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5 05:5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拿疗法
   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有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手法选择一定要适应部位的结构特点。一般而言,骨性部位宜用软性手法,如摩揉法;软组织丰满处宜用硬性手法(脏器及重要神经血管处慎用),如点、捶等;结构基本相同的大部位,宜用着力面大的手法,如背部膀胱经及大腿前后常用攘法、掌推法等;狭小或点状部位,宜选用着力面小的手法,如一指禅、指揉法;病变深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深透或传导性强的手法,如点、按、拍法;病症浅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浅的手法,如摩、擦、抹法;肿胀渗血部位,宜用压力小而刺激弱的手法,如摩、震法;痉挛硬节部位,宜用压力重而刺激强的手法,如点、按、掌根击法等。总之,手法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精不宜多,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                                          
【概述】
    推拿,又称“按摩”、“按蹻”、“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推拿效果与手法的质量及施术部位及其经络与穴位的特异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推拿效果的优劣又直接与术者的诊断与手法的选择有关。推拿手法种类繁多,一种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按摩,不同疾病也可用一种手法按摩。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疾病及其类型、病程阶段和受术者的个体差异而拟定的。包括推拿处方的手法步骤,甚至每个手法的每个动作、刺激量的大小等。
    推拿需很高的手法技巧。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大致可将推拿手法分成六类。 单式手法可以从叩击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挤压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活动关节类手法.其中叩击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挤压类手法这三类手法,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特性是垂直或平行或归中等单一运动的方向;摆动类手法`振动类手法也有一共同的方向特性是双向运动的方向;活动关节类手法的共同的方向的特性是相对或相离或环形的运动方向。1、叩击类手法是以断续而有节奏的冲击力刺激体表,使软组织产生较大的起伏性振动或使振动波向组织深部传送。可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兴奋末梢神经,增强软组织弹性,松解痉挛,软化或击破硬结组织。2、摩擦类手法作用表浅,能摩擦生热,刺激性较弱,能抑制神经系统,对血液淋巴液和软组织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可用于病变位置表浅,体液回流障碍,局部水肿瘀血,皮肤营养不良,胃肠蠕动减弱,失眠等症。3、挤压类手法是以压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压力大、刺激性强,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具有解痉镇痛、移痛止痛、醒脑开窍、调节内脏的功能。提拿手法是以上提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对软组织有较强的牵拉和挤压作用,刺激性强,可用于解表发汗、解痉止痛、分离组织粘连、提高组织兴奋性,调节神经功能等。4、摆动类手法主要作用于肌肉,揉法能引起肌肉节律性揉动;一指禅推法能产生机械波的传导作用;滚法能产生节律性滚动,从而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缓解肌痉挛,分离肌粘连,调节肌肉紧张度。可用于肌肉痉挛、疼痛、粘连、劳损等。5、振动类手法能使软组织产生高频率震颤或抖动,震波传导性强,对组织是一种温柔的良性刺激,对于活跃微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产生兴奋末梢神经,调节内脏和神经功能有一定作用。6、运动关节类手法是使关节产生被动运动,可根据关节、不同病情及功能障碍程度,选用适当运动幅度的手法,此外也能解痉矫形、松解肌粘连、整复相邻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调合气血,增强肌力等。
【适应症操作方法】
    不同疾病操作方法不一样,适应症按摩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并要有所变通。
【不适证操作方法】
    推拿作为一门有其自身独特治疗规律和方法的临床学科,主要是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并通过经络的内联外络、气血的循行流注而产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疗效应。因此, 推拿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骨伤科疾患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更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一、骨伤科疾病
1.肱二头肌长腱滑脱: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对面,一手四指放于肩上部,掌心向下,拇指放于三角肌前缘中部,拇指用力抵住肱骨颈部,即肱二头肌长键处。另一手握患肢腕关节上部,患者掌心向前,肩外展至60°,并前屈40°,两手对抗牵引,在牵引状态下将患者前臂逐渐旋后,井把肩放回到40°外展位,使放下的前臂尽量旋后。此时,置于肩部之手的拇指用力向外向上推移滑脱的肱二头肌长腱,同时另一手将患肢作急速的旋前活动。这样滑脱的肱二头肌长腱可被拇指推至原位。随后用拇指在原处轻轻地按揉,最后用两手掌搓揉肩部。如肱二头肌长腱向上嵌入于腱管内,可将拇指放于肱二头肌腱与腱联合处,施行弹拨手法,将嵌入腱管内的肌腱向外拉出。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施用推、按、擦法于肩前部肱二头肌长腱处,或轻轻弹拨肱二头肌长腱。对急性发作期疼痛甚者,可以制动于休息位,再配合热敷治疗。
3.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先施用滚法于肩部,使肌肉放松,如有粘连时,将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后伸略外旋,在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拉紧的情况下,用另一手拇指在喙突部作弹拨理筋法。接着在局部按揉5分钟,再转摇肩关节。
4.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患者取正坐位,在肩关节下垂并稍内收的姿势下,术者于冈上肌处施用滚法以舒通血脉、活血化瘀;然后再稍外展肩关节,一手托肘上部,另一手在冈上肌处用大拇指按揉,以舒筋通络、剥离粘连;最后用擦法,以透热为度。对急性疼痛期的患者,手法宜轻柔缓和。
5.肩峰下滑囊炎:急性期宜消瘀止痛,手法宜轻柔。患者正坐,患肩自然下垂,术者站在患侧,面对患者,揉、擦患肩三角肌 部位。揉擦时可酌涂以冬青膏、红花油等,以加强消瘀止痛的作用,同时配合局部热敷。治疗后宜使上臂在外展位置上制动休息。慢性期宜活血化瘀、滑利关节。患者正坐,术者一手托患肢于稍外展位,另一手施用滚法于肩部三角肌处。再在肩部施以按揉法及轻快的拿法。最后在患部用擦法,以透热为度。对有粘连而致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者,在治疗时要加强肩关节各方向的被动运动,逐渐改善关节的活动度。术后可配合热敷,并嘱患者多作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6. 肱骨外上髁炎:先在肱骨外侧髁和前臂施用滚、按、揉法,再用弹拨法治疗.最后擦肘外侧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部。
7.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先在前臂伸肌群桡侧施以滚法,再点按手三里、偏历、阳溪、列缺和合谷等穴,然后术者用拇指重点揉按桡骨茎突部及其上下方。再以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握住拇指进行对抗牵引,并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时缓缓旋转。最后,以桡骨茎突部为中心用擦法擦至温热为度。
8.指屈肌腱腱鞘炎:用捻法在患指的掌指关节周围施术,再拔患指的掌指关节,即术者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指的远端指伸骨,另一手捏住患指的掌指关节近端进行对抗拔伸。然后,术者以左手拇指及食指用力持握患手第一掌骨,以拇指放于患手拇指掌骨远端的尺侧,食指放于拇指掌骨远端的桡侧。术者以右手拇指掌面和屈曲的食指中节持握患手拇指近节远端,两手做对抗牵引,牵引时屈曲其患指的掌指关节,并同时用中指指端抵住患手拇指掌骨远端掌侧(即腱鞘狭窄部),用力向尺侧推挤其腱鞘的狭窄部,这时往往可有撕裂感。其他手指所用治法也类似。
9.腱鞘囊肿:多采用按压或敲击手法。 (1)按压法:将患者腕部固定并略呈掌屈,然后用右指将囊肿用力持续按压,直至挤破囊肿。然后用绷带予以包扎软固定。本法适应于一般囊肿。 (2)敲击法:将患腕平置于软枕上,腕背向上并略呈掌屈,术者一手握患手维持其位置稳定,另一手持搪瓷弯盘,用力迅速而准确地向囊肿敲击。如囊肿坚硬一次未击破时,可加击一、二下。本法适应囊肿大而坚硬者。
10.指间关节扭伤:有撕脱骨折及脱位者,应及时复位固定。单纯性指间关节扭挫伤,多采用捻、摇、拔伸法。即患者端坐,伸出伤手,掌心向下。术者站在患手外侧(若为无名指或小指则站在内侧),一手托住腕部,握住伤指,另一手拇、食指捏住伤指关节的内外两侧,用捻法治疗。捻后,再将托腕之手改用拇食两指捏住伤指关节近侧(指骨两侧),另一手拿住伤指远端,用摇法6~7次,然后,在拔伸状态下轻轻地将关节反复伸屈数次。局部可外敷中药或用中药薰洗热敷,以消肿止痛,促进功能恢复。
11.桡侧伸腕肌健周围炎:宜用按、揉、擦手法,在局部作轻柔的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渗出性炎症的吸收。可配合热敷,治疗后予以包扎固定。
12.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伴韧带损伤:宜理筋整复,采用拔伸、按压和摇法。 对急性期患者,先用手法将分离的桡尺骨远端复位。患者正坐伸臂,掌向心下。术者与患者并行站立,一手拿信尺骨远端,另一手拿信桡骨远端,上臂与胸壁夹紧患肢上臂,与拿桡尺骨远端的双手相对牵引,同时双手前后略错动下桡尺关节,并按挤两骨使其复位;在按挤力量保护下,术者转身患臂屈肘、前臂旋后,让其伤手摸肩,然后需在按挤保护住下桡尺关节的情况下,令患肘伸直,前臂旋前,恢复原体位。以上手法反复操作两次后,用绷带略加压力包扎5~9层,以起保护作用。2~3周后可戴护腕,逐渐进行腕部功能活动锻炼。 对后期患者,可戴护腕保护桡尺关节,避免作前臂过度旋转动 作。局部可采用捻法、摇法治疗。陈旧性损伤也用以上手法治疗,固定时间以3~4周为宜。
13.腕管综合征:患者正坐,将手伸出,掌心朝上置放桌上,术者用拇指点按曲泽、内关、大陵、鱼际等穴。再用一指禅推法在前臂至掌沿手厥阴心包经往复治疗。在腕管及大鱼际处应重点治疗,手法先宜轻,然后逐渐加重。再摇腕关节及指关节。继之用擦法擦腕掌部,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此外,还可应用捏腕法,其操作方法为:患者正坐,前臂置于旋前位,手背朝上。术者双手握患者掌部,右手在桡侧,左手在尺侧,而拇指平放于腕关节的背侧,以拇指指端按入腕关节背侧间隙内。在拔伸情况下摇晃腕关节,然后,将手腕在拇指按压下背伸至最大限度,随即屈曲,并左右各旋转其手腕2~3次。 术后,用温经通络的药膏外敷,腕部用纸板固定于休息位。症情缓和后,用中药外洗,或用舒筋药水搽擦。
14.腕关节扭伤:因损伤部位和损伤时间的不同,在手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不同。 (1)急性损伤:由于疼痛和肿胀较为明显,手法宜轻柔。先在伤处附近选用相应经络上的适当穴位。如尺侧掌面,可选手少阴心经的少海、通里、神门等穴;桡侧掌面,可选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列缺、太渊等穴;桡侧背面,可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曲池等穴。选好穴位后,用点按法使之得气(即有较强的酸胀感),持续约1分钟;再在伤处的周围上、下、左、右施用揉法,约3~5分钟,同时配合拿法弹筋;再用摇腕手法,在拔伸状态下,被动地使腕部作绕环、背屈、掌屈、侧偏等动作,以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最后再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急性损伤后期和慢性劳损:由于疼痛与肿胀较轻,运用以上手法时,力量要相应加重,活动幅度逐渐加大,以解除挛缩,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术者在手法操作时,仍要注意用力适度,以 防其再度损伤。 腕部推拿手法,对骨折愈合后的功能恢复也是十分有益的。
15.髋关节滑囊炎:患者取俯卧或侧卧(伤侧在上)位,术者在其髋关节周围施以法和按法、揉法各5~10分钟。 对患侧腿“长”于健侧的患者,可用仰卧屈髋法治之。患者仰卧,双腿伸直,术者一手按扶髋部前方,另一手握住小腿,轻轻摇晃髋关节。再将患侧下肢轻轻地内旋向上屈髋,使之尽量屈曲,然后将患肢向下牵拉放平,再与健肢相比,要求两侧长短相等。然后用擦法,擦其髋关节前侧和外侧,以透热为度。
16.髋关节扭伤:患者仰卧,术者站在患侧,面对病人,在患处先用按、揉法舒筋,待病情减轻后,再用弹拨法以解除痉挛。
17.髂胫束劳损(弹响髋):病人俯卧,在患侧臀部施用深沉而缓和的滚法,并沿臀大肌方向连续进行,同时配合髋关节后伸外展等被动活动,使臀大肌放松,再按揉和弹拨骶部及髂嵴外缘。然后病人侧卧,患肢在上,从阔筋膜张肌沿髂胫束到膝部用滚法治疗,在阔筋膜张肌部手法宜深沉而缓和,到大腿外侧髂胫束处,宜轻快而柔和;再弹拨髂前上棘上方的髂嵴部和大转子处的索状物,随后沿髂胫束进行按、揉,手法宜缓和而有力,再用擦法沿大腿外侧髂胫束及臀大肌、阔筋膜张肌,顺肌纤维方向治疗,以透热为度。
18.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仰卧,伤肢伸直并外旋。术者先点按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穴。然后在损伤局部及其上、下方施揉、摩、擦等法。急性损伤肿痛明显者手法宜轻,日后随着肿胀的消退,手法可逐渐加重。
19.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仰卧、术者点按髀关、伏免、双膝眼、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等穴,然后于患肢大腿前侧及膝关节周围运用滚、揉等法。对单纯髌上滑囊出血的患者,术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按住髌骨上缘血肿处,先使膝关节过伸,然后迅速灵巧地使膝关节充分屈曲,再伸直膝关节。
20. 膝关节脂肪垫劳损:患者取仰卧位,将膝关节屈曲90°。术者先点按梁丘、血海、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然后将患肢伸直,术者施以一指禅推法和揉法于膝关节髌骨下方5~10分钟。
2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损伤初期,可在膝关节周围和大腿前部施以滚、揉等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加速血肿消散。
22.踝关节扭伤:患者仰卧,术者点按风市、足三里、太溪、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太冲等穴,以通经络之气;再以揉、摩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围施术,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在损伤的急性期(24~48小时以内),手法要轻柔灵巧,以免加重损伤性出血;恢复期手法宜稍重,特别是对血肿机化,产生粘连,踝关节功能受损的患者,应以较重手法剥离粘连,以恢复其功能。牵引摇摆、摇晃屈伸等法是常用的被动活动踝关节的手法,即让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以右手紧握患者足趾并向上牵引,先外翻以扩大踝关节内侧间隙,同时以左手食指压入间隙内,然后仍在牵引下内翻足部,扩大踝关节外侧间隙,以拇指压入关节间隙内,使拇、食指夹持踝关节,右手在牵引下将患足左右轻轻摇摆,内翻、外翻l~2次。然后背屈、跖屈,同时夹持踝关节的食、拇指下推上提两踝,背屈时下推,跖屈时上提。
23.踝管综合征:患者仰卧,患肢外旋,术者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金门等穴。继行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于小腿内后侧,由上而下推至踝部,重点在跖管局部,沿与跖管纵轴向垂直的方向推、揉5~10分钟,以活血通络,使跖管内压力降低。
24.跟腱扭伤:患者取俯卧位,小腿及足踝部垫以软枕。术者用滚法、捏法施行于小腿后部肌肉及跟腱,手法由轻渐重,作用力由浅及深,以明显酸胀感为宜,自上而下,反复4~5次。再用搓揉法使肌腱放松。然后,用拇指推、揉跟腱局部。
25.跖筋膜劳损:患者仰卧,术者点按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后。继以拇指按揉局部及其周围,并弹拨跖筋膜附着点的前部,最后用擦法擦其足底,以透热为度。
26.漏肩风: (1)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术者站(或坐)于患侧,用滚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侧肩前部及上臂内侧,往返数次,配合患肢被动外展、外旋活动。 (2)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滚法,配合按拿肩髃、肩贞,并作患肢上举、内收等被动活动。 (3)患者取坐位,先点按肩髃、肩前、肩髎、臑俞等穴。术者站在患者的患侧稍后方,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关节为轴心作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术者一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患臂内收,患侧之手搭在健侧肩上,再由健肩绕过头顶到患肩,反复环绕5~7次,在此同时拿捏患肩。 (4)术者站在患者患侧肩稍前方,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并以肩部顶住病人患侧肩前部。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逐渐适度用力使之后伸,重复2~3次。 (5)术者站在患者患侧肩稍后方,用一手扶健侧肩,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从背后将患肢向健侧牵拉,逐渐用力,加大活动范围,以患者能够忍耐为度。 (6)术者站在患者患侧肩外侧,用双手握住患肢肩部稍上方,将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牵拉。牵拉时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术者缓缓向斜上方牵抖患肢。活动幅度逐渐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须注意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发生意外。 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复搓动,以此作为本法操作的结束动作。
27.胸胁迸伤:亦称“岔气”。治疗方法有: (1)患者取卧位,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 日月及相应的夹脊穴或背俞穴,然后以掌揉、摩或擦胸胁部及肩背部患处。 (2)患者正坐,如患例在右,术者以右前臂自前向后插于腋下,以右前臂向上提拉(即拔伸)肩部,将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嘱患者用力大口吸气,术者以左手掌根部叩击右胸背侧患处1次,再嘱患者作深呼吸。
28. 颈椎病:患者正坐,术者按揉风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内关、外关、神门等穴;然后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髎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10分钟,再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乔空,推肩臂部等法。
29.落枕:患者取坐位,术者先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进行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再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部,或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在放松颈项部肌肉的情况下用摇法治疗,使颈项作轻缓的旋转和摇动数次后,然后按、拿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等穴(手法由轻至稍重),再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此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和热敷,以活血止痛。
30.椎骨错缝:椎骨错缝是由各种外来原因造成脊椎骨小关节轻微错动和移位,可分为颈椎椎骨错缝、胸椎椎骨错缝和腰椎椎骨错缝等. (1)颈椎小关节机能紊乱的治疗手法可参阅整脊疗法。 (2)胸椎小关节机能紊乱的治疗手法有俯卧扳压法、侧卧斜扳法和后仰顶按法三种。 俯卧扳压法:患者俯卧,术者站立在患侧,一手向上扳动一侧肩部,另一手掌抵压患处棘突,两手同时相对用力扳压。操作时可闻及弹响。 侧卧斜扳法:适用于第7胸椎以下的各胸椎小关节。患者侧 卧,患侧朝上,术者面对患者站立,用左肘部固定骨盆,以手掌轻扶患处以下的脊柱,右手用力将肩轻轻向后推,即可听到或触到弹响。 后仰顶按法;患者正坐,两臂稍前伸,术者站于患者外侧,右臂自前侧抱住胸部向上拔伸,继而强迫患者背伸,同时另一手掌在背部向前用力顶按患处棘突。 (3)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手法有侧卧斜板法和俯卧扳压法。上两法操作与胸椎类同,惟着力点下移。 此外,还可应用坐位旋转法。此法有两种操作形式(以右侧为例):一是患者正坐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术者正坐患者背后、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搭于同侧颈部,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其余四指扶持左颈部(患者稍低头),左手拇指按压患处,一助手在前方按住患者双腿,以防转动。然后术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60°~90°,并继续向右侧弯(尽量大于40°),在最大侧弯位时,术者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上顶推棘突,即可感觉指下棘突有弹跳感和弹响声。二是患者正坐,双腿靠拢,双手抱于胸前。术者面对患者站立,用双腿夹持患者双腿,一手扶于胸前,另一手扶于另一侧肩后,相对用力,轻轻旋转躯干至45°时。突然加力(但不可粗暴)。本手法在操作过程中,须嘱患者放松,配合转动。
31.急性腰扭伤: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滚法在压痛点周围进行治疗,并逐渐移至疼痛处,然后在伤侧顺竖脊肌纤维方向用滚法操作,往返3~4遍,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压力由轻到重;再滚、揉腰阳关、肾俞,拿委中,以酸胀为度;在压痛点上、下方用弹拨法治疗,弹拨时手法宜柔和深沉,接着在受伤一侧,沿竖脊肌纤维方向进行直擦,以透热为度。也可采用病员侧卧位(患侧在上),以腰部斜扳法进行治疗。
32.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一侧,沿其腰椎 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区,用较重力量的滚法上下往返治疗5~6遍,然后以较重刺激手法按揉大肠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秩边等穴;再直接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区,横擦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最后拍击腰背部两侧竖脊肌部,以皮肤微红为度。
33.退行性脊柱炎: (1)患者俯卧,术者站其傍侧,用滚法施于腰部病变处及腰椎两侧,配合指按命门、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或掌根按脊椎两旁夹脊穴;接着从腰部到臀部施以滚法治疗,有下肢牵痛时,滚法沿股后面向下至小腿,同时配合下肢后抬腿活动。 (2)患者侧卧,术者用斜扳法活动腰椎,左右各1次。 (3)患者仰卧,如下肢牵痛者,术者可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和外侧,并向下直至小腿外侧,上下往返治疗,随后拿委中、承山,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 (4)患者取坐位,上身略向前俯,两手撑在大腿上,术者用擦法施于腰椎及两侧。
34.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症状,治疗方法要顺序进行。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患者俯卧,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柔的滚、按等手法进行治疗,促使患部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2)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患者仰卧,用手法或器械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从而降低椎问盘内压力,甚至出现负压,便于突出物回纳,同时可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减轻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 (3)增加椎间盘外压力:患者俯卧,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情况下,用双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过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4)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用腰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以调整后关节紊乱,相对扩大神经根管和椎间孔。由于斜扳和旋转复位时,腰椎及其椎间盘产生旋转扭力,从而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反复多次进行,可逐渐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再在仰卧位用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腘绳肌,对松解粘连可起一定作用。 (5)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域用滚、按、点、揉、拿等法,促进气血循行,从而使萎缩的肌肉及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35.类风湿性关节炎: (1)上肢部: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一侧,一脚踩凳上,将患肢搁在大腿上,用滚法在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腕部到肩部,上下往返,同时适当配合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再从肩部到腕部,上下往返用拿法,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阳池、大陵等穴。患者再取坐位,术者坐于前侧,捻、揉腕部及各掌指和指间关节,同时适当配合摇法,摇肩、肘关节,搓上肢4~5次。 (2)下肢部: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施用滚法于臀部,并向下至小腿后侧,在髋、膝、踝关节后面作重点治疗,同时配合髋后伸、外展及膝关节的伸屈被动活动,然后点环跳、居髎、委中、承山。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施用滚法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向下至小腿外侧,沿足三里、阳陵泉穴向下至踝部,同时配合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被动活动。再在膝关节周围用滚法治疗,同时按揉膝眼。然后在踝关节周围及足背用滚法治疗,配合踝关节屈伸及内、外翻活动,再捻摇足趾,摇踝关节,再拿委中,沿小腿后侧向下直到跟腱。最后搓下肢,从大腿到小腿。
36.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患者正坐(或取卧位,患侧在上),术者点按患侧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合谷等穴。若系肌肉功能失调者,可在局部用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法,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0:23 , Processed in 0.0538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