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国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气解伤寒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20:12: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气解伤寒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大汗出,不只是伤表津,也损胃气,阴阳气两伤必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须少少与饮之,少量慢咽,才能濡润胃肠,利于吸收。若暴饮入胃,大量水液骤灌胃中,胃气虚弱不足以运化大量水液,水蓄胃肠又加重胃气耗损,则胃肠中蓄水不得化为津液运行于周身营养人体组织,出现气虚脉浮,邪郁厥阴身发微热,水蓄下焦小便不利,气不化津则消渴等症状,此证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如法将息,若不汗出,须覆被保温促汗。五苓散证身发微热,是表有虚邪郁滞,胃气旁达不利,须解肌发汗,分利水湿,促使胃气通透、水得运化,则病乃愈。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过汗伤正,必表不解,又病里,出现脉浮数,浮为表虚,数为里虚,若烦渴者,当小便不利,此为气虚郁于表、水蓄郁于里,表里俱郁,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发汗后,汗出而渴,五苓散主之,必有小便不利,此为水蓄膀胱;若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也必有小便不利,若小便利者必心下悸,此为水蓄胃脘。茯苓甘草汤,方中生姜桂枝发散水郁,解肌透邪以助胃气旁达,茯苓渗利水邪,甘草通利脉络。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6g、炙甘草3g、生姜9g、桂枝6g
用法:上四味,每三剂药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表证不解而烦,渴欲饮水,饮不得法,喝水过多,胃气郁滞,水蓄胃肠,气不化津,因致水逆,水入则吐,此为表里俱郁。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心悸、耳聋者,此以重发汗,虚其津血之故。发汗后,饮水多,必水蓄胃中,水气上冲,则心悸、气喘;以水灌之,腠理被束,气不得旁达,亦必上逆作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此条述两种情况:其一,发汗过多,过汗伤阳,导致虚寒之变,胃脘虚寒痞塞,水药不得入口,为逆治。若更发汗,重伤脾胃阳气,必吐下不止。其二,发汗、吐下后,伤人阴津,导致虚热之变,虚烦不得眠;这种虚热,是指没有象蒸蒸发热的承气汤证,续自汗出、身灼热的白虎汤证那样湿热胶结的实证,是表证过后,留有余热,热郁胸膈,热多湿少,烦懑不已的证候。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安宁,心中懊憹,烦恼不已,栀子豉汤主之,栀子泻火解郁,淡豆豉泄满除烦;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少气者,为热伤津气,气息不足,甘草滋气津,清虚火,缓解虚热迫肺因至的少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呕者为水气上逆,生姜温散水气止呕逆。
栀子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炙甘草9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9g(擘)、香豉12g(绵裹)、生姜22.5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内豉,更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后,津伤烦热较重,胸中有窒塞感,栀子豉汤主清热开郁。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表不解复用下法,大下伤津,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有火灼的感觉,为火郁甚者,这个是“未欲解”的样子,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下后,卧起不安,是虚热内陷,胸腹热郁所致,虚热郁胸则心烦、虚热郁腹则腹满,栀子泄热开郁,枳实、厚朴破结气消胀满。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9g(擘)、炒厚朴18g、枳实12g(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三味,每二剂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伤寒,大下之,伤津损脾,伤津则热,损脾则寒,栀子干姜汤主之,清上温中。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9g(擘)、干姜9g
用法:上二味,每二剂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20:0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气解伤寒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汤清热泄阳,病人素有脾寒便溏属于太阴型虚寒体质之人,不可与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是汗不得法,误发少阴型体质者之汗。其人仍发热,为表里俱郁。心下悸、头眩,是水邪蓄胃水气上冲所为。身瞤动,为邪气郁滞,正气运行受阻,血气供给筋脉肌肉组织不足所致。振振欲擗地者,为水气冲逆,病者虚不自持,出现振振动摇欲仆倒地之状。茯苓白术益气利水解里郁以救心下悸、头眩,生姜散水解表郁以助胃气透达,附子芍药温运血气已救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真武汤方:茯苓9g、芍药9g、生姜9g、白术6g、附子6g
用法:上五味,每三剂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三服。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非系少阳即系少阴,少阳病、少阴病均禁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指素有小便不利、淋漓涩灼的病人。小便淋漓涩灼,下部津亏血弱,或实或虚,均不得发汗,发汗必伤津血,导致邪热下陷,出现尿血的变证。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久患疮疡的病人,津血必亏,发汗必致痓病,出现动风证。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一作瞬)不得眠。”
久患鼻衄的人,鼻子常常出血,上部血亏在先,若误发其汗,必致额面脱水,肌肉下陷,脉急紧是血管里津液亏少,脉不柔和,现急紧之象,眼睛失去津液濡养,出现目直视不能眨眼,双目圆睁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平素病有经常出血的人,如便血、尿血、衄血、咯血、妇女漏血、或身体其它部位出血者,不可发其汗。因汗血同源,血少津液就少。若误用麻黄汤发汗,必更伤其津血,阳虚则寒栗,血虚则振颤。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方本阙)”
平素经常出汗的人,无论自汗、盗汗,必损及少阴,心肾血气俱不足,若重发其汗,心血伤则恍惚心乱,肾气伤则小便已阴疼。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人里有寒,复发汗,伤其阳,其下焦更冷,若有蛔虫,虫会往上钻。下寒上热是一般规律,虫畏冷要找温软的地方,往上跑到胃里,人呕恶,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本发汗,是病在表,先发汗,病不解,应继续解外,而反下之,会引邪入里,此为治疗错误。若先发汗,治不为错。如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本先下之,是病在里,先下之,病不解,应继续攻里,而反发汗,是徒伤津液,此为治疗错误。若先下之,治不为错。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临床几乎不可能见到,于理也不符。伤寒是表阳壅滞,应里气不虚,若下之,当邪热入里,不当致虚寒之变。联系上条,当是本发汗,病不解,医反下之。伤寒先发汗,汗出表虚,里气也虚,医反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虚寒在里,当先温里,扶其正气,这是法理。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是温里以后,大便如常,外邪仍急,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虚寒下利,阴阳俱虚,所以宜用四逆汤温阳益阴。救表宜桂枝汤,同理,汗下过后,阴阳两伤,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再伤其津液,宜用桂枝汤扶正解表。
四逆汤方:炙甘草6g、干姜4.5g、附子6g(生用,去皮)
用法:上三味,每二剂药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发热、头疼,若为阳病,脉应浮数,此证脉沉,当是阴病。脉沉为阳气不足,服麻黄细辛附子汤,若不瘥,身体疼痛,为表仍有邪,里部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出表,当救其里。因本已阳气虚,又发表伤津,阴阳俱不足,宜四逆汤方救之。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当发汗,先下为逆治,或兼有里证,也应先解外。先下而不愈,虚人里部,已不能再发汗。因复发汗,是先下虚其里,复发汗虚其表,以此表里俱虚。表里俱虚当为阴阳气俱虚,正气不及运达脑部,形成脑部缺血,“其人因致冒”,冒是眩冒,头昏眼花。“冒家”是头昏眼花不解者。“冒家汗出自愈”,是汗出者津液恢复,表邪已去,阳气能够通达于脑,所以汗出眩冒自愈。里未和,然后再攻里。本阴阳气俱虚,汗出虽表部阳气通达,然里部阴气仍弱,阴弱必火旺,阴弱火旺里部不和,当以承气汤复下之以求和。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是接上条,太阳病未解,是说先下、后汗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病机未明,不解。临床见到一位脉阴阳俱停者,59岁男,瘦削,面色苍黄,无汗,喘息,神情呆滞,不欲饮食,大小便失禁,四诊还能配合,舌淡几乎无血色、苔薄白,按寸口脉两手皆无,至少有10分钟的时间,循不到脉搏。脉复出后,左濡、右细弦无力。家属述其夜间喜卧凉地。
必先振栗,是因先下、后汗致正气顿虚,气血顿虚是汗下丢失大量津液所致,大量津液的顿失,骤然带走了人体的热量,必发生振栗洒寒的感觉。振栗伴随汗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但阳脉微者,是轻取微弱,重取仍紧的脉象。轻取微弱,脉管弹力不足,是阳气不足,重取有紧象,是阴气仍有郁,此系桂枝汤证荣卫不和的脉象,须通透荣卫,则病从“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是轻取有紧感,重取微弱的脉象。轻取脉紧,脉管有弹力,是阳气仍郁滞,重取微弱,是阴气不足,此系调胃承气汤证胃气不和的脉象,须调和胃气,则病从“下之而解。”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时病发,出现发热、汗出的证状,这是荣气弱、卫气虚所致的筋脉肌肉拘紧强急,导致津液不能循常道运行而溢出体表,“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救”是防止、治疗的含义,“邪风者”,当指“太阳中风”者。12条之“阳浮而阴弱”与本条之“荣弱卫强”病机是一致的,但12条证状有“恶寒、鼻鸣干呕”,是典型性桂枝汤证,所以“桂枝汤主之”,此条没有恶寒、鼻鸣干呕的证状,是非典型性桂枝汤证,所以“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或中风五六日,出现了半表半里的证候,往来寒热,是正气与邪气分争的表现,正气伸时,正胜邪退,正气祛邪退回表部,其人则恶寒;邪气盛时,邪进正退,邪气离表入里,其人则恶热。胸胁苦满,是邪热壅聚郁滞于胸胁部位,满闷难受,令人作苦,苦是难受的意思。嘿嘿不欲饮食,是邪郁少阳,肝气郁结不得疏,人即闷闷不舒不愿言语;气血壅滞不得疏,肝郁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部水气不运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邪热扰乱心神、干预胃气的反应。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热偏客于上焦,未扰胃肠。若渴,是热伤胃津。若腹中痛者,是邪热偏客于下焦,损及腹中组织、脉络之荣气。若胁下痞硬,是有水气聚结胁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蓄于胃中,不得气化。若不渴,外有微热,是邪热偏居于外。若咳者,是虚寒上逆。服柴胡汤已,若邪气偏客于外者,则邪从汗出,病乃解;若邪气偏客于里者,则邪从便出,病乃解。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此条是解释上条的病机,泻下损血则血弱,发汗伤气则气尽,血弱、气尽,是津液亏失,腠理津亏液少则松懈张开,邪气因而入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部位,“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已含胸胁苦满之义。正邪在少阳部位分争,就有了往来寒热。有时候也不分争,不分争的时候就不发作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证的特有症状。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少阳病位涵盖三焦,五脏六腑均相连,阳邪从外入里,由上焦迫压于下,其病痛必涉及到下焦。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邪气从上焦高处下迫,病痛下趋必致下焦正气分争于上,上迫下壅,胃受其累,胃气被郁外不得透发,内不得通下,故使呕也,“故使呕也”义即“心烦喜呕”是由上迫下壅所致。此条先述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证,见此证,即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已”是“停止”,“没了”的意思,就是柴胡证没有了。渴者,属于阳明,其人若渴的话,属于阳明胃热,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此条在误用柴胡汤后,是因人而异出现的两种逆证。一种是“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阳明少阳合证且系在太阴,一种是“本饮水而呕”的水逆证。
得病六七日,出现“脉迟”为阴气不足,“浮弱”为无阳即表津亏,表津亏必引里热,“恶风寒”为表有虚邪,“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为正气不足并表有虚邪里有微热的证候,宜桂枝汤加人参、石膏小剂和之。医二三下之,竭其阴液致变为“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阳明、少阳合病证状,“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此皆为医二三下之,耗竭其阴气以致为“瘀热在里”的变故,宜茵陈蒿汤和之。“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是因其津血已亏,瘀热在里,与柴胡汤复伤其津亏血少之阴气,则阴气更亏,阴亏火灼,必下重。柴胡是血中之气药,耗散阴气用于少阳气壅实证,《金匮要略》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无“脉迟浮弱”的气血俱亏之证。“本渴饮水而呕者”,乃五苓散证,与柴胡汤,更伤其胃气,以致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与上条之不同点在于,此条是少阳实热证,没有“脉迟浮弱”。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当脉阴阳俱紧,此证阳脉涩,阴脉弦,应是在伤寒治疗后出现的一种状况。浮取脉涩,为阳气虚滞,沉取脉弦,为阴气实滞,此为厥阴、少阳合证。脉弦与脉紧均主气郁,然脉弦是阴气不足而致郁,由虚变实,须以芍药泄实益虚;脉紧是气壅致郁,无虚象,须以柴胡疏散实邪。“阳脉涩,阴脉弦”首先是荣卫不和,阳气运行无力,阴气虚滞脉络,引发脉络、组织拘急挛缩,所以“法当腹中急痛”。此痛部位虽在腹中,然不关乎消化道,只痛不泻,实质还是厥阴问题,所以不应视为太阴腹痛,腹痛有少阳、阳明腹痛,有少阴、太阴腹痛,各具特点。阳脉涩阴脉弦为厥阴腹痛,宜先与小建中汤温和中焦以利荣卫;不瘥者,再与小柴胡汤泄肝实脾。与小柴胡汤,应注意去黄芩加芍药,否则腹痛如故。若先与小柴胡汤,柴胡彻其阳气,荣卫愈加失和,病必不除。
    小建中汤方:桂枝9g、芍药18g、炙甘草6g、大枣4枚(擘)、生姜9g、胶饴18g
用法:上六味,每三剂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以上解之100条,是为抛砖引玉,希望能探《伤寒论》“中医病理”之端倪,明晰中医之本。欢迎批评指正!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6:5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气解伤寒

此解贴出,是为发出一个新的见解,即人体内的邪气是指津液运行受阻(由于体外或体内的原因),发生变性不运,由津液变为水、饮。比如太阳证,若寒邪袭表,人体内的正气不敌外界的邪气,贴近表皮运行的津液就会因寒邪外袭而变为水液停蓄皮内,这时必须以发汗的方法把水邪从体表祛除。六证之邪皆仿此。人体内的阳气是指津液所含的热量,津液的盛衰决定阳气的盛衰。基于这种认识,来解析《伤寒论》,是本解的基本思路。
续解101条,期待交流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病伤寒中风,无论表实或表虚、无汗或有汗,若有柴胡证见,但见一证便是,即可服用柴胡汤,不必悉具。
柴胡证的病机是阳邪客居人体半表半里的胸胁部位,阻遏正气运行,发生柴胡证。如“往来寒热”,是阳邪客居半表半里部位,正邪分争,邪胜正退则邪气入于里部,其人则恶热,正胜邪却则邪气退回表部,其人则恶寒;“心烦喜呕”,是少阳客邪阻遏气机,干预胃气,胃气升降失职,外而不得宣透,邪热扰心故心烦,内而不得下行,气逆欲吐故喜呕;“胸胁苦满”,是少阳客邪壅聚胸胁的反映;“嘿嘿不欲饮食”,是少阳客邪郁肝抑脾,胃气失运。每一证都反映有阳邪稽留半表半里部位,壅遏肝气的病机,所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所见,有的人以往来寒热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心烦喜呕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胸胁硬满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嘿嘿不愿意说话、不欲饮食为主要见证。
柴胡汤病证是有阳邪稽留在人体半表半里部位的胸胁之处,汗下均不得法。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是误治,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是其人正气尚足,邪未下陷。“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其义类同94条之“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却复发热,是其人热度又升高,为什么会却复发热?因复与柴胡汤,人之正气借助药力祛邪外出,邪气退于人体表部,一时郁聚阻遏正气达表、人之正气亦由于误下顿显不足而发振寒,发振寒时人体必热,伴随着热度升高而汗出,汗出则邪气由表而出,其病则解。
14
发表于 2009-11-13 19:3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气解伤寒

谢谢分享,有意义的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6 23:51 , Processed in 0.1204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