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第23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7-6 19:4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7-6 19:48 编辑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评按:这条与孙本、《脉经》一样。既然“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就不可能出现“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再参考25与27条,应该是王叔和错简后所加。其中“未欲解也”,只能混淆视听!去掉这些内容,条文可能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若面有热色而身痒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说明病人发热恶寒的症状比较轻了;热多寒少,是因为迁延失治损伤了人体津液,邪热有趋里之势;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胃肠道尚未出现问题;面有热色、身痒,说明湿与热郁滞于体表,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即可。下面林亿辈说应为合半汤,准确地说应为桂枝麻黄各三分之一汤,处方份量较轻,只是微发汗而已。方中麻黄去节,根据现在药理研究:麻黄节结处,麻黄碱含量较高,去节反而不利于发汗,所以没必要去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7-7 06:3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6 22:39 编辑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略)     
【词解】
如疟状:寒热发作有定时,症如疟疾。
清便:排大便。清同圊,圊即厕所。
铢:古代衡量制中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古代的一两。
【解读】
       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合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25条)。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4:49 , Processed in 0.0600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