耳为肾脏的官窍是错误的。因为耳是脑之窍。尿道是肾之窍。肛门是胰之窍。舌是心之窍。目是肝之窍。口是脾之窍。鼻是肺之窍。

75、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没有任何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清浊》中说:“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

以上说的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意思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应。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自然界不光是12条经水。还有很多河流,你说12条经脉与那12条河流相应。另外,它们相应有什么关系。我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健康与否,疾病与否,与12条河流基本上没有关系。!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5: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3-5 21:18 编辑
罗鸿声 发表于 2014-3-5 21:13
51、《黄帝内经》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的

在《黄帝内经》中只提五脏六腑,还提心包、命门、膏肓所谓脏腑 ...

76、只要不是禁针的疾病,不是禁针的穴位都可以针刺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说:“黄帝日以治之奈何?岐伯日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问怎样把经脉与十二个月的阴阳相配规律运用到治疗之中呢?岐伯答道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正月、二月和三月,人体的阳气分别偏重于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所以不宜针刺这些经脉。四月、五月和六月,人体的阳气分别偏重于身体右侧下肢的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以不宜针刺这些经脉。七月、八月和九月,人体的阴气分别偏重于身体右侧下肢的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所以不宜针刺这些经脉。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人体的阴气分别偏重于身体左侧下肢的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所以不宜针刺这些经脉。”

以上说的不妥,把经脉与十二个月的阴阳相配,也是牵强附会,因为无论什么月份都可以针刺,只要不是禁针的疾病,不是禁针的穴位都可以针刺。

77、《黄帝内经·灵枢·病传》中说的病传的说法是错误的  

《黄帝内经·灵枢·病传》中说:“黄帝曰:大气入脏,奈何?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④。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⑤。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说:邪气侵入内脏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病变?岐伯说:邪气入脏,若疾病先发生在心,过一天就会传到肺,三天就会传到肝,五天就会传到脾,如再过三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中午。
若疾病先发生在肺,过三天就传到肝,一天就传到脾,五天就传到胃,如再过十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日出的时候。
若疾病先发生在肝,过三天就传到脾,五天就传到胃,三天就传到肾,如再过三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日落的时候,夏天死在吃早餐的时候。
若疾病先发生在脾,过一天就传到胃,两天就传到肾,三天就传到脊背和膀胱,如再过十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夜晚,人们刚入睡的时候,夏天死在吃晚饭的时候。
若疾病首先发生在胃,过五天就传到肝,三天就传到脊背和膀胱,五天就上传到心,如再过两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半夜,夏天死在午后。
若疾病首先发生在肾,过三天就传到脊背和膀胱,三天就上传到心,三天就传到小肠,如再过三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天亮的时候,夏天死在黄昏的时候。
若疾病首先发生在膀胱,过五天就传到肾,一天就传到小肠,一天就传到心,如再过两天不愈,就会死亡,冬天死在鸡鸣的时候,夏天死在午后。”

以上说法不妥。疾病传变过程不是按上述的的顺序传变的!传变的日期也不是像上面所说的来传变的。疾病的死亡日期也不是象上面说的那样。什么时候、什么病都有死亡的。不是固定的。

78、什么盛,什么病,不一定就作什么梦

《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中说:“岐伯日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岐伯答道如果阴气亢盛,梦见渡涉大水而感到恐惧。阳气亢盛,就会梦见大火烧灼的景象。阴气和阳气都亢盛,会梦见相互厮杀。人体上部邪气亢盛,梦见身体在天空飞腾。人体下部邪气亢盛,梦见身体向下坠堕。过度饥饿的时候,会梦见向人索取东西。过饱的时候,会梦见给予别人东西。肝气亢盛,做忿怒的梦。肺气亢盛,做恐惧、哭泣和飞扬腾越的梦。心气亢盛,梦见好喜笑或恐惧畏怯。脾气亢盛,梦见歌唱奏乐或身体沉重不能举动。肾气亢盛,会梦见腰脊分离而不相连接。”

以上说的不妥。什么盛,什么病,不一定就作什么梦。

79、神气安定收敛和心脏大小有必然联系吗?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中说:“心小则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心脏小的,神气安定收敛,……”

运动员的心脏比普通人的心脏要大,体力劳动的人比脑力劳动的人心脏要大。书法家和画家一般都能心定神闲,而拳击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未必能够神气安定。所以,心小则安实在不靠谱。



80、不知有胰脏就不说胰俞穴了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中说:“背腧有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腧、肾腧等。没有胰脏所以没有胰腧。现代人根据现代新中医理论有胰脏,推算出一定有胰脏,所以找出了胰腧穴。胰腧穴在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

胰俞穴:

位置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

作用

疏肝利胆,活血化淤,养胰健脾,调和肠胃

主治

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调,多饮多尿,消食,盗汗遗精,肢体无力,肌肉酸楚。

81、女性有月经失血才不生胡须的吗?

《黄帝内经·灵枢·五昧》中说:“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但是,女性的生理特点是气有余而血不足,因为每月都有月经排出体外,冲任之脉的血气,不足以营养口唇周围,所以女性不生胡须。”

以上说的不对!女性不长胡须是女性分泌雌激素,不分泌雄激素(或分泌很少)造成的。不是因为冲任之脉的血气,不足以营养口唇周围,所以女性不生胡须。

82、没有什么禁针的日子   

《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中说:“岐伯日甲乙日自乘[1],无刺头,无发蒙[2]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3]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4]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岐伯回答天干与人体相对应,甲乙应头,所以每逢甲占磊三呈不要针刺头部,也不要用发蒙的方法针刺耳内。丙丁菇三要每逢丙日和日,不要用振摇法刺肩、喉和廉泉吴。夏暑对竺三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和用去爪法葛世腰脉母逢厌日和辛日,不能刺股部和膝部的口,对应足胫,每逢壬、癸之日不能刺足胫的穴位。此所谓五禁。”

以上说法故弄玄虚。因为只要不是禁针刺的穴位和禁针的疾病什么时间都可以针刺。没有什么禁针的日子。

83、阳痿仍长胡须和阉割不长胡须,主要在于体内男性分泌雄激素或女性分泌雌激素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中说:“黄帝日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日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1]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黄帝日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日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黄帝日其有天宦[2]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日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又问道男性中有人损伤了阴器,造成阳痿而不能勃起,丧失了性功能,但他的胡须仍然继续生长是什么原因呢,而宦官的胡须因受阉割便不再生长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宦官受阉割是将睾丸切除,伤及冲脉而使冲脉之血外泄,伤口愈合后皮肤干结,导致冲任二脉血液不能正常循行。口唇周围得不到血液荣养,所以不再生胡须。黄帝问有人是天阉,宗筋没受外伤,也不像女性那样定期排出月经,但是也不长胡须,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属于先天性生理缺陷,这类人冲脉和任脉都不充盛,阴茎和睾丸发育也不健全、宗筋无势,虽然有气,而血不足,不能上行荣养口唇四周,所以也不能生长胡须。”

    以上说法不妥,因为无论男女长不长胡须,主要在于体内男性分泌雄激素或女性分泌雌激素在起作用,而不是血液的问题。

84、瘰疬不仅仅是寒热之毒气所致   

《黄帝内经·中说:“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①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②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③,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问岐伯说:时发寒热的瘰病,多生在颈项和腋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说:这都是鼠瘘症,是寒热的毒气,羁留在经脉中不能消除的结果。
黄帝说:怎样消除它呢?岐伯说:鼠瘘的病根,都在内脏,它所标症的症状,却上出于颈腋之间,如果毒气仅是浅浮在脉中,还没有内伤肌肉腐化为脓血的,较容易治愈。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应从致病的根源着手来治疗瘰,可以使毒气衰退,停止寒热的发作。要察明主病的脏腑经脉,以便循经取穴,给予刺治,用针缓入缓出,使补泄得当,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若瘰初起,形小如麦粒的,针一次就能见效,针三次就可以痊愈。
黄帝说:诊断这种病,怎样判断他的生死呢?岐伯说:诊断的方法,可以翻开眼皮进行观察,如果眼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的,是病情恶化的征兆。出现一条赤脉的,死期当在一年;出现一条半赤脉的,死期当在一年半;出现两条赤脉的,死期当在两年;出现两条半赤脉的,死期当在两年半。如果出现三条赤脉的,死期当在三年。如果出现赤脉并没有下贯瞳子,还可以医治。”[

以上说的不对!因为瘰疬不仅仅是寒热之毒气所致,主要是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结核菌感染所致。另外,决其生死的日期也不对。

85、“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是乱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圆人头圆,地方人足方,说的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胡乱对应。尤其是这种对应在医学上没有意义。何况人足也不是方的。

86、“天有日月,人有两目”也是乱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日是恒星,月是行星,和人的两只眼睛联系得上吗?

87、“地有九州⑨,人有九窍”也是乱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地有九州⑨,人有九窍;

现在中国有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是不是人也该有31窍?

88、风雨和喜怒有感应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风雨,人则有喜怒;

是不是风来就得喜,雨来就得怒?

89、“天有雷电和人有声音”能扯上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雷电,人则有声音;”

先天聋哑人是怎么回事呀?

90、“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春夏秋冬和两手两脚有关系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看来,南极和北极的人只有一手一脚了。

91、“天有五音,人有五脏”,有必然性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上的五音和人的五脏有内在必然性吗?

92、“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联得上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六律⑩,人有六腑;”

天上的音律比世间的七律少一律吗?六腑就是这么得来的吗?

93、天有十日吗?人手有十指是应天上的日吗?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下面还有什么“天有十二个时辰,人则有两足十趾,加上男子的双睾以对应,女子虽只有两节不足,但其须怀孕生子;天有阴阳,人则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身则有三百六十五个主要穴位。地有高山,人则有两肩和双膝;地有深谷,人则有腋窝和腘窝;地有十二条大河,人则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地有泉水细流,人则有卫气;地有丛草,人则有毫毛。天有昼夜,人则有起卧;天有列星,人则有牙齿。地有小山,人则有小节;地有山石,人则有高骨;地有林木,人则有筋膜;地有都市,人则有隆起的肌肉。一年有十二月,人体四肢则有十二节;有些地方四季草木不生,人则有终身不育的。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情况。”

不一一说了,充分说明了是在瞎掰乱套。

94、没有依据的猜想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中说:“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②,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诊察有寒热往来的病时,如果目中有赤脉从上向下贯瞳子,见一条赤脉的,一年死;见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死;见两条赤脉的,两年死;见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死;见三条赤脉的,三年死。”

    以上说的不准,没有依据,也不是经验得来的。是一种猜想,可能、大概、也许等等。

95、人体内气无处不在,而不是按时刻在某一点的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说:“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入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1]。大要日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予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盼盼[2],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人体内气无处不在,而不是按时刻在某一点的

96、心之包络只是一层膜而已 ,不是心主之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因此,凡是各种病邪侵犯心脏的,其邪气均留滞在心脏的外围心包络上。包络,是心主之脉,能够代心受邪,取其腧穴,可以针刺治疗心病。”

  心之包络只是一层膜而已。不是心主之脉。

97、“下焦分别清浊,糟粕从回肠而下行,水液注于膀胱而渗入其中”是错误的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⑥,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 黄帝说:请教关于下焦的出处。岐伯答道:下焦分别清浊,糟粕从回肠而下行,水液注于膀胱而渗入其中。所以说,水谷同在脾胃之中,经过消化吸收以后,糟粕传入大肠;水液渗入膀胱,这就是下焦的主要功能。总的来看,是经过分别清浊之后,循下焦而渗入于膀胱的。
    错误,大肠和膀胱之间没有通道。糟粕中的水分是由大肠吸收的,不是注于膀胱的。

98、营气运行循环的途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黄帝内经·中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①。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黄帝说:营气能运行全身,以纳入饮食为最宝贵。饮食入胃后,传输到肺,流溢于内营养脏腑,布散于外滋养形体。其中最精纯的部分,则行于脉道之中,经常营运不息,终而复始,这是自然的规律。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经脉出,注于手阳明经脉,上行传注足阳明经脉,下行达足跗,传注足大趾间,与足太阴经脉会合。上行股内入脾,从脾上传注心中,沿手少阴经脉,出腋窝,下臂,至手小指,会合于手太阳经脉。上行经过腋部,出眼下眶内,注于眼内角,再上行头顶中央,下走项后,与足太阳经脉会合。沿脊柱下行于尾骶部,再下行注于足小指尖,斜入足心,注于足少阴经脉。上行注入肾脏,由肾转注心脏,向外布散于胸中,沿手厥阴经脉,出腋窝,下臂,经腕后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尖,回出注无名指尖,合手少阳经脉。上行于两乳之间,膈膜之上,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肋,注入足少阳经脉。下行至足背,复从足背注入足大指,合足厥阴经脉。上行至肝脏,从肝脏上注于肺脏,再上沿喉咙,入上颚之窍,深入于鼻内通脑之处。别行的分支,由额沿头顶,下项后中线,沿脊柱入骶内,这是督脉;再由此环绕阴器,从阴毛中部上行,过脐中,上沿腹内,入缺盆,下注肺脏,复出手太阴经脉。这就是营气运行的途径,无论上行下行,都循此常道而不变。”[

    以上说的是营气运行循环的途径。这个途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应该是血按大(体循环)小(肺循环)循环途径循环,气按丹田到经脉、络脉、别脉、孙脉、浮脉的层次运行的。所以,我说《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中说的营气运行循环的途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99、概括说六元正纪大论不符合客观实际。

六元正纪大论中着重讲的是六元:指风、火、湿、热、燥、寒六种气候变化的本元,也就是主岁的六气;正,即政;纪,即记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本篇主要记录了六十年内,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所以篇名称“六元正纪大论”。具体内容包括六十年内运气合治及运气胜复正化的具体情况;五运,六气的同化;五运、六气来临的先后次序;六气十二变的有关内容;五气郁发的物象及致病情况。这种说法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的,因为天体(宇宙)有变化,地球有变化,海洋、陆地、植被,都有变化。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类在进化、动植物也在进化演变。地震、海啸、火山、气候都在变化,物种在演变,细菌、病毒都在演变。没有一个固定格式。总之,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往年春不涝,今年春涝,往年俄罗斯没降陨石头年就降了一块大陨石。所以气候变化是反复无常的,那时的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是不符合客观实际。以前有天花、麻疹等病,现代已经灭绝。过去没有禽流感,现在有禽流感,禽流感还在变,头几年是H1N1禽流感,现在是H7N9禽流感。所以“六元正纪大论”中说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100、《黄帝内经》中说的脏腑功能有的说的不对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①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②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黄帝内经白话文》解释说:“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

以上说的脏腑功能有的说的不对。如、心不是君主之官,不能神明出焉。肝者,不能谋虑出焉。胆者,不是中正之官,不能决断出焉。膻中者,不能喜乐出焉。肾者,不是作强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三焦者,不能水道出焉。神明出焉、谋虑出焉、决断出焉、喜乐出焉、伎巧出焉的只能是脑。三焦只是个膜组织,不是腑,它不能水道出焉,主要水道出焉的是膀胱或尿道,当然还有大肠、汗腺、泪腺等。
5
发表于 2014-3-6 08:39:28 | 只看该作者
         以西解中的杰作!反面教材太精彩了。
      现代科学与古代中医具有不可通约性,作者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15:07:30 | 只看该作者

董小虾搞错了,古文不行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3:31:43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3-7 03:01
罗瞎子,就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这些字 ...

小董,你又错了,错在哪?你知道吗?
8
发表于 2014-3-7 14:00:24 | 只看该作者
1、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上述所说的意思是说:妇人不长胡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妇人不长胡须。而不是因为血少的缘故。男性长胡须是因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胡须。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胡须也会脱落,不再生有胡须。所以生不生胡须,主要在与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关。所以说“妇人无须是因为气有余而血不足,不足营养口唇,所以胡须不得生成。” 的说法是错误的。

gl0101:古中医没有条件发现激素,但是古中医有条件发现气血,请站在气血的角度实际验证一下:激素在这个气血里面吗?在不在、错不错自辨。
9
发表于 2014-3-7 14:06:48 | 只看该作者
2、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作者认为: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属于天理难容,左撇子的人属于地理难容,这两类人不符合天地阴阳的大道理。

gl0101:天地造化,没有办法。“难容”二字名不副实,因为右眼视力比左眼视力好的人和左撇子的人多了去了,没见过吗?
10
发表于 2014-3-7 14:12:08 | 只看该作者
3、《黄帝内经-素问-宜明五气篇》记载道:“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篇》记载道:“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到底是脑渗为涕还是肺为涕?《黄帝内经》各篇论文作者各说各话,互相矛盾。后世信徒,基本上采取“不争论”的原则,各取所需,很少评论谁对谁错,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稀里糊涂。稀里糊涂的理论,稀里糊涂的治疗,稀里糊涂的痊愈。

gl0101:请涕泣俱出一个小时实际验证一下看看脑子有没有反应,一个小时不行的话可以涕泣俱出两个小时试试。

补充内容 (2014-3-7 20:39):
这个,这个,更正一下:涕,应该叫鼻涕;泣,应该叫眼泪。鼻涕,应该是从眼睛流出来的;眼泪,应该是从鼻子流出来的。所以,涕既不是脑渗为涕也不是肺为涕,是鼻渗为涕;泣也不是脑渗为涕,是眼渗为涕。

补充内容 (2014-3-7 20:42):
觉着错了就改了吧,只是别改成肺为涕哈,因为从肺出来的是痰嘛怎么可能是涕呢?

补充内容 (2014-3-7 20:44):
……

补充内容 (2014-3-7 20:48):
因为不能编辑嘛,再再更正一下:涕,应该叫鼻涕;泣,应该叫眼泪。鼻涕,应该是从鼻子流出来的;眼泪,应该是从眼睛流出来的。所以,涕既不是脑渗为涕也不是肺为涕,是鼻渗为涕;泣也不是脑渗为泣,是眼渗为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4 21:43 , Processed in 0.0632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