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5 13: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圣泉在 2005/09/15 01:55pm 第 1 次编辑]

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初探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00053) 王 欣     
  

  《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效用卓著的临床著作。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其应用的度量标准迥异于今,同是升斗斤两,但古今药量相差很多。给临床应用造成困扰。
   前人对升斗斤两古今换算关系已分别做过系统的总结,现代对《伤寒论》度量的认识以柯雪帆氏[1]为代表,他根据古代货币文物及嘉量间接核算和古衡器和量器直接核算,得出结论:东汉之1斤约合今之250克,1两约合今之15。6克。并结合临床实际,论述了其合理性。其后贾氏[2]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但现代人用药仍多遵从李时珍的观点,“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柯氏的观点在临床上未获广泛认同。作者深入研读原文,从小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的对比中找到线索,并对21种以升、斗、合为单位的药物的密度进行实测后,对《伤寒论》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做进一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困扰多时的经方配伍比例问题有所帮助。
1  柴胡加芒硝汤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的线索
   仲景常用合方治疗两经并病、合病者,其组方严谨,决无随意增减之处。
   如桂枝加桂汤,与原方药味相同,唯增桂枝2两,即另列一方。又如桂枝去桂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厌其繁,申明变化。遇两方相合,则更见其用量之严谨。如桂枝麻黄各牛    柴胡加芒硝汤是伤寒名方,由柴胡64g,黄芩24g,半夏20g,干姜24g,人参24g,甘草24g,大枣4枚芒硝48g组成。去除芒硝,则所余7味药物与小柴胡汤相同。除半夏外的6味药物,用量均为小柴胡汤的1/3。
   依仲景用药规律: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原方再加石膏2两,原方比例丝毫来变。柴胡加芒硝汤中,7中有6为原方的1/3,可以推测,所余之半夏无非1/3之理。否则,仲景必当明示之:柴胡加半夏二两芒硝二两新加汤主之。由此可以推测: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为20,是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的1/3。即20:1/3X半升,故一升半夏为120g,即5两。2  测22种以升斗为单位的药物与半夏的密度比
   伤寒论中应用容量为单位的药物有22
种,测定相同体积不同药物的重量即可得出各
自与半夏的密度比,从而将《伤寒论》中以容积
为单位的药物用量转换为重量单位,以发现方
剂内部的药物比例。
   笔者2002至2003年间实测了北京宣武医院及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六批中药相同体积的药物,得出1250ml药物各自的平均值,详见表1。
表1 体积药物折算为重量单位对照表
药物  重量(g)  与半夏的密度比  古1升折合古X两  药物  重量(g) 与半夏密度比  古1升折合古X两  
半夏  401  1  5  白芍  760  1.9  9.5
五味子  275  0.69  3.5  陈皮  130  0.33  1.7
酸枣刃  655  1.62  8.1  竹茹  60  0.15  0.8
芒硝  517  1.29  6.5  川椒  109  0.27  1.3
豆豉  433  1.08  5.5  赤芍  490  1.25  6.25
麦冬  406  1.02  5  小麦  266  0.67  3.3
吴茱萸  317  0.80  4  葶苈子  324  0.80  4
桃仁  770  1.92  9.6  芦根  84  0.21  1
麻子仁  377  0.94  4.7  茅根  150  0.38  2
赤小豆  506  1.27  6.4  苡仁  481  1.20  6
冬瓜子  185  0.46  2.3  杏仁  711  1.8  9


3  与协编教材方剂内药物比例的对比
   以原文推演法所得与依据协编教材l,i所得方剂药物各自的比例: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调味承气汤、麻子仁丸、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温经汤与比例基本相似。(小建中汤、酸枣仁汤、桃花汤白虎汤、大黄蛰虫丸因未测粳米、酸枣仁、饴糖、麦冬、白芍、桃仁、杏仁的单位密度,未做比较o)    。
   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其他兼见升斗单位与斤两单位的方剂内部药物比例却差异显著:如吴茱炎汤中吴茱萸与人参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2:3,而推演法为4:3,相差两倍。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依协编教材为4:3,而推演法为2:1。从原文推演:芒硝为佐使之药,剂量为大黄的一半,厚朴的1/4,比例悬殊;而协编教材比例含糊,君臣佐使概念不明。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与半夏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10:3,而推演法为6:1,相差1倍。石膏与麦冬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3:1,而推演法为3:2,相差1倍。何适何从?实屈难辨。
4  寻找升、斗、斤、两换算关系的意义
   作者认为,《伤寒论》为经方之祖,其精要之处在于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所体现出的生克制化、相辅相成的辨证精神。《伤寒
渤的精髓关键在于药物比例,而非个别用量。君臣不分,谈何继承?谈何发扬?前人对伤寒论药量的研究,多从古今度量衡变化的沿革人手,对重量和体积单位的变迁分别进行研究,而少见就其相互关系做探讨者。前人的研究多从文物实测、文献研究方面人手,而未曾从伤寒论原书内部寻找线索。从《伤寒论》内部寻找线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避免了传抄之误导致文献失真。(2)原文反映了仲景用药法度,或用体积,或用重量,自有其数。(3)内部自证,较展转证明更可信。
   中药的君臣佐使主要体现在药物的比例上。如大承气汤与厚朴四物汤,药味相同,而比例不同,就具有迥异的作用,又如桂枝汤与炙甘草汤中生姜药量相同而作用不同。因而弄清药物间的比例,远比弄清药物的实际用量意义重大。古人今人禀赋不同、饮食不同、工作不同、起居不同,焉可执古人剂量而治今人?但得其法可也。仲景之法,全在配伍,今人学此即可。遇强人则大其制,遇病馁则小其方,因人制宜,方为得法。
参考文献
   1.柯雪帆,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
   2.贾文成,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药剂量初考.辽宁中医杂志1985(4):38.
   3.李庆业.方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版社,19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0 18:13 , Processed in 0.0841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