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3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8 14: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麦绍岳先生于二零零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中国医药报第十一版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医证治理论本质认识的文章o我认为麦先生的这一认识观点,在国内、外是首创.是对中医治理论所包含对应客观本质的正确定位!也是中医理论的根!对于引导中医研究转入到正确方向,进而揭露和认识中医理论的客观本质将起着根本牲的指导作用o不是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吗?不是有不少人在对中医的科学性焦燥不安吗?我想麦先生的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认识观点就是对上述两种认识人的一剂良药o欢迎对麦先生的这一认识观点提出意见,我将代表他作出回答o我是电脑网络的生手,目前在网上交流尚有不少困难,,请网友能予谅解o感谢坛主对我的加入示欢迎o
2
发表于 2004-9-19 10:45:5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不明白的是,组织细胞状态由什么决定?又受哪些因素影响?什么影响因素占主导?是否每个病人的细胞组织状态都有共同性,有没有差异性?差异性又有多少类别,临床中又有多少反映形式?能够成为立法、选方、用药等等的依据吗?
因为中医临床辨证及其对证候的认知,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是与具体时空条件密切关联的,是讲求个体真实的,而理论规范的东西,恰恰是在众多个体真实中抽象形成的。要说明的是,中医的个体真实,是临床具体病人真实,不是实验室真实。
3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02:46: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壶中人先生:感谢您对我的对中医本质认识的关注 o我在下面回答您问题,希望您能满意o
机体是由机体组织细胞组成,机体组织细胞状态就不可免地存在着,而且是永恒的生命现象o机体组织细胞状态正常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健康的标志,异常则是疾病[中医的立足点]o细胞状态正常依赖于正常机体内环境o机体内存在的内稳态系统则动态地调节着机体内环境以使之正常,进而维护着细胞状态正常o致病因子对细胞的侵犯可使细胞状态异常;致病因子也可使机体内环境异常而使细胞状态异常o维护细胞状态正常起主导作用的是机体内存在的内稳态系统o每个人的细胞状态肯定是有差异的,但相同性质的改变,其病理本质则是基本相同的o差异的类别与中医的证相对应o立法选方用药的原则则对应着中医的证治原则o不同的细胞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中医证,也就是具体的证对应着具体的细胞状态o中医证真实应对机钵组织细胞状态的真实o如外感病表证恶寒对应着细胞的防御反应状态o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对应着有恶寒的存在就有机体组织细胞的防御性反应的存在o二十七年前我就感觉到了中医理论的客观性,我与中医的情结由那时而生o人们的精神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应着,特别是人的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理论、概念更是此,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o象中医理论在如此漫长岁月的实饯中产生、形成,它的客观性是不容疑的o中医诊疗的有效性也证明中医理论包含着客观真实,我们能设想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吗?严格而本质地说,中医是在宏观上实现了对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评介、诊断,在方法和用药上实现了对异常机体组细胞状态的凋节控制,使异常的细胞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显效的o西医无视和忘却了细胞状态这一客观存在领域的诊断和治疗,而中医则是以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宏观诊断和治疗为已任而形成了有别于现有西医的独特理论体系o中医的本质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医学o一五四二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提出了日心学说而伟大,而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所升华形成的中医理论则包含和显示着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变化规律而永远辉煌!
我是一基层临床医师,我不是在实验室工作o我在弄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之后,自如地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机体组织细胞状态进行诊疗,效果较好o我就说了这些,不知可否o我们以后继续讨沦o2004.9.21.
[DISABLELBCODE]
4
发表于 2004-9-21 16:57: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问题是,中医通过症状等信息,结合病人自身的客观存在和环境的客观存在,来辨证求机,而细胞状态的临床认知,怎么与病人的客观实际相关系,是通过实验室手段检验呢,还是需要什么其它方法。
5
发表于 2004-9-21 17:15: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还有,“外感病表证恶寒对应着细胞的防御反应状态o所谓[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对应着有恶寒的存在就有机体组织细胞的防御性反应的存在o”那么,也就相当于正气有抗邪能力了,可是恶寒在中医的病机意义却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在表可见,在里也可见,在不同情况下反映不同病机(见本论坛的“论表症的病位及其治疗”,忘了在哪个板块了),这如何与“机体组织细胞的防御性反应”相对应呢?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机体组织细胞的防御性反应”是以组织结构为出发点,这与中医学以活生生的人自身内涵下神气为出发点有很大差异,中医以五行为基本逻辑方法,以五藏为中心,将天地社会、情志饮食等等进行演绎归纳,这样的认知方法,和以形器组织为出发点的方法是不同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4-9-23 11:15: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我看了您两个贴子的问题后,我觉得我们之间对中医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在极力地追求着中医理论的客观形式,而您则更在意于中医理论的思维推理的合理结果o当然这不应防碍我们之间的交流o我想我们之间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如果能统一到这一理论是存在着对应客观物质基础的这样的基点来,这样,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o在稍后我会对您提出的问题作出答复的o2004.9.24.[DISABLELBCODE]
7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01:26:0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我的对中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认识是属于理论探究性的认识,不是实验验证的结果o做这样的实验没有国家财力的支持、人力精英的参与,是很难想象的o不过我坚信我的这一认识是正确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o我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只是它的表达方式是古代传统文化、哲学观念的借用而已o我没有中医科学性的危机感o中医证治理论是一个必然王国,这一必然王国就是关于机体组织状态的诊断和治疗的科学o我认为目前对中医的研究方向是错了的,钱是投错了地方,因为思路不对o我的这一认识如果能被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投入,那么对中医的科学化,是幸运!如对中药的开发是从机体组织细胞状态调节控制剂的角度进行的话,那么中药功用表述的现代化接轨就能得以实现,而它的科学前景和经济前景则更是不可估量o现在回过头来回答您的问题,我己回答了不是实验的结果,而是探究、推理性的结果o当然也有临床应用效果性的体验o基本的思维摸式是中医的证是客观的,证的客观本质是什么o
中医理论内有着基本的证的类型,这些基本证的类型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所有这些基本证型都必然有其客观的基础病理过程在支撑着o因为精神是存在的反映o如果没有客观物质[病理过程]的支撑,那么这些概念、理论就不可能存在、流传和应用有效o中医基本证型所对应的细胞状态是:寒对应着细胞内液多于正常的状态;热对应着机体组织细胞内液少于正常的状态;阴对应着细胞内;阳对应着细胞外、细胞膜;虚对应着细胞内功能物质少于正常的状态;实对应着细胞内功能物质多于正常的状态;阴阳平行对应着细胞内、外水液物质的不多不少的正常状态;脏腑细胞状态对应着脏腑功能状况理论的指征......o有了这些基本证型细胞状态本质的认识,再与应诊病人的证的参照应入,就基本达到了细胞状态的临床认知与病人实际状况相符o
恶寒是细胞的防御性反应的认知是我第一个提出o我是在研探桂枝、麻黄汤证所包含的病理基础中省悟出来的o大凡,细胞作为一个生命单元,当被侵犯,或外环境发生改变时都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性的防御性反应o感染性疾病时常出现的恶寒、寒战的反应,就是细胞防御性反应的全身表现o细胞防御性反应是抵抗力的一种、正气的一个方面,并不完全等于正气、免疫功能o
我认为中医的理论概念都有对应的客观物质基础的,很难想象中医的理论、概念能不与形器组织变化有联系o如果否认了这一点,中医就确实难以为继了o其实,中医理论从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表述o如侯之所始,道之所生的表述,就是一种存在与现象之间相联系的表述o我承认我的认识的一些方面与您所提到的那些方面有矛盾,但这并不等于我的认识不正确o必须了解到被引用到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传统文化只仅仅是为了解读、分类、归钠诊疗活动中所遇到的生命现象性质而己o中医如果是生命科学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就必然会按自身的规律来运行,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无利o在诊疗活动注重病人的实际存在的信息的表达就更符合就诊者的实际o
再有,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理论所存在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至极强调是机体内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表达o整体观观念对应着不同机体组织细胞平行统一于基本相同的机体内环境的同一性的客观规律和机体内环境的对不同机体组织细胞的同一性影响的客观规律;辨证论治的至极强调对应着不同时空进程的各种不同细胞状的表达o中医理论内的强烈的时空位觉结构概念,如阴、阳、表、里、卫、气、营、血等是实有所指,这就是以细胞为结构框架下的细胞内为阴、里、营;细胞外、细胞膜为阳、表、卫o您没有看到我的原文,所以多余地说了些,以便您的了解o诚然,我知道我的许多观点会引来更多的争论......但只要有利于中医学术的进步.....请见谅是盼o2004.9.25.[DISABLELBCODE]
8
发表于 2004-9-25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对先生所论的看法,正是基于中医学本质特征提出的。中医不是把有形可察的实体作为自己的唯一客观,更主要的是把生命体内涵神气的应答适应机制及其与天地时空、社会人事的阴阳协调性作为自己的客观对象,对中医'证"的解读,不站在中医的立场,在有形可察的实体框框里,无法明白证的真正内涵。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理论和逻辑,这是客观的,把一个学科的概念用另一个学科的概念来研究,首先需要考虑是否具有逻辑的一致性。细胞是人体的构成,活体下的状态不仅与具体活体的内在环境相关,而且与外在环境相关,无论内外环境条件,是无法人为规定的,更何况活体细胞本身与所在组织器官具有结构同一性,而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某种差异性,细胞的自我调节与协调能力,又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有些在死亡,有些在新生。当然,用其它学科的方法研究“证”的探索是积极的,但是,中医的“证”在中医认识尚且未能一致,我们又如何把“证”的客观存在仅仅局限在唯物有形方面?正如先生所言“中医理论从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表述”,问题关键是中医的客观存在是什么?我们如果把客观存在仅仅理解为组织细胞等等有形实体,那么,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就名正言顺了。要知道,有形之物、器是客观存在,无形之神、气也是客观存在,否则中医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我想,我们的分歧就在中医的本质认识差异上。
9
 楼主| 发表于 2004-9-27 12:35: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回壶中人先生9月25日的贴子
关于神气,神、气出于形的内在变化,离开了具体的形的内在变化,具体的神、气就不存在了,所以形的内在变化是神、气的表达根源。关于可察实体,在中医理论内就强烈地存在着,不是我人为的给予。如阴、阳,表,里,卫、气、营、血,桂枝汤证内的营卫概念......等。在中医理论内的这些强烈的位觉概念必是实有所指。我们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而我只不过作了些合理的解读而已。关于中医立场,我一直在遵循着中医理论原则框架内探求中医理论的对应客体,所以不存在中医立场问题。关于不同科学逻辑,不能认为我用了西医的细胞状态的名词就应用了西医的逻辑来解读中医,在此前我曾径说过,中医理论是一个没有被现有西医理论所认识了的必然王国,它包含着目前西医理论尚未含盖的客观存在领域。关于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同一性,您所说的不同器官间的细胞存在着差异,这种状况是存在的,但在较大范围内,组织、系统间的细胞存在着同一性,如细胞外环境的生化指标基本相同等。脏腑间的细胞状态的差异以及单独的改变应对着中医脏腑理论的客观基础。西医的最大的失误是只认识不同组织细胞的特殊性,而没有认识到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性,同时也没有能在细胞框架层面内,探究细胞状态与健康、疾病的内在联系。中医的逻辑推理,是以信息存在为起点,以阴阳五行属性及自然环境因素为参照条件,去究机[理]、究因,这是以存在为起点的逆索法,是合理的。然,不是中医的每个证都要联系社会因素去推理。对中医理论本质的探究,可以是多角度的,多种声音的。表达各自的认识也是常理之情。
10
发表于 2004-9-27 20:04: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治理论的对应客体是机体组织细胞状态

“中医不是把有形可察的实体作为自己的唯一客观,更主要的是把生命体内涵神气的应答适应机制及其与天地时空、社会人事的阴阳协调性作为自己的客观对象”。中医并非是离形重神的,而是看重生命体的内涵神气及其与宇宙自然的协调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这是中医理论原则和临床要求。
“神、气出于形的内在变化,离开了具体的形的内在变化,具体的神、气就不存在了,所以形的内在变化是神、气的表达根源。”先生之论先在于形,神次之,在形之中论神。
“不是中医的每个证都要联系社会因素去推理”,但如果不了解社会环境因素,对证的认知肯定是不会完全与实际相吻合,更不会有吴又可的《瘟疫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等等理论的出现。当今,如果临床不了解自己面对的人群特点和环境特点,可能不会对疾病的一般病机规律有所了解。疾病谱变化的本身就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中医需要多种声音,我特别欣赏先生的探索,否则,我不会耐着疲惫回贴。只希望,先能够守住中医之魂,这也许是庸人自忧吧。愿先生继续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0:58 , Processed in 0.0787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