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宫医案精选(9):瘀证有兼夹 活血用八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 19:0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实录

    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对血瘀证的认识。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较好的疗效。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供大家点评。

    活血化瘀不离脏腑辨证

    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一日,佟成海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沉滑。肝郁有热,气道不调,以致胸膈堵闷,身肢酸倦,拟用调肝清热宽中之法调理:

    炙香附四钱,青皮三钱,台乌三钱,木香二钱,枳壳三钱,炒姜朴三钱,归尾四钱,赤芍四钱,桃仁泥三钱,延胡索三钱,苏木二钱。

    引用丹参三钱,腹皮子四钱。

    此案处方即从调气活血立意,取其疏肝理气,和血通经之效。宫闱之中,忧思愤郁,情志不遂者多见。加之肝主疏泄,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清代医家唐容川提出:“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抑,则血脉得畅。”故对于肝郁不达,血瘀不畅者,治疗时以疏肝法与活血化瘀法同用可提高疗效。此外御医治疗血瘀证,常兼顾调补脾肾,表明瘀血与脏腑关系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借鉴。

    攻补兼施

    端康皇贵妃宣统十年十二月五日脉案:“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诸症减轻,惟气道尚欠调畅,今议用益阴和肝调气之法调理。”

    炙龟板六钱,全归六钱,赤芍四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香附三钱,青皮四钱,延胡索二钱,枳壳三钱,酒军一钱五分,台乌一钱五分,焦楂四钱。

    引用沉香四分,橘红三钱。

    此方即以育阴活血调气为意立方。重用龟板育阴(素体阴亏),归芍丹参之属和血活血,香附、青皮等理气。清代医家张璐论血所谓:“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多从少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总之,宫中对于虚实夹杂之血瘀证,处方灵活,多视血虚与血实之不同,用药多随之变化。

    活血化瘀配合他法

    临床中合并血瘀证者,病情多复杂,并非单纯活血化瘀即可痊愈。故血瘀证兼有其他证候(如气滞、寒凝、热结等),多需合用理气、温阳、清热等辅之。若其他证候亦非常突出,则需要标本同治。

    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陈世官、罗衡请得循嫔脉息和缓,表里之热已解,惟荣分湿热未清,以致头痛,议用清上调荣汤调理:

    生地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归尾一钱五分,酒军一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一钱,枳壳一钱五分。

    引用荷叶一钱五分。

    此案之头痛,根据方药应为湿热未清所致,故以清宣与活血之法共用,连进3剂后,循嫔“诸恙渐减,荣分已行”。可见此方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此类方药运用的特点是:以暂时服用为多,症状改善后,便仍有侧重。

    纵观清宫医案,活血化瘀法应用颇多,不难看出对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对医案的整理,笔者梳理出了以下治法:祛风活血、除湿活血、清热活血、调气活血、温阳活血、育阴活血、通窍活血、通下活血等八种具体治法;虽不能说是完备,但亦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宫中病人特点所形成的,对于目前临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张京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陈可冀名医传承工作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5 13:27 , Processed in 0.0507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