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3 21:0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
郭石宏
“三部六病”学说是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以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依整体划三部,据阴阳分六病,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相比较,它具有新颖的特色。
一、现代哲学与医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基于古代自然哲学的朴素性和自发性,从而客观地限制了它的发展。“三部六病”说既符合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又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将哲学巧妙地运用到医学之中,从而解决了医学领域中的许多难题。
(一)三论学的具体运用
①依系统划三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三部六病”说首先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分析了人体内各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诸要素,从各自不同的目的点与目的环出发,将人体划分为三大系统:即与空气相接触并完成呼吸功能的表部,与饮食相接触并完成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里部,与血液相接触并完成全身血液循环的半表半里之中部。
②以证候为信息:“三部六病”辩证始终以证为信,认为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表征疾病,并由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发出的信息作真实的记载和描述,临床以此作为辨别病情的依据。”简言之,证就是疾病的信息。故在具体辨证中以证为中心环节: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这正是信息论的具体实施。
③定方剂而控制:以证为信息,据证而定方,以方控制疾病。“非此证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证变方变,证不变方不变”方剂依证而变的原则又是控制论的具体表现。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①依对立划六病:“三部六病”说根据“一分为二”这一矛盾的普遍法则,将复杂的病候归纳为两类:即机能亢进的阳性病与机能减退的阴性病。机体分三部,每部的病理变化有阴阳二性,并且只有阴阳二性,从而产生了“六病”;即表部的太阳病与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与太阴病,中部的少阳病与少阴病。机体之大,不过三部,病性之多,不越六病。
②对立中有统一:“三部六病”说不仅注意到事物矛盾对立的一面,更注意到其统一的一面。认为“任何独立的事物不通过中间环节,就不成其为对立。”三部之分,外而表部,内而里部,而表与里以半表半里为统一点,人体通过气血的循环达到机体的统一;每部病性虽分阴阳,但阴病与阳病仅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特殊现象,而常见疾病往往错综复杂,故每部中又有阴阳二性共有的“部证”存在,其治疗大法不仅注意到性质单纯的四大证(大寒、大热、大实、大虚)需用与之针锋相对的纠偏方法(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而且更注意到临床上疾病往往以寒热虚实错杂居大多数而创立了协调疗法。
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其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念。但其整体观念建立在抽象、直观、简略的生理、解剖基础之上,在要走向中医现代化的今天,人们愈来愈感到它需要与以解剖分析和科学实验为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局部结构的西医学相结合。
“三部六病”学说具备这一特色。
整体由局部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每个局部都须服从整体。“只有整体的协调,才有局部的改善”这是“三部六病”学说将哲学的概念具体运用到医学理论中的精辟论断。
“三部六病”说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虽然复杂,但它是由:构成三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它不是三部诸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自遵循着一定的顺序性和动态平衡性,保持着各自特有的功能,通过互相连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以气血流通这一大“目的环”为着一个更大的“目的点”——生命运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三部六病”辨证体系:整体——三部六病——局部辨证,也充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局的辨证关系。
气血的循行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气血的盛衰盈亏即表现出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从而采取辨证治疗:三阳清泄,三阴温补,即能恢复整体的生理平衡。
局部病变不仅反映在局部,而且能影响到整体,造成了整体的不协调;反过来又作用于局部,形成恶性循环。局部病的治疗,除少数以局部治疗外,大多数必须在协调体的基础上加以突出局部,这种“局部整体双观学说”正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典范。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的又一精髓是: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关键在:辨病施治。
“三部六病”辨证施治体系将灵活易变的整体证与顽固恒定的局部病相结合。
它认为气血周而复始的循环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性,而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决定于气血的盛衰盈亏,故整体证有其易变性,其治疗也需具有灵活性,运用六病辨证:按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三阳清泄,三阴温补;以证为信,有斯证用此方,非此证不能此方;主病主方、单病单方、合病合方、兼证兼药。从而使辨证体系系列化,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
“三部六病”说将凡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为局部。局部病就是局部结构的损坏,它具有顽固恒定性,正如肝硬化、肺气肿、胃溃疡等,在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其特殊的病理本质存在。所以局部病的治疗必须具有肯定性,不但要有有效的方药,而且要有足够的疗程。一方到底与定证、定方、定疗程正是这理论的具体实施。
正是抓住了局部病这一恒定、顽固的特点,所以在治疗时一方面注意到局部的病变往往影响到整体,而协调整体又会促使局部的改善;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个局部病的病理特点而立法、定方选药。
类似所创立的调心、调肝、调肺汤等16首方剂正是抓住了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局部病理特点而依法制定的,所以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局部病的治疗过程中,如见到整体寒热虚实的变化,又需以六病整体辨证与局部病相结合共同治疗。
临证施治,又认识到局部四脉(溢、聚、长弦、涩)最能反应局部病的本质,故大胆地“舍证从脉,以脉为证”。见到四脉,即分别加以相应方剂(调神汤、调胃汤、调肠汤、调心汤)。
这种使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最好明证。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6-12-21 11:45: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6/12/03 09:05pm 发表的内容:
“三部六病”学说特色初探x
郭石宏WG`
“三部六病”学说是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以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依整体划三部,据阴阳分六病,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相比较,它具有新颖的特色。
[color=#0000FF]六经辨证体系以诊治处理外感病症,脏腑辨证体系以诊治处理内伤杂病,先生之三部六病体系,是用来解决外感病症,还是内伤杂病,还是包括外感、内伤之一切病症?如若处理诊治内伤杂病时,是用先生的三部六病体系为好,还是用脏腑辨证体系更为详细、具体、全面?在处理烈性传染病,即中医之温热病时,该体系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比较起来,又有何优势之处?愿闻其详……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22:39: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一、六病体系主要解决外感病,发病部位以系统为基础,寒热表现出整体性,虚实反应在局部上。表、里、半表半里是整体和局部的过度和交融,表现为系统性。
二、组织器官的结构性病变,为局部病,影响相应的功能。治疗具有肯定性和长期性。应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三、卫气营血辨证(寒凉学派),是对三阳病的继承和发展,卫属表阳,气、营、血分证都属半表半里的阳性病。方证更加丰富。
四、情志、心理的因素所导致的“心身疾病”,多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全身性的功能紊乱,是“气血阴阳“的失调,采用整体协调。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20:16: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顶一顶
5
发表于 2007-1-2 08:4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1/02 08:57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6/12/21 10:39pm 发表的内容:
一、六病体系主要解决外感病,发病部位以系统为基础,寒热表现出整体性,虚实反应在局部上。表、里、半表半里是整体和局部的过度和交融,表现为系统性。
二、组织器官的结构性病变,为局部病,影响相应的功能。 ...
谢谢马先生的解答!
6
发表于 2007-1-3 06:4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有启发
7
发表于 2007-1-5 09:0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三部六病学术特色初探

[这个贴子最后由9981在 2007/01/05 09:09am 第 2 次编辑]

先生的这个三部六病学说把本来就已经狭义的现代中医学引入更加狭义的路上。
系统科学、信息论、控制论都只是关于描述有限的学问,其体系本身是不能包容无限和无穷的,否则将出现悖论。中医学发现的人体生气通天、经络穴位等等远远超出了现代科学有限论域的限制,不被现代科学理论理解。你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去构架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就好比把大象从针孔里穿过一样,只有把大象分解了才能实现。
请先生多思索中医学关于自然与人体无限、无穷、活性、相干等等这些独特的东东!要学会放弃现代科学体系的思维方式。否则中医学真的像混沌一样因兄弟们的好心开窍而死亡(庄子,应帝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37 , Processed in 0.0540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