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医学的儿科妙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50:41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学的谷道虫症】

谷道虫症是以脸色蜡黄,身体消瘦、食欲异常、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肛门瘙痒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医诊为“小儿虫病”,西医诊为“小儿肠道寄生虫”。
病因病机:由于小儿地上爬玩、双手接触不洁之物、吮指、未洗手而摄取食物、食用未洗净之生冷瓜果、饮用不洁之水等,吞入虫卵,使谷道受扰,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小儿反复阵发脐周疼痛或反复脐周隐痛,喜按,无压痛,有异常饮食嗜好,食欲不振或食欲而消瘦,夜眠不安,磨牙,因鼻痒而挖鼻,咬手指,脸色蜡黄,身体消瘦,流清口水,大便带虫,想呕或呕吐,呕吐清水或黄苦水,肚子可有肿块,按之可移动。
治疗原则:驱除虫邪,调理谷道。
内治法:①土荆芥穂,研末,每次6~9克,开水送服,每日1~2次,连服3日。
②青矾30克,乌豆(炒熟)150克,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15克,姜汤送下,每日2次。
③榧子肉9克,乌梅、花椒各6克,老姜4.5克,白糖3克,水煎,空腹顿服,每日1剂,连服2剂。
④雷丸、芜荑、鹤虱各6克,使君子肉9克,川椒1.5克,雄黄0.9克,水煎饭后服,每日1剂,连服2剂。
⑤黑丝瓜子仁,儿童服30粒,空腹嚼服,每日1次,连服2曰。
⑥鲜苦楝根白皮,每次12~15克,稍大儿童可用20克,水煎,早晨空腹服,2至3日为1个疗程,5岁以下儿童惧用。
针灸疗法:①肚痛剧烈:针刺天枢、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等穴。
②蛔厥:配合新针疗法,先刺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后刺内关、足三里、中脘、人中。
③蛔入阑尾:配合针灸治疗,取足三里、阑尾穴等。
预防及护理:①做好粪便管理,合理积肥,施用肥料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
②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在地上爬玩,不吃生的蔬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生水,以避免虫卵从口而人。
③加强卫生宣传工作,做好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51:02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学的小儿毒痢】

小儿毒痢是以发病急剧、高热、抽筋,甚至呼吸困难为特征,数小时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夹杂枯液脓血,腹痛,大便急急胀胀,欲便不出等症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医诊为“疫痢”,西医诊为“中毒性菌痢”。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的小儿。本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临诊时必须积极抢救。
病因病机: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从口而人,蕴伏谷道,与气血相搏,使谷道损伤,气血淤滞,谷道传道功能失职,毒血混杂而下。
临床表现:发冷发料,高热,反复抽筋,烦躁,胡言乱语,甚至呼吸困难、神志昏迷;或突然脸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发凉,高热抽筋,呼吸深浅不匀。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夹杂粘液脓血,肚痛,大便急急胀胀,欲便不出。
治疗方法:清肠解毒,调理谷道。
内治法:①马齿苋、风尾草、地锦草、铁苋菜各30克,任选1~2种煎服,连服6天。
②枫木皮、毛算盘根、钩藤根各12克,地桃花根、藿香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紫皮蒜头每日吃1至2颗,或10%大蒜浸液50~100毫升保留灌肠。
②针刺人中、百会、中冲、内关,备用穴:风池、涌泉、天枢、上巨虚。抽筋时先剌人中、百会,若未见好转,再针刺内关、风池,中、强刺激;神志昏迷时先刺人中、中冲,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4至5分钟刺激1次,若经过3至4次仍不恢复,再加刺内关及风池、涌泉,或灸气海、百会,每次5枚艾柱。有脓血便时,针天枢、上巨虚,用轻转提插法。大便急急胀胀者加阴陵泉。
预防及护理:①搞好环境及饮食卫生,加强饮食管理和粪便管理。
②隔离病人至症状消失,彻底治疗慢性菌铜和带菌者。幼托患儿大便培养多次阴性方可人托。
③病人的粪便和便盆要消毒。可用漂白粉1份与粪便4份搅拌,放置半小时后才能倒入粪坑。也可沸水冲泡便盆,加盖。内裤亦以沸水冲泡消毒。
④注意保持气道通杨,供给足够水分和营养。
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53:30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学的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以发热、四肢疼痛,伴有谷道或气道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中医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西医诊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常流行于夏秋之间。1至5岁的小儿多见。
病因病机:风、湿、热邪入侵,阻滞龙路、火路,气血失调。
临床表现:前驱期:发热,咳嗽,多汗,嗜睡,头痛,想呕,呕吐,咽痛等,应疑为本病而继续观察。经1至4日后,热退,症状消失而愈。
瘫痪前期:根据病史,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或嗜睡,项背强直。
瘫痪期:热退后出现肢体麻痹,瘫痪无力,呈他缓性,分布不规则,不对称,以下肢为多,可见眼歪斜。
恢复期:瘫痪后1至2周开始恢复。一年后尚未恢复者则为后遗症。长期瘫痪,则肌肉明显萎缩,肢体畸形,皮肤欠温。
治疗原则:祛邪通路,调和气血。
内治法:①短瓣石竹、毛杜仲、骨碎补、红柳各5克,鸡血藤10克,配猪尾1条炖服,每日1剂。
②走马胎、油麻根、松筋藤、鸡血藤、穿破石各6克,千金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③五指牛奶、千斤拔、杜仲、枫荷桂、小叶金不换、走马胎各9~15克,双钩杂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④牛耳枫12克,当归藤、半枫荷各15克,千斤拔15~30克,三叶鸡血藤30克,配猪骨头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⑤走马胎、松筋帘、五加皮、五爪金龙根、杜仲、十八症各适量,水煎服,每曰1剂。
⑥牛大力、大叶千斤拔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枫荷桂、五加皮、五指牛奶、走马胎、小血藤、鸡血藤、千斤拔、宽筋藤、杜仲、羊耳菊各500克,双钩藤1.5克,水煎外洗,每日早晚各1次。
②针刺疗法:每日1次,留针20至30分钟。
③穴位结扎疗法:采用羊肠结扎并刺激穴位,根据以上带下、以主带次的原则选穴。
④三棱针疗法: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肤点刺相结合,当肌张力和皮肤温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用三棱针配以矫形穴位,均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或结合透穴针法,有提高疗效减少多次进针的优点。
预防及护理:①在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聚集之处,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进行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尽量去除各种能使人体抵抗力减弱的因素。
②患病后要隔离40日,最初一周尤需注意气道隔离。患者排泄物用半量的漂白粉搅拌混合1小时后才能倒掉,床单、被子、食具要煮拂消毒,便器用3%漂白粉澄淸液浸泡。不能煮佛的衣物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地面可用肥皂水或碱水洗刷。对密切接触者应严密现察20天。
③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53:47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学猪头肥的概述】

猪头肥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多见;好发于5至9岁小儿;中医诊为“痄腮”、“腮肿”、“腮疮”、西医诊为“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病机:风温毒邪侵袭,阻滞龙路、火路,气血壅塞,阻于耳下腮部。
临床表现:轻症:发冷发热,头痛轻咳,耳下腮部酸痛,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
重症:高热头痛,烦躁口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精神倦怠,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咽喉红肿,吞咽咀嚼不便,大便干结,小便黄少。
治疗原则:疏风解毒,畅通两路,行气散血。
内治法:①夏枯草、板蓝根各15克,水煎服,毎日1剂,连服2至4剂。
②山菠萝15克,木棉树皮、海桐皮各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③紫花地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④鲜海金沙30克,或干根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蓝不靛10克,黑火药5克,冰片3克,用冷开水调匀涂患处,每日2次。
②独脚莲适量,磨醋,外涂患处,并用药棉蘸药汁放人口腔内患侧第2颗大牙处,每日2~3次。
③石灰、青矾、雄黄各适量,共研末,调茶油涂患处。
④鲜八角树叶40克,红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
⑤七叶一枝花30克,白芨15克,冰片1.5克,共研末,调米醋敷患处,每日1剂。
⑥青黛粉、鸡蛋清各适量,调匀涂患处。
⑦鲜红背菜适呈,配盐、泥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至2次。
⑧针刺翳风、颊车、合谷,发热加曲池;并发睾丸肿痛,加针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⑨药线点灸患处梅花形穴和手三里,每日施灸1次,5日为1个疗程。
内外兼治:酸浆草30克,煎汤服,另用50克煎汤熏洗患部。
预防:①隔离患者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②本病流行期间或接触过病人,可采用板蓝根、银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预防。
③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应避免酸辣食物,注意口腔清洁,多饮开水。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20:54:04 | 只看该作者
【壮医学水痘】

水痘又名“水花”、“水喜”;是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痂盖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较多。任何年龄皆可发生,以1至6岁小儿得病较多。因疱疹内含水液,状如豆粒,故得名。中医、西医均诊为“水痘”。
病因病机:外感毒邪,湿热交蒸,发于肌肤。
临床表现:初起发热、头痛、咳嘛、全身不适,1至2天后开始出现红色斑疹、丘疹,很快变为疱疹,疹子发痒,以躯干多,四肢较少,痘疹在3至5天内分批出现,出疹多者,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痘疹及痂盖,轻者痘疼红润,稀疏椭圆,淸净明亮,内含水液,并有瘙痒,伴发热,咳嗽,流涕,饮食减少;重者痘疹稠密,疹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则口腔也见疱疹,伴高热心烦口渴,口咽干燥,唇红脸赤,精神不振,大便干结,小便黄少。
治疗原则:清热,除湿,解毒。
内治法:①细叶榕、细茶叶各30克,水煎取浓汁,加蜂蜜30毫升,以文火熬成膏,每日1匙,开水送顿服。
②木豆、朱砂、赤小豆各6克,炮山甲15克,研末,用鸡冠血、甜酒冲服,每日1剂。
③锻山田螺10个,孵过的鸡蛋壳5个(煅),妇人血余炭3克,共研末配绪肝120克,混合煎香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豆腐渣120克,芭蕉芋、番薯各60克,臭硫磺粉30克,捣烂敷患处周围,留顶端以便排液。
②番薯1个(煨熟),臭硫磺粉3克,捣烂外敷患处。
③木豆梗、杨柳梗各适量,水煎洗澡,每日1剂。
④桑树虫、杜仲各适量,捣烂绞汁,涂患处。
⑤珍珠壳适量,研极细末,以人乳汁调匀敷眼周围,治痘出眼内或痘陷人眼。
预防及护理:①病儿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痘瘦结痂。
②室内空气要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③给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饮食,忌油腻及姜、椒辣等辛辣之物,多饮开水,或用胡萝卜、荸荠、甘蔗等煎水代茶饮。
④勿使搔破皮肤,以防继发感染。若抓破皮肤可用绵茧散、青黛散撒布患处,或用2%龙胆紫外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56 , Processed in 0.0481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