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有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才能全面振兴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7 07: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0-11-7 07:15 编辑

毛嘉陵

2008年1月底至2月初,新浪网在首页连续推介了6篇“毛嘉陵撞击中医尖锐问题系列博客”和“中医到底能治哪些病”后,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反响。大家对有争议的观点都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支持或反对的立场,很多网友的留言写得很长也很认真,详细地论述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到后来,博客中的评论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留言,几乎变成了一个对中医药尖锐问题大辩论的交流平台,互动性很强,网友之间甚至还互相舌战起来,瞬间就“硝烟弥漫”。虽然双方都各有偏激之言,但却更显示出了大家对这些话题的关注。我在收获了很多赞扬的同时,也听到了不少批评和“骂声”。赞扬之声给了我鼓励,“骂声”让我反省和进一步思考,因此,我由衷地感谢阅读我博文的广大网友。下面是我对部分网友质疑的3个回应:

  尖锐质疑一:中医不是用谩骂和出书来拯救的,拯救中医要靠疗效

  毛嘉陵回应:希望大家看了《第三只眼看中医》后再批评和争鸣

  有的网友认为我是在为了借反中医人士的名气而卖书。我曾经在博客“《第三只眼看中医》击退了反中医人士”中说过:“如果个人要出名,也没有必要去攀他们几个反中医人士,在科学上要攀至少得攀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化上要攀至少得攀李傲、金庸、易中天、于丹、郭德刚等大师、名人;在娱乐上要攀至少得攀张艺谋、巩俐、章子怡、周杰伦、李宇春、汤加丽、范冰冰、徐若、刘亦菲等明星、帅哥、美女。即使攀芙蓉姐姐也不会去攀这些‘兽面兽心’之辈。我们批驳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谬论损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企图剥夺大众的医疗选择权。”而恰恰相反,反中医人士却是通过骂中医来出名卖书,那本《科学成就健康》就是通过在新书出版时发布贬低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的言论来炒作卖书的。该书指责张仲景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

  还有位网友说:“中医不是用谩骂和出书来拯救的,拯救中医要靠疗效。”这句话说得有道理。中医确实不能靠谩骂来拯救,也许我的博客有些激动成份,甚至还有些偏激,但我希望大家看看《第三只眼看中医》 后再来评价。我请大家去看我的书,并非为了推销书,因为我的主要观点都在书中,你要批判我的观点,不看书就开批,这样也有损你作为批评家的形象。但我必须说明的是,只要熟悉图书市场的人都明白,《第三只眼看中医》这本书讨论的是非常窄的一个话题,而且读者群也非常少,因此,在其“出生”前,就“命中”决定了该书不可能成为一本流行书,成不了流行书就根本挣不了大钱。北京科技出版社决定出版该书,更多的是基于社会效益上的考虑,能持平不亏本就不错了。

  我很赞赏这位网友说的话:“拯救中医要靠疗效”。中医的疗效到哪去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影响中医疗效的因素也很多很复杂。为此,我在《第三只眼看中医》 中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医药的看法、思路和解决方案,该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医药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很大反响。可见,通过出书来探讨解决提高中医药疗效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件对拯救中医有益的事。

  尖锐质疑二:东方科学的提法荒唐可笑,科学只有一种形式

  毛嘉陵回应:人类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科学知识体系的多样化

  不同于西式科学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科学知识创造”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部分专家学者将其概括成为“东方科学”后,引起了一些学术争鸣和不同看法。朱清时院士和姜岩博士在《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中率先提出和详细论述了“东方科学”。2007年8月8日毛嘉陵、刘长林、宋正海、张其成、姜岩、曹东义、黎鸣等7人联名发表了《东方科学宣言》。

  我们不否认现代西方文明对当今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这种贡献才使其在与东方文明的竞争中取得强势地位,但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文明仍不乏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奇珍异宝。我们并没有认为现代的科学观不对,而是认为以西方的自然科学观来作为一切认知方式的准则,则具有明显的不完善、不客观、不公平,并且它在有意无意间带上了“偏见”。

  既然“科学等同于正确和真理”这个片面的观念已在社会上、学术界根深蒂固,并成为约定俗成的认识。在此情况下有的专家想另立与“科学”相对立的全新名词概念来表述中医药等东方知识体系,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医药不一定非要进入科学体系,这些思路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来研究也没什么错,但这种采取回避的方式,似乎难以彻底解决中医的“心病”,也缺乏推广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欧洲人不同于亚洲人,我们不能以欧洲人的蓝眼睛标准来评价亚洲人,认为没有蓝眼睛就不是“人”。亚洲人也没有必要为了与欧洲人区分,就放弃“人”的称谓和做人的尊严而另找“冠名”。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我们都是“人”,在此基础上再按人的不同“种族”进行细分,并相应地分为“白种人”、“黄种人”等等,这是谁都容易明白的再普通不过的道理。

  受邓小平“一国两制”思路的启示,我在前几年就提出了“一科两制”的主张。宇宙的无限性和大千世界的极端复杂性,决定了人类认识路径和认知方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建立在这些认知方法上的知识体系的多形式。从“科学一元”论走向“科学多元”论,是人类认识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而,我们不能从“科学”的阵地上退出,必须围绕“科学”二字来做文章,承认“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并存的现实,确立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在科学上要实行“一科两制”,对“科学”二字赋予新的含义和进行层次上的分解,使其能够涵盖东西方文明不同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提出来的一个呼吁:希望社会能够“从科学概念本身的认识观念上来一场革命”。

  “东方科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不少人按照以前所固有的一些观念来认识这个概念,就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有位网友就说:“东方科学的提法,多么荒唐可笑。科学只有一种形式”。这一点不奇怪,随着“东方科学”概念的影响不断扩大,相信会逐渐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赞同和支持东方科学的提法,如有位网友就写到:“支持东方科学的发展壮大。如果不承认有东方科学,那么也没有东方哲学;既没有科学,又没有哲学的古老中国,凭什么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还有位网友对我们发表《东方科学宣言》给予了深刻的理解:“你们提出东方科学很有意义,也许很多人要再过若干年才能认识。”

  我在博客“《第三只眼看中医》大谈东方科学” 和“中医的“紧箍咒”该解除了” 中已介绍了我们的“东方科学”理念,在此就不多述了,如对此问题感兴趣,请到“毛嘉陵博客”查看相关文章。如需要更详细的了解则请阅《第三只眼看中医》。

  下面仅从东西方科学的角度,对中西医进行简要的比较:

  为了更进一步解析和比较这两大医学知识体系,在暂时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时,姑且借用艺术上的“具象”和“意象”这两个相对对立且互有交叉的概念来表述西医和中医。

  “具象”指对客观物事的构成进行“逼真”的再现或剖析。因西方科学、西方现代医学强调对有形的“物”的认识和进行空间上的分割,以寻找物事的本质,可称其为“具象科学”、“具象医学”。该类知识体系在主体上注重物质微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对宏观的把握。

  “意象”指对客观物事的现象进行“概括”的定性的形容或描述。因东方科学、东方医学强调对无形的“功能态”的把握和从时间流程上去动态地把握物事的状态和运动规律,可称其为“意象科学”、“意象医学”。该类知识体系虽然强调宏观,但并不排斥以微观为依据。

  在古代,东西方医学都走过极其相似的发展道路。

  第一种认知形式:微观具象的探索

  西方医学: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在《论心脏》中描述了心房和心室的功能。在古希腊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希洛菲利斯第一个公开对动物和人体进行解剖和实验生理学研究。古罗马的盖伦也极重视解剖知识对医学的重要作用,其研究非常细致,如他对脊椎的数目、形态做了正确的记载,对颅骨与骨缝命了名。

  东方医学:《灵枢·骨度》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各骨节之间的距离。《灵枢·肠胃》记载:“胃长二尺六寸,……径五寸;……小肠长三丈二尺。”

  第二种认知形式:宏观意象的概括

  西方医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土、水、火、气、血等元素认定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体疾病就是这些元素失衡所致。

  东方医学:中国古代则认为万物由木、火、土、金、水组成,都受阴阳之气调节。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阴阳失衡、五行失约则发生疾病。

  一般来讲应该是先有粗略模糊的宏观认识、然后才有深入一步的微观认识、接着再进入更高一层的宏观认识,但在人类早期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宏观与微观有可能是交替进行的,甚至很难说清楚它们的先后,就像对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一样。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宏观意象认识是比微观具象认识更高度概括、更灵活、更简约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因此,它在知识形态的层面上应高于微观具象,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据此认为中医的水平就高于西医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地下这个结论,还必须详细分析这两种认知体系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前面已经介绍了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科学,都在微观具象和宏观意象这两种层面上进行过探索,但都属于早期的初级阶段。

  到了近现代,西方医学完全抛弃了宏观意象模式,在近现代数理化、生物等最新科技知识的强力推动下,走上了一条更加精细的微观具象的学术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实验研究、定量分析研究和现代逻辑语言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体系,也可以说是已形成了现代高度发达的微观具象医学。

  我们再来看东方医学,它仍停留在古代的初级的宏观意象阶段缓慢地“爬行”,所依据的还是古代非常粗略的微观具象成果。东方科学具有鲜明的非逻辑特性,十分注重“悟性”的发展,这就使其在现代的工业化时代难以实现现代教育“批量化”的人才培养和“标准化”的学术传播,没有规模效应就不可能参与现代社会的竞争,加之整个知识体系尚处于较早期、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因而在整体上也就难与已处于微观具象高度发展阶段的现代医学相抗争。可以说这就是百年来中医在我国医疗市场上败给西医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从知识体系的本源上深刻地认识到中西医的本质特性,从而可以在理论上为中医药现代化找到一种发展模式,这就是要古代意象科学理念为基础,吸取现代具象科学的成果,深入解析“具象”与“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炼出更高一级的意象知识,形成新的现代意象医学,这才是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这不是简单地借用几个现代的名词术语,更不是用现代具象科学的评判标准来对中医药进行一番自我检验或知识的“拼凑”、“组合”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是应当以现代具象科学成果为依据,按照东方医学的理念和知识表述形式,进行概括和总结,升华原有的理论体系和认知方式。这是与中西医结合希望形成一门新医学体系的奋斗目标完全不同的思路。

  我已多次提到过,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如此重视本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但宏观方向性决策的正确,还需要微观具体性的配套措施和强有力的执行,否则不仅会影响事业的发展,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误导”。

  国家既然要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就应充分认识到中医是与西医不同的知识体系,然后遵循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有利于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政策法规和评价审批体系,使中医医疗和中药产业能够健康地发展。也就是要从管理体制上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就必须为中医药“量身定制”相应的管理办法,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中医师法》、《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只有建立了能够突出中医药特色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才能在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中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此外,还必须为中医制定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中医价值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医药的利益,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和高速发展。当然,这个评价体系也并非一个行政命令就能很容易建立起来,在解决了观念和政策问题后,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比如,中医药的模糊思维与宏观思维方式虽然很有特色,但对中医药现代评价体系的制定,却是一大难以把握的“关口”;中医临床中大量难以重复的个案的认定、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等,都是管理上需要突破的瓶颈。

  尖锐质疑三:毛嘉陵如此力挺中医,你敢保证生了病不看西医

  毛嘉陵回应:如果我生了病,一定会根据病情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

  反中医人士最常用的一种混淆大众视听的方法,就是以西方科学的名义,尤其是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的某种方法甚至是某种实验方法,来作为对其他知识体系的评价和检验“标准”,只要不符立即宣布其为“不科学”、“伪科学”、甚至“反科学”。

  比如就有人认为中医没有使用双盲法来进行研究,以此而得出中医没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何等幼稚的逻辑。其实,现代医药使用双盲法之类的方法研究出来的东西也并非完美无缺。世界上最权威的美国FDA批准的、被认为绝对安全有效的西药,哪样药品没有经过“双盲实验”或类似的严格检验?但不少药品在使用一些时间后,仍然被发现在疗效、不良反应上存在着问题。大家所熟知的“伟哥”在上市仅一年左右,全世界就有数百人因服用该药致死。西医发展至今虽然已非常先进,但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仍有高达20%~40%的误诊率。在美国,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已成为第3大疾病致死原因,难道就因为冠以了“科学”的名义从而导致死了人,我们就能接受、就能宽容?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合法事情”?

  有的网友给我留言说:“毛嘉陵如此力挺中医,你敢保证生了病不看西医”。甚至还有的说:“中医只是经验,毫无理论根据,被人说不对,还不肯接受,不可救药,支持中医的人有病就去看中医,去西医的是孙子,死了活该,毛嘉陵死了活该!”在此,我要声明的是:即使西医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也从来没有贬损过西医。不管谈中医还是谈西医,我都尽量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或尽量少带民族感情色彩。中西医各有优势,谁都不能完全代替谁,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医学能够“包医百病”。因此,如果我生了病,一定会根据病情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决不会走极端。

  我主张发展中医,而且还强调要发展纯正中医,但并非就意味着要排斥西医、抵制西医。“毛嘉陵撞击中医尖锐问题系列博客”中有几篇文章的标题图片还专门写了这样一句话:“中西医应取长补短,任意走极端而随意否定对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才是硬道理”。也有网友留言到:“毛先生的文章写得极好,切中要害。中西医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道理很简单,有的病西医看不好,而中医能看好,反之亦然。我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

  尖锐质疑四:中医过去是无意的骗子,现在基本上是有意的骗子

  毛嘉陵回应:果真如此,我也同意取消中医

  我在1978年上大学学中医的时候,中医虽然在经过二十世纪好几十年的“洗礼”后已受重创,但毕竟当时还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末代中医”,那时人们还能很自然地选择中医或西医就诊,一般不会怀疑更不会质疑找中医治病会不会有效。为何这些年来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有了几分不信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拿紫砂茶具来做一个也许并非很准确的比喻:

  紫砂茶具被人们推崇为“茶具之首”,它是用江苏和浙江的紫金泥烧制而成的,具有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今,用塑料等新型材料来模仿紫砂茶具,如果工艺好的话,可以从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还可以给其取一个很现代的名称:“高科技紫砂茶具”。

  如果在这个时候,正好又遇上紫砂茶具因种种原因停产了,或市面上已很少见了,可能很多人对真的紫砂茶具就只有耳闻而没有眼见了,这时候有人就将“高科技紫砂茶具”拿出来,指认这就是紫砂茶具,甚至还吹嘘这种茶具的技术含量很高,比原来那种土里巴几的泥土做得标准规范,还能按现代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符合现代社会的管理要求。也许一时还能骗一些人,但很遗憾的是,这种模仿紫砂茶具,一泡茶就会“原形毕露”,不仅没有紫砂茶具的那三大特点,可能还会出现塑料的异味。

  现在培养出来的新中医,就像是这种“新材料紫砂茶具”一样,也像用新型复合材料做的仿古家具,都是貌似而神离。

  在目前特别强调创新的科技时代,谁落伍谁落后,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要创新才能发展,要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得更快。然而,很多人却往往忽略了继承在创新中的作用。没有继承的创新,简单地贴上现代术语标签的创新,是不能创出什么“新”的?即使创出了所谓的“新”,也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中医药的一系列高度评价和指示,很显然是基于对中国传统的“纯正中医”作出的。周恩来对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取得显著疗效的赞扬,也是因为蒲老会“玩”传统的曾被人骂为封建迷信的运气学说。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对中医药的评价还是基于“纯正中医”的学术。中医药现在在国外的普及推广,靠的还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国内中医现代化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在国外真正派上用场。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对中医药辉煌历史的最高认可和评价,都是基于对20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术成就的肯定,而绝不是对近几十年中医药现代化成果的认定。这样划分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中医药中真正最有价值的还是“纯正的”、“传统的”东西。

  然而令人难解的现实却是:几十年来盲目创新现代中医高教体制,全面采用西化的教学模式,结果培养了不少“假中医、伪中医”出来;现代中医药科研做了不少“有小白鼠参加的现代科研”,花了国家不少的科研经费,但却并没有创造出多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现代的中医院在为了赚钱生存的正当名义下,大张旗鼓地开展西医项目,一方面丢掉了中医医疗服务特色,另一方面则帮西医进行了市场扩张,可悲的是还会被西医所嘲笑。

  现在人们怀疑中医能否治病,甚至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这都与中医疗效下降有关。而中医疗效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没有做好。不仅“新”没有创出来,而且还将原来的“旧”也丢弃了,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中医治病的疗效下降。

  难怪有网友在我博客中留言到:“中医过去是无意的骗子,现在基本上是有意的骗子”,这句话值得我们深刻反省,也确实令人感慨。中医的命运可悲就可悲在被扭曲成为“伪劣产品”后,接着还被指骂到“看你们中医是些什么玩意儿,一点儿功夫都没有,纯粹就是骗子”。

  由于这些年我一直在为中医药的发展摇旗呐喊,因此也有网友将对中医的不满,发泄到我的身上,称我为“中医骗子的代言人”。还有的网友写到:“毛先生,做人要有点良知吧,你这么害别人到底是图什么呀?望你早日改邪归正,人民是能够宽恕你的。”

  这些留言不管是骂中医,还是骂毛嘉陵,都涉及到了“骗子”这顶帽子。如果中医被指骂或被误为“骗子”,我想主要有以下两大内外原因:

  ①内因:中医师没有“真功夫”。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纯正中医人才出来。前几年著名老中医焦树德、邓铁涛等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也就是说现在这些学中医的人没有学好和掌握好中医临床的“真功夫”。大量没有真功夫的中医师的存在,不仅治不好病,还会贻误病情,这当然无异于“骗子”。

  ②外因:违法的中医医疗广告和中药广告泛滥,拼凑的中医科普图书广泛流行。我在博客中报道的2007年度“10大忽悠百姓的药品广告 ”和“7大忽悠药监局的药厂及药品广告 ”,其中基本上都是中药广告。这些大量违法的中医医疗和中药广告的存在,以及近年来国内还出版了大量非中医药人员编撰拼凑的中医科普书(暂不提及书名),既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形象。以上这些种种有损中医形象的问题,有的属于中医自己没有管理好而出现的,如中医医疗广告。但还有的则属于药监部门、新闻出版机构的问题,如中药广告、媒体发布违法中医药广告、出版劣质中医药图书却又被炒作成畅销书误导读者等等,这些最后统统都会被算在中医的头上,难免会给人一种“中医是骗子”的印象。此外,还有个别以科学的名义无理谩骂中医的图书,也严重损坏了中医的形象。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很多人固有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在作怪,认为只有看得见的东西才承认其存在,对心理精神等目前还找不到物质实体存在的事实,均认为是空玄的、骗人的。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更多的是从改善其环境条件、宏观整体和精神等方面去认识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确实容易被受过西式思维训练的人所“误解”。

  要重新塑造中医的形象,一方面要加强“自我健身”,努力培养出大量有“真功夫”的优秀中医师。另一方面要做好“自我美容”,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一个清洁的社会环境,严格管理和控制中医医疗广告和中药广告。同时,出版部门也应严把编辑质量关,避免无理谩骂中医和没有确切知识性的所谓中医图书的泛滥。

  如果我们为中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恢复了纯正中医的学术研究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法律上保障了中医院在提供中医医疗服务时能够突出中医特色,在此情况下中医治病如果都还没有疗效,那么,再让其继续下去,无疑就是“骗子”了。如果中医真“沦落”到了这种境地,我也完全同意取消中医。

  不过,虽然现在中医学术继承和创新都遇到很大困难、纯正的优秀中医人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中医也并非什么病都治不了。种种原因导致中医疗效整体下降,这与完全没有疗效去欺骗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混淆概念,随便将“骗子”这顶帽子戴到中医的头上。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7:18:34 | 只看该作者
毛嘉陵先生曾说中医西化就像正行驶在下坡路上的汽车,故纠正西化问题非常困难
3
发表于 2020-11-8 07:00: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西化是中医发展必然要付出代价,必须走的弯路,必然要犯的错误。错误是成功之母,总结了错误的经验,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正常值是从病人身上的病理状态反推出来的,人体的正常功能是从疾病状态反推出来的,正确的理论是从错误理论反推出来的,理论是从经验,特别是错误经验中反推出来的。医学理论都是从病人身上反推出来的。中医发展是从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犯得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理论上出现了分歧:一方面按照中医规律发展、完善、系统化了中医理论;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医理论西化。中西医结合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客观的、历史唯物的看待中西医结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3:12 , Processed in 0.109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