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16 19: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虽西医生,但却极爱中医,回想当年在校读书时,差点就进了中西结合班,幸亏幡然醒悟改了志愿(在大二是分的专业)。才没铸成大错。在随后的日子里我自学中医,尤喜专研医理,【可能是受学习西医的影响,因为我对生理,病理,药理,生化等基础理论极为用功,而且乐在其中,看人家绞尽脑汁死记硬背但依然糊里糊涂,而自己还没学习临床科目却能分析病情,为人处方用药,就是因为成天沉浸在自己的理学天地中,所以死记硬背的科目全不放在心上,其结果是期末考试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等科名列前茅,而解剖,组胚等死记硬背的科目刚刚及格。但我仍然乐此不疲,但在后来的临床科目的学习中我学得轻轻松松,而且在医院实习是深得带教老师的赏识。】我当时就认为中西结合班的人是中也不通西也不通【同样的课时学两样,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后来与结合班的同学一切磋果然不出我所料,论中医只背得几个汤头歌诀,辨证论治根本就无从下手,论西医则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而我虽背不全一首汤头,却能察舌诊脉【当时还不能处方】,西医就更不用说比他们强多少倍了。而我自学中医的指导思想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穷极医理!所以初学中医之时对那些罗列脉症,铺陈方药之书深恶痛绝,认为此乃叫人杀人之书【后来觉得并非书之过,乃读书人之过也】,对于讲求医理药理之书爱不释手,因读这类书越来越多,就越觉得此类书的重要,故对此类书籍的购买亦毫不犹豫。但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医界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对某些经典不加理解的“死记硬背”,并美其名曰:此种学法如牛食草而反刍,妙不可言。而且说这些话的很多是当代的“名医”,对此我感到十分痛心,医术乃仁术也,医者当时时存仁心,若术业未精,便“悬壶济世”,那不是草菅人命吗?其实究其原因无非两点:古时儒学教育方法的残留,二是急功近利之心迫切。那些提倡背诵的名医是有导师带着,若是一出山就要独当一面时,我想他们就不会说出这种话来了,看看陈修园,徐灵胎,吴鞠通等自学成才的名医无不是读书数年而不敢轻治一人,为求一理读遍百书,废寝忘食,食不知味。那是何等的功夫呀!而那些自学成才的“时医”则是博闻强记,什么《脉诀》,《汤头歌诀》《药性赋》《药性歌括400味》倒背如流,自以为得了无上宝典,病机不明,药理不解,辨证不清,杀人如同儿戏。而如今中医院校重蹈覆辙,力图将众学子培养成“现代时医”。如今的中医院校依旧是歌诀漫天飞舞,学生自鸣得意,老师眉飞色舞,我的天哪,古人没创造歌诀时不照样致病吗,难道创造歌诀后就非此不能入门。试想如果我们抱着研究的态度来学习,等到理论通透,车轻路熟时还用得着费那么大的苦工死记硬背吗?司机死记了地图吗?有修单车的师傅背过《自学修理自行车》,熟练而已,学医虽不能与之划等号,然其理相同也,常听到有些老中医感叹年老力衰,以前没下大工夫被经典,仔细想想如果年轻是有些名医回忆年轻时对某些疑难病例做过深入研究,隔了几十年依然记忆犹新的故事,就知道我所言不缪啦!
    所以我对初学者的忠告是:理要通,路要熟。【记住:一定要熟,要熟透,更要滚瓜烂熟!】
----------------------------------------------------------------
废了那么多话,只不过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至于为什么以研究的态度来学习效果极佳,冥思苦想的内容记得更牢固的问题请大家研读记忆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和书籍。

-=-=-=-=- 以下内容由 城里娃脑2007年10月16日 07:55pm 时添加 -=-=-=-=-
有几个修单车的师傅背过《自学修理自行车》的?【对不起,打错了,漏了几个字】
2
发表于 2007-10-17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下面引用由城里娃脑2007/10/16 07:48pm 发表的内容:
[color=#0000FF]而我自学中医的指导思想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穷极医理!
此乃点睛之语。
通篇文章写的不落俗套,读来觉得新鲜有趣,很好。
3
发表于 2007-10-17 08:15:48 | 只看该作者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在能理解经典意思的基础上背诵经典才有意义,死背而不能理解经典的内容无什么意义,只有理解才能活用。否则经典背的滚瓜烂熟,照样临床茫然。
譬如小青龙汤这个方剂, 记住是外有寒邪内有痰饮,临床用之不谬。而原文中历数的各种症状,反易使人不得要点。
当然,完全不背也不可取,纲领性的东西,临证应掌握的精髓,不背是不行的。
在理解中背诵, 这是指学习伤寒、温病等而言。而内经, 由于诸说纷纭,莫衷一是, 能理解背诵当然好。有时不得不先背诵而慢慢理解。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0:37:20 | 只看该作者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所以我对初学者的忠告是:理要通,路要熟。【记住:一定要熟,要熟透,更要滚瓜烂熟!】
有了这步功夫,还要背吗,你早就铭记于心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
发表于 2007-10-28 10:07:37 | 只看该作者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你不实践咋知道理是正确的,实践的成功你就是名医,不成功你就是庸医杀人,应法办,哈哈哈,对不?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18:18:27 | 只看该作者

急待解决的问题——学习中医的方法(原创)

【江南第一名医伤寒论叶天士 】先生,我确实实践了,而且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针对的是长久以来中医界教学和学习方法存在的严重弊病而言,那就是不以明理为先,反以背诵为要。背诵不过是一种记忆方法,记忆不过是手段,而运用才是终极目标。我反对先背诵,并没有反对记忆,难道背诵才是记忆的唯一方法吗?成年人了不是儿童,理解记忆的能力也已经大大超过了机械记忆。为何还要成年人按照小学生的方法去学习。如果初学者能够明一理是一理,然后烂熟此理。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干,起步虽慢,等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一日千里。刘完素,张元素皆是如此。
------------------------------------------------------------------------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435&show=0
------------------------------------------------------------------------
名老中医之路无仔细看过,可是那种儒学教育的残留,对经典的生吞活剥,然后像牛一样的反刍,是科学的吗?大家还是小学生吗?还是机械记忆比理解记忆强调年龄吗?老中医等人我发现有绝大多数人都有人带,自己一出山就独当一面的人寥寥无几。徐灵胎,陈修园,吴鞠通等人一出山就是独挡一面,比起所谓的名医不知强多少。华罗庚,陈景润记得大堆的数学公式,可他们是靠演算记住的。爱迪生和爱因斯坦有过一次对话,爱因斯坦把绝大多数要记忆的内容交给工具书,爱迪生却博闻强记,最后还是不欢而散。中医你读懂了就那么几张纸,人脑不是电脑,《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未出时照样名医辈出,没听说那位名医是靠以上几部书成功的。倒是被名医说贬斥的时医多对上书倒背如流,我不是不提倡记忆而是反对死背,如果能穷极医理,理通了,精华也就记住了。用多了,细节也就清楚了。至于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的优劣,不想在这里探讨。
---------------------------------------------------------------------------
以上不过是个人的一些学习经验,觉得可以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觉得我是离经叛道的朋友就当我是放屁, 比如像【ren00088】就觉得我是离经叛道。嘿嘿,大家看着办吧!
---------------------------------------------------------------------------
如果以上文字还解释不清,我也无能为力了。你说呢 【伤寒论叶天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8:04 , Processed in 0.0963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