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法 文辑
吐法 文辑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健康频道】
--------------------------------------------------------------------------------
中医中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人体精液,皆由水谷所化,谓血之余,行脉外,流通周身。在皮为汗,在肉为血,在口为涎,在目为泪。然水谷之化有正有邪,化得其正,则精液清新使人营卫充,形体强;化得其邪,则精液浊败,气血弱,病莫测。
精液浊败则为痰,即痰与水类,故遍身上下,无所不至。论之痰因,无非内外不内外三种。大凡因湿致病而生痰者,名曰湿痰,滑白亦多状鸡子清;燥痰粘壳而少,或如米粒;风痰清稀多泡;热痰坚而成块;郁痰梅核败絮;火痰桃胶色黄;寒痰色白布清稀间有黑点等等。
上之病痰,其一部可从喉头气管内粘膜分泌而聚,由口唾出,但余下不易唾出之痰,则流注肌肉,七窍隧道,经络脏腑,暗藏杀机,进而痰嗌气滞肉腐,脓生“白黄赤稠稀”,造成病杂而多变。诸如--
流注皮肤,多见斑疮癣疥(仅“疥”之一证,又可细分为大,马,水,干,湿,虫,沙,脓等),或顽硬而坚状似牛领之皮,搔如枯木;或病久皮脱肉蚀骨瘦如柴。
流注肌肉,有肿满按之如泥者;有坚如石者;有痈疽肉瘤者。分其部位,若病痰在背脊,有肤色如常,不热不红却木硬疼痛者;有背心一点常如冷冰,浑身习习如虫行者;有生肿瘤短如冬瓜或长如布袋痛不欲生者。病痰在腰际,则一块固痛,不能转折。病痰在四肢,则麻木不仁,萎弱酸胀。病痰在关节,核如胡桃屈伸强硬。病痰在两胁,块状如石,肿痛溃脓。病痰在耳后连及项下,则三五成簇,红肿寒热,状如瘰疬或癌症晚期淋巴转移。
UID64 帖子232 精华2 积分1150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8 小时 注册时间2008-5-13 最后登录2008-5-22 查看详细资料
禁止用户 编辑 引用 使用道具 评分 回复 删除 屏蔽帖子 TOP
却波渔翁
版主
帖子232 积分1150 威望8 金钱618 贡献2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08-5-13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5-22 06:59 只看该作者
百病因痰治宜吐法
流注隧道(气血脏腑各管系),有肿如瘿瘤,忽痛忽止按之半空状者;有隧道窄狭如线及硬化,粥化,梗塞绞痛者;有心脏病,高血压,结石,内痈内疽,无名肿毒肿痛,良性恶性肿瘤者。
流注“七窍”(加前后阴,则言人身“九窍”,在口,多唇舌疮疳糜烂,气闻“辛酸甘涩臭”;在鼻,则息肉塞腔更有甚者疽大如拳,色分“白黄青菜赤黑”;在目,内障疣疡,夕昏不眠,或白日见“鬼”幻视幻觉,撵之不走;在耳,胀痒衄痛,蛙鼓蝉鸣,幻听幻声,挥之不去。
流注经络脏腑,则单经单脏单腑乃至数经数脏数腑合病无穷,连绵不止。诸如--
太阳经(小肠与膀胱)病,多有头痛发热,项背强,身痛恶风自汗。若痰蓄小肠,往往癃闭淋漓,赤白带下;痰蓄膀胱,则口渴尿赤而涩滞。
少阳经(胆与三焦)病,多见耳聋胁痛,头汗盗汗。若痰蓄在上则头重目黄;在中则痞满不舒;在下则胫足附肿;在胆则口苦太息,爪黑多纹。
阳明经(大肠与胃)病,多见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痰蓄大肠,往往肠中切痛而鸣濯濯,或潮热谵语,便秘屎躁,绕脐而痛;痰蓄胃宫,虽腹不坚大便不闭,但多有狂乱不眠等症。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5月22日 07:30am 时添加 -=-=-=-=-
太阴经(脾与肺)病,轻者腹满嗌干,肌肉消瘦,浮肿不红,四肢不用;危者唇缓口开手撒。若痰蓄在脾,往往肿胀而食不下,自利益盛少腹自痛;痰蓄在肺,轻者喘满咳嗽,皮毛枯涩,鼻塞汗出眩晕;危者皮腠冰冷,滑汗如油而畏寒。
少阴经(心肾)病,多见口燥咽干喉痛而渴,或下利清水心下梗,或下利肠垢目不明。若病在心,常头面烘热,,惊眩忡怔欲寐;若病在肾,多腰痛阴汗男子阳弱不育,女子阴虚不孕;如若心肾两脏合病,则一述症状往往齐见而混合。
厥阴经(肝与心包络)病,多见少腹胀满,烦燥消渴而怠倦。若痰蓄心包络,往往目赤心痛,臂肘挛急,腋肿甚,胁支满;痰蓄在肝,常有舌黑而润,吐疣囊缩;若成经脏合病之势,则有手足厥逆,咽咳不利,吐痰涎脓血,泄利不止等等。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却未见其痰蓄为病;唯体虚羸弱之人其痰必多。何也?因强人随饮随化,弱人饮而内停使然!据此而论病痰其本在肾,为水不归原;其标在脾,为土不制水。因此,治痰之法应以温脾强肾为主,兼顾其他,则元气日强痰日少,病日轻而渐愈矣!
病有轻重缓急,治分标本先后。凡中满不通,二便不利,阳脱中风气闭等危急之病,则先治其标亦不可废。然治标旨在“药下留人”,把人留住了方可言治。在此虽言治标而终为求本矣,辩证法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中随处可见。 于是,在表者汗之,里者不之,膈上或经络者吐之,久病胃气大虚急赖有所养者补之,遂成医之“大法”。
“汗下吐补”各遵其道相参为用,病有不愈者少。若当汗而不汗,则毛
孔闭塞,闷绝疼痛不解;当下而不下,则心腹胀满面,烦乱鼓肿日甚;当吐而不吐,则水谷不入,结胸上喘更剧;当补而不补,则气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脱失,志意双迷亦重,终致病不可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