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论中医的证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8-5-29 07:39:56 |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很强调的一句用语叫问题导向,就是花力气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似乎觉得需要让西医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啦,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如果一开始就不能讲清楚你的研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效用/重要性何在,我想这样的研究就很难不变成钻牛角尖。


点评

“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 言之有理。无论何医,患者关注的是看得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9 09:27
7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08:4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9 00:41 编辑

       因为没有这个体系,中医或西医都照常按自己的体系去治病。
===================================================
        没错。
        有了这个体系,西医可以比较正确的使用中医方剂;中医可以使用西医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同时,中西医医生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便于相互交流,中西医共同查房也就水到渠成。未来的医生可以同时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断与治疗,进一步形成统一的包含中西医的诊断治疗体系。
        
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点评

是啊,所以要拿出证据来 一 这证据不是写了几本书划了几个等号,而是有几个中医/西医觉得你的体系给他们和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而应用你的体系  发表于 2018-5-29 09:16
73
发表于 2018-5-29 09:27:5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5-29 07:39
新时代很强调的一句用语叫问题导向,就是花力气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似乎觉得需要让西 ...

“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
言之有理。无论何医,患者关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疗效。如今很多疾病到医院久治效果不如意,这是人们失望的根本原因。
74
发表于 2018-5-29 11:29:5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7 07:38
我为什么说第四本书写完之后,对于证的完整认识才真正形成?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主要的讨论的是温 ...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这个命题,只能针对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来概括定义中医证概念的本质。

75
发表于 2018-5-29 11:3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29 03:5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5-29 03:29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 ...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这个命题,只能针对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来概括定义中医证概念的本质。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的不适及客观体征的异常;

病理改变:机体形态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异常;由病位(病变部位)加病性(病变性质)组合而成。

病因:引发机体出现病理改变的原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等因素:

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病理改变)的集合,由病因加病理改变构成,以病因为核心。

证:脱离病因而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证与症状是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之关系;证与病因是因与果之关系;证(病理改变)与证(病理改变)之间是相兼相并,相互转化,互为标本之关系;

证与病之关系:辨病分型(证型)对应的主要是“病”在病理学上的分类和/或分期(阶段)。

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在内伤杂病领域(非传染流行性疾病),多数时候,是越过“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的范畴直接进行辨证的。从宏观层面,直接的去把握分析诸病理(证)与症状,病理(证)与病理(证),病理(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以机体的病理改变为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之间轻重缓急标本转化之关系,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治疗与干预。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76
发表于 2018-5-29 11:36:1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7 07:38
我为什么说第四本书写完之后,对于证的完整认识才真正形成?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主要的讨论的是温 ...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

点评

陈兄这话说得太绝对了。西方思维善于逻辑演绎,逻辑演绎就是从定义出发往前推。  发表于 2018-5-29 13:27
77
发表于 2018-5-29 11:36:52 | 只看该作者
在内伤杂病领域, 除了少数一些中医病名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病诊断,绝大多数(如咳嗽、胃痛、水肿、头痛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质是症状,中医辨病其实是症状诊断,中医诊治内伤杂病,是先进行症状(主症)诊断,然后针对主症进行直接辨证(病理诊断)论治。从一定角度讲,中医辨证治证,就相当于西医意义上的诊病治病。

以中医内科为例,具体的病名中属于疾病的有:感冒、哮病(支气管哮喘)、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疟疾。

其它完全属于症状的有:咳嗽、喘症、厥症、胃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 瘿病、水肿、淋症、癃闭、关格、阳痿、遗精、早泄、郁症、血症、痰饮、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肥胖、痹症、痉症、颤症、腰痛。

中医中风病,是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可见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中医消渴病,是以口干渴为主症,在西医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西医的痢疾病,是指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而中医的痢疾,是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在西医可见于痢疾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这些本质上都是症状诊断。


中医内科病名诊断多数是症状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456
78
发表于 2018-5-29 11:46:5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谈了“证”本质属性的问题,再谈一谈“证”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比较传统而公认的看法,认为“证”是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的概括,“证”是对疾病的阶段性认识,“证”与“病”是阶段与过程之关系。

从实际的病症诊治过程来看,这里的“病”,应当是特指的,指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过程是指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证”是外感病和(或)内伤杂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如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分别是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分别是外感伤寒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而各脏腑、气血津液证,则是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的概括与反映,所不同的是,它不象温热病、伤寒病(狭义)那样有着较明显的传变规律与顺序,而是随机性较强,或类似于五行一样循环往复,起始无端。但仔细体会时,其中亦有着一些传变规律与顺序存在,如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等。

就中医具体“病”名(以中医内科病名为例,如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与“证”之关系,二者显然是症状与内在病理改变之关系,是现象与本质,象与体之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过程与阶段之关系。

至于西医的具体疾病与中医“证”之关系,更不能简单的以阶段与过程之关系来指导处理之,从而出现将所有的西医的具体疾病,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出几个“证”来治之,这是分型论治,不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特征之一,必须是从症状出发,诊断与治疗随着症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要在随症推移消息尔”。谈及西医的具体疾病与中医“证”之关系,也要随着疾病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外感病领域中(西医之传染流行病、及部分感染性疾病),西医的病名是以病因命名,如结核、霍乱、甲肝、血吸虫等,这一类的病与中医的证(病理生理学诊断),即可以存在过程与阶段之关系,在不同的病变阶段,有着不同的“证”;而在内伤杂病领域(非传染流行病),西医的病名多是以某种病理学的诊断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肝癌等,与中医的“证”的诊断,往往是同一性质(都是病理学诊断),不同内容(“证”偏于病理生理学),构成一种互补之关系,而不是阶段与过程之关系。

所以,在内伤杂病领域,现行的以西医病名为纲,中医“证”为目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不妥当的,是分型论治,不是辨证论治。比较理想的、合理的模式,应当是以症状为纲,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为目之互补结合模式。以整个内伤杂病为参考系,以临床症状的变化为导向,全面的、全方位的审察机体各系统、各方面的状况,得出西医的“病”和(或)中医的“证”的诊断,把握彼此之间的标本轻重缓急之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症状,推求病因(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预测转归,确定治法。如果以某一具体西医病名为参考系(内伤杂病领域),医者的诊治思维就会局限于局部之中,而难以从整体上予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机体之状态,从而有违辨证论治之本义与精髓。

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16
79
发表于 2018-5-29 12:0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29 04:07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8-5-27 09:54
先生这里所说脏腑辨证的“层次”和前面几个帖子讨论的层次含义又已经不同,之前(至少我说的)是比较中西 ...

然后再往下分的“层级”,只是一种分类方法,与现代科学从器官向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层次”不断深入扩展,更不是同一个方法学体系下可以比较的事物。所以不管再怎么详细去论这些证名结构,也不可能与现代医学任何层次的病理划等号,从而得出中西医病理属同一层次的结论。


——所谓证与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同一层次的说法,是相对于病和证的关系而言的。这里只牵涉到证与病,病因,病理过程或状态之关系。

至于具体中医的证,其主要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在哪一个层面,应当是在系统(在脏为主的病变),及器官层面(以腑为主的病变)。如中医的肾阳虚证,主要与机体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肾阴虚证,主要与机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亢进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肝气郁结证,主要与机体情绪中枢-下丘脑及植物神经-靶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血瘀证主要与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状态相对应……

西医的病理学,已经深入研究到细胞分子层面,及基因层面。但宏观的问题,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其自身的认识与处理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取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微观层面的研究与分析,也不能离开宏观层面的指导或引导。
80
发表于 2018-5-29 12:1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29 04:13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5-29 04:05
然后再往下分的“层级”,只是一种分类方法,与现代科学从器官向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层次”不断深入扩 ...

至于具体中医的证,其主要的病理过程或状态是在哪一个层面,应当是在系统(在脏为主的病变),及器官层面(以腑为主的病变)。如中医的肾阳虚证,主要与机体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肾阴虚证,主要与机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亢进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肝气郁结证,主要与机体情绪中枢-下丘脑及植物神经-靶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病理状态相对应,血瘀证主要与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状态相对应……

西医的病理学,已经深入研究到细胞分子层面,及基因层面。但宏观的问题,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其自身的认识与处理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取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微观层面的研究与分析,也不能离开宏观层面的指导或引导。

——证的本质
      
证是什么?证是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首先,证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什么?状态是过程的部分或片段。过程由若干个状态组成,全部的状态即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机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由若干个状态构成。这一个个状态,即一个个生命在时间上的部分或片段,即构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而这一个个状态,即是中医证的本质之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将机体的生命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片段——即状态,以状态为单位,对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时间统摄取空间,以状态统摄结构)。每一个状态包含有当时机体内部全部的生理病理状况,即具备全息性。每一个状态由前一个状态及所有过去的状态发展延续而来,又是下一个及所有以后的状态的萌芽。
      
证的本质之二,在于证描述的状态,指向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既可以是病理的、疾病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健康的。故中医辨证论治,既可以评价机体的疾病状况,也可以评价机体的生理状况。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与症状、病因相对的。固然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密切相关,每一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由特定的病因引发,但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还是有区别的。生理病理状况就是生理病理状况,症状就是症状,病因就是病因,彼此是独立的,不是一回事。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通过对外在症状的分析,去判断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测引发的原因,预测其发展的趋势。
     
另外,机体在某一时间段(状态)内的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状况。包含有不同层次,有系统器官水平的、有组织细胞水平的、有分子基因水平的;含有不同方面,按中医的分类方法,有主体的结构——五脏六腑,有机体能量供应的系统——气血津液,有沟通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系统——经络。从病症诊治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应当将病症诊治的战略重点放在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水平,而不是机体的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因为直接决定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是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状态。而决定影响机体系统器官组织功能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内体外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细胞分子基因的功能活动状态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全部的因素……



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7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9:15 , Processed in 0.0544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