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朝阳 于 2016-3-24 12:17 编辑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版本【一】 结合09本 郑雪
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 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
【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 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湿病的基本治法:微发其汗,利小便
“微发其汗”的原理:①微发其汗,用温热药物,可振奋阳气,蒸腾肌腠,使表湿化汗,随风而出,令风湿俱去。②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难以骤除,如汗出太多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故病不愈。③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存于汗内,汗出太多,有亡阳之虞,微发其汗,可防亡阳之弊,故治风湿之法,应持续微微汗出,则风湿之邪自能尽去。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寒湿在表:【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3、风湿在表:【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风湿兼气虚:【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病机】风湿在表,表虚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除湿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中风病:【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名解】①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但臂不遂:一般指上肢不能随意运动。
【主症】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风邪入中,正虚邪中,经脉痹阻不通,中风病
2、中风病的病机特点及分型:【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不同症状
①在络——肌肤不仁——感觉障碍——较轻、浅
②在经——即重不胜——肢体运动障碍——较重、较深
③入腑——即不识人——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深、重
④入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功能丧失,神志症状伴肢体障碍——深重、急
另外,邪入脏,神昏之证亦是必备,故经络浅,入脏腑深。
3、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主症特点】关节疼痛,肿大变形,身体羸瘦
4、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治则:仲景重视脾肾两脏,治疗上重视干温扶阳
2、虚劳病总纲:【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如何理解脉“大”与“极虚”为劳:①脉“大”——是大而无力,轻取脉大。重按无神无力乃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之象,属阴虚阳浮之脉。②脉“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轻取、重按皆细弱少力之象,乃精气内损者的本脉。③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脉象,代表了阴虚、阳虚两大类型。 所以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是虚劳病的纲脉,是虚劳病总的脉象。
3、虚劳失精【18】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4、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症候分析】
主症:里急(脘腹拘急空虚感),脉络失养不荣;
腹中痛(脘腹痛,空腹甚)——为必备症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兼症: 心悸——脾虚及心,心脉失养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虚内热
鼻衄——阴虚内热 或然症
四肢酸痛——脾虚不能营养四肢
梦失精——脾虚及肾,肾精不固
【病机】“建中八症”的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损,阴阳失和,寒热错杂
【处方】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5、肾阳不足虚劳腰痛:【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处方】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证候分析】虚劳腰痛——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劳累后加重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少腹为肾经所过,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而膀胱气化失常
【病因病机】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 【治法】温肾化气(补肾阳、助肾阳、利水湿)
【方用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渗利水湿以护正——乃补肾治肾,补下治下之良剂。
6、虚劳不寐——阴虚内热、虚烦失眠【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病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于心 【治法】养血敛阴,清心安神
【处方】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川芎二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寒饮郁肺【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饮热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名解】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如将脱出的杨子
【麻黄+石膏】——辛凉配伍,宣肺散邪,兼清里热 【特点】喘重于咳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
越婢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病机
寒饮郁肺,肺气不利
饮热郁肺,热重于饮
外寒内饮,饮重于热
症候特点
咳喘哮喉中水鸡声
喘重于咳
咳喘并重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名解】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上焦阳虚,阴寒上乘
阴乘阳位,胸膈痹阻
胸痹
心痛
【病因病机】阳微——寸脉微——不及——胸阳不足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阴弦——尺脉弦——太过——下焦阴寒内盛
【基本治法】宣痹通阳,豁痰下气
2、胸痹证治:【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典型症候】基本症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特点是痛与喘息短气同时并见
【病机】胸阳不振,痰浊痹阻(脏腑定位:心肺同病,由心及肺,心脉痹阻)
【治法】宣痹通阳,豁痰下气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重证:【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虚实并治:【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急证症:【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橘枳姜汤证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3、心痛 轻证:【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重证:【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寒疝:是一种阴寒性的腹中疼痛。
2、虚寒腹满和实证腹满的辨证要点:虚寒腹满——按之不痛,腹满时减,复如故
实证腹满——按之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3、实证腹满证治 胀积俱重—【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胀重于积—【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里实兼表—【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胆胃同病—【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4、阴寒内盛寒疝【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病机】寒气痼结,阳气不行,经脉不通 【治法】破积散寒止痛 【处方】大乌头煎
5、脾虚寒盛【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2、【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 :痰饮——饮停胃肠(廋、水、声) 悬饮——饮停胸胁(咳、唾、痛)
溢饮——饮停四肢肌肤(疼、重、无汗) 支饮——饮停胸膈(咳、喘、短气)
3、痰饮病的治疗原则:【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用温药的原因:①以温药振奋阳气 ②温药可畅达三焦,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2)“和之”:①用药不能过于温燥 ②温药之中佐以行消开导之品。
4、痰饮证治
(1)饮停心下:【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饮及脾胃:【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治疗】温阳化气利小便 中阳不足——健脾利水——苓桂术甘汤
化气利小便,通过两种途径 肾阳不足——温肾化气利水——肾气丸
(3)痰饮冒眩:【25】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5、悬饮证治:【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6、溢饮证治:【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7、支饮证治:①主方【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②重证:【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
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
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消渴—消渴病(内伤杂病)—主症: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2、肺胃热盛,气阴两虚(中上消)【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机】肺胃热盛,气阴两虚 【治法】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3、肾阳虚消渴(下消)【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病机】肾阳不足,阴损及阳,致肾阳虚气不摄水
【治法】温补肾阳,蒸津气化
4、小便不利(下寒上燥)【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水气病的基本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2、风水的症候特点:浮肿(面目先肿,继则肿及四肢及周身;伴小便量少)
皮水的症候特点:胕肿,按之没指(外证);不恶风(外无风邪,说明以湿邪为主)
3、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类型
原文
治法
风水夹热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宣肺散水,兼清里热
风水表气虚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病机:风水表虚不固
皮水表虚
【24】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利水通阳,表里分消
桂枝——通阳
皮水夹热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黄疸的主症:身黄、目黄、小便黄 2、黄疸按病因分类:谷疸、酒疸、女劳疸 3、病机:【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病因:【8】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治法:【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4、湿热发黄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惊悸【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惊:脉动——惊恐等刺激——气血紊乱——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自外来 悸:脉弱——气血亏虚——久病体弱,心脉失于充养——悸自内生 【治疗原则】“惊则平之,悸则补之” 2、吐衄下血 (1)里热炽盛吐血衄血:【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病机】肺胃热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2)虚寒性吐血:【14】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治法】温中止血 侧柏叶——苦寒清降止血 (3)下血·远血【15】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症状】下血,先便后血 【治法】温脾摄血 (4)下血·近血【16】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症状】下血,先血后便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胃反呕吐【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主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病机】胃中虚冷 【治法】补虚润燥,和胃降逆 【方药】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2、一般呕吐 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四逆汤 胃热呕吐:【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病机:肠热犯胃 寒热错杂呕吐:【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痰饮呕吐:【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的主方, 基本方)。半夏--开饮结而降逆气;生姜--散寒和胃以止呕吐。 3、哕 胃寒气逆【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胃虚有热【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4、下利 湿盛泄泻:【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治法】利小便以急开支河 肠滑泄泻:【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治法】涩肠固脱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疮痈肠痈辩证关键:有脓无脓的鉴别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症状】肠痈脓未成 【治法】泄热解毒,逐瘀消痈 【方药】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症状】肠内,脓已成 【病机特点】肠内有痈脓 【治法】排脓消肿,助阳行滞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桂枝茯苓丸——消瘀化癥 2、胶艾汤——主治妊娠下血——拓展:用于治疗①漏下(月经淋漓不断,量少) ②半产后下血(伴冲任不固) 3、温经汤——冲任亏虚兼瘀血;崩漏(辩证要点:在瘀血内阻出现腹满痛,崩漏不止的基础上,兼有气血不足的症状)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1、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易感 2、新产三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病因:虚、积冷、结气 2、证治:月经病--冲任虚寒夹瘀;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瘀结成实;水血并结血室 带下病--湿热带下;寒湿带下 杂病--腹痛:风血相搏;肝脾失调;脾胃虚寒 梅核气:【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脏燥:【6】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转胞:【19】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 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病证】不得溺 【病机】胞系了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