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30 04: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驳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序言部分
一、昨天:挨打,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环境下的,医学也不例外。
废医之论古未有之,其始于十九世纪末,其始作俑者为俞樾先生。
古未有之。说明在清末之前,中医在中国医学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中医理论是指导医生临床的主导理论体系。而当时的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无庸置疑的强国,大国;中国的文化更是深深的影响着周边的很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中的主导。
始于十九世纪末。
当其时,中医之术,在西洋医术的冲击下,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中医的外科手术方面始终是弱项;当初的西药在应对感染性疾病方面,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另西药力猛,常有立竿见影之效,亦为中医所不及;其他如提倡无菌观念,公卫意识,等等,均为中医之短,西医之长。
中医中不乏开明人士,于是提出汇通之说,核心在于衷中参西,欲以西医之术,补中医药“用”之不足,典型的例子就是张锡纯的生石膏+阿司匹林。观点:中医的理为必遵,西医之术为可用。这是第一种人。
另一部分人,经过现代医学的洗礼,看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不合理成分。受西方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召,于是提出彻底的革命,即革中医的命,以纯西医理论取而代之。观点:中医除略有小技可存外,其理与新医相比无一是处,当废,即废医存药。实际上从俞樾到章太炎,再到余云岫,所持观点一脉相承,均属此类;始自俞樾,却由余云岫发挥到极致,以其中西并修。
再来看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力渐弱,屡屡遭到列强入侵。清政府内部的士大夫阶层中的开明人士,自林则徐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发展到后来张之洞提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并大力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曾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景象。观点:祖宗之制不可改,西人之技尤可学。这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是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技术的落后,“用”的不及,并非中国落后之根本,根本乃体制的落后。即专制制度对民主制度的落后。提倡“君主立宪”,并维新百日。观点:君为天不可易,体日衰却不可不易。
第三种便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革命之说了。倡导民主共和,强调武装夺取政权,推翻清政府,仿效西方国体和政体,建立全新的共和国。此种其实为第二种之发展,不过将君的思想彻底废掉,改的依然是体制,最后成功了。
第四种,是鲁迅。他关注的有物质,也有精神;是有形,更是无形。他可以把中国的痼疾追究到文化的创造力上。单纯的仿效别人的技术,或是体制,搬到自己身上来用,就像借别人的衣服来穿,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合适,所以需要按照自己的身材重新修改一番,才可以穿。更好的,是找出自己从前衣服的优势,当作精神,作件新衣服。即找到本族文化的创造力,激发它。
昨天发生的一切到此为止,比较一下,发现:
1 汇通派的医家,其观点与洋务颇似,以学技术,学“用”为主,衷中为根本;再先进些的,可与康梁并行,有修习西医之理的观点;
2 余云岫为代表的,被当今中医界斥为逆贼的革命派,倒与孙文先生有些神似。先为中学,后习西学,而后彻底否定中学之体用。
3 中医界的鲁迅,当年是没有的;如今或是有了,却还没能显露出来;或是已经出来了,是我孤陋了还没知觉。
4 一些根本不愿或无法接受西医的中医生,不在上述四种之列,是遗老,或遗少。

二、今天:站起,彷徨
仗打到后来,孙胜了;再后来,毛胜了,于是到了今天。
其实胜的不是这两个人,而是民主、共和的制度。相对于封建的专制制度来说,这种新兴的体制,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更相信群体的智慧,而不是个人;更尊重群体的决策,而不是个人。相信今天的每个人,已经可以充分的理解两种体制的优劣了。
仗打到后来,西胜了,中败了,于是到了今天。(中医同道们不用难过,也不用争辩,搜一搜“吕炳奎血泪书”,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我只陈述事实,或者说,我看到的事实)
其实胜的也不是西医,而是西方文明中对真理不断深入探究的精神。这正与东方文化中过于注重整体,注重联系,却忽视细微,拙于逻辑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关于中西医发展的具体对照,在拙作《对纯中医的思考》中写的比较多了,不再赘述。
单纯的体制的更替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缺失。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皇权被推翻,代之以共和,是好事,是必然;可由于坚船利炮的威逼,由于体制落后带来的自卑,最终形成了民族的自卑,排斥先祖的一切文化成果,力主全盘西化,却是很成问题了。就如同见到洋人,就毕恭毕敬的请来人家的衣服,原封不动的作件一模一样的,就穿上了;还把自己从前的衣服一古脑都扔到茅坑里,觉得如此旧物,有碍自己的文明形象。可衣服是人家的,毕竟是为人家做的。穿了一段时间,开始的新鲜劲一过,才发现这新衣服原来自己穿着有点小,领子有点紧,还想比照从前的衣服改一改,却发现那些旧衣,早已腐掉了。
不幸的是,这样的事,今天已经发生了,就在中国。
自从白话文兴起,传承了几千年的文言文就此退出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少有人去读了,先是觉得没用嘛,后来却是想读,也读不懂了。更可怕的是教育,崇尚新学没错,可这崇尚若是建立在彻底否认自己的基础上,我们的孩子将来又要去投奔谁呢?只有叔叔阿姨的环境里,会有亲情吗?而有一天,他问你,“我是中国人吗?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呢?”你自己还记得吗?
医学模式的转变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缺失。
服务于中华民族几千的中医学中的很多不合理的因素诸如过分主观,过多不确定,过分的强调个体差异,等等,被扬弃;代之以较为客观的,确定的,强调群体共性的西医学,不是倒退,是进步,是必然。然而,当这种代替来的过于激进,提出的口号是“废除”,且态度是弃之如敝履,唾之恐不及,问题就会出现了。具体问题,暂放明天一节来说。
不幸的是,这样的事,今天已经发生了,就在中国。
自从西医大规模入主中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抢占了中国医疗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可怜的中医科,常常是设在地下室,厕所边,风吹日晒雨淋处;可怜的中医院,为了效益,拼命做冠造,上手术,医生干了几年,还能记得几位中药作用就是高手了,再能背上三条伤寒就是圣人。这不是已经废了吗?
更可怕的是教育。新生入学,最好的大概是开一门中医基础,再加个医史之类,其余的,解剖,生物,组胚,1:3,据说这比例高了,以后要把中基分两半儿,第一学期只开小半门。危害可参拙作《中医课程设置的思考 》。这不是已经连根废了吗?革命小将老将们到底还要废到哪一天,废到哪一步呢?
恐怕等不到别人动手,中医自己就先把自己废掉了。而真的没了中医那一天,医学就会是真正的科学了吗?只怕有一天,觉得新衣服小了,领口紧了,没了可换的衣服了已经。
三、明天:回首,向前
就在人们尽情的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一切便利和舒适时,正当人们沉醉于现代医学的神速和疗效时,问题出现了。
高新的科学技术,除了为人们提供服务,还可以用来制造武器。如今的一条命,百条命,在现代武器面前显得无比渺小。抗生素滥用,导致治疗效果的显著下降,当初的万应灵丹,如今却~~
于是明白一个道理:对抗的结果,常常是不太满意的。美国和苏联对抗,比着作核弹,投入无数经费来做,来保管,再来拆。结果一个被彻底拖垮,一个也被深深卷入73年的经济危机。因为人和人对抗,就会有保护,就会作出更有杀伤力的武器,相互威胁,直到相继死去,由下一代继承,永无休止。
更甚者,人和自然斗,要把自如体内的所有致病物全部杀死,来保证自己的健康。生物为求生存,变异,于是耐药,药物升级,再耐药。(感染性疾病方面遇到的问题可参见拙作《关于中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
才慢慢领悟:原来除了对抗,还要协作;除了个体发展,还要整体和谐;除了分析,还要综合;除了真理,还要实用;……
而这每一个后者,在中国,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就是要通过礼,来维持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中医强调整体,就是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救火员;中医强调辨证,就是将虚实补泻,将身修正,纵邪至而不得侵,纵得侵而不为病。
世界文明需要西方文化做附子干姜,中国文化作甘草;明日医学需要西医理论作躯体,中医理论作灵魂。文化多样才有生气,方法多样才不受窘。
2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18:0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对别人的非议,我们需要思考;自己不是没有不足,承认不足,不表示怯懦,相反妄自尊大倒显得粗俗。
提倡有理、有据、有节的争论问题,辨明事理;不喜欢无谓的争辩,和人身攻击。
3
发表于 2006-7-1 07:0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下面引用由杏林耕读2006/06/30 04:37am 发表的内容:
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驳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序言部分
一、昨天:挨打,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环境下的,医学也不例外。
...
更甚者,人和自然斗,要把自如体内的所有致病物全部杀死,来保证自己的健康。生物为求生存,变异,于是耐药,药物升级,再耐药。(感染性疾病方面遇到的问题可参见拙作《关于中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
才慢慢领悟:原来除了对抗,还要协作;除了个体发展,还要整体和谐;除了分析,还要综合;除了真理,还要实用;……
而这每一个后者,在中国,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



更甚者,人和自然斗,要把自如体内的所有致病物全部杀死,来保证自己的健康。

精辟!
所以,本人一直批评世界最高科学界与西医科学,都是半科盲,
本人早在2002年在某个生物论坛,就已指出,世界上最好的药物,不是中药,更不是西药,而是人体内的激素内分泌,与自身的抗体免疫力,也就是中医学的精、气、神运动作用。
而在治病过程中,中药不但可以直接治病,而且更可以帮助人体内精、气、神的活力得以恢复。所以中医常说,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这就是中医的无比优越科学性!
西医西药怎么说,多以化学药物治病,或许暂时可以缓解,但留下的副作用却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的人终生致残,有的人终生患病,
也许这正是西医所需要的科学,如果让患者能够得以完全恢复健康,那么万千白银如何才能从倾家荡产的患者群中流入“科学”的腰包?
所以,就科学洋奴与洋中药洋奴,还有科学打手与科学流氓而言,他们是从不敢提出在医学领域,要以疗效,以实践临床,来制定医学科学标准的,
他们唯一最热衷作的事,则是------如不站在科霸的位置,就是躲藏在床底下,搜集什么莫须有的种种罪名,来否认中医药几千年来对于我中华民族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并凶穷恶极地无情打压广大民间承传中医,为洋主子的洋中药浩浩荡荡占领中国医药市场鸣锣开道!
很多老百姓,还是处于贫困线以下,连米缸里的米,都不能满足,而西医院,一次押金就得数千元之巨,请问,这几千元的钱从何而来?
押金是押金,每天还都得交钱,交钱,
请问,治好了几个杀手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乙肝、尿毒症、艾滋病、白血病等,都能治好?
治不好?终身病?那你还要自称什么科学?
有本事的,请从床底下出来吧,一起上松堂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治疗检验好不好?
你们不是很科学吗,怕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09:24: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医总是喜欢读后半部分,而革命派总是喜欢读前半部分。
其实真是想劝一句:学中医的,多看前半部分,心态好平和一些;要废中医的多看看后半部分,免得想法流于偏颇。
学术交流要有学术交流的气氛。争论虽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却可以促进交流,加深理解;可相互的谩骂攻击,却只能让这交流阻断了。中医失去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发展的路上,容易出现盲点。所以,鼓励批评,欢迎批评,学习批评,才是今天需要的态度。
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01:1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驳张功耀四面旗帜之一:文化
先表个态:
学术交流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需要深入学习别人所长,认识自己所短;同时也需要深刻剖析对方观点之不足,其旨不在伺机进行攻击,而在提醒互助,共同提高。
再提醒张先生一句:文献学里有句话,您一定知道,“证有易,证无难”。“没有任何一个…”等等说法,有悖先生所倡导的科学观念,还望慎言。
对于中医发展中遇到的两个问题,即中医现代化和纯中医的问题,我在《对纯中医的思考》一文中有详细阐述,作于2002年7月,可参。“中医走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问题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张先生此论所言非空, 但究其原因,认为是“从来不曾主动地寻求进步造成的”,就不敢苟同了。
有三点要说:
1 医学首先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他的发生发展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医学不会有自己的,独立于社会文化以外的意志。再明确一些,医学模式的选择,都不是“主动”选择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无论中西。
中国文化绵延千年,未曾真正中断过;虽屡有外族入主中原,却始终没有异族文化的真正统治。如此背景下,医学模式有可能自己发生转变吗?
但一百年前中国遭遇的失败却不同,在拙作《评百年之败》中曾提过,这次败的不光是物质,更是精神;不光是枪炮,或是国体政体,更是文化。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把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推向了一个高潮,再后来的那次革命,终于实现了彻底打倒。紧随“新文化”的,是南京政府的《废止中医法案》;紧随“革命”的,是今天中医从科研到教育,从基础到临床的全线崩溃。
西方文化有些不同,西方较早的产生了民主思想,又没有经历如中国般长久而稳定的封建统治,所以西方文化在不断的量的积累上,在近代出现了质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西医学的革命,逐渐演变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今天的成就,其实并不是“主动地寻求进步”的结果,而是伴随西方文明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不断进展取得的。
2 面临生存的危机,中医学界没有停滞不前。先开始的工作,就是所谓“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很像上一篇驳序言里提到的,把别人的衣服拿来穿,终归不合适;然后就有了怀旧风,抱着旧衣恋恋不舍。
这两种尝试虽然都没能实现中医的崛起,实际上却也为崛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医现代化”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作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针刺镇痛的机理,比如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作用机制研究,比如四诊客观化的研究,等等,都是中医理论要发展,要提高,要创新,不可或缺的步骤。同时,作为一种不成功的发展模式,成为后人可以借鉴之师。
对纯中医的热衷和推崇,在今天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方面,理论和临床;根据目前的现状,纯中医对于中医临床的继承方面,功不可没;二是,有助于重新激励,树立中医学子对中医学的信心;三是,可以为将欲枯竭的中医市场留下一线生机。所以尽管不赞赏纯中医的一些主张,我个人从不反对纯中医。
3 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向新兴的现代西方文化迈进是一种进步,这一点很明确;今天我们国家的富强,主要是借鉴西方经验发展起来的,即是明证。在中国,由从前的中医学占主导地位,转变为西医学占主导地位,同样是进步;先进的检查手段可以极大突破人的感官局限,明确的疾病诊断可以减少因误诊所致的病情贻误,统一的治疗模式可以让绝大多数患者得到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这些都是传统中医所不及的。
然而,这些进步都是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由中国最精英的人才组成的团队带领着,十几亿双眼睛盯着,容不得出现大的偏差,即便出现了,也会有足够强的力量把他拽会来。而中医呢?中医仅仅是一个学科,今天,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位置又不是那么的不可替代,指望一个国家把最精英的人才投过来,恐怕不是很现实;指望也有几亿双眼睛来关注他,恐怕也不是很可能。于是可以理解,中国的崛起必然先行。
想一想,中国能有今天,容易吗?从一百多年前林则徐魏源主张西学开始,办洋务,搞维新,创共和,内乱不休,倭寇来袭,再学马列,建社主,直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不知有多少为了国家民族牺牲了的仁人义士,不知背负了多少忤逆狂生的恶名,才有了今天。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像一个国家一样,实现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大概前面曲折的路还有很远要走。但这条路一定会走,正如当年的中国,学习西方虽然千难万难,可这条路终归是走了,而且是走出来了。
主要论点就说到这里。下面是一个关于中医理论创新的问题。末节问题也有一些,就不说了,说观点:张先生认为的“创新”,如果够大,够实质,应该是创出一套现代西方医学体系来吧。如前述,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他所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正当中国传统文化强盛之时,恐怕自发的生出西医想法不太现实,倒有可能西方医学家们都以有机会向中医学习感到无比荣幸,如今天的中学西。
先生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创新(这个词已经成了今天中国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对他的定义也日趋精细复杂,这里暂时不用书本上定义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以理论的颠覆为唯一标准的,一个学科内部没有创新精神和动力,就根本谈不上发展,更不可以持续千年。中医的传承发展,正是先生您提到的各位先贤以及后世众多医家不断完善中医理论的结果。见到理论与实践有不符处,提出新的观点来修正理论,不是创新吗?如温病之与伤寒。根据医疗过程中自己经历的实际情况,对理论的某一方面进行发挥阐释,丰富了理论的内涵,不是创新吗?如金元之诸家。其他小如发现某药某穴之于某病,其功甚捷,便记述下来,丰富了治疗手段,不是创新吗?
先生若总是拿今天的眼光来要求我们的古人,要求他们作出今天医学界内所取得的成绩,才可以戴上创新的帽子,恐怕有些欠妥吧。
接下来张先生用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的问题,似乎旨在说明,西方医学其实最初时就比中医要强,还强的多,可人家还是主动的放弃了这种旧医模式,选择了现代的模式。我的观点:医学模式的选择不是人为主观决定的,而是客观文化背景环境决定的。自然科学取得不断突破,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西方,想不让化学进入医学是不可能的。这固然有当时的医学家审时度势的功绩,但更重要的是已经提供了改变的条件。而当时的中国,没有。
最后,先生把打击的幅度扩大,不是只说中医了,而是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文化。依据是别人不断的进步,你就一点都看不到,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所以是落后文化。请先生也为当时的中国想想,到了康乾,都是盛世,四方来仪的,在当时陆上交通海上运输都极不发达的中国,突然想到了西方的哲学观念和科学技术,就去大力发展,听起来也不太~~所以机会不是错过,更不是不愿不想,是没有当时西方具备的条件。把这叫做不思进取,先生对中国人的评价有点武断了吧。
今天就说到这,关于中医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后再谈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18:56: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从废医历史看中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驳张功耀四面旗帜之二:科学
首先,明确我的态度:我不同意“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但支持“中国古代的科学不发达”;认可“中医不属于科学医学”的说法,但支持是“经验医学”的认识。
科学一词,刚到中国时,找不到对应的汉语词汇来表达,所以被尊称为“赛先生”。中国古代若是精于此物,恐怕就用不着这洋腔洋调的说法了。与此相应的,technology一词过来,就可以很轻易的找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技”和“术”两个词来对应。可见中国古代乏于科学而盈于技术的。但说绝对的没有,还是要提醒先生“证有易,证无难”,还望慎言。东汉就有了《九章算术》,把他说成是纯技术,似乎不妥吧。
近年来,科学一词在中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关键词,学术界对他的探讨文章更是多如牛毛,具体定义之类非本文重点,此处仅试从两个方面对科学和技术二者简单的加以区别:目的和方法,仅仅是自己一点陋见。
科学的目的在于探求真理,不断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而改造之;技术的目的在于直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科学采取的方法以假想和实证为主,线形的逻辑思维倍受推崇;技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经验积累和学科交融,发散的联想思维最为受用。
现代西方医学是构建在现代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础上的,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为其基础学科,辅以临床检验诸科,结合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的一个庞大科学体系。传统中医学是建筑在长期大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完善的基础上的,是以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为其基础学科;又有四门经典学科,今天谓之临床基础;再结合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的一个庞大的应用体系。
两者相对比可以发现:
1 西医的基础,建立在所谓真理上;中医的基础,建立在所谓实用上。
2 诊断学为二者共有,只是一个辨病,一个辨证;药物学为二者共有,只是一个多用化学药品,一个最擅用本草;临床诸科二者共有,只是治疗方法有别。
3 西医学中精详者,解剖,生理,生化,病理,或兼检验诸门;中医学中与此相应者,仅基础理论一科。可见西医学在基础理论方面颇为强大。但仔细想想,这几门,与其说是基础医学,倒不如说是自然科学在人体上的应用。
4 中医学中,方剂学、针灸学两门为西医所无。方剂学专门研究作用于人体时,如何将各单味药材进行搭配组合,才能发挥对疾病最好的治疗作用;针灸学是另外一套治疗体系,这里不方便展开来说。两门学科都是专门针对治疗而设,每一科的内容又都不少于本草学的内容。而与之相应的西医学中,涉及单纯的治疗方法内容的,就只有药理一门。可知在治疗的方法学上,中医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5 中医的四门经典理论学科为西医所无。中国自古有尊经崇古之风,在医学上的体现就在于此。这一点,也是历来主张废医者与中医界争论非常激烈之处。个人浅见:首先经典理论对于中医学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发展,关系极大;其次,经典著作并没有按现今学科如解剖生理或中诊中药那样,由浅到深,把一门具体的学问讲的简单明了,一望便知,至少是有明确的方法可循,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更多的是对学习者个人理解的要求;最后,学习经典的价值有二:一是里面记载了大量经古人实践过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二是保留了大量古代智者对人和自然的常与变的精妙的认识,前者常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思路,后者常可启发今人,对人体和疾病的产生深层的领悟,再用于指导临床。
对比完了,总结一下,可以发现:作为一个体系,西医学之强大,多在其基础;而中医学治强大,更在其临床。体现了上面对科学和技术二者不同目的的区别。一个要真理,欠实用;要先把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很清楚,治疗结果如何是在其次的。一个要实用,乏真理;要先把病治好,能不能明白机理在其次。
然而,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首先是一门应用科学,他与基础数学、基础物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医学最直接的目的,是治疗疾病,减少痛苦。那么在权衡取舍的时候,不以此学科的宗旨为原则,而是以对其他基础科学一样的所谓追求真理的科学与否为原则,轻和重的比例,好像是搞混了。
说中医不是科学医学,我是认可的;如果科学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但说中医连经验医学都说不上,却是过了;中医是经验医学,还不是简单的经验医学,是从经验已经上升到理论,又可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一门医学。
简单的经验医学如张先生所言,“大部分概念和陈述”都要有“经验基础”(实际上这一点中医学里随处可及的,比如疾病的命名很少病名,而多以症状代之),不过先生提到的几个例子,却是今天中医还可以称之为学之所在。理论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有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是出于经验而高于经验的。阴阳的观念是将中国传统哲学引入医学的体现,想在矛盾的概念里找到咳嗽的表现和治法,您觉得可行吗?下面的话漏洞太明显,就不一一辩解了。
张先生下面举的例子,鉴于其本人并非中医专业出身,其现代医学背景如何也未可知,不作详细辩解,只盼其发言之前,对事物能先有个全面的认识,再从中选择实质问题去批评。中医理论目前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却不是先生所举的那个。结论部分是对上一段的重复,参上一篇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42 , Processed in 0.0552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