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证与体质能划等号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25 15:0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病证与体质能划等号吗?

近来阅读了王琦教授近几年的五本著作:《人体九种》、《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九种体质生活手册》、《中医体质学》2008、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书中他把十三亿中国人的体质分成了九种类型,即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体质、平和体质。在反复阅读中发现,在九种类型中除特禀体质与平和体质外,其他七种体质类型实际上就是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把中医的七种病证直接移植到他的体质学说中,从名称到内涵和中医学中的内容都是基本一致的。但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这里病证被当做体质,病证被说成是人体生理性的固有特征。
为了说明问题,我选《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一书中怕冷派——阳虚体质来做一个分析。开头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叫李玉茹的女性,春天里裹着厚实的羽绒衣,春夏秋冬因为晚上怕冷要丈夫抱着入睡,身体冷得让抱着她的丈夫每次都要打几个寒战,性欲冷淡没有亲热的兴致,后来老公有了离异的打算。王教授告诉她:“只是阳虚了”。接着还有一个病例,一个党校干部的夫人,怕冷怕到不敢出户,教授到家出诊,病人家里温度正常,门上挂着厚厚棉被做成的门帘,病人躺在被子里,因为怕冷连手都不敢伸出来,切脉是在被子里进行的。看了下舌象,王教授下了结论:“整个一个阳虚证”。在这一段的第一个‘现实问题’中这样写道:“如果一个人平常特别怕冷,而且一年四季都这样,特别是冬天,手脚冰凉,喜欢吃热的东西,稍微吃一点凉的食物就拉肚子。平常精神不振,没有活力;观察舌象,白润润、水汪汪的;脸色柔白或淡白色;性格内向,不喜运动,喜欢安静。这样的情况,是否已经成了阳虚体质?”教授没有回答,但答案肯定是:是。以上的论述可以说,就是王教授对阳虚体质类型的看法。
王教授所谈的阳虚体质是不是中医的阳虚病证呢?其实教授已经说了。第一个病人叫“只是阳虚了”;第二个病人叫“整个一个阳虚证”。又说:“手足冰凉,不敢吹空调,反映在我们身上,就是身体机能产热不够,用中医方面的话来说,就是阳虚。这种人,在中医体质学上,就称为阳虚体质。”王教授对他的阳虚体质类型是这样定义的:“阳虚质总体特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证。形体特证:肌肉松软不实。常用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阳虚体质基本方:金匮肾气丸。”从病历到定义,王教授的阳虚体质类型,和中医学中的阳虚病证是可以划等号的。“用中医方面的话来说,就是阳虚。这种人,在中医体质学上,就称为阳虚体质。”王教授也是用等号来谈的。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阳虚证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喝,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不利,大便稀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阳虚的辨证依据是: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凉、小便清长、面白舌淡等为主要表现。”;《辞海》阳虚条:“阳气虚衰的病变。阳气有温暧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出现虚寒的现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大便清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我把王教授所提到的阳虚体质的症状,在不提名的情况下,向一些老教授、主任医师和一些中青年医师咨询过,他们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就是中医的阳虚病证。大多数人还认为应该再加一个寒字,不仅阳虚而且有寒邪在内。辨证为阳虚寒实证更为贴切。其中党校干部的夫人,王教授是用桂枝附子汤治疗的,也从处方用药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其他的六类体质类型由于其论述的方法和阳虚体质非常类似,可以说都是中医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的病证。受篇幅的影响我就不例举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教授的原著。
王教授对中医体质的定义是:“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人分九体是王氏体质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在人分九体中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都是直接借用了中医的原有病理名称,在具体的内容上也与原来中医病理的内容基本相似。这从王教授的论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他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0页)写道:“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他在分析辨识八种偏颇体质的时候,全部用的都是中医的病理病机分析,并没有用生理功能去解释。我们把他对阳虚体质类型的分析摘录于下。 阳虚体质类型体质分析:“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却温煦,故形体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面色晄白,目胞晦黯,口唇色淡;阳虚神失温养,则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阳气虚亏,肌腠不固,则毛发易落,易出汗;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见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阳虚鼓动无力,脉象沉迟;阳虚水湿不化,则口淡不喝;阳虚不能温化和蒸腾津液上承,则喜热饮食。”也就是说阳虚体质类型不论是从名称的定义上,还是具体内容的病理病机分析上,都与中医的阳虚证是一致的。我们说王教授把中医的病证当成了他的体质类型是有根据的。
下而我们摘录了王教授著作里的几段话: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3页)中说:“体质与疾病两者相比,人们常将体质喻为画面上的“底色”或“背景”,将疾病喻为画面上的“图象”或“前景”,疾病总是发生在体质这一“背景”之上。”,(第281页)中说:“体质与证候,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是正气在个体的特殊存在形式;证候是个体患病后正邪交争的动态性、阶段性表现。”,(第283页)中说:“体质的表现持点是在机体未病的状态时即有体现,即体质的表现是在证候之先。”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第136页)中说:“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疾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的归纳。”(137页)中说:“体质是个体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已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生理表现。”
王琦《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体质养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养生方法,是最全新的养生理念。它创立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是人类健康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16页)中说:“该标准(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表述的每一种体质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发病倾向和用药宜忌等,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26页)中说:“从生理学上讲,对于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的认识,有助于深化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页)中说:“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所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以上的几段话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教授人分九体的九种体质类型是建立在人体“非疾病状态下”、是“独特的生理现象”、是“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总面言之一句话,中医学中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诸证都不是病证,而是王氏体质学中的体质偏颇。是非疾病状态下的、是生理状态下的、是机体未病状态下即有体现的。
从中医学的理论来看,人体阴阳气血已经失调、脏腑功能已经紊乱、病理产物已经滞留,人的机体就产生了病证,王氏体质学所划定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不论是从命名上,还是他所定的具体标准与辨识分析上,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以上标准。中医学中对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气郁、瘀血从来都是当做病证来进行认知和处理的。王教授也承认“偏颇体质之人,阴阳气血已经失调。” 在2010年4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琦著《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在开篇的第1页,在他的九种体质的粗黑字体之下,有一段不起眼的小字:“这九种体质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既然是不健康的,既然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为何又要说成是“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是“非疾病状态下”的偏颇体质呢?
王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76页有一张九种体质的饼状分布图。见图4-1。下面的标题是:其于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生成的九种体质类型饼状分布图。王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九种体质类型。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八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三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从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它的是:阴虚质占8。27、痰湿质占7。325%、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王教授做的是流行病学调查,在报告中却没有疾病在人群中的比例。占人口67。86%的八种偏颇体质的人群是属于“非疾病状态下”的偏颇体质类型。没有疾病的份额。这是不符合常理的。13亿人都健康,这是不可能的。
中医学所谈的体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质的强弱,也可以说是人体正气的强弱,也就是人体的防御疾病、自我修复的能力的强弱。强与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我们把强、较强、中强看成正常的话,较弱、弱就是不正常的,是正气不足的表现。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与气血双亏就是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世卫组织(WHO)定义健康概念的时候,首先要求的就是无病和不虚弱。身体的虚弱也是不健康的。中医把正气不足的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阴阳两虚与气血双亏定义为病理状态,是非常高明的。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仍然没有过时。作为体质强弱的概念,体质弱到上定的程度的气不足,在中医理论看来就是病证。二是指阴阳气血在生理状态内的偏颇。我们说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它是有它的活动度的,这样人体就有了偏阳虚、偏阴虚、偏气虚、偏血虚的体质差异,也叫做体质偏颇。但这种偏颇是在阳阴平衡的生理状态之内,是一种生理状态下的偏颇。与王教授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的偏颇体质类型属病理性偏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学术问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莫把病证当体质。健康与疾病、生理体质与病证的概念是不能混乱淆的。如果把中医的阴虚、阳虚、气虚、气郁、血瘀、痰湿、湿热诸病证说成是体质,那什么才是中医的病证呢?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又如何讲呢?所以提出来,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6:09 , Processed in 0.0553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