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模型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18 06:3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链接]《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模型的研究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模型的研究
张登本 西安莲湖泰真中医门诊部 2022-04-17 21:55
”明师中医经典课堂“之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





图片



张登本 教授



中共党员,陕西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运六气博士后兼职博士生导师。

在全国10余家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独立或主编出版的专著及教材、教参30部,任主审、副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参20余部。主编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二版评比为全国优秀本科教材。

代表作有《内经词典》、《内经的思考》、《黄帝内经通解》、《难经通解》、《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王冰医学全书》、《王焘医学全书》等。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


图片

文章引自《中医药通报》(作者:张登本、李翠娟、陈震霖)



摘 要

“三阴三阳”六气淫胜的发病机理,《黄帝内经》基于六气标本中气关系知识,发现人体的禀质不同,淫胜之六气会有异样的气化现象,因而六气致病就会有“从本而(化)生”“从本从标而(化)生”“不从标本而从中气而(化)生”不同的类别,于是从六淫之气自然属性和人体禀质偏颇两个维度,构建了六气淫胜伤人致病的机理模型。


关键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标本中气;六气发病机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用“三阴三阳”概念标记了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的阴阳属性,构建了独特的“标本中气理论”模型,成为伤寒六经气化理论产生的理论源头,对于理解和应用张仲景《伤寒论》[1]相关条文给予重要的启迪。



1.“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意涵及关系



本,即事物的本体、本质,此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因为六气是气候物化现象发生的根源,故谓六气为“本”。标,即标志、标象、符号标记,由于《内经》运用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作为六气的阴阳属性标记符号,所以就称“三阴三阳”为“标”。中,即中见之气,也简称为“中气”,是与标本相互联系,并且与“标”为表里关系。六气的“三阴三阳”标本中气关系,是“五运六气理论”中用以推演每年六步之气运行变化的基本要素,也是理解和掌握经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例如“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六微旨大论》),即是其例。此节原文内涵既是“三阴三阳”六气之标本中气关系的明确表达,也是这一知识在《内经》中的应用之例。其关系及内容归纳见表1。



表1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关系

图片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阴三阳”六气的“标”和“中气”之间,一定是“两两互为中气”的,如风气之“标”为“厥阴”,其“中气”一定是“少阳”;而暑气之“标”为“少阳”,其“中气”一定是“厥阴”。湿气、燥气的“标”和“中气”,寒气、热气的“标”和“中气”也一定是“两两互为中气”的。




2.“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理论

在外感病发生机理中的应用



《内经》基于外感病的临床实践,应用“三阴三阳”六气标本理论,将六气淫胜的发病机理概括为“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三种类型。


理解本节经文的要言大义时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化”和“从”的深刻内涵。

“化”是此节经文中的关键词语,是《内经》13次论述“气化”概念的省称[2],此处特指六气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故而王冰[3]以及马莳[4]、张介宾[5]都予以特别关注而阐发之,这便是清代张志聪创立伤寒六经气化学说[6]的理论源头和依据。

“从”,此处为“从化”概念的省称。所谓“从化”,此指六气淫胜伤人致病时,“三阴三阳”之气在患者特定的体质背景下,致病的六淫之气就会顺从人类不同体质类型而发生不同性质的发病机理变化。例如“少阴之气”(热)伤人,多数情况下引起性质属于阳热特征的病机变化,此与“少阴之气”(热)之本体性质相一致,此种病机就属于“气化从本而生”[4];若逢偏阴(阳虚阴盛)体质者,可能引起性质属于阴寒特征的病机变化,此种病机就属于“气化从标而生”[4];由于太阳为“少阴之气”(热)的“中见之气”,性质属阳,所以其病机就与“从本而化”的病机类型一致。这也是中医“从化”理论的源头和依据之一。

于此,基于气化观念,对“三阴三阳”六气致病机理的三种不同类型进行解析。

2.1 “少阳、太阴从本”而化:所谓“少阳、太阴从本”而化的病机,缘起于“少阳之本火,太阴之本湿,本末同(二者的本体之气与标志符号的阴阳属性均相同),故从本也。何也?以气化(暑气、湿气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从本而生也”[4]之故,这就是“三阴三阳”六气中“少阳(暑气)太阴(湿气)”的发病机理。

2. 1. 1 少阳暑气发病从本而化:六气中的少阳之气,即暑气。暑气为“本”,属性为“阳”;其“标”(属性标记)为“少阳”,亦属阳,此即所谓“标本同气”(气,即属性、本性),故其致病的病机特征为“气化从本而生”[4]。暑为盛夏火热之气,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的基本特性,故其淫胜所致疾病特征,必然与其本性一致。暑气致病机理有如下特征[7]。

(1)表现阳热之象:暑为火热之气,具有炎热之性,故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派阳热之象,如出现壮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症状。此所谓“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暑邪具有炎热、升散之性。升,即暑邪易于上犯头目,热扰心神。伤于暑邪,上犯头目,则头昏目眩;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此所谓“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3)易于伤津耗气:暑性升散。散,即暑邪为害,易于发散,故常伤津耗气。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津液发散于体表,而致大汗出。汗出过多,一方面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少色黄等症;另一方面,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倦怠懒言,甚则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之象。

(4)多见暑湿夹杂:暑多挟湿,故暑邪为病,多合湿邪而弥漫机体,见暑湿夹杂证候。临床除发热、烦渴等暑热表现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暑湿并存,一般以暑热为主,湿邪次之。暑多挟湿,但并非暑中必定有湿。

当然,少阳暑气伤人,若感染者属于偏阴体质,也可以发生“气化从中气而生”[4]的发病机理,表现为“阴暑证”。阴暑证,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等诱发因素,又遇偏阴(阴盛阳虚)体质者,以致暑热邪气从阴化寒,而成本证。临床主要症状如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等。由于“少阳之气”(暑)的“标本同气”,属性均为阳,所以“少阳”暑邪侵犯人体后的病机“气化”从标与“气化”从本一致,临床所见的暑证也正是如此。

图片



2.1.2 太阴湿气发病从本而化:六气中的太阴之气,即湿气。湿气为“本”,属性为“阴”;其“标”(属性标记)为“太阴”,亦属阴,此即所谓“标本气”(气,属性、本性),故其致病的病机特征为“气化从本而生”[4]。湿为长夏主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基本特性,故其淫胜所致疾病的特征,必然与其本体属性一致。湿气致病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7]。

(1)易于损伤阳气: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而有“湿胜则阳微”之说。脾为阴土,主运化水湿,却又喜燥而恶湿,对湿邪有着特殊的易感性。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由湿邪郁遏使阳气不升者,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调,则湿邪可从小便而去,湿去则阳气自通。

(2)易于阻遏气机:湿邪侵及人体,由于其黏腻停滞的特性,故湿邪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则食少纳呆、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

(3)易于侵袭阴位:湿邪有趋下之性,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例如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多见;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4)病程缠绵难愈:湿性黏滞,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匿、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例如湿温是一种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由于湿邪的特异性,其出现的发热症状,时起时伏,缠绵不愈,具有明显的病程长、难以速愈的特点。其他如湿疹、着痹等,亦因其为湿邪所侵而常常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5)多见头身、肢体困重:湿性重浊,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征,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遏困清阳,则头重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不畅,则发为“着痹(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肌肤顽麻不仁;或者阳气被湿邪阻遏,颈项、肢体关节失于阳气温煦而僵硬失于灵动,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病机。

(6)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黏滞不爽:湿性重浊黏滞,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黏腻不爽的症状。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黏腻不爽、下痢脓血黏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病症。

当然,如若患者为偏阳体质,那么感染属阴之湿邪,极易从阳化热,也可以有“气化从中气而生”的发病机理,表现为“湿热证”。如“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缩、拘紧)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即感染湿邪后,又逢患者属于偏阳(阳盛阴虚)体质,湿气从阳化热,从而导致湿热胶着之证;也可有湿邪、热邪夹杂伤人致病者。

图片



2.2“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而化:所谓“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而化的病机,缘起于“少阴之本热,其标阴,盖君火生于子午,午者一阴生之位,火本热而其气当阴生之初,故标本异(标本的阴阳属性不同),而君火属少阴也。太阳之本寒,其标阳,盖水居北方子,而子者一阳生之位,水本寒而其气当阳生之初。故标本异而寒水属太阳,故从本从标也。何也?以气化(热气、寒气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从本标而生也”[4]之故,这就是“三阴三阳”六气中“少阴(热气)太阳(寒气)”的发病机理。

2.2. 1 少阴热气发病,从本从标而化:六气中的少阴之气,即热气(君火)。热气为“本”,属性为“阳”;其“标”为“少阴”,此即所谓“标本异气”,故其致病的病机特征为“气化从本标而生”[4]。热为盛夏主气,具有炎热、升腾、向上的基本特性,故其淫胜所致疾病的特征,必然与其本体属性(热气,属阳)相同。

2.2.1.1 少阴热气发病,从本而化:少阴之本“热”(火),热(火)邪之性炎热燔灼,蒸腾向上,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猛烈,故称热(火)邪为阳邪,故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7]。(1)表现阳热之象:热(君火)为阳邪,其性燔灼,故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表现为一派阳热之象,可见壮热、面赤、烦躁、舌红、脉洪数等症状。

(2)易于伤津耗气:热(君火)邪侵犯人体,因其燔灼蒸腾而消灼煎熬阴津,又逼迫汗液外泄,从而耗伤人体的津液,故火(热)邪致病临床表现除热象显著外,常伴有大汗出、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尿少色黄、大便秘结等津液不足的症状。火热阳邪过盛,机能亢奋,还易于消蚀人体正气;同时火热之邪迫津外泄,也会导致气随津泄而耗气,因此临床上还可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的症状。

(3)主要侵犯人体上部:热(君火)邪具有上炎的特点,其致病主要在人体上部。例如风热上扰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阳明火盛可见牙痛、齿龈红肿等症状。

(4)易致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运动失常,可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符合“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病机。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5)易扰心神: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性躁动,与心相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6)易致阳性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形成阳性疮疡痈肿,故有“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之临床研究结论。可见火热之邪是引起阳性疮疡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特征。

2.2.1.2 少阴热气发病,从标而化:热气“本”阳而“标”阴(少阴),若因患者属于偏阴(阳虚阴盛)体质,此时热邪“从标(少阴,属性为阴)而化”,故临证虽有热邪伤人,也会有热邪“从标(少阴,属性为阴)而化” 寒,即所谓“热从寒化”的病机发生,临床症状会表现出阴寒特征。

2. 2. 2 太阳寒气发病,从本从标而化:六气中的太阳之气,即寒气。寒气为“本”,属性为“阴”;其“标”为“太阳”(属性为阳),此即所谓“标本异气”,故其发病的机理特征为“气化从本标而生”[4]。

2.2.2.1 太阳寒气发病,从本而化:太阳之本“寒”(属阴),寒邪(阴邪)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的基本特性,故其所致临床症状特点有几个方面[7]。

(1)易伤阳气,表现寒象:寒属阴邪,故寒邪偏盛则阴邪偏盛,“阴盛则阳病”,故而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感受寒邪,阳气受损,失于温煦,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寒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则恶寒;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脾阳,则运化升降失常,以致脘腹冷痛、吐泻清稀;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故有“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所论之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

(2)阻滞气血,多见疼痛: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性凝滞,寒邪侵入人体,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感受寒邪所致疼痛的特点,多为局部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例如寒袭肌表,凝滞经络,则头身疼痛;寒客肢体关节,气血凝滞不畅,发为肢体关节疼痛剧烈之痛痹(寒痹);寒邪直中于里,阻滞气机,则脘腹冷痛或绞痛。

(3)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寒性收引,故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脉收缩而挛急。例如寒袭肌表,则毛窍收缩,故无汗;寒舍经脉,则血脉挛缩,可见脉紧;寒客筋脉,则筋脉收引拘急,可使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2.2.2.2 太阳寒气发病,从标而化:寒气“本”阴而“标”阳(太阳),此即所谓“标本异气”,故临证虽有寒邪伤人,但因患者属于偏阳(阴虚阳盛)体质,此时伤人致病之寒邪就会发生“从标(太阳,属性为阳)而化”,可有“寒气从阳化热”的病机发生,临床症状会表现出阳热特征。

2.3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而化:所谓“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而化的发病机理,缘起于“阳明之中太阴,厥阴之中少阳,本末与中不同(阴阳属性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者。何也?以气化从中气而生也”[4]之故,这就是“三阴三阳”六气中“阳明(燥气)厥阴(风气)”的发病机理。

3. 3. 1 阳明燥气发病,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而化:六气中的阳明之气,即燥气。燥气为“本”,由于燥气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属阴,故燥气的属性亦为“阴”;其“标”为“阳明”(属性为阳),此即所谓“标本异气”,故其致病的病机特征为“气化从本标而生,气化从中气而生”[4]。其实阳明燥气致病机理除此处“气化从中气而生”病机特点之外,还有“气化从本而生”和“气化从标而生”,故共计三种类型。

2.3.1.1 阳明燥气之“气化从本而生”致病机理:燥为秋季主气。秋季天气收敛清肃,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减少,故燥邪虽四季均有,但以秋季为多见。燥邪的致病特点有以下两点[7]。

(1)易于耗伤津液:燥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例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甚则皴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这就是“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的病机体现。

(2)易于伤肺: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清肃滋润而恶燥。肺主呼吸,开窍于鼻,直接与自然界的大气相通,外合皮毛,而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清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

2.3.1.2 阳明燥气之“气化从标而生”致病机理:秋令燥气属阴,其标阳明属性为阳,若偏阳体质之人感染燥气,病机极易从阳(标)化热而生温燥证(当然也有燥邪兼夹温热邪气伤人者),临床症状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或干咳胸痛,或少痰而黏,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而干,脉象浮数。

2.3.1.3 阳明燥气之“气化从中气而生”致病机理:阳明燥气“本”阴而“标”阳(阳明),太阴为其中气(属阴),若偏阴体质患者感染秋令燥邪,病机极易从阴(中气属性)化寒而生凉燥证(当然也有燥邪兼夹寒凉之邪伤人者),临床症状多见:恶寒,发热轻,无汗出,头痛,鼻塞,咽干,咳嗽,痰少而清稀,脉象浮紧,舌苔薄白而干。

2. 3. 2 厥阴风气发病,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而化:六气中的厥阴之气,即风气。风气为“本”属“阳”;其“标”为“厥阴”(属阴),此即所谓亦属于“标本异气”,故其致病的病机特征为“气化从本标而生,气化从中气而生”[4]。其实厥阴风气致病机理除此处“气化从中气而生”病机特点之外,还有“气化从本而生”和“气化从标而生”,共计三种类型。

2.3.2.1 厥阴风气之“气化从本而生”发病机理:六气中的风,四季皆有,然为春季的主气。风淫偏盛则以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他邪为基本致病特性[7]。

(1)易侵袭阳位:阳位是指病位在上、在表,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处。风为阳邪,阳邪易袭阳位,故风邪致病常易侵袭人体的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属阳的部位。如风邪循经上扰头面,则头项强痛、口眼歪斜;风邪犯肺,则鼻塞流涕、咽痒咳嗽;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水道不利,风水相搏,则面目浮肿;风邪袭表,则见恶风、发热等表证症状。风性开泄,故风邪客于肤表,使腠理失于固密则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2)病位游移不定:风性善行,故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疹、荨麻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症状,均属风邪善行的表现。

(3)发病急骤,变化无常: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症状时隐时现的特点。如风疹、荨麻疹之发病较急,时隐时现;小儿风水病短时间会发生头面一身悉肿,均反映了风性数变的特点,这就是“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的体现。

(4)肢体异常运动: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因受外伤再感风邪,出现的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破伤风”症状等,此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义。

(5)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六淫之中,风邪居于首位。由于风邪为患较多,致病极为广泛,因此在外感病邪中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例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火等,故又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之称。

2.3.2.2 厥阴风气之“气化从标而生”发病机理:厥阴风气“本”阳而“标”阴(厥阴),所以偏阴体质的患者感染风邪,极易从“阴”(标)化寒,而成为风寒证,常见症状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咳吐白痰、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称之为“风邪寒邪兼夹伤人”,此实为厥阴风气致病“气化从标而生”机理的具体表现。

2.3.2.3 厥阴风气之“气化从中气而生”发病机理:厥阴风气“本”阳而“标”阴(厥阴),少阳是其“中气”(属性为阳)。所以偏阳体质的患者感染风邪,极易从“阳”(中气)化热,而成为风热证(当然也有风热邪气兼夹伤人者),常见症状如发热恶风、鼻流黄涕、咳吐黄痰、身有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此实为厥阴风气致病“气化从中气而生”机理的具体表现。



3.小 结

“三阴三阳”六气中的任何一气发病,其机理都有“气化从本而生”“气化从标而生”“气化从乎中气而生”三种类型。经文有“少阳、太阴从本”“太阳、少阴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之论的原因,一是突出其易生之病的发病机理,如太阴之本湿标阴其病多湿,少阳之本阳标阳故多阳热之证等;二是强调病情复杂的发病机理,如少阴热气致病有寒化(从标而化)、热化(从本而化)之理,厥阴风气致病从乎中气而化的风热证之机;三是强调不被重视的发病机理,如阳明燥气“气化从乎中气而生”的“凉燥证”等。



总之,《黄帝内经》基于标本中气理论,在“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引领下,对天地自然六气淫胜伤人致病的机理予以研究,由于患病人体禀质的差异,虽然同为感染“三阴三阳”淫胜之气,但是所发生的病证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病变机理和互有区别的临床表现。其原因在于人体不同禀质对侵犯人体六淫邪气的“气化”反应各异之故,这就是“三阴三阳”六气致病会有“气化从本而生”“气化从标而生”“气化从乎中气而生”不同病机类型的缘由。



参考文献

[1]张景明,陈震霖 . 全注全译《伤寒论》[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2.

[2]张登本《. 黄帝内经》二十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3-184.

[3]王 冰 《. 黄帝内经素问》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32-533.

[4]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注释(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22-823.

[5]明·张介宾.类经·运气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34-920.

[6]张志聪 . 张志聪医学全书[M]. 郑 林,校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5-246.

[7]张登本.二十一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9-1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16 , Processed in 0.3210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