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便何须久用大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5-11-6 13:54:3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11-5 17:00
。如本市农科院刘仁玉老太太,患急性阑尾炎,我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用10g,即腹泻不止;另一例张姓 ...

从大黄的作用,能够看出,1 寒;2 活血化瘀;3 降下。那么对于寒滞的病,加干姜就可以转变; 对于血不淤的,甚至流利过快的,比如说经常吃阿司匹林,或者扶他林要的病人,用大黄就要小心;对于气机下陷之寸脉虚弱的病人,由于大黄的降下,下行导气的功能,也应禁用。(麻沸汤渍之绞之之大黄,究竟是不是清上焦之热邪,我没有经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20:30:43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1-6 05:54
从大黄的作用,能够看出,1 寒;2 活血化瘀;3 降下。那么对于寒滞的病,加干姜就可以转变; 对于血不淤 ...

先生指出“对于气机下陷之寸脉虚弱的病人,由于大黄的降下,下行导气的功能,也应禁用”,有益临床!
临床上对慢性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水液代谢障碍,邪浊毒素蓄积,临证宜重视驱邪外出,常配伍制大黄以导滞通便而泻浊毒,使邪有出路,湿无从生,浊从下注,以降低机体代谢产物的蓄积,延缓病情进展。此法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患者,能明显改善血尿、蛋白尿,降低肌酐、尿素氮,改善机体生化环境,以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点评

感谢王先生的回复:中医讲的有形之邪实,为 食积,血瘀,水饮,症瘕积聚,痰凝,前三种可以清楚地辨别,症瘕积聚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可以有一定的认识。唯独痰凝,其所涉范围过大,至今也没有全然搞清楚, 有形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7 07:07
23
发表于 2015-11-7 07:07:37 | 只看该作者
王勇123 发表于 2015-11-6 20:30
先生指出“对于气机下陷之寸脉虚弱的病人,由于大黄的降下,下行导气的功能,也应禁用”,有益临床!
临 ...

感谢王先生的回复:中医讲的有形之邪实,为 食积,血瘀,水饮,症瘕积聚,痰凝,前三种可以清楚地辨别,症瘕积聚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可以有一定的认识。唯独痰凝,其所涉范围过大,至今也没有全然搞清楚, 有形之痰有 1 肺咳之痰,2 有脾胃运化失司所生之非咳之痰,3 皮肤络脉趋于表面的挟脓之疔疮痈疖等,三者有形,可以鉴别。 然无形之痰,也就是某种淤积不以能够咳出看的到的形式存在, 它广泛的存在于体内,其无形,却又有痰证,这个症状有堵塞感,有恶心,身体重,头痛重着等。 那么类比于西医的高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等,具有这种无形之痰的特征。

先生看来对于肾病很有研究,那么对于先生提出的水液代谢障碍,邪浊毒素蓄积,以及相应的病理产物,血尿,蛋白尿,肌酐,尿素氮,如何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呢,

水液代谢障碍:指的是水湿的排泄不及导致的湿邪泛滥呢,还是指身体根本的缺少津液,如脱水。这应都属于水液代谢障碍的问题,而两个病是截然相反的。 

邪浊毒素蓄积:是指热毒? 痰浊? 痰浊+热毒? 还是阳虚的痰湿蕴藉+毒? 另外这个下焦的痰浊怎么去理解它,此痰浊为积聚于肾器官,还是膀胱,或者是大肠,或者是下焦的全部。如果确定为痰浊,什么中药是解决下焦的痰浊的要药呢? 大黄用于导滞通便而泻浊毒,显然是从大便而走的,一般我们说,肾于膀胱关系密切,那么通过排便法来解决浊毒问题,这个浊毒的来源,要么是大肠的通降功能受到影响而引发肾病,要么就是肾病的毒素导致大肠的降浊功能受到了影响, 如果是第二种的话,那么通过降浊,只是解决了传导到大肠的这部分病变,还应从肾病本身去考虑来解决它所带来的实邪。

以上有诸多疑问,我是喜欢衷中参西的,仍然希望学习以中为基础去理解西的某些病理指标诊断,这些西医的问题,相似于中医的什么病证等。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0:17:56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5-11-6 23:07
感谢王先生的回复:中医讲的有形之邪实,为 食积,血瘀,水饮,症瘕积聚,痰凝,前三种可以清楚地辨别, ...

先生很有见解,对水液代谢障碍:指的是水湿的排泄不及导致的湿邪泛滥呢,还是指身体根本的缺少津液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互为因果。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均起于风邪湿热,病位在脾与肾。一则湿热蕴阻,脾肾受累,气阴两亏,营血的生化与肾气的蒸腾受损;另则脾肾衰弱,湿热蕴困,清浊相混,阴阳乖乱,开合失司。最终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并存的病理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3:37 , Processed in 0.0603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