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 16: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臧东来
摘要:“六病时位”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研究《伤寒论》,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从“病时”和“病位”的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辩证治疗的一种方法程序。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 六病  六时 欲解时 病时 病位 病程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末年,“伤寒”肆虐,死者甚多,仲景立志习医而著《伤寒卒病论》,其论言简义奥,医理精深,对汉代以前医学做了高度总结,又对后世中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被中医视为经典名著。但由于该书成书年代已久,几经传抄,数为变易,失漏误抄之处在所难免,使后世实习者再学习借鉴的同时,常以此为憾事。
虽历代前贤和当代医家再这方面做了很大贡献,有各种注书版本出现,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但由于注释并非出自仲景本人,后人为书做注者又各有不同的学识背景,其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偏悖。笔者在学习研究《伤寒论》以及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在理解“六病”的 “时位”上有着很大的不足与疏漏,故将“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一文发表于《中医药研究》杂志上,该文引起学术界诸多同道的共鸣,其中部分同志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就此增补新的内容,再次论证“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以进一步与同道商榷。
1“六病”与“六病时位”
1.1“六病”
“六病”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或简称 “三阴”与“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在《伤寒论》中占又很大份额,粗略统计,《伤寒论》言“太阳、太阳病”者71条;言“阳明、阳明病”者60条;言“少阳、少阳病”者12条;言“太阴、太阴病”者 9条;言“少阴、少阴病”者46条;言“厥阴、厥阴病”者5条。共计言“六病”之条文203条,占《伤寒论》398条一半以上,因而认识“六病”的实质是掌握《伤寒论》的关键。
1.2“六病时位”
为说明“六病时位”,首先要明白“病时”与“病程”的异同关系。“病时”是指病发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发展过程。“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包括天数、日期及转变)。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都有“病程”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六病时位”的基本框架是由《伤寒论》中的“六病”提纲条文配“六病”欲解时条文构成的。“六病”中的每一种病都具有自身不同于它病的“病时”和“病位”,其概况如下表:
六病病时病位
少阳病从寅至辰上(3-9时)口苦、粘(“咽”字当为“粘”字)干、目眩也。
太阳病从巳至未上(9-15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从申至戌上(15-21时)胃家实是也。
太阴病从亥至丑上(21-3时)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少阴病从子至寅上(23-5时)脉微细,咽(“但”字当为“咽”字)欲寐。
厥阴病从丑至卯上(1-7时)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食之则吐(蚘)下厥利不止。
2《伤寒论》立论于“六病时位”
生物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与阳光形成了生存依赖的关系,具有分辨阴阳(昼夜)“两时”,调整作息的机能。时间与天气对生物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内经》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杀之本也”。人类从分辨阴阳“四时”,到分辨阴阳“六时”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汉代没有钟表,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只有少数人运用掌握,相对大众的计时方法是“六时”,即日出前后、中午前后、日落前后、前半夜、深夜、后半夜。这就是“六时”的基础。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医生问患者几点钟开始发烧,能烧几个小时?患者回答:傍晚开始发烧,一直烧到深夜方退。所以说“六时”既是“天时”,亦是汉代临床的需要。
“六时”能反映人体生物钟的基本特征:人在夜间得到充分的睡眠后,晨起精深焕发耳聪目明,就像初生的日头,在天则为“少阳”,在临床上发热内有湿热之“伤寒”——“口苦”、“粘干、目眩”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候;中午前后,人的气血趋向于“表”,人的身心最为活跃,脉相对有力,在天则为“太阳”,在临床上发热风寒束“表”之“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日落前后,人的气血逐渐趋向于“里”,人的体力由兴奋逐渐趋于抑制,在天则为“阳明”,在临床上发热,由“表”入“里”热入气分或内有实热之“伤寒”——不恶寒“日晡潮热”、“胃家实”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前半夜人的气血趋向于“里”,人由逐渐抑制进入睡眠,在天则为“太阴”,在临床上发热内伤饮食外感暑湿之“伤寒”——“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到了深夜,人处在熟睡之中,心跳减慢,气血活动减弱,在天则为“少阴”,在临床上发热内郁水火之“伤寒”——“脉微细,咽欲寐”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后半夜,人由睡眠转入苏醒,由阴向阳转化,在天则为“厥阴”,在临床上发热,由“气分热”的大汗大渴转入“血分热”口干不欲饮但欲漱,热深厥亦深之“伤寒”——“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食之则吐(蚘)下厥利不止”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
“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吻合,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仲景借助“六时”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和自身临床经验,从时间和空间立论,以“六病时位”为框架,写成了《伤寒卒病论》。
例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分析:太阳,是“太阳为病”的省略。
之,结构助词,强调本条的纲领性。又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已完整句子变成了语义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并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常用的一种语法。
故“太阳之为病……”其意是说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再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既传为典型性“太阳病”。
此条明确“太阳病”的“病位”症候,又对“太阳病”的“病时”作了伏笔。那么“太阳病”的“病时”是何时呢?《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欲解时”其意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病时”是什么呢?——“从巳至未上”,实际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巳(“已”字当为“巳”字)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发热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必备条件。
3“时位”证治是“伤寒”与“六病”的辩证程序。
《伤寒论》条文冠名“伤寒”者有93条,冠名“六病”者有162条。“伤寒”既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1),又是外感“六病”的原发证。换言之外感病若在“病时病位”上与“六病时位”相统一相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六病”(XX病);外感病若“病时病位”与“六病时位”不统一不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伤寒”。“伤寒”与“六病”是一个“时位”辩证过程。“时位”辩证,又称“两辩并治”,“两辩”即辩“病时”、辩“病位”。辩“病时”就是弄清病发“六时”的具体时间;辩“病位”就是 弄清病发部位“寒热虚实”的具体状态。“并治”就是在“两辩”的基础上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伤寒论》“六病”各篇皆以“辩XX病(病时)脉证(病位)并治”为标题,《伤寒论》中的诸多条文都体现着这种程序。如:13条“太阳病(病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病位)者桂枝汤(并治)主之”。
“时位”证治的程序,能克服临床中的随意性。如:阴虚型再障贫血,感邪后出现下利乏力、心烦失眠、恶风脉弱、面色皎白、舌淡白,“病时”特点夜重昼轻。此病若单从“病位”辩治,最易辩为“阳虚”感邪下利,这是因为贫血掩盖了“阴虚”的面红、舌红等症状造成的。如果再从“病时”辩证就可发现,夜重昼轻不是“阳虚”感邪下利的“病时”特点,因而不能按“阳虚感邪”论治。“阳虚感邪”的“病时”特点是昼重夜轻,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实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说这种程序既有必要性,又有实用性。
4讨论
本文对《伤寒论》“六病时位”作了简略论述,笔者认为当前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对“六病”提纲条文只注意了“病位”症候的注释,忽略了对“病时”的研究,忽略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六病”纲领证的基础证。
2)把“六病”欲解时条文错误地注释为病程后期欲愈的“欲解时”,因而出现大的偏悖。因为判断病势的欲解必须有“病时”欲愈的症候,作这样的判断,也只是判断欲愈的大略时期,而不判断具体时辰,因为“伤寒”,病发时辰是具体的,而 病愈时辰则是不具体的。
3)《伤寒论》第3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是说“伤寒”或从“巳”时开始发热或从“未”时开始发热,都算“太阳”发热,因为发热,才有了“必恶寒……”。若“已”字不更正为“巳”字,其后的“或未发热”就和时辰没有了关系,变成没有发热,没有发热就与“必恶寒……”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已”字不更正为“巳”字,与理不通,与临床不符。
4)“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此条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具体的病位。那么“少阴病”的病位是什么呢?笔者根据“少阴”篇诸条的共性按着纲举目张纲必系目的原则提出“但欲寐”当为“咽欲寐”。《说文通训定声》云:“合目曰眠,眠而无知曰寐”。咽部有病痛痒不适则影响睡眠。咽部欲求无痛无知而安寐者称之谓“咽欲寐”。咽部病常发出吭吭、咯咯的清嗓音,或咳,或嚏,或呕。所以“少阴篇”的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下散及汤、苦酒汤,皆治咽痛为主证;还有“干呕烦”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其人或咳或呕”的真武汤,四逆散,“咳而呕渴”的猪苓汤,“口燥咽干”的大承气汤,“膈上有寒干呕”的吴茱萸汤,四逆汤证皆冠名为“少阴病”。如282条“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283条“此属少阴法当咽痛”都证明咽部是“少阴病”的病位。
5)少阳病的“咽干”当为“粘干”。因为“少阳病”主肝胆湿热,湿为粘腻之邪。湿热为病口苦粘干目眩是临床突显的证状,比“咽干”要确切的多。


参考文献:
⑴再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臧锦、臧东来)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增刊
作者简介:
臧东来,男,汉族,1947年出生。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9:52 , Processed in 0.0787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