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成才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7 10:4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中医成才之路的一点思考
邓铁涛 中医出版

导  语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名师与高徒》,这是一本关于中医传承的书。它既是一部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髓的结晶;也是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长期跟师抄方侍诊,承师真传,再通过勤奋钻研,完整继承,潜心实践心悟,然后加以整理总结的华章。今天摘取书中一文,内容是国医大师裘沛然裘老的高足所写的跟师心得,也是对中医成才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跟名师,学中医,重点学什么?如何学?希望所有中医学子看完此篇文章后能够有所收获。




我有幸拜著名中医专家裘沛然教授为师,脱产学习3年,经过考核满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在导师裘沛然教授的悉心培养下,我在学习中医、继承岐黄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2004年我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2005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现就本人通过跟师学习,对中医成才之路谈一些体会。



跟名师,学中医,重点学什么?如何学?


1990年国家“两部一局”的文件说得很明确:“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无疑问,跟名师,继承学习的重点是老中医药专家的独到经验和一技之长。因为导师积几十年临床心得形成的特长,是老师学术经验的结晶,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它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来,不让它失传。


然而,通过十多年的跟师学习和思考我认为,一方一药继承的是“有形”的知识,对其学习和继承并不算难,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师学习,大致即可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有形”知识和经验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无形”知识和思想需要学习和继承。


首先是中医药的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为载体。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学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


从裘老的知识结构和成才之路分析,先生一生勤求博采,不仅深谙岐黄之道,汲古汇今,融通辨证施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精研儒学,对诗、文、史、哲造诣甚深,所作诗歌,爱国忧民,讲究韵律用典,堪称一绝。一部《裘沛然选集》把人道、文道、医道融为一体,开岐黄一代新风,足可启迪后学。我们跟师期间,先生要求读《古文观止》、《四书集注》等,深望我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奋精研,融会贯通”。


他说:“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他认为,传统文化是大道,大道学通了,医道就迎刃而解了。历代名医大家诸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张介宾、李时珍等无不如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其二是透过独特的学术经验背后所蕴涵的辨证思维方式。


从临床实践看,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识病”和“遣药”两个环节。裘老说“用药容易识证难”,认证识病贵在思维。他通过探本溯源,澄清了“医者意也”的本义,认为这个“意”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科学思维,要求医生在获取大量临床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通过殚精竭虑的思考,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


这是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吴瑭所谓“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则是对“医者意也”的最好注脚。裘老还说,临床诊病应“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意思是说诊病不能囿于局部的症状表现,而应该按照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联系天时、地象及病人的心理、体质等综合因素整体地分析病情,这样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指导治疗。这些经验实属难能可贵,是我们学习继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其三,培才先育德。


裘老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50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对于如何来培养人才,先生自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认为,培养选拔人才的原则当然是德才兼备,然德才之间德是首位的,德比才更重要。有才有德者,才能对事业有贡献,而有才无德者,其才越大则弊越多。才适足以成其作恶的本领。


因此,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评价良医和良师,首先要衡量他的德性,只有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应做的事情。先生认为,医学是一种仁术。他根据《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原则。他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具有敬业精神,学习中医才能具有专业思想,而不致见异思迁,对病家草菅人命。


进德与修业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的。这是先生培养人才的准则,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要求和愿望。我们随师多年,首先学习的就是先生的为人之道,学习他那种虚怀谦德、老而不倦之心,以及他渊博通达之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德、有才之人。


其四,读书贵在化,学问求其博。


跟名师不可忽视的是学习先生的治学之道。裘老长期从事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工作,他在中医学术方面卓有建树也绝非偶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浮大舟也无力”。


他认为,学习中医必须读书与临证相结合,而读书主张“猛火煮,慢火温”。所谓“猛火煮”,即在初学某一名著时应下苦功夫,要熟读熟背,只有熟才能生巧。所谓“慢火温”,是指对书中的重要内容与学术观点要反复体验,认真思考,不断钻研,这样方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秘要旨。


他经常告诫我们:“学习古人之法绝不能囫囵吞枣,神明之妙贵在个‘化’字。”并强调指出,那种不求甚解、学而不思、思而不化的读书方法绝不可取。只有对书中的知识充分领会,融化吸取,从而触类旁通,加以灵活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先生认为,要成为一名高明的中医师,应广采博闻,多读名著,虚心勤学,精思善化,因为前贤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大多蕴藏在古今浩如烟海的医籍之中。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另外,当学问达到某种程度时,真如古人所谓“四顾俯层巅”的景象,其中尽多科学抽象的神会之意,直抵“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境地。


以上仅是些许跟师心得,也作为中医成才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

2
发表于 2016-4-10 07:47:07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很有启迪。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6:10 , Processed in 0.1126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