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07|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4 16: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科学”这个词,在中文中诞生,至今刚满百岁,这10O年中,它愈走愈红火,成为当今社会传媒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用语之一。本文考察《科学》杂志与“科学”概念传播的关系,以为其百岁之贺。
   “格致”的流变
   有许多人认为,中文中的旧词“格致”就相当于“科学”,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循流溯源,格致涵义的演变分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经学格致 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宣言书。其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人生信条。它先是被简约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再进一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个体现了人生实践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就各自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治平”(或“修齐治平”)表达的是传统读书人的政治思想;“格致”表达的是,人的道德修养要奠定在知识基础之上。它虽然有可能开拓一条充分发挥智力活动的道路,但宋明理学倡导的“格致”,强调的是人的内省,是内心直觉的豁然贯通。它既不是指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领域,也不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当晚清时期有人把从西方传进来的科学技术指认为中国古代的“格致”时,张之洞就觉得牵强,因此说“《大学》格致与西人格致绝不相涉,译西书者借其字耳。”所以,我们可以把源于儒家经典《大学》的格致称作“经学格致”。
   实学格致 元代学者许谦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都置于他格物致知的范围之内。他的弟子、名医朱震亨写出了医学理论的书,把书名定为《格致余论》。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有胡文焕的一部考证专著《格致丛书》问世,考证范围涉及名物、训诂、文学、艺术等。这表明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格致的功夫在向认识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倾斜,其内涵也偏向于“考证、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实学格致”。
   西学格致 晚明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到中国传教,并以传播西方学术作为吸引士大夫的手段。徐光启认为,西学中有“格物穷理之学”,实际上是把西方科学纳入到了中国儒学的框架之中。在保守的士大夫以“夷夏之防”为传播西学设置障碍的年代里,徐光启的提法在观念上为引入西学架起了一座桥梁,明末的传教士们争相使用这类概念,介绍天文学的书中有称《空际格致》者,介绍采矿治金的书则为《坤舆格致》。至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格致之学更是成为一股潮流。办“格致书院”,编《格致汇编》,京师大学堂中设“格致馆”,称达尔文等为“格致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被译作《数理格致》……。在这一时期,虽然屡屡有人唱出“西学源于中土”的论调,但总的来说,知识界已经承认了西学的先进,至少是承认了西方技艺的先进。这些知识和技术被用“格致”一词来概括,实际上已与经学传统所讲的格致没有什么关系。为了明确这一区别,严复等人就使用了“西学格致”这个概念。
   “西学格致”就是science,但1897年以前,中文中还没有“科学”这个词。
   清政府在2O世纪初制定的学堂章程中规定,“格致科”包含数理化天地生各门。直到清政府被推翻后,蔡元培执掌民国政府教育部时,宣布在学校中废除“经学科”,在语词上与经学有直接历史渊源的“格致”一词也由此废止。学校中的“格致科”则仿日本的说法,变成了“理科”。
   “科学”概念的引入和早期传播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明六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很推崇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孔德(A. Comte,1798~1857),孔德按“实证性水平”对各门知识进行分类,排出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的次序。受此影响,西周就把science理解为“分科之学”,于是译为“科学”。
   伊藤博文在1879年呈给日本天皇的教育提案中提出了“高等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教育”的主张,这表明“科学”一词将开始被日本社会广泛采用。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痛定思痛,反省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得出了要向日本学习的结论。
   1897年维新人士在上海筹办大同译书局,欲组织译书以推动变法。梁启超在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介绍了康有为编写的《日本书目志》。在后来出版的这本小册子中,列有《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两种篇目。“科学”一词就这样首次从日文汉字变成了中文汉字。明治维新初期的日本教育,走的是全盘西化的路,在遭到广泛抵制之后又采取了将西方学术技艺与东方儒家伦理相分离的政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教育的主流是学习欧洲的现代科学教育,但也保留了一些以儒家思想为重点的伦理教育。总的说来,处于启蒙时代的日本,“科学”一词明显带有与儒学相区别和对立的色彩。儒学,是指传统的中国文化;科学,是指新近的西方文化。
   在对待西方文化教育的态度上,中国远比日本保守。从前的中国士大夫,或是只承认西方在技艺上有先进之处,或是在“格致之学”名义下把西方学问纳入到中国的儒学体系之内。到维新变法时期才有了新变化,康有为在戊戍奏稿中向皇帝提议:“从此内讲中国文学……外求各国科学”,这里已明显地给了科学一个与儒学相并立的地位。
   康梁变法失败了,但严重的社会危机又迫使顽固派无法顽固下去,他们很快就把维新派的主张换贴个标签,以“新政”的名义端将出来。新政运动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成绩的措施是在教育方面。此前,除极少数人在教会或“洋务”机构办的学校中获得科学教育外,绝大多数的童生士子是要走科举入仕之路的,受的是儒学教育。由维新运动发端而由新政运动真正实施的,是学习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则主要仿自治国),不仅搬来了全套学制,也几乎搬来了全套的教学内容。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科学教育取代了儒学教育。
   190l年以后,“科学”一词已多次出现在严复、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的文章和译著中,表明了它在本世纪初已被先进的知识界所接受。此外,也出现了用其冠名的机构和刊物。19O1年,虞辉祖、钟观光等人看到新兴的理化教学急需某些简单的实验教具,为此创立了“上海科学仪器公司”。他们接着又于1903年创办了《科学世界》杂志,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1904年,吕大森、宋教仁等人在武昌创办过“科学补习所”,这是革命党人在清军中以科学为掩护而进行秘密活动的造反组织,不过,由此亦可见,“科学”已从少数学者文章的小天地,闯进了社会的其他阶层。
   这里有必要提到杜亚泉先生。他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理化部主任,原来主要倾力于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后于1911年接手主编《东方杂志》,使该刊面貌一新。改版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项就是大大增加了宣传科学知识的版面。除了每期都有若干篇通俗性的文章外,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名为“科学杂俎”的专栏,登一些在今天看来是属于小品、杂谈或文摘类的短文。《东方杂志》是月刊,改版后发行量迅速增大,于“科学”概念之传播,亦有特别的贡献。《科学》杂志对“科学”概念的界定
   当历史老人向1915年走来时,中国社会已在酝酿着深层次的大变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报春花,《科学》月刊于1915年1月应时而开。关于该刊的创办及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过去已有文章做过论述,这里只考察《科学》杂志的创刊在界定“科学”概念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科学》杂志的创办者们是留美学生,早期的核心人物是任鸿隽、胡明复、杨杏佛和赵元任四人。胡、赵两位是19I0年赴美的第二批庚款生,任、杨两位是1912年赴美的“稽勋生”(因对辛亥革命有贡献而用官费派出留学)。他们是清末教育改革的受益者,在国内接受中学教育后,到美国大学深造。怀乡忧国的学子们,通过中外对比,深切感到“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因此决定发起创办《科学》月刊。
   办《科学》者,首先要告诉读者“科学之为何物”?任鸿隽在为《科学》创刊号撰写的开篇文章中道出了这佯的开篇命题:
   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者之大名。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实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是故历史美术文学哲理神学之属非科学也,而天文物理生理心理之属为科学。今世普通之所谓科学,狭义之科学也。
   简言之,科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是指成体系的知识,因此,凡以特定范围的事物为研究对象而获得的有系统的知识,皆可称之为一门科学。这广义的科学,除自然科学外,也应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狭义的科学,其知识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严密推理获得的。任鸿隽依据当时流行于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不同)的看法,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说到的科学是指狭义的科学。
   基于上述认识,《科学》在“发刊词”里写道:“抑欧人学术之门类亦众矣,而吾人独有取于科学。”尽管受时代的局限,“自然科学”这一概念的涵义还在讨论之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学》所取的“狭义的科学”即为后来人们公认的自然科学。于今而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8O多年以前却并不那么简单。
   前面已介绍了“科学”一词于20世纪最初十几年中在社会中的扩散情况,总的来说,它出现的频度并不高。那是大量新名词如潮水般连续涌来的年代,感到眼花缭乱的人们,并不会对每个新名词都给予关注,许多新名词也像泡沫一样出现后旋即消失。科学之所指,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被“西学”“新学”“新知识”“学术”等概念代替。自康有为以来,使用“科学”概念的人,并没有谁对这一概念本身给予过特别的关注和讨论。
   从另一方面说,兴学堂,废科举,国人知识结构处在从儒学向科学转变的初期,是在以新学取代旧学,新学是什么呢?是由教科书体现出来一科一科的新知识。这个时期,除了极少数先行者外,接受新教育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几乎处在同一起点上。全新的“科学”教育,被划分为文、法、商、格致、工、农、医等科目。格致科以下再分为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地质、星学(天文)等。人们如饥似渴地钻进这些“分科之学”,但却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甚至也无须知道。
   任鸿隽在回顾《科学》创刊的背景时,称他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对西方学术的本源略有所见:“所谓科学者,非指一化学一物理或一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欲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绍介整个科学。盖科学既为西方文化之泉源,提纲挈领,舍此莫由。绍介科学不从整个根本入手,譬如路见奇花,撷其枝叶而遗其根株,欲求此花之发荣滋长,继续不已,不可得也。”
   基于这种认识,《科学》杂志从创刊之始就把“通论”类文章放在首位,坚持不断地向人们阐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事业以及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可以发挥的各种功能。
   《科学》杂志使用“科学”概念从蒙胧走向清晰,界定了它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时是指自然科学。
   《科学》杂志给国人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科学观,让人们在“分科之学”的树木后面看到活生生的科学森林。
   1897~1915年,从日本移植来的“科学”懵懵懂懂地在中国走过了18年之后,是《科学》杂志为它举行了“成丁”礼。
   本文只是按历史的本来面目描出《科学》杂志在规范和传播“科学”概念过程中的真实行进轨迹。应该指出,对科学做广义或狭义的理解和使用,并无真伪和是非可言。至于学术界和社会中对科学概念的种种理解及演变,应另做考述。
   关键词:科学 《科学》 格致 梁启超 康有为 任鸿隽
   樊洪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
2
发表于 2006-10-24 19:16:26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科学就是辨正求是。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08:14: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辩正求是是一种研究态度,
而科学则是一种文化体系,
西方的自然科学做到辩正求是了吗?尤其是那种抽象的理性思维!
先生还需细思量!
4
发表于 2006-10-25 12:11:4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净面尊者2006/10/25 08:14am 发表的内容:
辩正求是是一种研究态度,
而科学则是一种文化体系,
西方的自然科学做到辩正求是了吗?尤其是那种抽象的理性思维!
先生还需细思量!
辨正求是是一种研究态度,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法、、、。
如果科学是一种“文化体系”(单单是一种文化体系吗?),辨正求是就是使得这种文化体系更趋完善的一种有用方法。
不管东方或者西方的自然科学,恐怕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辨正求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果不是,自然科学能有所作为吗?抽象的理性思维如果不是按照辨正求是的目标去发展,很难想象会走入什么歧途。
毕竟是一个应该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以发展、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谢谢。
5
发表于 2006-10-25 21:04:3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模糊思维2006/10/24 07:16pm 发表的内容:
科学就是辨正求是。
辨正求是!可以,请问辨正求是依据是什么?

6
发表于 2006-10-26 09:40:2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10/25 09:04pm 发表的内容:
辨正求是!可以,请问辨正求是依据是什么?
不明白你的意思,辨正求是要什么样的依据呢?请教。
7
发表于 2006-10-26 11:35:1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模糊思维2006/10/24 07:16pm 发表的内容:
科学就是辨正求是。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10/25 09:04pm 发表的内容:
辨正求是!可以,请问辨正求是依据是什么?
辨正求是就是辩别正确错误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辨正求是的科学必须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依据。
我问的正是这个标准、依据。
8
发表于 2006-10-26 13:50:1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10/26 11:35am 发表的内容:
辨正求是就是辩别正确错误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辨正求是的科学必须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依据。
我问的正是这个标准、依据。
“正”和“是”就是标准,我们辨别正误、区别是非,就是科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辨别了出正误、区别清了是非,就是科学的结论。
9
发表于 2006-10-27 11:16:2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下面引用由模糊思维2006/10/26 01:50pm 发表的内容:
“正”和“是”就是标准,我们辨别正误、区别是非,就是科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辨别了出正误、区别清了是非,就是科学的结论。
先生混谣了结论和依据。
10
发表于 2006-10-27 21:53:1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科学”概念与《科学》杂志

[这个贴子最后由gonmai在 2006/10/27 09:5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6/10/26 11:35am 发表的内容:
辨正求是就是辩别正确错误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辨正求是的科学必须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依据。
我问的正是这个标准、依据。
你应感到脸红才对.连什么是辨正求是的标准、依据都不懂!
我来教你了, 正就是,是即对,.正、是即对。正、是、对,就是符合必然、符合客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3 05:36 , Processed in 0.1247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