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63|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谈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18 08: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的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21世纪以来,慢性肾衰已成为世界上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治疗,除了对症治疗与透析外,就是肾移植。对症治疗、透折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肾移植则不仅受到肾源的限制,同时也因价格昂贵、移植后的抗排异等维护费用高而致使普通老百姓无力问津,只有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煎熬。况移植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过几年就又坏了,还得再移值。故探寻既有较好疗效,又费用低廉的治疗方法,就更具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了,而中医药正好就具有这种优势。因此,在临床中刻意研求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方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笔者从成功治愈第一例肾病而留心肾病的中医药治疗已三十七年,从成功治愈第一例慢性肾衰而刻意研求慢性肾衰的治疗也已一十八年,因而对慢性肾衰的认识与治疗都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本文拟对这十数年来留心研究治疗慢性肾衰的成功经验作一回顾性的总结,在众多的病案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谈谈我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以贡献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抛砖引玉,期望能引出中医药界治疗慢性肾衰的突破性成果来。
案例一:
谭**,女,28岁,住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2001年10月16日就诊。
患者产后不久,双下肢出现轻度水肿,以为产后体虚,未予注意。三年前因水肿加重,渐及全身,始到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查尿蛋白+++~++++之间、尿潜血+~++之间,血压165~180/115~120毫米贡柱,血脂偏高,诊为肾病综合征,予激素及降血压药治疗。后又转县级医院诊治,诊治大至相同。治疗过程中,水肿时消时肿,治疗时断时续(乡人贫,重病如此治疗,不禁一叹!),渐渐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佳,面色萎黄、纳食不馨。半年前,水肿逐渐严重,且出现腹部膨满,全身疲乏,尿少,遂入县医院诊治,查尿蛋白+++、尿潜血+,血压175/115毫米贡柱,血脂偏高,血肌酐700多,急转入省级某三甲医院肾病研究所,故要求住院血透,并建议换肾。因家境贫寒,只能无奈地回家任病煎熬。后经人介绍找我诊治。其时,我正在望城县一家职工医院养病,因而入住该院。
来院时全身高度浮肿,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缝,腹部膨大如鼓,缺盆平满,脐眼外突,双脚汗毛出水,按之如泥,久不复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纳呆,口干,脘腹撑满,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尿少、黄、骚、泡沫多,带下量多、黄、稠、腥臭,外阴骚痒,大便三日未行,舌淡红,舌体偏大、舌边尖有齿痕,舌苔黄腻而厚,脉象中取虚弦。血尿素氮31.6μmol/L,血肌酐847.65μmol/L,血尿酸值正常范围内。
审因论治:此脾胃气虚,三焦壅滞之证也。盖脾胃气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停滞,壅郁为热,湿热壅遏,气机壅郁,升降失常,气不行津,津又凝而为水为湿,水湿又反过来壅滞气机,形成恶性循环。此病中虚为本,水湿热邪皆为其标,且皆为正气所化之邪,非外来之病邪可比,故补脾胃之气而复其运化之权为第一要义。然则,正气既已化而为邪,且此邪又反过来伤害正气,是以亦当列为重点驱逐之列,方选金•李东垣中满分消汤,补其中气,行其滞气,分化其湿热,以复其气机升降之常。此外,是方还有正肝之用以疏脾土之功,诚良方也,推为首选。
处方:白人参15g,苍白术各15g,茯苓15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10 g,干姜10 g,泽泻15 g,猪苓15 g,厚朴15 g,砂仁10 g,枳实10 g,知母9 g,姜黄8 g,苏叶30 g草果10 g,竹茹10 g,制大黄30 g,崩大碗60 g,焦三仙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
另:每日用刺五加注射液2支,复方丹参注射液2支,静脉点滴。
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饮食宜忌:
忌:一切动物性蛋白,大豆蛋白及其制品,花生仁、西瓜子、葵花子、杏仁、干莲子,玉米片、生藕、莴笋、金针菜,芝麻或芝麻酱、豆瓣酱。
宜:各种水果,各种萝卜、竹笋、大白菜、小青菜、生菜、卷心菜、苋菜、芹菜、青蒜、茭瓜、冬瓜、南瓜、黄瓜、丝瓜、茄子、蕃茄、青辣椒、马铃薯,红糖、白糖、蜂蜜、盐少许。
康复运动:
待肿消能起床后,坚持散步,先在室内,身体稍有恢复后,再到室外,由少至多,每日散步时间,从多次累积,不低于两个半小时,到一次能散两个半小时离康复就不远了,或每日不少于7000步。
效果:上方服至3剂,大便日行二次,脘腹有松动迹象,尿量增多,约有700余毫升,服至7剂,腹水始消,脚肿已不往外渗水,纳食稍增。原方加减再进,先后用过的中药有当归、丹参、红花、桃仁、赤芍、虎杖、黄芪、乌梅、牡蛎、熟地、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附子、仙灵脾等中药,计住院51天,服中药47剂,点滴剌五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35天,除下肢仍有轻度浮肿外,余症均已消失,遂带药出院,出院时血尿素氮9.1μmol/L,血肌酐348.4μmol/L。
带药如下:白人参15g,白术各15g,茯苓15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半夏10 g, 苏叶30 g,黄连10 g,砂仁10 g,制大黄15 g,崩大碗60 g,山楂炭30 g,北黄芪60 g,当归15 g,赤芍15 g,红花12 g,桃仁15 g,淡大云20 g,巴戟天20g,仙灵脾15 g,熟地30 g,牡蛎g,黑附片7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以此方加减又断续服药近两年,不仅肾功能完全恢复了正常,且尿蛋白、尿潜血均恢复正常。三年后,又生了一胎,母子均健,截至现在,病愈未发,属完全缓解。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16:59 | 只看该作者
临证经验:
本案患者最早期的典型症状是:渐渐困倦乏力、精神欠佳,面色发黄、食纳不馨,食量减少,说明脾胃之气已虚,此时及时调补脾胃之气,据其轻度水肿尿黄等气虚湿热之象,选用东垣升阳益胃汤之类,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利其湿热,标本兼顾,当可及时控制疾病发展,甚至完全缓解其疾病。所以对于肾衰,我们一定要坚持防重于治,早期干预,早期检查,早期治疗,并时时注意顾护脾胃。
盖脾胃在五行属土,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既能运化饮食、吸收水谷之精微以充养五脏,又能运化水湿以畅津液之流行,输精于肺以化气,肺气正则化气于上以通调水道,输精于心以化血,血荣则五藏皆荣。输精于肝以养肝之体而达肝之用,输精于肾以化精化血而令肾强,肾强则又能温脾土以化食化水,肾强还能令水谷二道开合正常,毒素正常排泄。所以,我在治疗慢性肾衰的过程中,秉承先师刘炳凡老“治病必须治人,治人首重脾胃”的学术经验,将调补或顾护脾胃贯彻治疗的始终,一般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临床中发现,凡脾胃之气未败者,预后均良,反之则预后不佳。
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17: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二:
丁**,女,39岁,住湖南省攸县酒埠江水库,2001年31日初诊。
患者患高血肾病近十年,常有头晕头痛、腰膝酸软之症状表现,治疗有一天无一天,血压控制亦不及时,至2000年7月,病情加重,头晕、呕吐,神疲乏力,纳食不馨,遂入某三甲医院诊治,入院时血尿素氮15.7μmol/L,血肌酐796.65μmol/L,血尿酸574μmol/L,住院一月余,患者拒绝透析,药物治疗,诸指标不降反升,遂出院回家休养,后有经我治愈过的一例肾综患者介绍,要她找我治疗,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乡人信神,又去庙里观音菩萨神像前求签问卦,卦上显示找我治疗能治好,遂租车前来我的住地找我,经多方打听得知我在当地某职工医院养病,遂入该院。当时我正离开该院在广东丹霞山锦石岩静养,医院方接诊执业中医师王玉霜电话向我汇报病情,当时血尿素氮21.9μmol/L,血肌酐1132.μmol/L,血尿酸676μmol/L,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头晕,恶心呕吐,纳食一日不足一两米,口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细而疾。
审因论治:此肝肾阴虚,少阳枢机不利,阳明不降之证也。患者素有头晕头痛、腰膝酸软,肝肾阴虚,肝阳亢旺可知。肝阳亢旺则阳明不降亦可知。盖胃气以下行为顺,今为肝阳劫持,壅而不降,胃气不降,则胃土之精气化而为湿热毒邪、壅滞气机,令其升降失常也。阳明气血为湿热壅滞,则少阳出入之机废可知。经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复“气机升降出入之常”而活“神机”、存“气立”为当务之急,此急则治其标也,汉•张仲景小柴胡汤疏少阳之枢机,合大黄甘草汤、苏叶黄连汤降阳明之壅逆堪当此任。
处方:
1:柴胡15g,黄芩15g,旱半夏15g,白人参15g,炙甘草5g,生姜15g,大枣10个,大黄9g,苏叶30g,黄连9g, 竹茹9g,草果9g,砂仁5g,水煎服,每日1剂。
2:每日用刺五加注射液2支,复方丹参注射液2支,静脉点滴。
3:所服中西成药,除降血压药外,均完全停用。
4:饮食宜忌、康复运动与例一同。
效果:7日后,我如期赶回,患者头晕减轻,食纳稍有增加,呕吐全止,口仍干苦,舌淡红苔薄黄偏干,脉弦细,效不更方,原方加减,服至30剂后,剌五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已连续使用了35天,头晕,恶心呕吐,口苦口干诸证都消失,纳食恢复正常,大便每日一次,质中,维坐久或散步超半小时即腰痛,体力仍较差,舌苔转薄白,脉转弦细。血尿素氮14.7μmol/L,血肌酐879.65μmol/L,血尿酸495μmol/L。此少阳枢机得利,胃气因和之象,改参芪地黄汤加味以治其病本。
处方:红参15g,西洋参9g,北黄芪60g,熟地40g,山药20g,枣皮15g,泽泻15g,茯苓15g,苍白术各15 g,丹皮9g,附子9g,苏叶15g,黄连6g,制大黄30g,崩大碗90g,乌梅30g,山楂肉30,牡蛎30g,巴戟天16g,肉苁蓉16g,菟丝子16g,续断21g,川牛膝16 g,砂仁10,水煎服,每日一剂。
刺五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同前。
效果:上方加减,所加减药物大至与例一同,服药127剂,住院5个月,剌五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断续使用,先后用过65天,精神、体力、饮食、恢复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血尿素氮11.4μmol/L,血肌酐236.7μmol/L,血尿酸454μmol/L,尿蛋白、尿潜血阴性,带药回家休养。
处方:红参15g,北黄芪60g,熟地40g,山药20g,枣皮15g,泽泻15g,茯苓15g,苍白术各15 g,丹皮9g,附子9g,苏叶15g,黄连3g,制大黄20g,崩大碗60g,丹参30g,牡蛎30g,继断31g,寄生31g,赤芍15g,川芎9 g,红花9 g,桃仁12 g,当归12 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上方加减,坚持服用近三年,坚持饮食禁忌,坚持散步煅炼,至今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血圧亦基本平稳。
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18:52 | 只看该作者
临证经验:患者常常出现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等症,说明肾气(精气)不足,肝气(阳)有余而以肾精之气不足为主,治疗此类患者,当时刻注意顾护肾气,而顾护肾气之法,又须根据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亏损之不同,分别直接补养之,而补养之法,又当注意气机与津血的流通,如本案之用苓、泽即是针对津液之流通,早期剌五加注、复方丹参注,后期之丹、赤、桃、红等即是针对血脉之流通,切忌一味蛮补,除此之外,先师刘炳凡老有补后天以促先天之法,属隔二隔三之治,临床用之,屡屡灵验,如本案之肾气丸加减,其中就始终加有黄芪人参与苍白术,益气健脾。
此外,本案早期用小柴胡汤合苏叶黄连汤、大黄甘草汤加味,小柴胡汤调少阳之枢以正木之用,木用强则能泻水之壅,畅水之行以正水之用,使肾功恢复,至其用苏叶黄连汤加竹茹、大黄甘草汤则为降阳明泻胃浊,给浊热毒邪以下行之路,浊毒下泻自不上壅,阳明之气下行,则肺金之气清肃下行而生肾水,一法多用,每收浊泻毒解,血尿素氮、血肌酐下降之效果,从而达到间接护肾保肾强肾之目的,应验累累,经得起重复。又,此法当与固护脾肾同时使用,标本兼顾,则收效更佳,此又不可不知者也,是以罗嗦反复,三复斯旨。
5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2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三
杨**,男,23岁,住汩罗市劳动北路,1996年3月14日早上8时半初诊:
患者一向身体健康,做水果生意,往返于陕西、甘肃与湖南之间。4年前出现打精神不起,疲乏无力,自以为劳累过度,未予注意,三、四个月后,渐次水肿,且越来越严重,方去某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诊为肾病综合征,用盐酸泼尼松、环磷酰氨及抗凝与对症治疗,疗效不显,三年后渐渐出现没吃好或稍受寒即呕吐,面色渐渐失荣,精神、体力越来越差,遂于今年正月停用一切西药,停药后肿势益重,至三月上旬,肿至缺盆平满,脐突囊缩,遂入前经治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等病症。治疗21天,既因病情益重也因每天数千元(那时每天数千元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医药费负担不起而自动出院,出院后经人介绍,报着一线希望来找我诊治,因病太重而谢不敏,但经不起病人家属苦苦哀求而同意救治。除上症外,已几几乎完全不能进食,小便几无,1日1夜不足50mml,昨日(出院时)血尿素氮27.6μmol/L,血肌酐1243.2μmol/L,血尿酸657μmol/L,尿蛋白+++、尿潜血++,血压156/118毫米贡柱,舌淡紫、胖大、齿痕,苔白厚腻,唇青紫,脉沉伏。
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21:48 | 只看该作者
审因论治:此脾肾阳虚,气水不化,津停血滞毒壅之证也。患者既往健康,做水果生意,奔波于陕、甘与湖南之间,劳倦损伤脾元,寒冷戕贼肾阳,至脾肾两虚,先是只是脾肾气虚,故而出现精神不足,疲倦乏力,进而土不制水,肾元不能主水,而至水邪泛滥,流溢肌肤而为水肿,水邪浸渍,脾土益衰,水邪益盛。且阴水势盛,壅郁血脉,《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反之,水邪壅郁血脉则经脉瘀滞,血瘀滞则津亦凝,津凝则为水,是以水邪更为猖獗。阴水太盛,反伤阳气,阳气愈虚则阴邪愈盛而血脉愈瘀,如是造成恶性循环。此外,水本湿邪,壅郁积聚,为热为毒,耗损肺、脾、肾三藏元阳、元气,煎炼心、肝、肾三藏阴精阴液。诸因汇聚,重重相因,难怪病日重而愈日无期。治此当以温补元阳元气以治其本,阴已伤而不先不补阴者,一则补阴则碍补阳,二则阳气足则阴精可以自生,气能生精也。成方中黄芪四君合真武,既能补脾肾之气又能温肾化气利水,可以充当此任,再佐以活血化瘀利水、清解湿热毒邪之品以治标,桃红四物加清解之品,足资运用。
处方:
1:北黄芪60g,高丽红参12g,茯苓30g,苍白术各15 g,炙甘草5 g,姜制旱半夏12 g,附子9g,熟地40g,草果10 g,藿香15 g,砂仁10 g,苏叶15g,黄连6g,制大黄30g,崩大碗90g,牡蛎30g,当归15g,丹参15g,赤白芍各15g,红花9g,桃仁12 g,虎杖15 g,生姜15g。另益母草90克,煎水代水煎药,每剂煎3次,少量呷服,1日1剂。
2:西洋参5克,冬虫夏草3克,研末,分三次冲兑。
3:除降血压西药外,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4:饮食禁忌、康复运动与例一同。
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23:52 | 只看该作者
效果:服药当日,整整睡了一整天,是一种呼之能应、不呼又睡着了的浅昏迷状态,早上吃进的一根面条,到晚上吐出来时,还是一根完整的面条,消化力几乎完全消失。次日加灸神阙、关元、水分、中脘、足三里等穴,至16日上午,即来诊时的第三天,始苏醒,且能吃点稀粥,一周后,开始消肿,原方稍事加减,三个月后,水肿方全消,每餐能进食二两米饭,精神体力增强,能帮忙扫扫地了。血尿素氮12.7μmol/L,血肌酐686.5μmol/L,血尿酸559μmol/L,尿蛋白++、尿潜血+,血压165/129毫米贡柱,但稍劳则腰膝酸软,脉沉细尺弱,步原方合入《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
1:红参15g,北黄芪60g,茯苓15g,苍白术各15 g,炙甘草5 g,陈皮5 g,半夏12 g,鸡内金12 g,熟地40g,山药20g,枣皮15g,泽泻15g,丹皮9g,附子9g,苏叶15g,黄连3g,制大黄20g,崩大碗60g,丹参30g,继断31g,覆盆子21 g,菟丝子21 g,赤芍15g,川芎9 g,红花9 g,桃仁12 g,当归12 g,水煎服,每日一剂。
2:蛭桂散(先师刘炳凡验方)3 g,装0号胶囊,随药吞服,余同上。
3:西洋参5克,冬虫夏草3克,研末,分三次冲兑。
上方加减,除冬虫夏草仅服三个月外,余方药坚持服用年余,坚持饮食禁忌,坚持散步煅炼,肾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检测阴性,尿潜血检测阴性,血脂、血压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追访至今,愈而未发,临床治愈。
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24:21 | 只看该作者
临证经验:本案患者初诊时,一派脾胃衰败之象,故急救脾胃,虽有心肝肾三藏阴伤,不计也。其论治时已作说明,兹不赘。当脾肾阳气渐复,水液代谢渐常后,再议补阴,而补阴之法,则取肾为阴精之本义,以补养肾之阴精为主,故出入于地黄丸之间。本案既有肺脾肾三藏阳气之衰,又有心肝肾三藏阴精之损,还有血瘀、津凝、湿阻、毒壅诸多因素。中医治病,本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原则,而标本之说一般又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本例的治验来看,所谓原则,亦需活看,不可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也。又本案中用先师刘炳凡老验方蛭桂散,考水蛭一物,最善化瘀,且其“水煎剂对肾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可降底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①故加而用之,尚觉应手。再又单方西洋参冬虫夏草合剂,临床观察多年,每能应手,现代药理研究亦支持我们的临床实践。有研究认为:“虫草水提液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造成的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明显保护作用,可减轻急性肾小管损伤程度,促使肾虚的肾功能恢复。虫草煎剂对大部肾切除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大鼠可降底死亡率,改善贫血状况,降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②942页  唯近来冬虫夏草价格昂贵,除非病已进展至尿毒症期或终末期,则不轻易使用。此外,上三案中,在不同时期,都用到了熟地、附子、人参、大黄,这四味药,《景岳全书•本草正•附子》 条下记载:“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③王少华谓:“用此四味药组方,故名四维汤。在效用上,人参益气,熟地养血,均属补药范畴。从来补必兼温,附子乃温热药,与参地同用,则补养药可以藉温热药的阳热之气,以发挥填补不足之生机;而温热药得补品,又可凭补品的生长资源以合成一点真阳之动力。补品与温药相互依存,从而使邪消正长,生生不息。所以张景岳氏于附子条又云:‘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人参、熟地,一益后天,一滋先天;前者补气,后者养血,似此脾肾同治,可谓药证相对。四维汤中,附子与地黄配用,一壮肾阳,一滋肾阴,使先天阴阳协调,庶几能司开合之职,主气化之能,变病理状态为生理机制,人体水液代谢才能正常运行。又,附子与大黄配用,取附子温肾阳,壮命火以主气化,大黄涤荡泄浊,破积行瘀,推陈致新以除实邪,邪去则正安。” ④145~150页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我在临床累累使用,效果良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8:25:22 | 只看该作者
几点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现代医学病名,现代医学认为其形成原因是多方便的,最常见的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类:如IGA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代谢异常所致的肾脏损害,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血管性肾病变,如高血压病、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感染性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除此以外,近年来药物性肾损害,也逐年增加,既有来自西医西药方面的如氨基甙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布洛芬、保泰松之类,渗透性利尿剂等;也有来自中医中药方面的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龙胆草等;还有来自重金属中毒等多个方面。
然自中医而言,从我四十年的临床观察来看,当属中医之损病,损病,首见于《难经》,且对损病的治法有高度之概括,其具体治法是:“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难經•十四难》)可谓要言不繁,深中孔綮。病以损名,则知病因之非一途,既可以是虚损、劳损,亦可以是逸损、食损,还可以是病损、药损,既至损之由有多端,临证者,首当认清其至损之由而消除之,然后据既损之后的病机,审证求因,随证治之,当收确效。
余从医四十年,治疗肾病三十七年,深入观察本病之损,有先损于脾而后及五藏者,如本案例一,有先损于肾而后及五藏者,如案例四,有先损于肝肾而后及五藏者,如案例二,有先损于脾肾而后及五藏者,如案例三,认清藏损之先后,亦分别标本之一途,能知标本缓急,则治疗之重点在握,始可做到有的放矢,方能收效确切。
又细审本病之成因,无不有食损、逸损之因素存在,因而禁食与散步, 就是治疗之重要措施和策略,切不可以等闲视之。禁食《难经》所谓“调其饮食”,散步又何尝不是《难经》“调其荣卫”之大法则呢!
此外,也往往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决定因素之一,那就是,不论其至损之原是先损于脾还是先损于肾,在顾护脾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气机升降出入是否正常否,盖“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不可不注意者也。而调气机之升降出入,除注意五藏六府气机之升降出入外,还当注意邪气阻遏气机之升降:如湿浊热毒之类是否炽盛,盖湿浊毒邪,可壅滞气机,阻碍气机升降故也。而调气机升降之法,可从少阳,以少阳为枢故也,亦可从脾胃,以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也,如案二之用小柴胡汤合苏叶黄连汤、大黄甘草汤,即其例。它如金•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升补脾胃清阳之气,降泻脾胃湿浊之邪而令气机升降出入复其常度,为调升降之名方,可以相机选用。除湿热毒邪壅遏气机外,还要注意瘀热毒邪亦可壅遏气机,清•王清任解毒活血汤对瘀热毒邪壅遏气机有如方名解毒活血之功,毒解血活,则气机自然复其升降出入之常,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古开福寺有一副对联云“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此虽禅机,而“法无定法”,又何尝不是中医人临证追求之最高境界呢!让我们在深入掌握治疗常规的同时,突破治疗常规,深入“法无定法”,而走出一条治疗本病的康庄大道来!
10
发表于 2014-2-18 17:30:41 | 只看该作者
尿毒症是中医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胡兄对此有所深入研究,令人佩服。好案!
中医中有说中药补药如人参类,有升高尿素氮的可能,不知胡兄对此见解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13:36 , Processed in 0.1097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