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易医论 论治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18: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第五章   论治篇
论治是辨证的的目的和归宿,辨证的正确与否最后要通过论治来检验和修正。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症的表现形式,解决疾病的方法无外乎两大疗法,即纠偏和协调。凡是以阴阳一方的偏盛偏衰为机体的应变态势,出现对抗性的疾病矛盾表现形式时,则采用纠偏疗法。凡是以阴阳双方的失调为机体的应变态势,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矛盾表现形式时,则采用协调疗法。
第一节  论治原则
一、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部 •八正神明论》也说:“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则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方法广泛用运于免疫学和预防医学之中,古人是非常重视的。《素问•遗篇•刺法论》就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说明我国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发明于十六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这一领域目前现代医学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先后缓急:当复杂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同时并存的时候,常有一种矛盾处于领导的、决定的地位,称为主要矛盾,而其它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为次要矛盾。在很多情况下,事物的根本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事物关系的复杂性,有的时候根本矛盾会退居次要地位,而被根本矛盾决定和影响的其它矛盾却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关键一环。针对这一情形,古人提出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这种先后缓急的原则不仅包含着对待矛盾要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矛盾主次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这就是《内经》所说的“标本相移。”例如:本为少阴病,标为承气证,不解决承气证,则病清不能缓解,甚至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仲景提出了“少阴病三急下证”,是对先后缓急原则运用的典型范例。表面看来,治则与病情相反,实质是一致的。
三、治病求本:《素问•标本病传篇》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标本范畴的提出表明,古人对本质和现象、原因与结果的认识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探求疾病本质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到病状表现的多变性,而且认识到比较轻的疾病症状表现与其病的本性是一致的,如热病呈热象、寒病呈寒象。但病性严重时,其症状表现常常与病的本性相反,如热病反呈寒象、寒病反呈热象、虚亏却外现闭塞,积滞却泄泻不止。针对这种假象在治疗上提出了:“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以及“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表面看来,药性与病象表现为相从和一致,而本质上是给疾病添加一个相反的力量,通过这个相反的力量纠正机体整体功能的偏离,使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
第二节  纠偏疗法
人体疾病的斗争过程中往往出现对抗性的矛盾态势,即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对抗性矛盾的解决须采用对抗的办法,“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就是纠偏疗法的宗旨。
一、顺势法,也叫反治法或从治法。即顺疾病之势而治之。
1、给病邪以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之,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顺应病势,予病邪以出路是驱外出广泛采用的方法,因势利导,顺势而治。
2、反佐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偶之不去”,是说采用较重的药剂病仍不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力未能发挥作用。如果病情较重,药物较强,二者可能发生相互格拒的现象,例如以寒治热,而病之热邪抗拒药之寒性,使药不能入病,因而药物无从发挥效力。这时可以在方剂中加入少许与病性相一致的药物作为“反佐”。反佐药看起来其性质与整个方剂相背道,但是它能够起到顺其病情,因势利导的作用。《素部•五常政大论》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意思是说用寒药治热病,需温服,用热药治寒病,需凉服。药性与病症相反,而服法与病性一致。依据辨证法,对立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共居于一个统一体,并向对立面相互转化。药物与病症相格拒,就是二者之间未能发生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二、逆势法,也叫正治法或逆治法。它是纠偏疗法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治之大体也。”又说:“坚者消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适事为故”。
疾病是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表现,治疗原则是设法使阴阳平衡得到恢复。以上列举的多种治疗方法表明,机体阴阳偏胜偏衰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但不论有多少种具体表现,总的施治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病证向那个方向偏离,我们就寻找一种能够产生相反作用的药物或措施,逆其势而治之,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状态。施治方法具体说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归纳起来最主要的不外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四种。
1、祛邪:也叫对抗疗法。西医目前对症治疗都属于这一范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坚者消之”、“客者除之”…清除侵害机体的外来或内生病邪,缓解和纠正各种病痛,阻断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2、扶正:也叫支持疗法。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补充机体丢失和缺损的物质,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针对整体气血,三部功能和局部组织三种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补益气血、提高机能,康复再生治疗方法。
3、健身强体:机体的框架结构以静为主,体育锻炼、武术等运动疗法都是逆其势而运动之,使其静中有动。因为结构静则退变,所以说:“生命在于运动”。机体的气血神志周流不息、弥散无穷,以动为主,内养功,静息功等养身方法逆其势而安静之,使其动中有静。因为过思耗气伤神,所以有“生命在于安静”。完整的观点应该是肢体多动,性情平静。
第三节  纠偏疗法常用方法
祖国医学的治法是丰富多彩的,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语》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并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除和法外,其余七法都属于纠偏疗法。
1、汗法:汗法是一种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病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皆是汗法的作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
3、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结、水饮、虫结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对于邪在肠胃,如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热结便秘,停痰留饮,瘀血内蓄等邪实之证,均可使用。
4、消法: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水、食、石等进行消散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5、清法: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清热降温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清法适用于一切热证。
6、温法:温法是通过祛寒温阳的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温法适用于一切寒证。
7、补法: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损者益之”。
第四节 纠偏疗法在三部中的应用
七法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孤立对待,因为病情复杂,往往不是单一方法所能适应,常须数种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周到。
一、表部纠偏疗法的应用
六淫致病多为表部受病,现代医学讲病源微生物。疾病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即病邪、病体、环境。美•培登考斯基认为:光病源微生物不能致病,他曾做过试验,在身体素质健康时,服用五百单位的霍乱孤菌而不致发病。再如伤寒痊愈后肠道内仍有伤寒杆菌存在而不发病。所以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细菌所为。祖国医学改变病邪的生活环境,纠正病邪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病变态势,来达到消灭病菌,治愈疾病,这样不仅效力大,又安全。传统中医“六淫”学说,通过改变病源生存条件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符合病因论的。
太阳病代表着表部的阳性病,由表热、表实两种矛盾组成。表部的实证以“汗法”论治,表部的热证以“清法”论治,太阳病的治法为清法与汗法的合法,统称为“辛凉解表”。
厥阴病是表部阴性病,由表虚证、表寒证构成。表虚以养血和营,表寒以温经散寒。厥阴病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温补之合法。
二、里部纠偏疗法的应用
1、阳明病是里部的阳性病,是三阳病中最后一个阶段。自然界中一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但发展到最后,都要采取外部突破的形式去解决行将激化的矛盾。实热达到最高阶段,将对机体起破坏作用,使机体功能发生障碍,形成痰、水、血、食四种有形物质的蓄留。有形物质滞而不去,是一种刺激,反过来又加重了机体功能障碍,造成恶性循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靠机体自身的力量是不容量解决的,必须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通过泻法的强烈作用,泻热存阴,使蓄留物质得以排除,正气的运行得以恢复。
⑴泻食:阳明病是内热致实,实则气机不畅,故有热、有食、有气相互掺杂,治疗必须针锋相对,一要清热,二要排出蓄积之物,三要行气,照顾机体的功能恢复。
⑵泻痰:在体内有两个地方有痰,一在肠胃,一在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哪里有粘液,哪里就生痰,无粘液则无痰。痰多见于消化道和肺部,此外妇女白带亦属痰的范围。在里部粘液的贮留处多在升结肠,有时贮留达十年之久,表现为腹中雷鸣、漉漉有声等。体内痰饮结聚,在上表现为舌苔粘腻,在下则表现为时下利带粘液,由此可以确定胃肠道有粘液蓄积。
⑶泻水:凡里部蓄水,不但胃肠道内有水,大部分人腹腔亦有,表现有二,一是必须有小便不利,二是胸胁满痛。通过腹部叩诊、触诊均可作出诊断。
⑷泻血:里部瘀血停留,大部分在发烧月余后出现。其特点有二,一是小便利,二是大便黑,便时容易。
阳明病有热有实,必须通过消化道将痰、水、血、食四种有形物质通过不同方法从肠道排出。在治疗阳明病时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在太阳病和少阳病未解时,决不可用下法,以防热邪内陷。二是遇不大便时,不可轻易使用大承气汤,可先用小承气汤作试验,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三是阳明病脉迟可攻,一旦出现疾脉是险证,若出现微脉,当温之四逆辈,若见微涩脉,不可下之,必须先补后泻,这是必须记取之处。滑脉是阳明病的真脉,疾脉是阳明病的危脉,使用下法最好见迟脉。胃脉道由植物神经支配,其中以迷走神经作主导,里部阳盛,脉缓而迟,病情逆转,迷走神经衰败,使交感神经占优势,失去平衡则表现疾脉,患胃肠道疾病的人临终前都出现数脉。
2、温胃益肠是太阴病的治疗大法。
太阴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就是小肠吸收功能降低,中医称“脾虚证”。健脾燥湿即促进小肠吸收功能。吸收功能实乃脾气上升作用,吸收功能增强后胃肠道的水则进入组织间,如果水份在体内只吸收不排泄,就会出现身重、水肿。所以太阴病不仅要解决小肠的吸收功能,还要解决水分的排泄问题。苍术担当健脾燥湿的首任,茯苓则配苍术健脾利水。传统中医把“益气健脾”列入治疗太阴病大法,实则是加强心脏功能,因为体内水分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反过来又影响水液的排泄,通过党参(人参)强心以利尿达到“健脾”的功能。
太阴病本质是虚寒证,呈现一系列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现象,但是太阴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以及不同的发病部位,所表现的证候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在肯定它的共性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临床要根据具体病位、病证“以法治之”,以达到具体病变具体治疗的目的。
三、枢部的纠偏疗法的使用
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它以气血为中心,以心脏为主导,是表里二部的中枢和纽带,枢部的病证往往涉及到表里二部。
㈠、枢部的阳性病为少阳病,少阳病的热有两种类型,一是波及全身的亢盛之热,一是蕴积局部的火毒,热宜清, 火宜泄,清热泄火解毒都是针对少阳热而设的治疗大法。少阳病的实多为无形之邪,以气血为基础,治疗上以消导疏散为总的原则。
少阳病的病变重心在胸,胸腔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地带,是人体气血的集合部,因此少阳病是阳性病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临床中发病最多,最常见、最复杂的。有效对少阳病的控制,是阳性病治疗中的重中之重。少阳实热,清泄是治疗的总则,具体论治要根据实热证的不同反应,区别对待。少阳之热,在体内产生高温,就要降温,热久要伤阴,津液缺乏,要注意滋阴。治少阳,清为主、散为辅,掌握好清、降、散、滋四大法,根据病情转归,随证治之。灵活把握清、导、转三个环节。
㈡、枢部阴性病是由于心阳衰微而引起的虚寒证,波及整个机体。治疗大法为强心壮阳,方选人参附子汤。临床上少阴病的证候并不齐备,而是以个别症状突出表现来,如四肢酸痛,手足逆冷,小便不利,脉结代等。这些症状是组成少阴症的重要方面,体现着病情的特殊性,所以在谈到少阴病的证治时,既要掌握少阴病的一般治疗,又要掌握少阴病的特殊证候突出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对复杂的病情,具体对待,具体分析,有的放矢。
四、复合证纠偏疗法的使用
在复合证当中,纠偏疗法的使用,遵循以下原则。
1、先表后里,一般情况下,表里合病,应先解其外,然后方可攻里,否则表邪会内陷入里,加重病情,造成变证。如《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2、先急后缓:《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满,身体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合病合方:在异部中六病相合,可采用合病同治,合病合方。如《伤寒论》第357条的厥阴、太阴、少阳合病,方用麻黄升麻汤合病合方。
4、兼证兼药:如《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苦,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5、合证合药:两种以上单证相合,采用合证合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证相合,药相加。
第五节  整体与局部纠偏疗法的应用
一、整体气血的纠偏
1、补亏:气血津液的亏虚,亏多少补多少,亏什么补什么。即“虚则补之,损之益之”。
⑴ 贫血:补血养营,方选补血汤,医黄丸。
⑵ 液耗津枯:增液生津,方选增液汤、生脉散。
⑶ 精亏:填精益泌,方选六味地黄丸、二仙汤、五子衍宗丸等。
⑷ 气陷:益气升陷、敛气固脱、强壮中枢,方选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等。
2、驱邪:气血津液在体内积聚有余,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必须排出体外。驱邪不可太过,否则伤气败血,不利于机体康复。
⑴.血栓、血瘀:破血消瘀,溶栓活血,方选血府逐瘀汤、七厘散等。
⑵.蓄水痰凝:利水逐饮,化痰解凝,方选温胆汤,五苓散。
⑶.精亢:平亢潜阳,泻精败火,方选大补阴丸、虎潜丸等。
⑷.气郁:行气舒郁,降逆开窍,方选四逆散、玉真散、镇肝熄风汤、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3、复健:人体整体气血的亏虚,久而久之影响到人体组织结构的萎缩、退化而使功能丧失或低下,如卵巢萎缩、眼球萎缩、肺泡萎缩等,临床上这些表现往往是局部结构的缺损和萎缩,实质上它是整体气血长期亏损所致,治疗上采用整体复健疗法,使人体缺损或萎缩的组织再生和修复,功能才能恢复。刘绍武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创立了“复健丸”作为复健疗法的代表方剂,实践证明其确实有使人体局部组织再生,功能恢复的作用。
4、攻坚:整体气血代谢产物在人体长时间积聚,久而久之,则刺激人体组织结构增生、肿块,甚至形成肿瘤留而不去。治疗上只能采用攻坚疗法,软坚散结、消除肿瘤,方能恢复功能。刘绍武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创立了“攻坚汤”作为攻坚疗法的代表方剂,实践证明,确实有使增生的组织消除的作用。
二、局部纠偏疗法的应用
1、内治法:中医治疗局部病多采用内治法,这是一大特色,如排石汤治疗各种结石,除风利湿汤治疗各种皮肤病,清喉汤治疗各种咽喉病等等。
2、外治法:局部病局部治疗,局部用药,局部手术等是西医贯用的方法。
第六节  协调疗法
内伤杂病的病机、病理上,绝大部分是以机体的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机体功能达不到治平,便会发生疾病。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人体的疾病,尤其是杂病,这种差异,经过普遍的、肯定的协调,也可以在中间阶段融合,在相互过渡中达到新的相对的平衡。协调疗法就是针对阴阳失调,机体表现为寒热不分,虚实难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应变态势的特点,采取“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我们在采用协调疗法时,不去强求其热几分、寒几分、虚几分、实几分,实际过程中也不可能分辨的清,使用模糊思维方法,一方之中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并举,收散同进,动静结合,阴阳两调,有之求之,无之求之,充分发挥和调动机体的自身康复功能和双向调节能力,来达到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治疗和预防双重目的。这一疗法取中庸之道,尽和调之能事,是古人极力推举的治疗和养身法则。它广泛地用于内伤杂病,老年康复之中,在养身健体的功法中如太极拳柔中有刚,动中有静,也是这一思想的融合贯通。
中医八法中的“和”法属于协调疗法的范畴。通过和解、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它不仅限于和解半表半里部的小柴胡汤,戴北山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
一、协调疗法作用机制
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的机制,即人体自身的平衡和自然疗能的恢复。饮食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历胃的消化、肠的消化、肝脏的消化三个过程。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人体需要什么,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可自动发挥作用。药物进入人体也象食物一样,要进行三个过程,也就是说,进入人体前的药物和经过以上三个过程以后的药物是完全不一样的。然后被机体利用,最后起到治疗效果。
人体所需的物质成分由饮食物提供。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不断地对自己的食物进行筛选,最后从数以万计的动植物中留下了大米、小米、白面、玉米等几种主要食物,完全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要,可谓巧夺天工,无论多么高级的营养师都不能配出如此合理的配方。作为协调疗法的组方,也应该具备如同大米、小米、白面、玉米等这样齐备的能够适应病理需要的功能组成,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情况。不过中国三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各种病理下的有效药物,要配备一个全面的协调方剂,就需要兼顾寒、热、补、泻、升、降、收、散四个本质八个方面,中医上百万的方剂中,只有小柴胡汤在配伍上具备了这个条件,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正如《伤寒论》第230条所说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澉然汗出解”。达到表、里、枢,上、中、下全身协调。
二、协调疗法在三部中的使用
针对三部系统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各部的协调各具特点。
1、表部的协调疗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选葛根汤。葛根汤中桂枝汤、麻黄汤的汤性具在。葛根、麻黄以治太阳,桂枝汤以治厥阴,在表部难以分清太阳病、厥阴病,只能定位,不能定性。治疗上用葛根汤协调肌表。
2、里部协调疗法:调和脾胃,理气和中,方选生姜泻心汤。全方补泄具用,温清并进,共建建脾和中之功。
3、枢部协调疗法:和解阴阳,调和表里,方选小柴胡汤,升降并施,寒热共用,补泄齐进,以协调表里,和解阴阳。
三、整体气血协调
人体中,表在外和空气接触,实为表中之表,里在内和饮食物接触,为里中之表,枢部居表里之间,实系纯里。枢部以气血的循环,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联上下。枢部的变化对表、对里都有影响,是整体的中心部分。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并充气血,以维持人体的生存。胸为少阳之所、腹为太阴之地,二者的变化,是整体阴阳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影响到全身各个部位。协调了胸腹,整体阴阳也就协调了。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后,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少柴胡汤,设了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吐,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澉然汗出而解。”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乃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从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整体的不协调,只要抓住少阳和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表里的目的。
四、局部框架结构的协调
局部框架结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不仅反应在局部,而且影响到整体的正常功能,造成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整体的不协调又作用于局部,使局部病进一步恶化,这就要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治疗。每一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协调,才有局部改善。
局部病具有顽固性,在治疗上,局部病的治疗体现了稳定性。局部病变,由一个局部传变到另一个局部是少见的,所以局部病治疗上处方用药有其恒定性。守方就是要一直守方治疗,证不变,方亦不变。因其局部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代表本病的实质,决定着病变的始终,非到病变的发展过程完结,疾病是不会痊愈的。治病求本,本质未变,方不可变,更则无效。局部病的顽固性,决定了治疗必须有肯定性。这就是说,在诊断明确之后,一病一方,不愈不变,是针对病证本质而言,如果诊断不明,或判断有误,当须修正。更方是为了改误,而不是随证施治。
治病求本,一方到底的正确性是无可非议的。如肝炎病,是一个局部病,无论肝炎的好转,还是恶化,病变仍是肝炎的病变,只是发生发展过程的程度不同,病的本质未变,方剂就不应变。调肝汤治肝炎,无论急性、慢性、恶急性,迁延性均有良效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所以说,病的本质未变,随便改方是没有道理的,局部病变的顽固性决定了局部用方的肯定性,不要随症变迁。否则抓不住治疗的实质,那种多变的治疗方法,不要说别人难以运用,就连他自己也难以重复,不能重发就没有指导意义。近代有人曾说:临床研究病变发生发展的规律,要掌握其本质,才能找出其规律。这样研究的成果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应用所探求的规律,首先自己能重复,才能指导临床,指导他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现实的。
五、协调疗法的功能
在机体的病理状态下,非对抗的矛盾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特别是慢性病(内伤杂病),由于这类病变往往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的身心疾病,因此,在治疗上只能 采用协调疗法“和风细雨”似地逐步化解。
1、整体协调,双向调控对身体进行全面调整。
2、免疫功能,恢复和强化人体的正常的自然疗能。
3、补偿功能,提供机体所需的各种物质。
4、泄毒功能,排除人体蓄积的有害物质。
5、自组功能,完善自身的模型化。
6、康复功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宜寿。
协调疗法具有治疗面广,安全性高,双向调控,利于久服四大特点。因此它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改变了那种三天一换方,二日一更药的弊端。解决了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改变了那种把中药的调剂由病家自己承当的现象。解决了中医治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难题,改变了那种辩证过程中事是而非,医生总在疾病后面跑的局面。解决了多种病证缠身,顾此失彼的难题,改变了那种面对复杂的病情无法下药,或旧病未好,新病又犯。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00:13 , Processed in 0.0516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