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8 06:5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虽然现今每天中午仍然骄阳似火,但早晚的凉爽,已经代表了秋季的来临。记者昨天从京城几大医院的呼吸科了解到,从上周开始,来医院呼吸诊室就诊的患者就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咳嗽患者更是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专家指出,目前正是秋季燥咳的高发季节。  
    燥咳特点 喉痒咳嗽 干咳无痰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呼吸科主任医师张纾难教授对记者表示,人体的肺脏是一个特殊的器官,喜欢湿润的环境,对干燥比较敏感,所以在秋天容易出现咳嗽的情况。  
  在这个季节,常常是许多平时不咳嗽的患者,也会经常咳嗽,而且是喉痒咳嗽,干咳无痰。这是因为由于缺乏水分的湿润,秋季常使人的咽喉、鼻腔有干燥之感,秋燥之邪更易通过口鼻呼吸道或皮肤毛孔而侵犯入肺。因此,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也被俗称为“秋季燥咳”。  
    燥咳分类 秋天咳嗽凉热有别  
  秋天的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为界线,中秋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  
  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  
  凉燥咳嗽则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燥咳治疗 两种咳嗽用药不同  
  由于秋季燥咳的分类不同,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温燥:温燥一般发生在初秋,此时天气还比较热。温燥的症状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主要成分有桑叶、杏仁、豆豉、山栀子、贝母、沙参、梨皮)。  
  凉燥:凉燥一般发生在深秋,此时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其症状往往容易与感冒混淆,如头痛、恶寒、发热,但无汗无痰。其治疗思路为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主要成分有杏仁、苏叶、半夏、陈皮、前胡、枳壳、百部、款冬、甘草)。  
    昨天,张纾难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只是咳嗽,很多患者都不当回事,认为吃点止咳药就行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这些燥咳患者很容易被误诊,结果造成投错医、用错药的现象,以致反而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张纾难说,秋天咳嗽要因症施药,不能简单地遵照以往传统的用药习惯。  
  三个误区  
  误区1 服用传统止咳药  
  错误方法:传统的止咳药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可直接抑制位于延脑的咳嗽中枢而产生止咳作用;二是末梢性的止咳药,常用的有复方甘草合剂,各种止咳糖浆,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黏膜少受刺激,而达到止咳作用。  
  危害:张教授指出,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往往会掩盖病人的症状,以至于耽误治疗。  
    误区2 自服润喉片  
  错误方法:秋季咳嗽的病人往往咽喉干燥疼痛,这时就会自服润喉片。认为润喉片能缓解喉咙干燥的症状。  
  危害:虽然润喉片一般起到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润喉止痛的作用,但主要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疾病,它能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可是在干燥天气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干燥破损,加重病情。  
    误区3 被误诊为感冒  
  错误方法:从临床上看,燥咳被误诊为感冒的几率很高,很多人自以为是感冒,于是就服用感冒药来治疗。  
  危害:秋咳属于秋天的燥邪侵犯人体所致,还只属于一种外感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还用一些不相干的感冒药、抗生素等,这会逐渐损耗人体正气,病情就会由外感转为内伤咳嗽,使得病人的病程延长,病情更加严重,治疗起来更麻烦。  
    实用处方  
  秘方1 止咳 汤药+中成药  <  
  程宗琦摘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06:58: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治秋燥干咳

  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甚至可有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起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治疗宜清肺祛风、润燥止咳。药用:冬桑叶、南沙参、淡豆豉、栀子各9克,川贝母6克,生梨皮12克,天花粉、枇杷叶10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一疗程。
  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常见症状有怕冷较重,发热很轻,头痛鼻塞无汗,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宜祛风散寒、润燥止咳。药用:紫苏、前胡各6克,桔梗4克,百部、紫菀各9克,甘草3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一疗程。刘建英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23:09: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
4
发表于 2009-8-11 20:41: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5
发表于 2009-8-19 10:25: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学习下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7:05:2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倘秋时炎蒸於夏,而内并无伏气,其见证与阳暑相似者,名曰秋暑.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7:08: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秋季燥咳用药别陷误区

秋燥症——内燥用药原则
发布时间:2009-4-28 16:49:27
    52岁的何大伯既往患有肝炎、肾炎、冠心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去年入秋后渐渐出现口唇干涸、鼻塞不通和口咽生疮等症状,因口咽之疮触之剧痛,故何大伯惧怕进食,因此营养不良,日渐消瘦。1个月后何大伯上述症状加剧,并出现剧烈咳嗽、痰色青黑、痰中带血等症状,故到当地某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何大伯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以及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尿少等症状,初步考虑为“全身性疾病”,让他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对何大伯随后的检查,未见肝、肾、心、关节等器官损害加重,且症状未见进一步恶化,故何大伯要求出院。出院后何大伯到某药店咨询中药师。中药师根据季节特点,结合何大伯口唇干涸生疮、痰色青黑、痰中带血和检查未见器官损害加重的情况,考虑为秋燥症(内燥),建议他改用中药治疗。经改用中药治疗8天后,何大伯症状缓解,15天后症状消失。之后巩固治疗15天,治愈。
    提示:中医学认为,汗吐下太过,伤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伤津血,热病伤阴后所致的秋燥为内燥。内燥为病后之主燥,症见口唇干涩,鼻干息微,口咽生疮,触之剧痛,畏惧进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中带血,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无津,脉细无力;或伴有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和尿少等五脏内燥症状。治疗原则: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处方用药:安补五脏汤加减。口渴津枯重者加生地、沙参、玉竹、麦冬、鲜芦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参;胸胁重者加延胡索、当归;食少腹胀便溏者加陈皮、山楂、枳实;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猪苓、冬瓜皮;四肢关节疼痛重者加独活、秦艽、牛膝;便秘重者联用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成药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补心丹或六味地黄丸等。外用清秋润唇膏。
    除此之外,秋燥症还可酌情选用其他中成药,如咽痛者可含服西瓜霜含片或草珊瑚含片;干咳者可口服桔梗片、咳停片;咳血者可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发热者可口服润燥解热冲剂;声嘶者可口服清音丸;胸闷喘息者可口服麻杏止咳片;毛发脱落、小便无力者可口服肾气丸;大便不出者可口服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等。需要提醒的是,秋燥症并非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故无须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
    (编审 许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11 , Processed in 0.0499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