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7:47:5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百合善治燥咳劳嗽,最宜心胃百合病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或细叶百合.的肉质鳞叶,全国各地均产。 性: 寒、味甘、 归心、肺经、 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主治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1、善治阴虚燥咳与劳嗽
《长沙药解》指出:“百合凉金润燥,泄热消郁,清肃气分之上品。其诸主治,收涕泪,止悲伤,开喉痹,通肺痈,清肺热,疗吐血,利小便,滑大肠,调耳聋耳痛,理胁痈乳痈发背诸疮。”《罗氏会约医镜•本草》说:“润肺宁心,治虚劳久嗽,定惊悸,止涕泪,疗肺痿,利二便,除百合病。按百合气平功缓,难图速效,若中寒者勿服。”此经验之论。
百合甘润微寒,功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且尤长于养肺阴,润肺燥,并兼能止咳祛痰,清泄肺热,而且其作用平和,补虚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故为治疗阴虚燥咳,劳嗽咯血的常用品。治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咯血者,常配款冬花同用,如百花膏《济生方》。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常配生地黄、桔更、川贝等用,如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具有镇咳、平喘、止血和小白鼠肺灌流量等作用。兰洲百合对动物移植性肿瘤、肺癌的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
2、最宜心胃百合病
百合治心,正如《神农本草经》指出:“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由于百合甘润滋阴,微寒清热。入心经,能养心阴,清心热而宁心安神。心阴得以滋养,则虚热自除,心神自安。故适宜于阴虚内热,虚热上扰之失眠心悸,可与麦冬、丹参等清心安神药同用。因其性质平和,补虚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故以热病后余热未清,虚烦失眠者用之更宜,可单用煎汤,饮汤食百合;或与大米煮粥食用。
百合治心胃病,在《百药效用奇观》载:“《本经》云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药性论》载:“除心下急,满、痛。”其因于热者,热邪蕴结阳明则腹胀痛。百合清润开结,通利泄导,热去腑通则不痛。……百合清心,热去则痛止。亦有神聚而痛者,百合安神,神安则痛止。临床上用百合治胃痛,尤其是治疗萎缩性胃炎有确切疗效。焦树德老前辈用本品30克配乌药9克名百合汤,可用于久久难愈的胃病。说“我常用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草蔻9克、高良姜9克、香附9克、川楝子6克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溃疡病所致的长期胃病,属于虚实并见,寒热夹杂,气血皆病的证候,往往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同志们参考。”笔者临床亦喜用百合治心胃病,效果佳。
百合病以神志恍惚不定,犹如神灵作崇,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调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表现特点。证质为心肺阴虚,百脉失养所致。本无实邪可攻,治疗只宜润养心肺,清心安神。仲景立百合病,创百合地黄汤,百合滑石散、百合洗方、百合知母汤辩证施治。正如《医方十种汇编•药性摘录》指出:“百合清心肺热,敛气安神。凡余热未清,坐卧不安,咳嗽不已,涕泪不收,胸浮气胀,状有鬼神皆治。即仲景用此治百合病之义。”《日本子华本草》谓其可“安神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涕泣,狂叫,惊悸,杀蛊毒”。
用量:一般为9—12克,必要时可用30克,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服。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0月30日 05:51pm 时添加 -=-=-=-=-
西洋参治秋燥  最宜老人养阴安神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西洋参又名花旗参。西洋参是一种人参不能代替的、具有特殊治疗价值的贵重补益药品,性寒、味苦,入心、肺、肾,有退热清火、退虚热、补阴安神、生津降压之功能。临床上,能改善或消除津液、血液亏损症状,如形体消瘦、目赤耳鸣、口燥咽干。烦渴少气、腰膝酸软、阴虚发热、热病伤阴、肺虚久咳、咳血等症。由于该药之效久缓,在治疗中颇受欢迎。
1、阴虚肺燥虚咳最宜
秋燥时节,常易生燥邪,对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人,最易内外合邪而生燥火。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即耗,必生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皱裂等。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伤肺阴,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肺津亏伤,无液以济大肠,而便秘难解。总是一派虚火之象。
“西洋人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最相宜……”(《本草从新》);《本草求原》亦指出:“清肺肾,凉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肺气本于肾,凡益肺气之药,多带微寒,但此则苦寒,唯火盛伤气,咳嗽痰血,劳伤失精宜之”。近有一阴虚燥咳老人来诊,其年90高龄,每年秋燥时节,气短乏力,夜间口渴、咳嗽,多汗,脉无力等证,用药少效。用西洋参、桑叶、梨皮、麦冬、五味子、杏仁、沙参等调养数日,诸症缓解。
2、秋愁伤感失眠效佳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更须多方诱说,使怡其心神,则忘其秋思。”老人秋愁伤感,气阴两虚体质之人,白天昏沉欲睡,夜晚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甚至整夜不能入寐,失眠可以诱发许多老年病,甚至加速衰老,影响寿命。
《本草从新》载西洋参“固精安神”。西洋参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人能皂戒,其总甙比人参高。主要是Rb1的含量多,故具有与人参相似的作用,而以抗应激、镇静作用比较明显。而在秋季老人用药进补最忌走偏,宜注意时令和体质。一退休老师年过七旬,著书立说,多忧善思,暗耗心血,立秋后,夜不安眠,神疲肢倦,精神衰惫,心悸多汗。脉数无力,用西洋参、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天冬、麦冬、五味子、神曲加减调养,症情缓解。
常用剂量为3-6克,另煎和服。中焦阳虚、胃有寒湿者忌服。忌铁器火炒,反藜芦。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2月02日 05:50pm 时添加 -=-=-=-=-
黄芪甘温补气猛将  善治虚劳中风消渴
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636150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仲景在《金匮要略》入方8次。主治虚劳、中风、历节、血痹、水气、黄汗、消渴、疮疡等病。现代临床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中风等病。
1、甘温益脾治虚劳
本品原名“黄耆”,李时珍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其性甘而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益脾肺之气,且尤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之要药。适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会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因其补脾益气之中,又能升阳举陷,故又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每与人参、升麻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治肺气虚弱,咳喘日久者,可与人参、柴菀等同用。仲景治疗虚劳里虚证,见少气懒言,神疲体羸,面色不华,脘腹拘急不舒,或挛急痛较重,自汗脉虚。证质为阴阳气血不足,以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较重,治用黄芪建中汤。方中以小建中汤甘温补虚,和中缓急,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黄芪,增强其益气温中,补虚缓急的作用。
2、益气帅血疗中风
中风者从年龄来看,“凡人年愈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或有以“风”、“痰”、“瘀”、“火”立论者。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曰火,曰痰,总乎由虚,因为中风之根。”故本病“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元……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述》)。王清任根据元气亏虚,气不帅血行瘀滞,以黄芪为主药,而创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临床疗效好。其旨在“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元气归并”导致“半身无力”为其主要病机。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治其本,将方名有冠以补阳二字,配桃仁红花等小量活血药以治其标。临床用补阳还五汤,用黄芪疗中风,无论治疗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必须是在恢复期,待阳亢风动已平,确属气虚血瘀证侯者方可使用。急性期禁忌,因方中黄芪大量用之有甘温助热之弊,则肝风更为高张,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正如张锡纯指出“若其脉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觉头痛,眩晕甚,或心中发热者不可用。若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或风火痰湿邪盛,舌质红降,苔厚腻或浊黄干燥,脉弦数有力的中风患者以及中脏腑均应禁用。”黄芪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属于正气亏虚而血脉不利者,故黄芪用量宜重,但开始可先用少量,一般从15—30g开始,逐渐加大。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降压作用。而且其单用黄芪口服液还能明显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黄芪煎剂可明显使体外血栓长度、湿度、干重减少,抑制细细胞聚集。与地龙配伍更呈现出协同效应,又能明显改善血流变各项特性,对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据报道,临床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获较好疗效。
3、固表实卫敛虚汗
黄芪“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能“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 “入肺而固表虚自汗”(《本草逢源》)。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既有很好的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又能外达肌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固表止汗,对表虚诸证最为神剂。故可用于多种虚证所致的津液外泄之汗证,但尤以脾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最为适宜。治诸虚不足,常身汗出者,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每与白术、防风等配位,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者,常配当归、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4、益气生津止消渴
黄芪以补气见长,能使气旺阳升而阴应,有云行而雨施之妙,以促进精液的生或与输布,达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王世民经验方);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的有效成份,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其降血糖体现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
5、益气利尿消水肿
黄芪甘温,善入脾肺,能补益脾肺之气,尤为补中益气之要药,脾气健运则水谷运化,水津输布;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小便通利。《张仲景50味药证》指出:“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对气虚水肿,有标本兼治之效,故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用于脾气虚弱、水湿失运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茯苓等同用。若脾肾阳虚之水肿,也可用生黄芪30g,与桂枝、白术等配伍,以共奏补脾益肾,利水消种之功。
它若气虚之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能托能起。风湿痹痛、历节病,黄芪可益气通阳,散邪行痹之效。总之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须久服方能收大效。《本草害利》指出“黄芪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肠胃有积滞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病人多怒,则肝气不和勿服。能补阳,阳盛阴虚,上焦热甚,痘疮血分热者禁用。”
黄芪甘温补气猛将  善治虚劳中风消渴
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636150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性味甘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仲景在《金匮要略》入方8次。主治虚劳、中风、历节、血痹、水气、黄汗、消渴、疮疡等病。现代临床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中风等病。
1、甘温益脾治虚劳
本品原名“黄耆”,李时珍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其性甘而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益脾肺之气,且尤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之要药。适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会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因其补脾益气之中,又能升阳举陷,故又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每与人参、升麻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治肺气虚弱,咳喘日久者,可与人参、柴菀等同用。仲景治疗虚劳里虚证,见少气懒言,神疲体羸,面色不华,脘腹拘急不舒,或挛急痛较重,自汗脉虚。证质为阴阳气血不足,以中焦脾胃阳气虚弱较重,治用黄芪建中汤。方中以小建中汤甘温补虚,和中缓急,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黄芪,增强其益气温中,补虚缓急的作用。
2、益气帅血疗中风
中风者从年龄来看,“凡人年愈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或有以“风”、“痰”、“瘀”、“火”立论者。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曰火,曰痰,总乎由虚,因为中风之根。”故本病“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元……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述》)。王清任根据元气亏虚,气不帅血行瘀滞,以黄芪为主药,而创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临床疗效好。其旨在“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元气归并”导致“半身无力”为其主要病机。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治其本,将方名有冠以补阳二字,配桃仁红花等小量活血药以治其标。临床用补阳还五汤,用黄芪疗中风,无论治疗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必须是在恢复期,待阳亢风动已平,确属气虚血瘀证侯者方可使用。急性期禁忌,因方中黄芪大量用之有甘温助热之弊,则肝风更为高张,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正如张锡纯指出“若其脉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觉头痛,眩晕甚,或心中发热者不可用。若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或风火痰湿邪盛,舌质红降,苔厚腻或浊黄干燥,脉弦数有力的中风患者以及中脏腑均应禁用。”黄芪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属于正气亏虚而血脉不利者,故黄芪用量宜重,但开始可先用少量,一般从15—30g开始,逐渐加大。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降压作用。而且其单用黄芪口服液还能明显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黄芪煎剂可明显使体外血栓长度、湿度、干重减少,抑制细细胞聚集。与地龙配伍更呈现出协同效应,又能明显改善血流变各项特性,对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据报道,临床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获较好疗效。
3、固表实卫敛虚汗
黄芪“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能“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 “入肺而固表虚自汗”(《本草逢源》)。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既有很好的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又能外达肌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固表止汗,对表虚诸证最为神剂。故可用于多种虚证所致的津液外泄之汗证,但尤以脾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最为适宜。治诸虚不足,常身汗出者,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每与白术、防风等配位,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者,常配当归、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4、益气生津止消渴
黄芪以补气见长,能使气旺阳升而阴应,有云行而雨施之妙,以促进精液的生或与输布,达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王世民经验方);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的有效成份,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其降血糖体现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
5、益气利尿消水肿
黄芪甘温,善入脾肺,能补益脾肺之气,尤为补中益气之要药,脾气健运则水谷运化,水津输布;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小便通利。《张仲景50味药证》指出:“黄芪证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对气虚水肿,有标本兼治之效,故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用于脾气虚弱、水湿失运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茯苓等同用。若脾肾阳虚之水肿,也可用生黄芪30g,与桂枝、白术等配伍,以共奏补脾益肾,利水消种之功。
它若气虚之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能托能起。风湿痹痛、历节病,黄芪可益气通阳,散邪行痹之效。总之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须久服方能收大效。《本草害利》指出“黄芪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肠胃有积滞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病人多怒,则肝气不和勿服。能补阳,阳盛阴虚,上焦热甚,痘疮血分热者禁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36:32 | 只看该作者
中药临床中药质量是关健,
13
发表于 2014-11-25 15:11:41 | 只看该作者
百合本是药食两用的药材,听说现在饭店里吃的百合不是药用的百合,是一种保护植物,不知道药市里的百合何为真品?
另外听说有一种药材名字就叫“假百合”,但却是真药材,不知道和中药学里的百合是个什么关系?


王先生得空了介绍一下。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6:51:23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对百合药食有见地,欢迎您做指导,我在临床中用百合开了药,很少到药房细究,这些我的短处,医院进药,医生开药,不如传统的医药一体,明年医药分家了,不知药品质量如何控制,今后药是药事委员会的事,更与医事联系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3:32 , Processed in 0.0510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