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金匮要略》)
提要
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
十补丸
比较肾气丸、右归丸
比较肾气丸、右归饮
干地黄240g(后世多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各120g,泽泻 茯苓、牡丹皮各90g,桂枝(后世多用肉桂)、炮附子各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5-25丸,日服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此方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作为汤剂使用(将剂量参考比例适当减少)时,又称八味地黄汤。
此丸主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而饮食少进,泄泻腹胀;或下元虚衰,阳痿精寒,下腹疼痛,下半身畏冷,夜间多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小便不利或频数,以及痰饮咳喘(吸气困难)、消渴、脚气等。
本方是以补肾阳为主而阴阳双补的方剂。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以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濡润之品补肾阴以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品补肾阳(命门之火)而益火之源。桂、附的用量为地黄的1/8,正符合《黄帝内经》“少火生气”的精神,如用量过大则会造成“壮火食气”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命门真火既不可衰,亦不可亢。本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故不叫温肾丸而名之为“肾气丸”。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先天之肾火,又可暖生后天之脾土,后天之脾土又可制先天之肾水,水火相互为用。此先后二天相互制约而化生万物之理也。肾主下元,主藏精,司二便,肺为肾之上源,输布精气,金水相生,上下相依,宣发肃降营卫气血,输化不息。知此,则本方所治诸证之理自明。
近代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性神经衰弱、肾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冠心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妊娠恶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原发性高血压、前列腺炎、糖尿病、红斑狼疮、尿崩症等,经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者。近代药理实验亦证明,八味地黄汤有降低实验动物高血糖的作用;六味地黄汤有降低实验动物肾性高血压的作用;单味地黄醇浸膏对离体蛙心低浓度时有强心作用,高浓度时对心脏有抑制作用;煎剂对中毒性肝炎有保肝作用;在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等等。仅供临床参考,不可据此而处方。我治疗消渴(糖尿病、尿崩症),用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玄参、天花粉,特别重用生地黄,上消及中消明显者再加生石膏30-40g、葛根10g,常常取得良好效果。药方举例如下:
(1)治消渴(糖尿病):生地黄30-60g,山萸肉10g,山药15-20g,茯苓12g,泽泻10g,牡丹皮10g,生石膏(先下)30g,五味子10g,葛根12g,天花粉15g,天冬10g,肉桂2-3g。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生地黄30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2g、泽泻10g、牡丹皮10g、肉桂2g、五味子9g,煎水1-2暖水瓶,代水饮,口渴时即饮此水。随着病情减轻,饮水减少,煎水亦渐减少,直至不渴时即可只服汤药,不再煎饮此水。
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可使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尿糖转阴。
(2)治下消(尿崩症):生熟地黄各20-30g,山萸肉10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肉桂2g,五味子6-9g,益智仁9g,覆盆子10-20g,桑螵蛸10-20g,乌药10g。水煎服,每日1剂。
经过较长时间的服用,不但症状消除,全身气力增加,并可使尿比重渐渐恢复正常。
我曾治疗一中年男子,左臼齿疼痛,不红不肿,夜间加重,牙齿微有动摇,经口腔医院以及几个医院口腔科治疗半年多不愈,腰酸腿软,两尺脉弱,诊为肾虚牙痛,用八味地黄汤加减,服药3剂,霍然痊愈。
本方加牛膝、车前子,为济生肾气丸,适用于治疗肾阳虚小便不利、脚肿、腰部酸重等症。我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老年男子前列腺肥大,小便不利,证属肾阳虚不能化气利水者,每收满意效果。
本方加五味子、鹿茸,名十补丸,适于治疗肾阴阳俱虚之两尺微弱、耳鸣耳聋、头昏而晕、足冷膝软诸症。
肾阳虚而气喘,吸气比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或兼足冷面黑而红、两尺脉细弱诸症,可用本方加炒苏子、杏仁、党参、蛤蚧尾粉(冲服)等治疗。病情重者,还可加服黑锡丹,每次服2.5-3g,可补肾平喘。
右归丸与本丸均为补肾阳之剂,但右归丸(熟地黄、炒山药、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山茱萸、当归、肉桂、制附子)比肾气丸温补之力更强。凡肾阳虚精血不足之证用肾气丸药力不及者,皆可用右归丸治之。
右归饮与本方相比,温补肾阳之力较大(熟地黄、山茱萸、炒山药、枸杞子、杜仲、炙甘草、肉桂、制附子),不但可用于命门火衰之证,因肾阳不足而出现的真寒假热证,也可用之治疗。
注意:肺肾阴虚,阴虚内热而干咳无痰、颧红盗汗、舌红苔少、咽干口燥诸症,皆忌用本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