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内经》?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15-5-17 17:03:15 | 只看该作者
      【 归总了说:针灸刺激的是神经,】
==========================================
       首先普及一下感受器

     机体的各类感受器在机能上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所谓适宜刺激是指只需要极小强度的某种刺激即能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这种刺激形式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发生兴奋的最小适宜刺激强度称之为该感受器的感觉阈值。
2.各类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即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众多传入神经纤维获得来自各感受器的传入信号。
3.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关于外界刺激的质和量以及其它属性为何编码在神经特有的电信号中,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仅知不同感觉的引起,不仅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受刺激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大脑皮层的终点部位。例如用电流刺激病人的视神经,冲动传至枕叶皮层即产生光亮的感觉。又如临床上遇有肿瘤等病变压迫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这是由于病变刺激引起听神经冲动传到皮层听觉中枢所致。由此可见,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达到高级中枢的部位。至于在同一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对刺激强度(或量)如何编码问题,普遍认为感受器可通过改变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来反应刺激的强度。刺激加强时,还可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这种现象也常体现于生活中,如“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反应嗅觉对刺激的适应现象。实验也证明,当刺激仍继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而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有所下降,这些都证明感受器具有适应现象。
192
发表于 2015-5-17 17:07:17 | 只看该作者
      分类
     按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觉器和分布皮肤、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视器、听器等处。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按所接受刺激的特点可将感受器分为:①机械感受器 。包括位于皮肤内、肠系膜根部、口唇、外生殖器等部的触 、压感受器和位于心血管壁内、肺泡及支气管壁内,各空腔内脏壁内的牵张(或牵拉)感受器。②温度感受器。包括温热感受器及冷感受器两种,遍布于皮肤及口腔、生殖器官等部的粘膜内(见温度觉)。③声感受器。在大多数高等动物已发展为结构复杂的听觉器官,其组成部分除接受声波振荡的内耳螺旋器外,还有增强声压的中耳和集音的外耳。④光感受器。动物(甚至某些植物)的最主要的感受器,甚至原生动物,如眼虫就有了感光的眼点。它的光感受器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感光细胞,绝大部分动物的光感受器还具备多层结构的视网膜(见视觉器官)。⑤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鼻粘膜、口腔粘膜、尿道粘膜、眼结合膜等处,主要感受空气中和水中所含的化学刺激物 ,如Na 、H 以及一些挥 发性油类。⑥平衡感受器。如鱼类身体两侧部的侧线(见侧线器官) ,鸟类及哺乳类高度发展的内耳平衡器官(见前庭器官)。⑦痛感受器。也叫损伤性刺激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皮肤、角膜、结合膜、口腔粘膜等处的游离神经末梢,还有分布于胸膜、腹膜及骨膜等部的神经末梢,多无特殊结构(见痛觉 )。⑧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及室旁核内,详细结构至今还未弄清,它对体液中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它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反之则分泌增加,从而调节尿中排出的水分,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 。
193
发表于 2015-5-17 17:07: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4
发表于 2015-5-17 17:18:57 | 只看该作者
         针刺大脑、脊髓穿刺、扎神经(包括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干),这是刺激神经!没有错,是实实在在的、真真正正的,【刺激的是神经】。
      看在李老师的面子上,转载一些文字,科普一下。自己打字,我没有精力,转载省事。
      针灸刺激的是感受器!味觉刺激的也是感受器!而不是神经!
195
发表于 2015-5-17 17:22: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5-5-17 11:35
如果针灸针是在刺激神经   艾灸也是刺激神经
那导引按跷是按神经    穴位敷贴   也是贴神经····
...

有些外国人   研究经络和针灸    企图按照现代解剖学   查找其中的道理    大多失败了   
其结论要么是个安慰剂效应   要么是没有统计学意义   却也是羞答答地承认疗效
原因就在于   他们自以为“科学”的现代医学病种病理分类     和他们自以为科学的随机分组实验      
却恰恰违反了中医理论    得不到应有的科学结论   也就不奇怪了     
循证医学么   呵呵    很需要改进发展啊

196
发表于 2015-5-17 17:30: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7
发表于 2015-5-17 17:3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5-5-17 09:38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5-5-17 02:25
摘一段百度关于韩济生院士的介绍:
搜索
复制

我非常赞赏和钦佩llyyjj先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谨慎负责的治学态度!人所尽知,世界的组成是复杂的,人体的活动是深奥的,古往今来,人们不断的探索科学和研究人体,但是至今依然是未有穷期,方兴未艾。诚然,神经系统是西医解释人体活动的不二法门;经络系统是中医演绎人体变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是不是神经系统就等于经络系统呢?问题就这么简单吗?正如llyyjj先生所说:“这个还不能定论”。

点评

汗颜  发表于 2015-5-18 06:26
198
发表于 2015-5-18 06:13:51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09:30
针灸刺激的是感受器!味觉刺激的也是感受器!而不是神经!

~~~~~~~~~~~~~~~~~~~~~~~~~~~~~~~~~~~~~~~
...

          先生把“感受器”的帖子看懂了没有?!你根本就看不懂!我是给论坛中的朋友们看的。
199
发表于 2015-5-18 13:49:17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7:30
针灸刺激的是感受器!味觉刺激的也是感受器!而不是神经!

~~~~~~~~~~~~~~~~~~~~~~~~~~~~~~~~~~~~~~~
...

以种系发生的观点而言,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的区分和定义是局限于多细胞生物的。然而这三大系统共同的基本功能,即信息的传递和感受,却可在原核生物中有雏形体现,例如,Stock等的工作表明,大肠杆菌细胞膜上有膜受体蛋白质构成的化学感觉系统,经4个蛋白质成份而将相关信息传入胞内,并借助这些蛋白的磷酸第过程,完成信息的储存记忆和对其的反应,如细菌的化学趋化等过程。阿米巴滋养体的吞噬活动,既是其摄食方式,亦可视为非特异性免疫的较早范例。此外,单细胞生物如梨形四膜虫,粗糙链孢霉菌及烟曲霉菌中均含有胰岛素样物质,但其功能意义尚不清楚。一般变为,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螅的胚层间出现。这些事实提示,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的。自个体发生的角度而论,末受精鸡卵内即含有胰岛素,而爪蟾卵母细胞中除含有胰岛素及其mRNA外,尚有TGF-β及FGF的mRNA表达,编码TGF-α、TGF-β及PDGF的mRNA亦可在小鼠胚泡中检测出,且着床前的小鼠胚胎中还有胰岛素受体及IGF-I受体的分布。神经系统的个体形成似晚于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内泌间的交互影响也有渊远的进化过程,如曼氏裂体血虫中含POMC相关的mRNA,且Mytilus edulis的血细胞可生成脑啡肽并受其影响,这种生物的血淋巴细胞可接受ACTH的调控。Cooper等人比较性地研究了蜗牛、蟾蜍、鱼和许多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发现许多低等动物的免疫细胞均有自分泌现象,并可释放阿片肽,且后者可影响这些细胞的功能。
200
发表于 2015-5-18 14:12:29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17 16:19
llyyjj    在神经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许多外国人确实是这样做的。

~~~~~~~~~~~~~~~~~~~~~~ ...

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及化学性和电突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更多是由体液运输完成的,后者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其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Blalock还将免疫细胞的经体液转送称为“流动的脑”。近年有人系统地研究了白细胞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电活动,这较好地体现了神经元、内分泌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似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5:43 , Processed in 0.0991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