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湿性疾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6:45:14 | 只看该作者
           “痹”,为形声字,从疒、从卑,卑有举、予、低下、卑微之义。《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痹在现代作为中医的专有名词,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内经》中痹有病机、病证、病因方面的含义,并将痹证按部位分为五脏痹,指五脏气血闭阻的一类疾病。近代将五脏痹概念进行了扩展,包括外痹和内痹。外痹即五体痹(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内痹则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即肝痹、心痹、肺痹、肾痹、脾痹。五脏痹是痹证的严重的阶段,一般继发于体痹之后,是体痹与脏腑痹的统一体。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6:52:15 | 只看该作者

1、病因


(1)六淫邪气杂合入侵


《素问·痹论篇》明确提出风寒湿邪气是形成五脏痹的病因。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后世医家对“杂至”“合而”有不同的看法。一说为邪气杂合,即风、寒、湿邪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复合在一起侵入人体。一说为程度次序不一。因此痹证有行痹、痛痹、着痹的分类方法。正如《素问·痹论篇》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童氏指出引起五脏痹的风寒湿邪是一种变异的风寒湿邪,五脏痹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姜氏认为:“合”为“合之”含义,“之”代表诸多体内致病因素,如合营卫失调可为风寒湿痹,合脏腑虚损可为脏腑痹,合皮薄、肉削、筋挛、骨松为相应的痹证;合六腑所伤为腑痹;合气血不足为萎痹等。华佗首次提出暑邪为致痹因素。如《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进一步阐述:“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亦指出:“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风毒致病。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杂合而为痹。”顾松园《顾氏医镜》认为感受湿热之邪可致热痹,同时风寒湿痹“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也可转化为热痹。


(2)内伤因素


五脏功能失调是五脏形成痹证的内因。有学者明确提出痹证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各种内伤性原因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若有外邪侵袭,则易变生脏痹。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说明饮食不规律,则影响肠胃功能,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外邪内舍而形成脏痹。《杂病源流犀烛》引申其原意,认为五脏“不特三气入舍于其合而后成痹,即七情过用,亦能伤脏气而为病,以气淫,则燥能消阴故也”;“诸痹不已,益入内而伤脏气”,遂发五脏痹证。


(3)瘀血顽痰


瘀血顽痰既是机体的病理产物,也是疾病的致病因素,它可出现在痹证的不同时期。人体调养不慎,内生之痰浊与致痹邪气相夹,可形成痹证。故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痰饮治法·控涎丹》提出“支饮作痹”。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另立“痛风”一门,明确提出痰导致痹痛。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也认为风寒湿邪与痰相合成痹。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瘀血是痹证的主要病理产物。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特别强调痹证与血结凝涩的关系,认为此为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所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倡导活血化瘀。王清任《医林改错》亦阐述活血化瘀在痹证中的重要作用。李氏指出五脏痹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与痰浊、血瘀等继发致病因素相互搏结,导致热毒壅盛、痰瘀痹阻而成。


(4)毒邪


“毒”是中医病因学说中一种特殊的病邪,亦是痹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记载:“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周氏指出毒有外受、内生之别。外感“伏毒”,一是由六淫蕴酿而成,一是感受天地间戾气而生。内生“伏毒”常始于微而成于著,是在多种内伤疾病发展过程中,因多种病理因素,如湿、热、痰、瘀等蓄积体内,不得化解,转酿而成为毒,伤害脏腑功能,导致实质性损害,虚实互为因果,形成质变。内外二毒不仅能单独致病,且能内外相引,因果错杂为患。刘氏指出毒与痹证有关,认为痹证初起表现在经络关节,但病变根基在全身,病理关键在于毒。


2、形成途径


(1)由五体痹传至五脏


脏痹可由体痹传入。《素问·痹论篇》认为,脏痹的形成是由体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脏腑而成,明确说明皮、肌、脉、筋、骨痹病久不愈,复感风寒湿邪气,可内传入相应的肺、脾、心、肝、肾五脏。蒋氏指出,五脏痹多由于肢体痹久不愈,外邪循经(俞)入内,正邪搏结于经络脏腑之间,气血循行阻滞,五脏气机紊乱而功能失调所导致,是一个外内形气相合,由表入里,邪舍于内的动态病理过程。体痹之间亦可以相互传变,形成多个体痹合病,病久不去,感邪各舍于其所合之脏,形成多个脏痹,即五脏痹。


(2)脏腑直中,形成五脏痹


脏腑功能失调亦是形成五脏痹的途径。胡氏指出:“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或饮食所伤,导致脏气痹塞,造成五脏实质的损害,形成五脏痹。”童氏指出:“何脏之气躁动,则痹气停于何脏,而形成何脏之痹。”脏痹之间可相互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肺痹可传肝,形成肝痹,其余脏痹亦可相互传变。


(3)禀赋不足,伏毒伤脏成痹


禀赋不足是痹证的内因,包括营卫不和、气血不足、阴精亏损等。如《古今医鉴》记载:“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久而成痹。”《友渔斋医话·痹》认为痹“盖因气血不充,兼受风湿而成”。《素问·痹论篇》曰:“荣者……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周氏提出疴毒深伏于内,必然损伤脏腑,暗耗正气,邪盛正怯,或复加新感引触,则“疴毒”乘势从里外发而为病。若藏匿深伏,性质多端,则可交错为患。宋氏等认为邪毒内伏是痹证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3、证候特征


对五脏痹的描述最早由《内经》提出,如《素问·痹论篇》说:“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除此之外,对它的描述还散见于《内经》的其他篇章。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中,李氏指出心痹可见于红斑性狼疮合并心、脑损害,类风湿关节炎中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性心脏病或并发心肌炎,雷诺氏征等疾病。董氏指出现代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病变,系统性硬化症、弥漫性纤维化心肌炎等可出现类似心痹的症状。


肺痹的特征接近于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如咳逆上气、喘息气促、憋闷、喘息烦满不得卧,甚至气奔喘满以致昏塞、胸痞呕恶或身发寒热、皮肤麻木如虫行等。


肾痹的症状主要是腰痛,足膝偏枯,骨骼酸痛或冷痛,或小腹胀,遗尿,骨重不举,偻曲不伸,甚或面浮肢肿,骨节疼痛变形,坐卧难支,步履艰难,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脊椎炎腰骶关节、胸及颈椎受累或兼淀粉样变性、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及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变形等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


脾痹主要可见四肢肌肉疼痛,怠惰无力,消瘦,麻木不仁,肌肉萎缩,脘胀、呃逆、嗳气,食即呕吐,舌强语謇,胸腹痞满。多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累及消化系统病变,或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损害,或并发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肌肉萎缩等。


肝痹的特征是口苦咽干,关节疼痛、拘挛变形,胸闷,两胁疼痛,夜寐多惊,筋挛节痛,甚或腹水,阴囊收缩,痛引少腹,或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呃逆,易倦乏力,脉弦细等。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肝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肝肾淀粉样变等。


4、治疗


《内经》在五脏痹治疗中多针药并用或用酒剂、热熨等综合疗法,但较少论述其药物治疗。明代医家在五脏痹治疗上总结出“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养正为先”。如王肯堂提出五脏痹的具体治法:“五脏痹宜五痹汤,心痹加远志、茯苓、麦冬、犀角;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肾痹加独活、官桂、杜仲、牛膝、黄芪、萆薢等;脾痹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肝痹加酸枣仁、柴胡。”晚清时期林佩琴、费伯雄等医家博采众长,总结了大量五脏痹辨治经验及其方药。


近现代医家亦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五脏痹的具体治疗方法及药物。李氏等治疗五脏痹的思路是顺应五脏功能及作用趋势,用加强锻炼、针灸、汤药等方法调整整体功能,增强抗病力。李氏自拟心痹汤、肺痹汤、肾痹汤、脾痹汤、肝痹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刘氏提出心痹治宜益气养心、安神凉血,方用茯神汤加减;肺痹治宜宣肺补肺、祛风祛湿、活血通络,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肾痹治宜补肾活血、祛风散寒,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脾痹用温中补脾汤加减;肝痹用补肝汤加减治疗。亦有采用古方治疗者,如王氏等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千金苇茎汤治疗肺痹。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6:5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3-10 23:13 编辑

          五体痹是邪气聚集于肢体经络所产生的一类疾病,根据感受邪气的季节和部位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五脏痹是淫邪之气久而未愈内舍于脏腑所产生的一类疾病,根据受累脏腑分为肺痹、脾痹、心痹、肝痹和肾痹。《内经》中所言:"五体皆合于五脏",反映出五体与五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因此了解致痹之邪在五体与五脏中的传变规律对于痹证的预防、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反映了四肢、躯体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的结构层次,也反映了疾病发展的层次与先后以及病情严重的程度。
        五脏痹与五体痹的对应关系:皮痹-肺痹、肌痹-脾痹、脉痹-心痹、筋痹-肝痹、骨痹-肾痹,既是五行学说的具体运用,也反映了由五体痹向五脏痹发展的途径与联系。


          以西医而言,风湿性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不仅仅表现在骨关节的病变,而且涉及到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
         
           心痹可见于红斑性狼疮合并心、脑损害,类风湿关节炎中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性心脏病或并发心肌炎,雷诺氏征等疾病。现代风湿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病变,系统性硬化症、弥漫性纤维化心肌炎等可出现类似心痹的症状。


            肺痹的特征接近于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如咳逆上气、喘息气促、憋闷、喘息烦满不得卧,甚至气奔喘满以致昏塞、胸痞呕恶或身发寒热、皮肤麻木如虫行等。


              肾痹的症状主要是腰痛,足膝偏枯,骨骼酸痛或冷痛,或小腹胀,遗尿,骨重不举,偻曲不伸,甚或面浮肢肿,骨节疼痛变形,坐卧难支,步履艰难,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脊椎炎腰骶关节、胸及颈椎受累或兼淀粉样变性、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及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变形等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


              脾痹主要可见四肢肌肉疼痛,怠惰无力,消瘦,麻木不仁,肌肉萎缩,脘胀、呃逆、嗳气,食即呕吐,舌强语謇,胸腹痞满。多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累及消化系统病变,或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损害,或并发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肌肉萎缩等。


                肝痹的特征是口苦咽干,关节疼痛、拘挛变形,胸闷,两胁疼痛,夜寐多惊,筋挛节痛,甚或腹水,阴囊收缩,痛引少腹,或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呃逆,易倦乏力,脉弦细等。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肝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肝肾淀粉样变等。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7:17:34 | 只看该作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进一步阐述:“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亦指出:“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

          是指传染病中的骨关节炎。参考《中西医融合观》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07:36:4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痹病大全》就记录此类有关病名400余种并探索了分类方法。前人对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记载,其内容十分庞杂,这既表明风湿病这一大类疾病本身的复杂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5:24 , Processed in 0.20567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