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实用诊脉法》连载——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9 18:22: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3-19 10:27 编辑

第一章,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法,简称“四诊”。脉诊包括在“切诊”的范畴,属“四诊”之一。它虽居“四诊”之末,其诊断作用和意义却非常重要。
        近两千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最近研究表明,脉诊还有很大潜力,其诊断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其原因是,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内容。现已证实,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论据,仍可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如,革脉、动脉、代脉、牢脉、缓脉、散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以及“五部”的理论和“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等。据考证,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涉及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等很多方面,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脉诊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有的被埋没了,有的被误解了,甚至偏离了实际的意义。若将这些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的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更具重要意义。
         从已挖掘出的内容看,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这些内容,都是《脉经》以前的脉学成就,甚至包括脉诊的精髓部分。可以证实,在《脉经》以前,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实用价值大,适用范围广,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脉诊的理论和实用技术,还有一部分至今沉寂在脉诊的经典文献,并未全部传于后世。
        从历史上看,现存于世的脉诊经典文献很少,除《内经》外,脉诊的经典文献只有《难经》和《脉经》。因此,近两千年以来,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以《难经》和《脉经》的记载为重要依据,这是脉诊沿用至今的经典文献。这两部经典文献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惯用“立象寓意”或“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语法恢诡,寓意深奥,很难理解。受此影响,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被埋没了一部分。比如,寸口部位划分“五部”,曾是脉诊的重要基础理论,直接关系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脉形规范,但是,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与“五部”相关的“持脉轻重法”很少有人掌握,几近失传。除此之外,革脉、牢脉、动脉、代脉、缓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是被埋没了,甚至已被后人曲解误说。由此导致,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使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比如,革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使脉诊失去了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再如,后人对“微脉”的脉形理解不全面,由此限制了“微脉”的适用范围,等于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另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但是,由于《脉经》对“动脉”脉形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弄清“动脉”的实际意义,所以,现在的诊脉方法没有对非窦性心律进行诊察的脉象。这些实例举不胜举。这说明,若不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就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对脉诊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有些人习惯用脉诊推测疾病的症状或病名,并以推测出某种症状或病名而津津乐道,甚至热衷于通过脉诊推断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还有一种习惯作法是将脉象与症状“对号”入座,对得上则称“脉症相符”,对不上就是“脉症不符”,甚至因“脉症不符”而冒然决定脉与症的取舍。其实,这并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也不能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脉诊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主要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所以,必须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所谓“辨证”,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推断病因、病位和发病机理,得出证候。辨明“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目的。“辨证”的依据虽是“四诊合参”,但脉诊资料能够反映体质状态和病邪盛衰两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象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运用脉理可以分析病理机制,在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脉诊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病证的定位和定性以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重要依据,这些综合性的作用,才能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并且,脉理非常重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脉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辨证”和“论治”都离不开脉理。将脉理和医理互参,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和“论治”,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所以,不能将脉诊认为是推测某种症状或某种病名的手段,更不能将脉诊与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相提并论。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并不单纯是针对某种症状或某种疾病,并不能反映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而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它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何疾病、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脉诊的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都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以来,脉诊是整个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中医学体系相辅相成,既有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内容。脉诊的理论已贯串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中医的整体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脉诊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效果,对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脉诊密切相关。它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早已超出“诊”的界围,而扩展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不明脉学就是不明中医学。不懂脉诊,就不能更好地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脉诊对中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若将脉诊最近挖掘出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其重要意义更不一般。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中医的科研、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未来的重大发展,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整个中医学体系,至今未能摆脱历史旧貌,很难提高到现代化的领域上来,各方面的探索虽不少,但所勘定的突破口,往往因偏离中医特色而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从治疗上搞突破,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是,中医理论近代以来没有重大进展。若从中医理论上搞突破,必须弄清经络是什么,否则,经络的问题解决不了,理论突破就有困难,很容易使中医的理论特色受到限制,很容易失去中医理论已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的所谓“神理”,并且,最终的实用价值也未必提高多少。再如,从中药或中药制剂上搞突破,恐有废医存药之嫌,虽然谁也没有废医之意,但容易造成废医性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脉诊很有可能是发展中医的突破口。这是因为,脉诊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可以说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中医特色,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偏离中医之嫌,绝不会因为脉诊的发展而废了中医。相反,脉诊的研究成果或脉诊的突破,可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如果以脉诊的研究和提高为突破口,很有可能是使中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具有战备意义的措施。如果脉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发展中医的其他工作也可能会找到方向、途径和方法,很可能使中医学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跨进一步。因此,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对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脉诊的历史概况
       脉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概括起来说,可分三个阶段:一、起源阶段,二、形成阶段,三、持续发展阶段。对脉诊的研究,必须了解这三个阶段的概况。
         一,起源阶段
        脉诊的起源很早,在秦汉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已有所记载。如《史记.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说明,脉诊至少起源于扁鹊活动的年代。但是,从扁鹊脉法的实际内容看,当时的脉诊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实用技术,这说明,在扁鹊活动的时期,诊脉的方法早已产生。
       据考,扁鹊的活动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一致。《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内经》的记载看,当时的诊脉方法很多,规模很大,诊脉部位不止一处,而是全身遍诊的诊脉方法。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法等。这说明,脉诊的起源,应该上溯至比春秋战国更久远的时期。
       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脉法》、《阴阳脉死候》、《流沙堕简》和《五十二病方》等,其成文早于《内经》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些出土文献也可证实,脉诊的起源比春秋战国时期更久远。
        《内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最初的脉诊是用多种方法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检查,既包括诊察脉的跳动,也包括诊察脉的色泽。后来,诊察脉的色泽才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这说明,脉诊起源于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检查的多种方法。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才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发展成为现在的独取寸口脉法。
        因无确凿史证,很难确定脉诊起源的确准年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脉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晚可以追溯到二千七百年以前,并且,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而是很多种诊脉方法并存并用。现在的诊脉方法,是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内经》虽没记载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但已认识到寸口脉对全身疾病的诊断意义。最早记载独取寸口脉法的经典文献是《难经》。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是《难经》的后裔。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来看,脉诊以《难经》为鼻祖。《难经》奠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
        二,脉诊的形成阶段
        从古代医家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到《脉经》问世,是脉诊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独取寸口脉法的发展很快,从当时的多种诊脉方法脱颖而出,在应用上越来越普遍,逐渐取代其他诊脉方法。所以,《脉经》是脉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脉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脉经》以后,脉诊成为独立学科,独取寸口脉法独占医坛,古时代的其他诊脉方法在应用上越来越少。
        《脉经》是第一部脉诊专著,对脉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名的脉形规范,再加长、短二脉,合为二十六种。并记载了寸关尺三关的划分及三关所主脏腑。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脉象的主病,为脉象与病证的联系结合供了方式方法和经验。并且,其内容涉及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脉诊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成为后世通用的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脉诊经验,独取寸口脉法的内涵极其深广。在《脉经》成书时期,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适用范围广,实用价值大,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诊疗实践。
       独取寸口脉法的相关技术和古代医家的脉诊经验,主要由《脉经》传于后世。《难经》只涉及独取寸口脉法最基础的理论和基本原则,《脉经》使独取寸口脉法进一步完善,为脉诊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由《难经》和《脉经》沿传下来的。
                                        2——4页

2
发表于 2014-6-29 15:41:2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提高脉诊水平,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脉学方面的著作,看了一些脉学视频。在一次QQ聊天中,管理提醒,可以借助论坛的有益平台,向哲医许进京老师学习脉学知识。我也恍然,为什么舍近求远,放着现成的老师而不求教呢?

        铁版已将许进京老师的脉学著作全文发到论坛,我业已下载至本地,决定将著作中的重点标记批注,疑问之处求教,希许老师不吝教我!我的笔记用word截图,随附铁版诸帖之后,也希望更多的同道加入到学习中来。


3
发表于 2014-6-29 19:15:16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29 15:41
为了提高脉诊水平,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脉学方面的著作,看了一些脉学视频。在一次QQ聊天中,管理提 ...

这个必须支持,顶一下~
4
发表于 2014-6-30 09:48:27 | 只看该作者
administrator 发表于 2014-6-29 19:15
这个必须支持,顶一下~

    感谢管理鼓励


    原书第二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7:05 , Processed in 0.0557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