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食物“发性”的食疗学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14 20: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川耗子 于 2014-4-14 12:15 编辑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食物的“发性”是食疗学中的一个特殊概念,许多学者把它局限在辛辣、腥膻如姜、葱、蒜、禽、兽、鱼、虫等食物里面,这未免失之简单。笔者认为,食物的性味是所有食物的食疗疗效原理所在,食疗药膳师正是运用了食物的性能,通过辨证选食组膳,来达到食物治病的目的。如运用不当,寒以寒性食物,热以热性食物,其性味就变成了具有副作用的“发性”。因此,从食疗学的角度看,所有食物都具有 “发性”,如果运用不当,它的“发性”就会显现出来,用诸临床就会产生副作用,这是配制药膳时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食物“发性”的概念
    发性,是食疗学的一个特殊概念,正常情况下,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特有的性味,而食疗营养师正是应用这些性味,通过过辨证施膳,来达到治疗防病、治病、调养的目的。如果忽略了食物的这些特性,就能诱发疾病,引动宿疾;如果是在生病服药、或病后调养期间,进食了与药相反,与病性相因的食物,就能削弱药力,加重病情。这些因忽略了食物特性而导致食物诱发疾病、引动宿疾、削弱药力、加重病情的性能,就是食物的“发性”,这种具有发性的食物,又叫“发物”。正如《金匾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这里的“成”就是“发”,有启发、升发、发扬、启动的意思。
    二、食物“发性”的本质
    宋代著名食疗学家陈直在谈及食物的性能时说:“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这也是食物之所以能治病的基本原理。我们从《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食疗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药物和食物的专著里发现,无一例外地给食物列出了性能,而且根据不同的性能明确了不同的适应证。这就不难理解,食物“发性”的本质,实际就是食物性能非常态运用。如热性食物用在了热性人身上,之于热性人来说,这食物的“热”性,就是“发(热)性”,而之于寒性人来说,这热性就是食物的常态性能。可见食物“发性”最终取决于食物的性能是否常态:非常态时为“发性”,常态时为“食性”。
    三、食物“发性”与食性的关系和种类
    1、发热性  这类食物的食性大多具有温阳之性。在常态时,多用于阳气不足,虚寒内生的病证,如胸腹冷痛,食欲不振,口泛清水,甚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等。在非常态时则能引热动火,伤津耗液,导致大便秘结,口干舌燥,咽喉肿痛,面红目赤等。常见的食物大多以调味之品和温热之性的动物之品为主,如韭类、酒类、葱、姜、椒、蒜、芥茉、羊肉、狗肉及卤制食品、煎炒、油炸之物等。
    2、发风性  这类食物的食性大多具有升阳温养之性。在常态时,多用于脏器亏损,阳气下陷的病证。,如形体羸瘦,腰膝酸软,纳呆乏力,下肢浮肿,苔白脉弱等。在非常态时则能使人阳气亢盛,虚火内扰,助生外丹内毒。引发皮肤、外科疮疡、中风、头晕目眩、惊风、痹证等。常见的食物大多以水产、禽畜及辛香走窜之品为主,如虾、蟹、海鲜鱼、虾、蟹、贝、鸡肉、鹅肉、猪头肉、鸡蛋、牛乳、椿芽、芫荽、紫苏叶等。
    3、发湿性  这类食物的食性大多具有滋润之性。在常态时,多用于体内津液不足,失于滋养的病证,如唇舌干燥,大便结燥,口渴喜饮,肌肤失去润泽,尿少,舌红少津等。在非常态下则能生湿酿热,蓄浊碍脾,导致胸闷,腹胀,厌食不饥,体发虚胖,咳吐痰浊,舌苔滑腻等。常见的食物大多以甘甜辛滋之品为主,如糯米、饴糖、蜂糖、藕、冰糖、醪糟、米酒等;  
    4、发冷性  这类食物的食性大多具有清凉甘润之性。在常态时,多用于阳热亢盛,火邪内炽的病证,如面红目赤,心烦,口舌生疮、大渴引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等。在非常态下则能冰伏阳气,滞碍生机,表现出饮食不香,脘闷纳呆,神疲畏寒,肢冷浮肿,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腹痛等。常见的食物大多以各种生冷之品为主,如水果、新汲水、雪花水、冰羔、冰淇淋、生冷蔬菜等;
    5、发血性   这类食物大多具有辛香走窜,鼓气推血之性。在常态度时,多用于气机郁结,血行不畅的病证,如郁郁不舒,胸胁胀闷,悲忧不欢,太息寡言,或急躁易怒,胁肋胀满,甚或胁下痞块,刺痛拒按,,痛有定处,入夜更剧,可扪及肿物包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在非常态下则能则能耗气动血,损伤脉络,诱发各种出血之症,常见的食物大多以辛辣、昆虫类食品为主,如辣椒、胡椒、川椒、酒类、油炸全蝎、蚱蜢等;
    6、发滞性   这类食物大多甘温或甘平之性。常态下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如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大便溏泻,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脉沉细弱。在非常态下则能阻闭气机,妨碍脾胃的正常功能。常见的食物以瓜豆之类为主。如红薯、土豆、绿豆、黄豆、蚕豆、豌豆、莲米、芡实等。
    四、避免食物“发性”的基本方法
    1、掌握食物的性能  食物和药物是同源异流的,从本质上说,也有药物的基本特征,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只是它的性能没有药物明显,一般情况没有赋予它治病的功能,“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不识”,如果使用食物来调理或治疗疾病时,不能准确掌握食物的性能,就会食物的食性变成“发性”,出现以热散热,以寒驱寒的医误,如当服用解表、透疹药时,又再食发冷之性食物,就会因其收敛升气,影响解表透疹药物的功效。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食物的食性,避免食物的发性,掌握食物的性能是对食疗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2、必须辨证遣食   辨证遣食是建立在对食物性能和对疾病病性的准确掌握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凡患热性疾病时,应禁用或少食发热之性食物;凡肝阳上亢,虚火上升之证,应禁用或少用发风之物;凡脾肾虚弱,湿浊壅盛之证,应禁用或少用发湿之性食物;凡患寒性疾病时应禁用或少用发冷之物;凡患气郁化火,血络损伤之疾病时,应禁用或少用发血之性食物;凡气机阻塞,积滞壅隔,应禁用或少用发滞之性食物。
    3、根据中药“相畏”原理减轻或消除“发性”   所谓“相畏”就是指用某类食物的性能来减轻或中和另一类种食物的性能,从而使得各扬其长。比如用糯米、饴糖、蜂糖等食物来滋养人体,如果不计后果,一味无原则使用,往往能启动其“发湿之性”,给食身体损害。所以用滋润之品时,往往应佐用一些行气导滞之品,如扁豆、苡仁、橘皮、茴香等,以克服滋润之品阻遏脾胃气机,酿生湿浊痰饮的“发性“。
    4、通过对食物的加工来减轻食物的“发性”   对食物使用前的加工,往往可以减轻或消除食物的发性,这与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理出一辄。比如黑豆、黄豆、青豆等有很好的补肾益脾,延年益寿的作用。但如果用整豆则很难消化,容易阻滞气机,出现腹满胀气等“发性”,影响了补益等食性的正常发挥。但将其用水泡、磨浆、加热、发酵、催芽等方法加工,其食性明显提高,而“发性”得到有效遏制,如豆浆中的蛋白质消化率由整豆的65%提高到85%,豆腐则提高到96%左右。再如,蒸蛋、蛋花、荷包蛋、煎炒蛋、水煮整蛋的消化吸收率依次降低,而其发性依次增加,这些都是不同的加工制作方法对食物食性和“发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5、根据五脏生理功能特点避免食物“发性”” 中医从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人体脏腑组织对食性是各有的所喜,各有所恶的,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在临床上,根据脏腑组织这些对食性的亲疏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来治疗或调理疾病,就会大大减少食物的“发性”,有利于食物疗效的准确发挥。(原载《中国中医药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7:00 , Processed in 0.1173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