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胡不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16 00:49: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
作者:胡不群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胡不群老先生在开福寺讲解《黄帝内经》的讲稿整理而成。老先生从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说开去,从气的层次解读《黄帝内经》生命学,由浅入深,旁征博引,阐发了《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道、无极、太极 
原文选讲
第二章 阴阳 
原文选讲
第三章 五行
原文选讲
第四章 五运六气
原文选讲
第一节 五运
第二节 六气
第三节 运气合治
第五章 藏象基础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五藏系统
第二节 精气神
第三节 经络
  一 经络总论
    二 十二经脉
    三 奇经
四 络脉
    五 经筯皮部
第四节 身形体质
 第六章 审证求因病机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从病邪探病因
    第二节 从素质求病因
    第三节 从病邪传变审病机
    第四节 从邪正虚实察病机
    第五节 从阴阳盛衰辨病机
    第六节 从藏府经络析病机
第七章 司外揣内诊断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察色
第二节 望形
  第三节 问症
第四节 按脉
  第五节 审尺
第六节 合色脉
  第七节 决死生
第七章 以偏济偏论治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审机求本
   第二节 标本逆从
   第三节 三因治宜  
第四节 神形主从
第八章 性味归经药物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药物分类
   第二节 性味归经
    第三节 用药原则
    第四节 用药禁忌
第九章 君臣佐使方剂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方剂组织
    第二节 治法与制方
第十章 形神一体养生学
原文选注    
第一节 养生总则
    第二节 养生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2
发表于 2014-3-26 19:11:26 | 只看该作者
凡例
一:是编乃有感之作,非寻常寻章摘句之比。盖当今之世,中医西化或异化十分严重,是编之作,欲正本清源,返朴归真,还中医理法之本来面目。
二:是编名《气本生命学——〈黄帝内经〉理法秘要》,言“气本生命学”者,明以气为本而关乎生命之学问也,示《黄帝内经》立学之本;言“《黄帝内经》”者,明是编之内容无出《黄帝内经》之右者,一以《黄帝内经》为圭臬;言“理法”者,言中医之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也,明是编之内容,限制在《黄帝内经》中关乎中医理法的部分。如果因缘具足,精力允许,当再编一部《黄帝内经病证治要》,合成全璧;言“秘”者,非秘密之秘,实心秘之秘,是编之作,积三十八年临证读书,于《黄帝内经》心有所会,自心底流出者也,非依逻辑体系、依当今中医界流行体系著作之比;言“要”者,明是编之作,乃简明扼要之作,非精深大论之比。
三:是编所选《黄帝内经》原文,《素问》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1月出版的据明•顾丛德刻本为蓝本的宋•林亿等新校正的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勘本。
《灵枢》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出版的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的影印本。
四:所选原文,一般不作校勘,非校不能理解原文者,所选注释中有校勘者,不再出校,无校勘者,加按以校之。不另出校记。
五:编者一般不发表议论,一者所选古今贤哲的注释,均十分精到,无需续貂,浪费读者宝贵的时间。二者,编者水平所限,少言语正可以藏拙。有不同于古今贤哲的会心之处,则加《编按》以说明之。
六:是编开篇之前,针对全编有一简短的导论,各章之下亦有一简短的说明,再加《黄帝内经》部分原条文下的按语,除少数属校勘内容外,均是编者对《黄帝内经》的会心之秘,这些文字构成了编者对《黄帝内经》理解的主线,是本编的基本观念。
七:所选注释不局限于医书,原则上以古注为主,结合十分精到的今注,而古注中,又以杨上善、王冰、马莳、张介宾、张志聪为主,每条经文下,所选古今注释,均依时代先后为序。
八:所引古今文献,《原文选注》项下,只标作者名,如王冰,无作者名的标书名,如《灵枢经校释》,但行文过程中所引文献,章前导读或《编按》项,则随引随注,加括号注于引文之末,如“编按:本篇“阳阴和,故能有子”,而有子之道,……决定他的终结归属。”(美藉华人•张绪通《黄老智慧》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北京,第一版)
九:附录之《参考书目》,除本书所引白文底本、主要注释本及当代学人学术著作,注明所引版本、出版社、出版地、出版年、及版次外,其余常见古典医藉、文史类一般古藉及字词类典藉,均只标注作者姓名,书名。
十:蒙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刘炳凡老的学术继承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光宪研究员审阅并赐序;好友书法家喻当提写了书名,博士生吴萍将电子版文稿打印成纸质稿本、并与博士生郭军华对照底本,校过一次所引《黄帝内经》原文,硕士生杨丽将纸稿本校改的文字,誉入电子文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小龙编辑精心编校并指导编写参考书目,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有是编之成。在此,对一切帮助、支持、鼓励我的一切有缘人等,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3
发表于 2014-3-26 19:12:19 | 只看该作者
气本生命学——
《黄帝内经》理法秘要
胡不群编著
叶云、胡虚白协编
    绪论
    《黄帝内经》分为《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个部分,(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释生命的经典,他不仅阐释了人的生命来源,同时也系统全面地释阐了人的生理机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其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内经》从道的层次理解生命,如“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即其例。《内经》认为生命起源于太极。《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可见:“太虚之初,廓然无象”,(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论•上•太极图论》)只是一个虚无,但天地万物及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所说的人,却都是从那里开始的。所谓:“自无而有,生化肇焉。”(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论•上•太极图论》)
从气的层次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由一种既包含有向外扩张的动力因素又包含有向内凝敛的质料因素为基本单元——气组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谓“天气”即是《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乾元”;所谓“地气”即是《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之“坤元”。这个层次的内容即是所谓的气化学说,本篇将以《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运气》四章来阐释之。
从物象的层面观照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如《灵枢•本藏篇》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这里,“气”无形,但有象,经脉能行“气”显然就物象而言。阴阳(五行),元气流行之不同情态者也,而经脉却能“营”之,既能“营”之,非象而何?五藏,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化在人而成之形者也,属形而下,而《内经》关注的却是形而上的阴阳五行之气化,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素问•六节藏象论篇》)非就物象层面观照藏象而何?
以审证求因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 “掉眩”、“痛”、“痒疮”、“肿满”等,非证候而何,“皆属于肝“属于心”、“属于脾”等,不就是通过对上述证候的审察而得出的发病因素的关键么?
用司外揣内的方法,以发现疾病,诊断疾病。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载:“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者也。…生如心,如以缟裹朱;生如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瓜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此司外揣内之法,无庸置疑。
用以偏纠偏的方法论治疾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又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无一而非以偏纠偏之治也。
用性味归经的方法研究药物所禀气性之偏及其对藏府、经络、气血、津液的作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五味阴阳之用如何?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这里的“为阴”、“为阳”,药物之性也,《神农本草经》言药性之寒热温凉,是对“为阴”“为阳”之细化。寒凉之性为阴,温热之性为阳,此之谓也。“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不正是利用药物之偏性以纠人体之偏么?
以社会职能分工为参照而建立之以君臣佐使为规律的方剂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即是明显的例证。又如古逸遗书《大要》载“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止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治也。”(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无不体现社会职能分工之关系。
从形神一体(心物一元)的角度,研究治病养生,其养生之原则与方法,至今适用。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之“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再如《灵枢•本神篇》之“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据此,可见病必形神并治方能痊愈,命必形神兼养方能长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是治病不治神也,故病不愈;“和喜怒”养其神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安居处,节阴阳”之类,养其形也,形神兼养,故“长生久视”。
4
发表于 2014-3-26 19: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14-3-26 11:14 编辑

第一章:道、无极、太极
《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而生成的,是“天地合气”的产物,因此,气就成为了人的生命之基本元素,从这个层面来说,以《内经》为理论代表的中医学,是以“气”为立学之本的,并以之阐释生命的方方面面,建立医学的理论体系,正如西医,认为生命起源于细胞,则以“细胞”为其立学之本,并以之阐释生命的方方面面,建立医学的体系一样。我们在这里所要展开的“气”的内容,包括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先从《道•无极•太极》这个层面谈起。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无有终时之寿,是由“道而生”或是“全道”所至。如若不能,但能“合同于道”,也可使增加寿命,因不是由道而生,没能全其道,仅仅只是与道相合,所以其寿命也就是有期限的。由此看来,明道体道之行,对疗病养生者而言,是何等重要,其在治病养生中之地位可谓不言自明。
然则,道是什么?又如何明道体道行道呢?这是养生者、中医人,都必须用心参究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谈谈道的概念,让我们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说文》:“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所行道也”,即是我们所行走的路。路,主观、客观两义都有。在古代,道路是在无所遵循的情况下由人的主动行为造成的。所以说所行即是道,但道路一旦形成,就必须遵从,所以道又有客观义,这是就“道,所行道也”的解释之所本。若就“一达谓之道”说,则道路有许多种,有分岔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道路, 只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是人们所称的道,也就是说,道是人们必须遵从的。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道,也是主客两义互存的,是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的存在,不必强分。
        然则,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易经》找答案。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春秋•孔子《周易•传•系辞》)也就是说在无始之始的鸿蒙时期,虚幻窈冥,无法言喻的一种气化状态,无以名之,曰“太极”。太极不仅是天地的创始者,也是万物生命的创造者。它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无往不在,它是自有的,是绝对的。孔子还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春秋•孔子《周易•传•系辞》)可见:这天地万有是由太极的氤氲而生两仪,因两仪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所以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从这些述说,我们不难看出:阴阳是两仪的别名,两仪是太极的实体,太极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生而又无生的那个“道”。
再从《道德经》来看。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这里《道德经》第一章是说:“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天地,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是也;母者,天地既辟而后,一气化生万物是也。”(清•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五章也是说“鸿蒙未判前,天地未兆,人物无形,混混沌沌,浑然一气,无涯无际,无量无边,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所谓无极是也。寂虚而育生机,寥廓而含动意,所谓太极是也。万物皆有两,惟太极无二。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四象五行包含个内,人物繁衍,日月充盈,岂不生育多而太极衰乎?不知此个混成之物,视不见,听不闻,无物不有,无时不在,孑然独立,浑然中处,却又生生不已,化化无穷,自混沌以迄于今,初不改其常度,且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周通法界,开阖自如,循环不已。以凡物而论,似乎其有困殆矣,孰知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之以清,地赖之以宁,谷赖之以盈,人赖之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运,其间生者自生,成者自成,而太极浑然完全却不因之而稍殆,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莫不由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以为天下之母也。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至厚而名;惟此无极之极,不神之神,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而于穆不已,吾亦不知其所名,惟字之曰道。”(清•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从以上的启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道是无法来命名的;
二: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它超越一切,虚灵不昧,它是天地的创造者,是万物的根源。
三:道生万物,育万物,因此,万物不能离道,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更不能离道。
四:道介乎有、无之间,超乎万事万物之上,存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与道,是一而二,二而一者。
五:道是具足的,其存在与运化,本于自然。
由此可见:道就是道路,就是创造,就是力量,就是生命,就是真理,就是必然,就是自然而然。道生生不息,日新又新。
“无极”,是本体之名,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仅有理之可悟或曰存在之可推,却无相之可言或曰无存有之事可察,所谓无极本无极也。它离语言相,离文字相,离心行相,不可说不可说也。
“太极”,即本体之用也,与“无极”同起,有则俱有,无则俱无,起则俱起。朱熹所谓:“‘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宋•朱熹《<太极图说>解》)即是言此。“无极”不可言,依“太极”立方便之门。
天地万有,成于气化,气化之先那一段无可名之难以言状的阶段或状态,就是“太极”。“太”,“大也,通也”,(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大之大,直通之通;“极”,“ 栋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屋脊之栋,无上为极,无称之称为极,不可得而名之为极,大中为极,如《书•洪范》:“皇建其有极。”直言之,“极”,就是道,“太极”就是大道,是无上之道。孔子说:“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春秋•孔丘《周易•彖传》)在天地未判之前,合乾元坤元为一之混沌境界,即是“太极”。孔子还说:“太极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阴阳之上。”(春秋•孔丘《周易•彖传》)可见还是混沌一气,天地未判,阴阳未分之前,就有了“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是也。
前言依“太极”立方便之门。究其实,“太极”情景亦与“无极”一样难言。它与“无极” 一样,“鸿蒙混沌,渺冥虚空,无形无象,无声无臭。”
《黄帝内经•素问》之所以名为《素问》,林亿说:“案:《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北宋•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新校正》)可见,此处之“太初”即是太极,当无疑义。
综而言之,“太极”的境界,就是至大,至极,元始,绝对。它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实质,实难以语言文字名之状之,质言之,“太极”只是一个理,用亚里斯多德的话说,只是一个形式因。(参见苗力田编《亚里期多德选集•形而上学》)既然如此,那“太极”又是如何肇造出这星罗棋布,千变万化的天地万物呢?这是我们必须去探讨去思索去体悟的重要课题。
由“太极”而天地万物,其原实渊于“气化”,只是我们要明白此“气化”之“气”字,实不能作“氣”字解而应作“炁”字解。此炁属于先天,所谓由“太极”而天地万物,实乃此一“炁”之化。此“炁”虽无形无象,无声无臭,却有灵有显,有神有气,在此一“炁”流行的作用下,生动生静,分阴分阳,如是化育出这零零总总、森罗万象、神妙无穷的天地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此处所说的“道”,非“太极”而何?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春秋•孔子《周易•系辞》)何其相似乃耳。
郑玄说:“太极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汉•郑玄《周易注》)此即“太极”是“炁”之理证。
综合以上引释,关于“太极”,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些印象:“太极”为天地的创始,为万有的源泉,一切变化、成长、生灭、盈虚、壮老、盛衰,皆一“炁”之流行,“太极”之演化也。所谓:“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篇》)
所以“道”、“无极”、“太极”以及“炁”之类的概念,皆是在同一层面上说的,只是各自表述方式不同,各自侧重点不同而已。
5
发表于 2014-3-27 09:49:09 | 只看该作者
气本生命学,好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1:06 , Processed in 0.0807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