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身病与心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5 11:0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11-15 11:05 编辑

        人活在世上,以吃五谷为生,生病是正常的现象。
       人的病症可以分为肉体上的病和精神上的病两大类,即身病与心病。
       先说肉体上的病。按中医八纲辨症理论,以阴阳为纲,分为阴症和阳症;以虚实为纲,则分为虚症与实症;以寒热为纲,可分为寒症及热症;以表里为纲,又分为表症与里症;以卫气营血来辨症,就可分为卫分症、气分症、营分症和血分症;按六经辨症的方法,则可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与厥阴病;以脏腑学说来辨,有腑病和脏病之分。
       对病症进行分类,是分折和认识病症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用药提供指导,即为“病分阴阳,药亦分阴阳,疗热以寒,疗寒以热”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找出病因,才能做到有效地治疗,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大类。中医治病强调“辩症论治”,要做到“对症下药”,遵循“急则图标,缓则图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治病力求断根。对任何复杂的病症,都能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来得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得到有效的治疗。
       对表虚风寒感冒症状,用桂枝汤治疗,一剂见效;治风寒表实症,用麻黄汤,发汗后病愈;对血虚眩晕及阴虚发热,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获效;对气不摄血而致的大出血,用独参汤得效; 对肺阴虚而致的顽固性咳嗽,则用麦门冬汤收效。
     《神农本草经》说:“病万变,药亦万变”。对每一种病症,在自然界中都有一种(或几种)药物来治疗。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症。我国有两万多种植物,其中可入药的就有一万二千六百零八种,加上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的种类就有一万三千多种。目前人类的疾病虽然繁多而杂乱,但也不会超过万种。有医学家早就提出:人类攻克癌症的希望可能就在中国的传统中药上,并发现黄芪中存在一种对治癌症很有效的物质;近年来,医学界又提出攻克艾滋病的希望也可能在中医药。
       再来看精神上的疾病。精神疾病也可视为心理疾病即心病。在当今中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少:因受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放松了道德教育,于是一些人患病了,其中有官员、商人、小知识分子、还有众多的普通老百姓。症状是:崇拜金钱至上,相信金钱万能,没有了良心、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正义感,变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对人冷酷无情,对事麻木不仁等等,概而言之,便是为求私欲不择手段,丧失了良心和道德。
       精神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个人的主观原因。因此治疗也很困难,因为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人甚至患了病还不以为然!民间说:心病要用心药医。什么是心药呢?我认为心药就是健康的心理。那么又是如何能得到这种健康的心理呢?我想只有读书学习,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这种学习不是强迫的,而是要靠自愿自觉的行为,政府有倡导、鼓励与支持的责任,要创造一种热爱学习的社会风气。在经常学习、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肉体上的病症容易治疗,并不可怕,只要诊断准确,用药精当,治愈是没有问题的。精神上的疾病则很难医治,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对人们的危害很大,才是最可怕的。因为精神是无形的,是主宰人的肉体的。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治疗人们的精神疾病,做到心灵上和肉体上都健康。人都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很多人都被物欲所困扰,失去了良知与灵魂。一个人如果能摆脱物质欲望的困扰,他的灵魂就能得到升华,成为一个纯洁高尚的人。中医学认为:只有精神与肉体都健康者,才是健康之人。我们只有在全民中倡导勤奋刻苦地学习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技术与综合素质,提高道德水平,才有抗御精神疾病的能力,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善治者治未病”的道理,也就是古人曾说过的“读书可疗疾”的道理。
                                                                  (选自《手心集》)
                                       此文已收入《人民网》(2011年 6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0:59 , Processed in 0.0820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