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思考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中医不振的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2-28 07:14:5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1-27 06:04
作为一门医学理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正是中医理论不完善,才让西医进入中国的。
假如中医学也象西 ...

如果没有10年以上中医和西医诊断用药治病救人实践,不要再讨论中医问题。
52
发表于 2016-12-28 08:17:30 | 只看该作者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6-12-27 23:09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 ...

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并立。
(3)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和不同个体产生,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的分类与治疗。

一一张先生能否具体谈谈状态的分类与病因、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
53
发表于 2016-12-28 09:02:20 | 只看该作者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6-12-27 23:09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 ...

既然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产生,却又说"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状态是建立在病因病理基础之上,还是独立于病因病理而存在?如果是建立在病因病理基础之上(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产生),如何理解"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治疗?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0:2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2-28 10:37 编辑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6-12-28 07:09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 ...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并立。这句话显示了一位资深中医师的水平!


【(3)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和不同个体产生,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的分类与治疗。切记,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符合状态治疗的原则[6]。】古代中医学的盲区就在于不知道解释状态;现代西医学的盲区就是用病理来解释状态。
状态具有独立于病理的自我持续及自我加重性质。要想急速消除状态, 状态的解释就尤为重要。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直接用病理来解释,而是把状态作为新的原因作进一步解释。

【(4)人体疾病综合反应状态,是西方医学的盲区,也是现代科技的盲点,中医学对此有至少二千年的研究,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方剂和中药学的分类与状态分类一致,说明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状态医学。】人体疾病综合反应状态确实是西医的盲区。中医虽有两千年研究,尚未上升到科学理论面层。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状态医学,前面应该加上一个“古代”。根据近些年国内对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已经不全是状态医学。少数临床家早已进入病理医学层面。

【(5)状态病是器官病之外的一大类临床疾病,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奋,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之后,人体內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別,这种差别必然使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状态病不是器官病之外的一大类临床疾病,状态病与器官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因果关系。但在治疗状态时,可以暂时剪断与病理的关系。把状态病独立出来,不考虑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考虑它还能或已经导致了什么次生结果。


【(6)当我们用状态医学的概念来认识中医时,器官病因病理与状态不再有矛盾,因为状态不需要用病因病理去解释】就对中医的认识,古代中医可归属状态医学。现代中医瞄准的是病理。如果过不了病理这一关,仅仅依靠改善状态而生存,其生存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完全融合的,但在临床思维、诊断和治疗上,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医是无法合在一起的。但是,用状态医学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地把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理论纳入中医学体系中,使中医真正〝进化〞为现代中医学,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现代中医治病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治症状;二是治病理。西医是把两个层面合二为一,均从病理入手治疗。但遇到的麻烦是,病理改善缓缓进行,症状却急速加重,令西医束手无策。中医可以做到甩开病理,单独消除症状。待症状消除之后,再反过来治疗病理。
状态医学应该把症状作为二级病因,研究症状持续这一原因所导致的各种次生结果。而次生结果中最为重要的是,它是如何作用以保持症状的持续性和加重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再严重的症状就会在一副药内基本消除。

【如果没有10年以上中医和西医诊断用药治病救人实践,不要再讨论中医问题。】
中医是全民族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人民都喜欢讨论中医,也欢迎国外友人及海外华人献计献策。
纵观科学发展史,有很多发明是业外人士,更没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先生身为资深者,更应该胸怀宽广,海纳百川!
多谢张先生!






55
发表于 2016-12-28 11:10: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8 02:28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 ...

状态具有独立于病理的自我持续及自我加重性质。要想急速消除状态, 状态的解释就尤为重要。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直接用病理来解释,而是把状态作为新的原因作进一步解释。

——看看张先生自己的原文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6
发表于 2016-12-28 11:15:28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8 00:17
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 ...

状态与现代病因病理是它全不同的临床医学范畴,后者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准确解释前者。
有临床实践的医生不难理解,这是医学现实,不是想当然。
57
发表于 2016-12-28 11:1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16-12-28 03:19 编辑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8 02:28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 ...

状态与现代病因病理是它全不同的临床医学范畴,后者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准确解释前者。
有临床实践的医生不难理解,这是医学现实,不是想当然。
58
发表于 2016-12-28 11:23:4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2-28 02:28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 ...

现代中医治病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治症状;二是治病理。

——脱离病理基础的纯粹的症状,是不存在的。

以咳嗽为例,咳嗽的临床症状表现,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直接的病理基础,是机体咳嗽反射被引发激起兴奋,间接的病理基础,可以见于呼吸系统及其他一些系统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肿瘤,胸膜炎,心脏病变,胃食道返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等。

点评

症状是单个的,证候是整体与局部的综合. 陈斌先生是临床医生吗?  发表于 2016-12-28 13:38
59
发表于 2016-12-28 11:46:11 | 只看该作者
悉尼张有和 发表于 2016-12-28 03:15
状态与现代病因病理是它全不同的临床医学范畴,后者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准确解释前者。
有临床实 ...

状态与现代病因病理是它全不同的临床医学范畴,后者与前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准确解释前者。

——脱离了具体病因或病理的状态,是虚无飘渺的状态。

请张先生以肾阳虚或肾阴虚证为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具体内涵是什么?
60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9:14:1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28 11:23
现代中医治病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治症状;二是治病理。

——脱离病理基础的纯粹的症状,是不存在的。

——脱离病理基础的纯粹的症状,是不存在的。
-------------------------------------------------------------------------------
病理并非基础。疾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反应,集中部位的损伤才是病理。
症状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症状;二是局部脏器损伤造成的直接结果。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把症状独立出来单独治疗。
这也是传统中医的主要特色。
传统中医并不知道还有什么“病理”一说。

矛盾有主有次,治疗有先有后。
无论哪种情况,在治疗时,都可以把快速消除症状作为第一步,治疗病理作为第二步。
传统中医没有第二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1:58 , Processed in 0.0728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