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孙曼之先生解释伤寒论中“过经”“到经”“再经”“随经”之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9 21:2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自宋代朱肱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谬称三阴三阳后,六经之说遗害至今,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诸多曲解谬说,均与这 “经”字有关。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之所以不能称为六经,首先是原著中找不到根据,原著中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而无“太阳经病”之名,且原著也找不到六经之说,孙先生举出4、5、8条,欲以说明“六经相传”, 4、5条并未言“传经”,只有“传”字,原著中的“传”,非传递之意,“传”,也有延续、移动、变动、转变之意,如素问水热穴论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王冰注:“传为转”。也就是“变化”之意。是孙先生误解原文了,原文之意是伤寒病有脉、症的变化,才有“传”, 伤寒病无脉、症的变化,就无所谓“传”,即不传。柯韵伯云:“本论传字之义,各告不同,必牵强为传经则谬”。
而原著8条亦未言“传经”,所讲之“经”究竟是指什么?若理解为六经则谬也,“经”有经过、过程、经历之意。通常伤寒病以七日为一过程,称为一“经”,第一个期限过了称“经竟”或“经尽”,如果伤寒病未愈,进入下一个病程,则称为“再经”。“欲作再经”的意思,“欲作”将要发作之意,钱天来云:“谓之欲作,盖将作未作之时也”,也就是说疾病将要发作而暂未发作,或将要变化而暂未变化。原著第8条,因七天已过,邪气渐消,正气渐复,头痛等症状自动消除。乃“经竟”或“经尽”之故,如果7日以后,邪气不衰,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则疾病将会继续下去,即“欲作再经”之意,“再经”即为第二个病程也。“使经不传”即病程不再继续。我认为张翔领会原文较准确。
此外,原著尚有103条、123条的“太阳病,过经十余日”,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其人必躁,到经不解”等语,若按先生之意,经为经络,那么,“过经”“到经”又作何解?请先生试解之。
2
发表于 2009-2-10 00:25:38 | 只看该作者

请孙曼之先生解释伤寒论中“过经”“到经”“再经”“随经”之意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09 09:24pm 发表的内容:
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自宋代朱肱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谬称三阴三阳后,六经之说遗害至 ...
支持楼主的“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的认识定位。
《伤寒论》是以“脉症”作为认识窗口和途径,持脉症而实现了对人体在外感受病时的人体外释的脉症信息与人体内在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对应性的关系和人体的这种生理、病理改变的变化规律、应对各种生理、病理变化改变的相应措施的一门实体因应性的医学知识理论。它既实现了对人体在外感病时所发生的人体内在病理生理改变、变化规律的认识,而同时,也总结出了应对人体各种病生改变的法、方药措施。是一部因应实效性很强的医学著作。
它的不能被灭亡的强大生命力是原于它以拟化、喻化、代替形式演绎了人体必然性存在的生命规律。
《伤寒论》中的“阴阳”本义是指经鼻径即呼吸道而入的外感病为“阳”病;经口径即消化道而入的发病称为“阴”病(见7条)。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的所谓“六经”只是六位。此之经不是经络之经。是指人体生命规律的必然性和这种必然性的不因时性和不因个体性的同一反复重复出现而言。故而后有所谓“经证、经方”。
3
发表于 2009-2-10 11:10:06 | 只看该作者

请孙曼之先生解释伤寒论中“过经”“到经”“再经”“随经”之意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百家争鸣</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8:49 , Processed in 0.1779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