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380-384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5-20 19:5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评注:“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伤寒大吐、大下劫去了人体的津血之源,又“极汗者”,使人陷入津血虚弱的状态。 病人因人津血不足,不能将人体代谢的热量散发出去而郁于体表,因此“其人外气怫郁”;因为病人津血不足,导致胃气虚寒,所以“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但是,临床症状可能更加复杂,应该随证治之。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评注:这条“伤寒,哕而腹满”;可能有多种情况,其中只有少阳阳明合病,可以“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应该参考其它症状,随证治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合六法,方六首。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3]
    评注:这两条都是讲霍乱的。霍乱的主要症状就是上吐、下泻,外证可以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类似于太阳病伤寒症状;在下利停止后,往往发热更加严重!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 ,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384]
    评注:这条是医经家的言论,象梦话一样!大概意思是:伤寒,脉微而涩者,说明本来是霍乱,如今是伤寒了
    却,就是到了的意思;到了四五日时,传到阴经上,转入阴经就必然会下利;如果本来就呕吐、下利者,是不可能治好的!如果想大便时,只是放屁而不下利,就属于阳明病了,大便必定硬,到了十三日就会痊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到了经脉尽头的缘故。下利后,大便应该硬,如果能食者就是痊愈了;如果不能食,传到下一经后变为能食,再传一经还能食,那么过经后一日就应当痊愈;如果不能痊愈,说明这不属于阳明病。
    其实,这就是因为霍乱导致病人脉微而涩,而且往往出现一些类似于太阳病伤寒的外证。但这个霍乱,单纯就是指上吐、下泻;不但包括真霍乱,也包括其它微生物引起的比较严重的上吐、下泻的病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0 19:58:04 | 只看该作者
B站《夜读伤寒》系列!

《伤寒杂病论》――第三百八十条 原文: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外气怫郁:病人体表郁滞无汗而有烦闷之感。外气,指体表之气。怫郁:《辞海》“犹悒郁,心情不舒畅”。释据《楚辞·七谏·沈江》“心怫郁而内伤”。
释义:(胃寒致哕及其成因。)   
吐、下之法,本是伤寒病程中常用的治法,用于邪盛正实,效如桴鼓,但需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恣意吐、下,常致脾胃陽气大虚,若再以辛温峻剂误汗,汗后旋又表气不畅,且烦闷异常者,是脾胃之气已伤,营卫生化乏源,无以作汗之候,若误以为证属表郁未解,而以饮水助发汗,则胃陽损伤更重,寒象内生,水邪停积,胃气上逆,因见呃逆之证。究其机制,是“胃中寒冷”,失于运化所致。
庚子年正月廿七
《伤寒杂病论》――第三百八十一条 原文: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释义:(实邪致哕的治则。)      
伤寒病哕逆而又腹部胀满的,应察看病人的大小便,是哪一方面不通利,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病就可以获得痊愈。   
哕证有寒热虚实之异,上条言哕为“胃中寒冷”,本条所述则为邪实内结,见哕而腹部胀满之候。邪结于何处,则又应据其证候不同作出判断。“视其前后”是言观察前后二陰,前陰不畅则水邪内逼,后陰不通则肠腑闭塞,皆可引发胃气上逆,导致哕证。   
对邪实内积所致的哕证,应以祛邪治疗为先。根据其邪踞的部位,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导邪外出,此即张仲景“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的本旨。作为邪实致哕的治疗原则具有普遍意义。临证时,又需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相应方法,如利尿逐水,通便攻下等,应视其邪结部位与邪结轻重,灵活运用。
小结:厥陰为病,因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本篇提纲证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陰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陰病的代表证。然厥陰受邪,陰陽失调,若邪气从陰化寒,则为厥陰寒证;从陽化热,则为厥陰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陰陽消长,而有陰陽胜复的特点。因陰胜则厥,陽复则热,陰陽互有争胜,故表现为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复证。此证可根据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陰陽消长,病势的进退及预后。若由于“陰陽气不相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为厥逆证。邪犯厥陰,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哕、下利等证。其中还有其他病因所致的厥逆、呕吐、哕、下利等,并非皆属厥陰,应对比鉴别。   
厥陰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厥陰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厥陰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至于厥、呕、哕、利诸证的治疗,当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以辨证论治。   
厥陰病的预后及转归,主要有:厥陰正复邪祛,可有向愈之机;厥陰陽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若陽亡陰竭,则预后不良。
庚子年正月廿八
《伤寒杂病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八十二条 原文: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霍乱:以吐利交作为主证,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
释义:(霍乱的诊断要点。)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即所谓的霍乱。   
呕吐有下利暴作,是诊断“霍乱”的重要指征,但尚须与其他病证相鉴别。首先,“呕吐下利”作为“霍乱”病的主证,往往见于起病突然,且证候表现剧烈。此与其他病证影响及胃肠而见“呕吐下利”不同;该病证有挥霍、撩乱的特性,常见吐下无度、心腹胀痛不安等,病情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即发生变化,出现伤陰损陽之变。而其它病证,即或出现吐利,亦不会立即导致陰陽耗竭。   因此,以“呕吐下利”并见作为诊断“霍乱”病的要点固然重要,但尚需从证候表现轻重、病势演变缓急等多方位考察,才不至于发生误诊。   霍乱是以突发呕吐下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霍,有急骤、卒然之意;乱,即撩乱、变乱之意。因其发病突然,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故名为霍乱。   霍乱多由饮食不洁,冷热不调,或感受暑湿、寒湿、疫疠之邪,伤及脾胃,导致中焦升降失职、清浊相干、气机逆乱而成,正如《灵枢·五乱篇》所说:“清气在陰,浊气在陽,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本篇所讨论的霍乱病实际上包括了多种急性胃肠病变。后世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霍乱分为湿霍乱和干霍乱两类。即上吐下泻,挥霍无度者,为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烦闷不安,短气汗出者,为干霍乱。本篇所论当属湿霍乱。因为湿霍乱又有因寒因暑之异,故有寒霍乱与热霍乱之分。寒霍乱者,因于寒湿;热霍乱者,因于邪热。本篇论述的仅仅是寒湿霍乱,而未涉及热霍乱。现代医学所说的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与本病证的概念不同,临证需作鉴别。
庚子年正月廿九
《伤寒杂病论》――第三百八十三条 原文: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释义:(论霍乱病证波及肌表的脉证。)      
问: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泻的,这是什么病?答:这名叫霍乱。霍乱自以吐泻为主症,又有吐泻止后,再次发热的。   
暑湿、寒湿、疫疠秽浊之气外侵,或饮食不节,致邪气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是霍乱病的基本病理。因此,霍乱以突然发生剧烈的呕吐下利为特征。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邪郁于表可影响及里一样,踞于中焦之邪亦可波及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常,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之症。因此,霍乱除出现剧烈的呕吐、下利证候外,尚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营卫不和之证。本条所述即是霍乱在里之邪波及肌表时所见的证候类型。   
因为霍乱的吐利是病从内发,而非误治,故张仲景称其“自吐下”。该证若里气平和则吐利会自然消失,但由于肌表营卫之气尚未调和,故还可见及发热等肌表不和之证。
庚子年二月初一
《伤寒杂病论》――第三百八十四条 原文: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陰经上,转入陰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陽明也。
释义:(霍乱后复染伤寒的证候特点及霍乱病后的病理转归。)      
机体感受外邪,正气奋起抵抗,其脉应现浮象,今脉不浮而反见微涩,显然内有虚象。究其缘由,系霍乱后陰陽两伤,复感外邪所致。霍乱由于吐泻剧烈,病程中极易出现伤陰损陽之变,此时即使霍乱病证已除,但若不加养慎,又极易招致外感。由于正气先虚,外邪侵入后,正气无力与之抗争,故脉现微涩之象。      
霍乱后正虚感邪,不仅初起证候与一般伤寒病人有别,且病后转归亦不同。由于霍乱病位踞于中焦,病后脾胃之气损伤尤为突出,脾升胃降之机一时难以恢复,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病邪最易传入中焦,所以病经四五天,即可传入陰经,致脾失升清而下利;若病人再现脾胃升降气机逆乱,吐利并见,则治疗更为困难。因本已陰陽俱不足,复加吐利并见,则正虚更甚,极易发生陰竭陽脱之变。      
若霍乱病人胃气较强,则正气渐有恢复之机,故病人见“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之象,是脾胃健运、中焦气机升降得以复常的象征,故虽病经时日,外侵之邪亦难入陰经,故“仍不利”,由于脾升胃降之机渐得恢复,病人大便会由稀溏转硬。此类病人由于正气有恢复之机,故虽感外邪亦能待正旺后驱邪外出,故“十三日愈”。      
霍乱病下利止后,如脾气渐旺,则大便会逐渐转硬,此时胃纳功能恢复,又是疾病向愈的重要因素。病人胃纳如常,则正气得食气之助,更易驱邪外出,故病易愈。即或一时胃纳功能不能复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胃纳转常者,亦会出现正旺驱邪的向愈局面。如仍不愈,则病情较为复杂,病变不是仅仅局限于胃纳功能方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需重新审察。
庚子年二月初二
3
发表于 2022-5-21 06:58:57 | 只看该作者
        380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非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381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解读】
“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阳明病中寒证虽然有不能食的症状,但不能用攻下法,因为其病机是胃阳不足,胃中寒冷,而不是胃中有实热;攻下法的适应症是胃中有实热,假如误用攻下法就会引起诸如膈肌痉挛、干呕、噫气等变证(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哕”是胃中虚冷因为饮水、攻其热而引起的変证。本条(380条)出现哕,也是因为用饮水的方法、发汗而引起的変证。381条则是対哕的辨证论治原则,当视其大小便(前后阴)小便不利者利小便,大便不通者通大便。。
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参看111条,哕:即干呕,是指欲吐而呕,无物有声,或仅呕出少量涎沫。“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属于胃热干呕中的实证。而且哕与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等谵妄状态相伴发生,说明这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表现。
哕,呕,吐,恶心,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症状,都有其定义是可以区别的,呃逆俗称“打咯忒”即膈肌痉挛;嗳气是胃内的气体被挤压从口腔排出,《伤寒论》中称为“噫气”,俗称“打嗝”,正常情况下饱食后,胃内的气体被食物挤压“打嗝”一般不叫嗳气,通常把嗳气作为病理状态下的一个症状;恶心是欲吐不吐,欲罢又不止的一种症状;吐是有物无声;呕是有声有物。但是临床上有时不必要明确区分,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把“哕”作“呃逆”解,更符合膈肌痉挛。
“哕”有许多解释,厥阴病中的哕,是由于“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复与之水”引起的。这是因为大吐、大下、大汗(复极汗者)引起机体失盐失水、高渗低血容量状态,此时再大量饮水,血液被稀释,呈低渗状态,水进入脑细胞,引起脑细胞水肿,即水中毒,这时病人可能出现呕吐、饮水即呕吐、膈肌痉挛等表现。“哕”如果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说明脑功能障碍或者衰竭,则是疾病非常危险的征兆。381条,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哕与腹满相伴,如果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很可能是消化道感染所致,根据病情可以治愈。哕与腹满相伴,如果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无尿,如“232 条……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这是因为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多器官功能衰竭中出现无尿(表示肾功能衰竭),即使现代也很难治愈。
“哕”即恶心。与《金匮要略》互参。

4
发表于 2022-5-21 07:00:40 | 只看该作者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解读】
“霍乱”为一种暴发性肠胃病,因骤然吐泻,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状,故名霍乱。根据其所述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仅包括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而且包括类似于霍乱临床表现的胃肠道疾病。
【病理生理及病机】
正常胃酸可杀死霍乱弧菌。当胃酸低下或霍乱弧菌数量很多时,未被杀灭的弧菌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霍乱弧菌所分泌的肠毒素(外毒素)能迅速与空肠上段黏膜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变成环磷酸腺苷(cAMP),大量环磷酸腺苷聚集在粘膜细胞内,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刺激陷窝细胞分泌氯离子并可能分泌碳酸氢根离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氯和钠离子的吸收,由于肠粘膜分泌增强,加收减少,因而大量肠液聚集在肠腔而形成剧烈水样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分泌的另一种肠毒素也能引起霍乱样水泻,其机理可能与霍乱孤菌相似。进食被细菌(如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有证据提示也属于此种腹泻。
【提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共10条,方剂6个,其中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方剂为四逆汤类,是本篇的主要方剂。
5
发表于 2022-5-21 07:01:44 | 只看该作者
      384   伤寒,其脉微濇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解读】
本条论述了霍乱与伤寒吐泻证的区别。“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是“伤寒病”的表现,所以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的要点其一就是,霍乱吐泻之后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其脉微涩”的表现,伤寒吐利证津液耗伤发生较晚。但是伤寒吐利证也可以发生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微涩”的脉象,这时候如何鉴别呢?区别的要点其二,就是“本呕下利者”,“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霍乱发病一开始就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如果发热则在利止之后,这时病情更为严重,而不是伤寒虚寒下利的阳复现象;伤寒吐利证先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没有霍乱严重,四五日后传至阴经上,才会出现“微涩”的脉象。“本呕下利者”是霍乱,不能当作伤寒治疗,即使兼有表证有轻度发热,其临床表现仍然以霍乱为主,不得当作伤寒。第三,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的转归不同。经治疗后,伤寒吐利证属于实热者,即可痊愈;属于虚寒的可以痊愈,也可能转属阳明病,转属阳明的标志是“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便必硬”以及腹胀满、能食、颇能食等。吐利止是伤寒吐利证痊愈的标志,吐利止不一定是霍乱痊愈的表现,“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 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主之。”吐利止并非好事。这些鉴别要点也适用于西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43 , Processed in 0.0680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