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方治疗面部痤疮 冯 世 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9:4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方治疗面部痤疮

冯 世 纶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摘要:文章简述了面部痤疮的病因病机,通过临证治验,阐明经方治疗痤疮的特点。文章强调经方治疗面部痤疮,不是专病专方,不是以病因论治,而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论治,即临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结合病因辨证,治疗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痤疮。文章共例举了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方证、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汤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9个方证,以飨同道。

关键词:痤疮;经方;方证;医案

Classical prescription on treating facial acne

FENG Shi-lun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facial acne, and illuminates the features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treatingfacial acne through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classical prescription treats the acne in the wa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reaction rather than the way oftreatment by etiology or specialized disease by specialized formula, that is tosay, when in the clinic,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feature, first todifferentiate the six channels, then the formulas and patterns combined withthe etiology differentiation for curing the acne. Nine formula-patterns areillustrated for share, including Yiyi Fuzi Baijiang and Chidou Danggui PowderFormula-Patter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Formula-Pattern, Chaihu GuizhiGanjiang Decoction and Danggui Shaoyao Powder Formula-Pattern, Gancao XiexinDecoction Formula-Pattern, Daqinglong Decoction Formula-Pattern, Chaihu andLonggu Muli Decoction Formula-Pattern, Xiaochaihu and Jiegeng ShigaoFormula-Pattern, Sini Powder and Danggui Shaoyao Powder and Guizhi DecoctionFormula- Pattern, and Ganjiang Huanglian Huangqin Renshen DecoctionFormula-Pattern.

    Key words: Acn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Formula-pattern; Provedcases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性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青少年易发病、皮损分布于颜面和胸背部,以白头、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等多形性皮损为主要表现等特点,临床易于诊断,通常无需做其他检查。有时需要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脂腺瘤等鉴别。

两大理论体系对痤疮的认识

中医自古存在两大医药学理论体系,发展至现代分为时方和经方两大理论体系。

时方,是由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发展而来的。时方认识痤疮是以病因辨证为主,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理机能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瘀滞,蕴阻肌肤。分为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

而经方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理论体系,是以八纲、六经治病的医药学理论体系[1-3]。经方认识痤疮是以症状反应来辨证论治的。即,经方治疗痤疮不是注重病因,而是注重于症状反应。认为面部的痤疮病灶在面部、在皮肤,但其病情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不同,是八纲、六经症状概念的不同。所以治疗用六经来分证论治,就是根据伴随的全身症状,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时结合病因辨证,这样做到方证对应而治愈痤疮。

常见方证举案

1. 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方证  患者某,女,28岁,2013年11月28日初诊,自诉面部痤疮2个月,以前额及口周为著,伴见脱发,尿频,口干多饮,月经量少,多血块,苔白,脉细。曾经治疗不效。此病证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薏苡败酱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赤小豆15g,当归10g,桔梗10g,甘草6g,苍术10g,生地炭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5日二诊:面部痤疮稍减,他症如前,仍口干能饮,白天尿频,无夜尿,大便可,下肢无力,苔白,脉沉细弦。上方加茜草10g,继服7剂。

12月12日三诊:面部痤疮显减,以颏下明显,口干好转,大便溏,日3行,苔白,脉沉细。上方减败酱草15g。

2014年1月9日四诊:痤疮基本消失,脱发减少。患者感叹:“前医开方药味多量大,味苦难于下咽,服后不但无效,而且胃不适,引起食欲下降,这次服药少,服后胃口好,疗效亦明显”。

按:由本案可知,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的特点是药少而效彰。以经方的理论分析,本案面部痤疮,病灶在皮肤,而病位在里,治用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是治疗皮肤病、疮疡常用之剂,记载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方中主以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治属阳明,稍加附子以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治瘀血痈脓之变。这里去附子,加当归、赤小豆温中养血利湿排脓,有与附子强壮人体功能类似作用,且更利于痤疮的好转。

2. 半夏泻心汤方证  患者某,女,27岁,2013年11月4日初诊:面部痤疮2个月,左面颊明显,纳食不规律,大便溏,日1-2行,口干苦,手心热,足凉,既往有月经量少,或前或后,乳腺增生,苔白,脉细。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半夏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5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1月14日二诊:面部痤疮减轻,手心热好转,大便溏已,日1-2行,晨起口苦,食后胃脘痛,嗳气不多,眠差,夜间多醒,苔白,脉细。上方减黄连3g,加茯苓15g。

11月25日三诊:胃脘痛不明显,大便日1行,痤疮有新起。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18g。

12月9日四诊:近3d腰痛甚,无汗出,胃脘痛未作,手心热减,面部有新起痤疮,口干不苦,大便日1-2行,眠多梦,思睡。苔白,脉细。处以初诊方加桂枝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

12月23日五诊:面部痤疮减轻,但腰痛不减,大便日2行,口干,苔白腻,脉细。辨六经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荆防薏苡仁败酱草合赤豆当归汤证: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生薏苡仁18g,荆芥10g,防风10g,败酱草15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30日六诊:腰痛已,面部痤疮明显减轻,大便日2行,口干,心慌,乳胀微痛,苔白腻,脉细。上方去苍术,加生山药10g。

2014年1月20日七诊:腰痛未作,月经量增,乳房胀已,痤疮消,但饮酒后反复。嘱其巩固治疗,注意饮食规律。

按:此女性患者,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后辨方证是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证。二诊时,根据症状反应变化不大,六经证减轻,但是六经证还是属于厥阴证,辨方证还是属于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方证。根据她具体的病情,把黄连减为3g,因睡眠不好加茯苓15g。三诊时病情有些变化,以湿热明显,因而加生薏苡仁18g。四诊时因近日出现腰痛,即出现表证,故加桂枝10g,生薏苡仁还是用18g,又加败酱草15g。五诊时根据临床表现,重新仔细地辨证。上诊腰痛不见减轻,认为这个辨证不太确切,没有突出解表。表证明显了,重新辨证是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荆防薏苡仁败酱草合赤豆当归汤方证。六诊时因注重解表,治疗方证对应,不但腰痛好了,而且面部的痤疮也减轻。六经证未变,只是具体的病情有点变化,故去苍术,大便不见好转,认为是里虚寒比较明显,故加山药10g。

通过这一例,可以认识到痤疮的病灶在皮肤表面,而症状反应的病位不是在表,而是在半表半里。初诊的时候,为上热下寒的阴虚寒证,经方认为上热下寒的阴虚寒证就是厥阴病,治疗用清上热、温下寒的方法。因为又见便溏,这样综合起来,辨了六经以后,辨方证是半夏泻心合赤豆当归汤证,所以这样来治疗,做到方证对应而收效。

半夏泻心汤是记载在《伤寒论》的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也记载了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是什么呢?原是小柴胡汤证,因错误的治疗,用下法治疗而出现了心下满而硬痛,心下这一带,导致下寒重、寒饮重,寒饮郁而化热,遂上泛出现了呕,热激动里饮于肠胃则肠鸣,这样成为了半夏泻的实质心汤方证,即上热下寒的厥阴证。

赤小豆当归散是记载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的第13条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16条,仅有这两条记载:治疗“目赤如鸠眼”和“下血,先血后便”。此方温中养血、利湿活血排脓,本例正是上热下寒湿滞血瘀,恰是半夏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的适应证,所以治疗有效。

本案在四诊、五诊症状反应在表,这里回顾、检讨一下治疗经验,有些辨证辨的不太准确,在四诊、五诊时就发现这些问题,对表证没重视,所以只加了桂枝,疗效不明显。五诊时改用桂枝加荆防汤,明显好转,说明病在六经,证一变,必须重新辨六经、辨方证,才能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痤疮与内分泌失调、饮食有关,病程长,多数短期不能治愈,且容易复发,因此在以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要嘱咐患者要注意生活规律,多吃水果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3.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案1  患者某,女,23岁。2013年11月21日初诊:面部痤疮2年,今年加重,月经前加重。额、面颊、下巴、脖子多发痤疮,月经周期正常,痛经,量少,纳可,睡眠易惊醒,重则伴冷汗,腰酸腹痛,口干不苦,四逆,大便如常,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加赤豆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苍术10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赤小豆15g。

2014年1月9日二诊:初诊后因故未及时服药,近两周连续服药,痤疮明显减轻,四逆明显减轻,仍痛经,量少,口干,苔白,脉细。上方增干姜15g。

1月23日三诊:面痤又减,仍继续治疗。

按:本案与前案都有上热下寒,但本案合并里寒又见血虚水盛明显,六经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而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加赤豆汤证。

案2  患者某,女,28岁,2013年3月15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伴眠差多梦,常左少腹痛(西医查为左附件炎),腰酸,月经如常,但白带多,清稀,每天皆有白带,早晨时咯血,咽干苦,食欲差,四逆,大便2-3d一行,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生白术18g,泽泻18g,茯苓12g,炙甘草6g。

3月22日二诊:早晨咯血已,喉中痰多,少腹痛已,痤疮未见明显变化,大便日一行,足汗出多,冷明显,白带多,服药后腹满,尿频,苔白,脉细弦。治疗:上方去茯苓,加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当归10g。

3月29日三诊:痤疮如前,早起咯血,鼻塞干痒,喉中有痰,左少腹痛,白带不清稀,大便日一行,纳差,欲食,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豆当归薏苡仁败酱草荆芥炭萆薢汤证,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0g,清半夏15g,干姜10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6g,荆芥炭6g,川萆薢10g,大枣4枚。

6月20日四诊:痤疮时轻时重,月经如常,白带多清稀,腹痛但无痛经,大便日一行,四逆不明显,咽干躁烦。治疗仍予初诊方。

12月5日五诊:痤疮减,因高烧2d来诊,今日不烧,但仍咽干痛,口苦,恶心,纳差,牙痛,全身痛,胸前拘急,发紧,大便可,右肩下麻紧,汗出恶风,足凉。苔白,脉细弦。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加桔梗石膏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10g,生石膏45g,桔梗10g,生姜15g,大枣4枚。

2014年3月6日六诊:面痤已不明显,干咳1周,予半夏厚朴汤治之。

按:本案特点除见口苦、痤疮、四逆等上热下寒证外,还见大便2-3日一行,此即《伤寒论》第148条所称的“阳微结”,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生白术18g、泽泻18g,之所以用的量大,就是针对“阳微结”,经方的方证对应,不只是药味的对应,还必须做到药量的对应,这样临床才能取得好疗效。三诊时据“咯血”等症状反应,辨六经未变,但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小豆当归薏仁败酱草荆芥炭萆薢汤证,当咯血等症状好转后,又改用初诊方。五诊时,因病情变化大,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加桔梗生石膏汤证。六诊时,面痤基本治愈。本例治验,说明经方治面部痤疮,不是专病专方,一人一方,而是据症状反应辨证,每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症状,治疗要随证治之。

以上4例都是女性,都有月经不调,说明面部的痤疮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好转也是随着内分泌的调整而好转,因此面部痤疮与湿疹的症状表现多很相似,但面痤的治疗时间长,因调节内分泌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

4. 甘草泻心汤方证  患者某,男,51岁。2013年11月30日初诊:痤疮4年,近又见口糜、眼干,大脚趾、拇指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辨方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5g,清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

12月7日二诊:口糜已,眼干、痤疮减,大脚趾、拇指麻木,大便日二行,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18g。

12月21日三诊:口糜又作,面都痤疮多起,咽痛,鼻干,大便日二行,大脚趾木,目干,口唇起皮,四逆,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上方加桔梗10g,生石膏45g。

2014年1月4日四诊:咽痛已,口糜已,痤疮减但有新起,目干已,腹不胀,口干口苦,眼干轻,大便日二行。继续治疗。

按:痤疮不但多发于女性,亦多发于男性,临床症状亦多迁延难愈,治疗病情亦多反复多发,短期不易治愈,须长期服药,并据症状反应调整处方,做到方证对应,才能使内分泌功能得到改善,痤疮消除。本案初诊证属厥阴太阴合病,由于痤疮病程长,症状反应多变,因此所用方剂亦多变,不是一方到底。

5. 大青龙汤方证  患者某,男,28岁。2014年5月12日初诊:3月来鼻息热,鼻准周起痤疮,微痒,咽痛,鼻塞喷嚏,颈几几,多治不效,口唇干,头痛,汗出,便可,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大青龙减麻黄加苡仁败酱苍术汤证: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苍术15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

5月19日二诊:鼻周痤疮已,头痛已,鼻息热已,但夜觉鼻中干痛,咽痛,时有腰痛。继用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治之。

按:多数痤疮病程长且治疗时间长,而本案发病时间短,有表证,故以大青龙加减而很快治愈。其愈病机理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是说痒为湿在表,用小发汗的方法治之,本案表湿里热并存,故清里热的同时小发汗,表解痤疮亦愈。

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患者某,男,30岁,2013年9月28日初诊:头面起痤疮,耳鸣,听力下降2个月,口干不明显,大便不成形,腹胀。苔白根腻,脉细。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甘草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5g,清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0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

11月1日二诊:头面痤疮减,其他症状皆减,闻声则心中不适,面热,苔白脉细。上方加桂枝10g,苍术10g,茯苓15g。

11月16日三诊:症状如前,面部痤疮多,大便日二行,腹胀且凉,苔白,脉细滑。一诊方加生石膏45g。

11月30日四诊:大便好转,仍日二行,痤疮减,但头皮痤疮仍多,耳鸣,腹胀凉。苔白,脉细。二诊方改干姜5g,炮姜5g。

12月14日五诊:头面痤疮减,耳鸣无明显变化,口不干,腹胀凉减,大便不畅,晨起或利,苔白,脉细弦。上方去生石膏,加生薏苡仁30g。

12月28日六诊:头晕,手凉,脚热,耳堵,面部痤疮有新起,腹胀稍减,大便日一行。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柴胡龙牡去铅丹大黄加桔梗石膏赤豆当归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5g,茯苓15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炙甘草6g,桔梗10g,生石膏45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姜15g,大枣4枚。

1月18日七诊:头晕不明显,仍热,耳堵减,面部痤疮减,未已,继续治疗。

按:本案初诊时证属厥阴太阴合病,治疗后有一定效果,六诊时因头晕、手凉、脚热,痤疮有新起,表和半表半里证明显,据《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是说症见胸满,则知柴胡证还未罢。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胃不和,邪热扰神明故谵语。水气外溢,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治疗应用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同时利湿清热、安神镇惊,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案与之相似为半表半里证未罢,湿热上结,故痤疮新起、头晕、耳堵。因里热较轻,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大黄、铅丹,因湿滞血瘀,故加赤豆当归生石膏。

7. 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方证  患者某,女,42岁。2014年2月24日初诊:面部痤疮3年,去年经治疗明显减轻,近1月少有新起,有痛感,痒不明显,咽痛,月经先期5d,量少,大便不畅,苔白润,脉细。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加桔梗石膏赤豆当归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石膏45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姜15g,大枣4枚。

3月22日二诊:上药服2周,咽痛不明显,咽干,面部痤疮减,大便偏干,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5g。

按:本案实是复诊患者,此是截取两诊记录,说明治疗痤疮依据症状反应,亦常见少阳阳明合病,治用小柴胡加桔梗石膏,疗效显著,亦说明痤疮常反复发作,治疗须一定时日。

8.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汤证  患者某,女,34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面部痤疮1年,月经先期2-7d,经期8-10d,口干轻,纳可,易汗出,大便如常,偏溏,耳鸣。舌淡有齿痕,苔白稍腻,脉细弦。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汤方证,处方:柴胡12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茯苓12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10g。

4月3日二诊:痤疮减,大便好转,左耳鸣,大便好转,顺畅,口干减,手足心热,汗出身热,苔白脉细。上方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5g,赤小豆15g。

4月10日三诊:身热,耳鸣减,汗出少,口中和,颏痤疮有新起。大便偏稀,口干已,手足热,腹胀,耳鸣白天已,夜间仍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上方去桂枝,加桔梗10g。

4月17日四诊:痤疮减,身热已,月经带经时间长,量少,口中和,大便如常,仍耳鸣,手足心热已,不痛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上方加泽兰10g。

4月24日五诊:痤疮减,月经至,量少,时期准,口中和,耳鸣未已,苔白脉细。仍予四逆合当归芍药散加苡仁败酱泽兰治之。

按:本案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治之有效,虽未观察到底,但看到了阶段性疗效。四逆散记载于《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是说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呈少阳证;当归芍药散记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是说妇人、腹中诸疾痛,多属虚寒痰饮瘀血所致,实际不论妇人男人里虚寒饮,太阴血虚水盛者皆可用之,此面部痤疮不但有少阳证,又有太阴证,其适应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证,故治之而收效。

9.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  患者某,女,22岁。2013年11月19日初诊:溃疡性结肠炎一年半。2011年满脸起痤疮,多服寒凉药,于2012年出现便血,鼻衄血,服奥沙拉嗪胶囊鼻血止而便血不止,且出现腹胀,便脓血,在山东治疗1年未见效,而来京求治。近症:便脓血,脓多血少,一日2-3次,口干,不欲饮,口不苦,手脚凉而出汗,脉弦沉滑,舌淡。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减芩加石脂吴萸扁豆汤证,处方:赤石脂10g,炮姜6g,干姜6g,黄连5g,吴茱萸10g,党参10g,炒扁豆15g。

12月1日二诊:服上方后,大便成形,日2-3次,腹胀减,大便血多脓少,四逆,手足心汗出,面部痤疮如前,舌淡苔白脉细。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乌梅丸证:乌梅10g,黄连6g,黄芩6g,当归10g,党参10g,川椒10g,炮姜10g,桂枝10g,赤小豆15g,马齿苋15g,炮附子15g。

2014年1月9日三诊:上药服3周,大便干,日一行,但仍见脓血,血多脓少,继随症治之。

2015年1月18日带来初诊至今服药记录,面部痤疮明显消退,大便日一行,少带浓冻。

按:《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是说因误治造成上热下寒重证,形成寒格,因下寒甚胃虚极故饮食入口即吐。本患者不但上热重,而且下寒重,寒热错杂日久伤血故见便脓血。因下寒甚故加吴茱萸;因见便脓血,故加赤石脂。

以上例举临床治疗面部痤疮几个验案,说明痤疮治疗不是一方专治,一方到底,而是依据症状反应,辨证论治。痤疮一病,有其发病特点,从近几年临床观察印象是,其发病以半表半里证多见,又以厥阴证多见,当然以合病并病多见。这只是笔者近期观察到的发病规律,对临床治疗仅做参考。正确的治疗,要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痤疮。

参 考 文 献

[1] 冯世纶.经方探究.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26-428

[2] 冯世纶.两个六经不能混淆——《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82-585

[3] 冯世纶.何谓经方——略述经方定义己见.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28(11):3156-3158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1日)

(引自《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2月第31卷第2期第499-503页。特此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7:14 , Processed in 0.0494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