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难经》三焦有形辩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2-15 18:0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经》三焦有形辩
    提要:纵观《难经》全书,三焦当是有形,第二十五难和第三十八难谓三焦有名而无形不足指其无形状,而是在论十二经脉之数和脏腑之数时谓三焦无相应对照比较者而言,因古汉语之“形”可用比较对照意释之。
    前言:中医学术界谓三焦并无形质可指,均认为发端于《难经》,于是《中藏经》《伪脉决》《千金方》诸书均和而唱之,近代此论亦多。由于对三焦的剖析牵动脏腑全局,有举足轻重的关系,如果我们搞不清六腑之一的三焦为何物,搞不清三焦在脏腑学说中的地位,我认为就说不上真正理解了三焦学说,所以有必要重新讨论这道难题,尤其有必要重新评价《难经》之三焦有形或无形否。
    我们说三焦有形是有根据的,因为《内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是有形的,《内经》距《难经》成书年代相对来讲是较近的,传讹及谬误较少,两书持相反观点也会较少,既或是有学术上的分歧,那么这里各同虚设的三焦一腑就会为其它的所替代或舍弃而淹没无闻,而不会在《难经》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从这一点也可以推断三焦是有形的,是名正言顺的一腑之一。
    《难经》中两处论及三焦“有名而无形”是为了阐述十二经脉的配对以及五脏六腑的配应关系而作的铺垫,并非论其有无形质,但“有名而无形”语却对人们产压了心理性眩惑。所谓心理性眩惑,是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认为事物单纯地在时间空间或概念方面接近是互相关联的,有时甚至把相关关系判定为因果关系。这里人们常易产生思维错误的原因之一,本文中也有这种情形。如“有名而无形”之“形”字,除具有“形象、形状、形体、显露、表现”等意外,还有“比较、对照”的意思。在《难经》条文中,人们则往往客易把“有名而无形”的“形”意同无“形体”等意联系起来,而极少从“比较、对照”意思方面来考虑,加之经文中三焦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朦胧感觉,使人难明或几乎不明真象,以及头脑中先入为主的观念与不费力气的思考一拍即合,说三焦无形质可供考证,尽管这与《内经》《难经》本义相悖,却有经文为证,似乎是名正言顺的了,于是了而不了之,二千多年的争论由此而生。
    我们说“有名而无形”的“形”意乃比较对照的意思是有根据的。如常用的成语“相形见绌”的“形”就有此意。不仅如此,我们在古汉语中也可以见到这种例子。如《老子》一书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显然这里说长和短是相比较对照而言的,由此而观之我们对“形”意的理解就可见一斑了。再如《孙子兵法》曰:“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十分清楚,这里的“形也”也是指的敌对双方力量的对照比较而言。既然先秦诸子对“形”有如此理解和如此用法,《难经》成书年代又转此为近,言其无形乃无比较对照之意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断言无形就是无对照,这样未免太武断而失之公允了,这还要看“形”字是用在何处以及为什么意思服务的。
    《难经》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这段条文论述的中心意思星十二经脉之数,而五脏六腑可凑成十一经脉之数,尚差一经是指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阳心包经分别开的经脉,而心主与三焦为表里配应关系都是因其“俱有名而无形”,所以才有十二经脉之数。在这里此语就有两重意思:一是说心主与三焦均无形质可见,有其同的条件才有其表里配应关系而成十二经脉相应之数;二是说心包络不是脏,三焦为外腑,均不在五行五脏五腑正数之列,其相应的经脉自然无所比较对照而有共同条件即表里配应关系才成十二经脉之数。而事实上我们可以否决第一重意思。第一、本条文的中心是论十二经脉之数,而不是论其有形或无形,而此处的论形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是为论数的铺陈而设;第二、心包络是有形似,从《内经》等著述也可以看到有关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的论述,三焦也是有形的,不管是《内经》所描述的三焦还是《难经》所描述的三焦都是如此,而无所谓“无形”之论。我们也很难设想象《难经》这样经典著作中会出现如此空泛和有争议的佐证。我们就退一步说三焦是无形的,也不会把有形的心包络与所谓无形的三焦放在一起来佐证其俱有形或无形否,就是稍具有常识的人也不会这样来选择证据的,何况这是出现在一部权威性的医学经典著作中。所以,就只有存在第二重意思了。
    《难经》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诚如斯言,其所论“有名而无形”与二十五难之“俱有名而无形”之意实质上是同然一理,不过一是言其十二经脉之数间的比较对照,一是言其五脏六腑之间的比较对照罢了,也正因为三焦不在五腑正数之列,所以称为外腑。“外”者指其正式的相对于非正式的而言。如外臣就是古代列国大夫和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化礼·士相见礼》曰:“凡自称于君……他国之人,则日外臣。”《左传·成公三年》云:“以赐君之外臣首”显然这里的外臣就是指非正式的臣属关系相对于正式的臣属关系而言,三焦之所以称为外腑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更支持了说三焦有各而无形是无对照的观点。如果这里是说三焦无形的话,一则此语有重复之嫌,二则此语在这段条文中也无多大意义。所以三十九难日:“六腑者,止有五腑也。”因为“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六焉”。由此看来这些都支持了无形就是无对照的观点。  我们说《难经》言三焦是有形可指的,最主要和直接的证据还在《难经》三十一难中。其目:“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上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若无形,又何有界畔,中焦又何以主腐熟水谷,况水谷均为有形之物,又岂能行于无形之道路中,而且这里所描述的三焦与《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篇所描述的三焦基本上是一致的。三焦当是有形,乃有以上诸语,这是无可辩驳的。笔者曾在《内经·三焦学说管见》一文中以为三焦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部分管状通道,这个观点在《难经》中同样得到证实。又如《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显然《难经》谓三焦为水合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之物就是咽喉及喉咙之属了。我们再从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内也可以分析到两者间的差异,上焦(喉咙即气管)宗气的出入和下焦(输尿管)水流的排泄是如此,其相应的解剖结构如气管的功能特点是一由外向里盲端管状通道和输尿管们功能特点是一由里向外的盲端管状通道也是如此。所谓中焦之不上不下谓其解剖位置不高于上焦又不低于下焦,其中心是胃中脘。古人多是把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纳为一体来描述对象,俱言之有据,谓之有物,我们怎能说三焦无形呢?
    《难经》三十八难云三焦“主持诸气”与六十六难之“主通行三气”实乃同然一理,其意大抵是指上焦通行宗气,中焦通行营气,下焦通行卫气。而这些均为后天之气,有别于原气。原气乃先天阴阳之气化生,成于胚胎时期,藏于肾,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力。但原气赖后天之气濡养方得以生发,后天之气又靠原气推动或得以化生,所以三焦是原气的特别使者,它输送后天之气以溉五脏。这些观点是在《内经》基础上发挥的;《灵枢·五味第五十六》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总之《内经》和《难经》通过三焦阐明了人先后天关系即人体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的三条通道的作用。上述观点不但支持了三焦是有形的,而且也支持了三焦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呼吸、消化、必尿系统的部分管状通道。

    此文原成于1986年,仅是从现象角度讨论了三焦,迄今有些观点已有变化,现贴出供同道斧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09 , Processed in 0.5636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