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3:04 | 只看该作者
⑹甚疑原非单篇:先生高度怀疑《刺齐》与《刺禁》可能是同一篇。
金栋按:以上二篇是否曾为同一篇,难以断言。但《刺齐》与《刺要》肯定曾为同一篇。《刺要论》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刺齐篇》中。”《素问考注》:“案:此篇(指《刺要》)全本在《刺齐篇》中……然则今本《素问》王氏次注时,分以为《刺要》一篇,欲备八十一篇之数,故有如此稍小篇耳。”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3:32 | 只看该作者
⑺《内经》体系并不建立在解剖生理基础上:先生认为《内经》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详见本书先生原文“《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4:06 | 只看该作者
⑻现本《太素》中是没有这一篇的:即《太素》没有《灵兰秘典论》这一篇。
《素问绍识》:“《太素》所缺。”《素问考注》:“见(即现)存《太素》,此篇系所缺。”
⑼其来路颇值得探讨:《灵兰秘典论》篇是王冰由《十二藏相使》改名而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4:49 | 只看该作者
⑽什么东西是中医理论核心:先生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甚为明确、客观、公正。
金栋按:近来有些学者认为,五行说成了中医的鸡肋。要承认,中医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以目前的眼光分析,中医重大理论的缺陷就是缺少现代解剖生理这个“硬核”。那是因为时代的限制,中医理论不重解剖而重关系。问题是,现代解剖生理与中医的五行说相抵牾。如何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答案是:“宏观融合、通约硬核”(《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附文》),即中西医结合,别无他途。读读《时代》、《二十讲》则会认为,此乃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之结论。而目前中医之临床亦正是如此!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6:21 | 只看该作者
⑾一部分西医学中医者提出脏腑学说是核心:下面摘录当时的两篇论文。
1、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杂志》,1962年06期;作者:湖北省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我们通过学习后, 感到阴阳五行学说可以看作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说理工具, 而在这个理论体系中, 若以脏腑学说为核心, 则可以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精、神等一些基本理论, 概括地统一起来。
脏腑学说, 以五脏六腑为中心, 认为脏腑之间的内在平衡协稠, 整体统一,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基础, 外在环境对机体所发生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改变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反映出来。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转归,主要和脏腑的功能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并用这个理论指导着临床实践, 已经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效果。所以, 我们认为, 若以脏腑学说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 将会对整理提高和发扬祖国医学带来好处。”
该文通过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脏腑学说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的重要意义和脏腑学说给医学科学提供新的研究内容”。
此文总结说:
“总的来说,脏腑学说,是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人体内外和环境的统一。它所指的脏腑,除了指实质脏器外,更主要地是概括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种种反映。所以说,脏腑的机能活动,实质上就是整体的活动。从而可见,祖国医学中的脏腑含义,与现代医学所指的脏器显然不同。因此决不能单纯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等观点去理解,而应把它看成是历代医家认识和研究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论概括。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是作为说理的工具,借此来认识和说明人体一切生命活动规律。这在《内经》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由此可见,脏腑决定着阴阳,而不是阴阳决定着脏腑。至于五行,也只能代表五脏的属性及其内在的复杂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在祖国医学上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只是认识脏腑的生理机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说理工具,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看来应该是脏腑学说。”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6:42 | 只看该作者
2、中医理论核心争论中若干问题之管见(《广东医学》,1963年03期;作者:徐升阳)
金栋按:该文共3页,通过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一个基本的前提、机能上的核心与理论体系的核心、一个核心还是多个核心、重视形质是否排斥气化、是阴阳决定脏腑还是脏腑决定阴阳及阴阳五行究竟是什么”。兹摘引如下:
“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引起了中西医界极大的兴趣。从对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中,又反映出某些不同见解。
一个基本的前提
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理论,应该是这门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中心,它与构成这门科学的其他基本理论有着广泛的联系,环绕着它,可以将这门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各个环节贯串成一个整体。在一门科学中,往往有多个理论环节,这些理论环节又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性,但不管如何复杂,总能从这门科学的独特体系中分析出一个中心环节来。此外,正由于它是这门科学的理论中心,所以它必然是这门专业科学本身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中医理论核心,应在中医学本身中去找,应从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从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上去全面剖析。这是探讨祖国医学理论核心的基本前提。
机能上的核心与理论体系的核心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认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应该是脏腑学说。有人同意脏腑是人体机能上的核心,至于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则不应该是脏腑学说而是阴阳学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医理论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临床治疗的长期观察中形成的,因此中医中各个理论环节,基本上都是人体各个不同方面生理和病理特征的总结。换言之,这些理论都是人体各个不同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括。既然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概括,那么,如果客观上脏腑在机能上居于核心地位,则脏腑学说、在通过对人体总的机能观察形成的整个中医理论之中,也是居于核心地位,这一点难道是值得怀疑的吗?
经络附属于脏腑,腧穴和脏腑的关系也是众所周知的。营卫气血、津液、精神等生化代谢,全赖脏腑的有关气化作用,而脏腑功能又靠这些物质的不断充养。精更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又是脏腑机能活动的总的体现。因此从生理机能上看,脏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华。“证”是在疾病过程中一定病理阶段上机能的全身性综合反应,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脏腑机能失调的总的反应(如肾虚肝旺证)。重视辨证、实际上是重视对脏腑机能的考察,重视治证。实际上是重视对脏腑机能的调整。四诊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脏腑与体表的关系之上,八纲的具体应用,必须结合脏腑(气血)的实质内容。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纲领,以及治疗学中之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无论在理论上或是临床实际上又何曾与脏腑学说完全割开?由此可见,在病理上临床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上,脏腑学说也是居于核心地位。所以我们认为:不仅脏腑是人体机能上的核心,而且脏腑学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阴阳五行究竟是什么
阴阳五行究竟是什么呢?说它是“指导思想”、是“说理工具”并不为错。古代劳动人民从自然想象的观察中,首先得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的规律,随后又形成了“地有五行”(《左传》)的概念,这样就构成了阴阳五行这一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观点。这种观点又为医家所继承,并且在医学科学中得到发挥。在这种哲学观点的指导下,医学得到了发展,它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实践,用以说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成为中医学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哲学观点看,阴阳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五行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物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规律。从医学观点看,概括地说,阴阳学说是阐明人体机能上对立统一的生理现象(阴平阳秘)与对立斗争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五行学说则是阐明脏腑(经络)之间的彼此关系(生与克)。十分明显,阴阳五行离开了医学本身,就是空洞的概念,只有结合到人体脏腑(包括经络气血等)机能变化,它的规律才具有实际内容。因此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角度看,虽然阴阳五行来之于哲学范畴,但却又不同于单纯的哲学概念,把它看成是纯哲学的理论也不妥当,而把阴阳五行看成是人体生理或病理的本身则更是错误的。“阴阳五行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存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即用以认识和说明人体一切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概括。”(吕炳奎司长在全国中医学院中医教材第二版修订审查会议总结发言)
然而,从哲学角度看,阴阳五行毕竟是朴素的古典的唯物辩证法,缺乏高度科学分析的基础,因此作为唯物辩证法是极不完善的。从医学角度看,它对医学的解示,亦仅停留于笼统的概念之上,而未能从实质上予以精确的说明。特别是历来把医学局限于这种古典哲学圈子里,满足于概念的解说,因而未能引导人们去从实质上进行认真的研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显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仅以笼统的概念来解示活生生的实际是很不够的。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7:10 | 只看该作者
⑿阴阳五行说不是中医独占的国粹:因为迷信“术数家”也用其推测吉凶祸福,如当前民间仍有算卦、看风水之类。先生说“如果说,在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预测理论相当庞大,那就是八字算命。这一预测理论的主要依据和推算工具也是干支和阴阳五行。换言之,运气学说的近亲就是算命。”(《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五讲运气学说和时间生物学》)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8: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附:王莽和中国古代人体解剖
《灵枢·肠胃》纯粹是解剖所得。我看这是王莽主持的那次最有名的人体解剖记录。我曾经如下说:
笔者还是想首先重点介绍一下,王莽这个常常为古人不齿的奸臣的工作。他对中国古代解剖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汉书·王莽传》很长,有的人也许没有耐心仔细读完。故先把引文出处说清楚。下面的引文,见《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故事发生在王莽篡位后的第三年。即天风三年(8),可见于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铅印平装本《汉书》第12册4145页。记载如下: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这段话的本意是说王莽如何残忍的,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解剖史料。
中国正史正面记载人体解剖,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可信、价值最大的一次。
王莽完全无愧于科学家、特别是解剖学家的称号。
古代刑法有所谓凌迟或剐刑,是很野蛮的,除了王清任曾经参观剐刑,企图从中了解人体解剖之外,它对古代人体解剖学没有促进作用。王莽杀王孙庆,显然不是剐刑。虽然是诛杀异己,却利用这个机会为医学服务,即组织各方专家进行人体解剖。
“云可以治病”,就是出于医学目的的人体解剖。
“量度五脏”,就是仔细地测量内脏的长短、大小和重量。
“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更可贵。脉而可以用竹筵(即今所谓细竹签或细竹篾)导----穿进去,看通到哪里----足以证明,“脉”就是血管。至今有人把“经络”说成是神秘的东西,就是还不如二千年前的大奸臣。
故笔者以为,今《灵枢·肠胃》、《灵枢·逆顺肥瘦》和《灵枢·动输》等讲的消化道解剖和人体大血管走行分布,就是王莽组织的这次实地解剖所得。即便此前有此类文献,也必然据以修改。今《难经》有和《灵枢·肠胃》几乎完全相同的记述。笔者认为,这一部分是《难经》在前,因为《难经》所载比《内经》更详细。
《灵枢·肠胃》很容易查到,也和容易理解,不再说。
冲脉到底指什么,大概需要特别指出。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秉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膕中,伏于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分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以言导之,切而验之”(《灵枢·逆顺肥瘦》)
“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下腔动静脉至此分叉----引者注),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长动者也。”(《灵枢·动输》)
多数同道应该很容易看出,文中所指是颈动静脉(上出颃颡者)、腹主动静脉、下腔动静脉、股动静脉、膕动静脉、胫后动静脉、胫前动静脉(大动脉必有静脉伴行)、足背动脉的解剖。《内经》时代的古人,所做人体解剖,应该不止王莽这一次。说血行脉中,也完全有解剖依据。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早就指出过,《灵枢·逆顺肥瘦》所说的冲脉,就是体内大血管。见其书《章太炎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中“论旧说经脉过误”。医科大学毕业的人,不能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如章氏。
笔者还要就此补充几点。
1.古人还看到小一些的血管,如“渗诸络而温肌肉”就是看到了足背动脉的小分支。
2.切足背动脉可以诊断休克(部分厥是休克)。
3.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也是十二经之海。据此,它比十二经还重要。如此被重视,是因为古人尊重实地解剖所得。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9:42 | 只看该作者
本节完。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14:45:21 | 只看该作者
箋疏 发表于 2016-6-21 15:44
论坛少有的真正做学问的帖子,有理有据,而且是大量的据,读来收获颇多,多谢。

笺疏,很好的网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2:30 , Processed in 0.05849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