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5-3 18:0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有病治病无病养生
五志喜怒忧思恐勿使太过
五味酸苦甘辛咸治有专攻
治病如治国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42
发表于 2008-5-7 18:3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审时度势透泄达邪是温病辨治的精髓.
温病是由温邪侵袭机体导致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其传变具有“三阶四层次”之“时”,其治疗审度邪热的特性,所处上下浅深部位的不同,以及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和抗邪等正邪双方动态平衡发展的总趋“势”,灵活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透泄达邪,以邪祛正安为目的。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8:3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使邪有出路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赏析  此语揭示了一条重要治疗原则,足资后人玩味。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大忌。吴又可曾论“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若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攻治益难”。周学海也举例称“有患痰饮者,久服附子,化为胕肿,是不用茯苓、猪苓之苦降淡渗以导邪,而专益其阳,阳气充旺,遂鼓激痰水四溢矣,即补而不泄之过也”。以上示例可助理解。总之“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治病当视病势所趋,因势利导,表证之用透达,水气病之渗利,阳明里实之攻下,均系使邪有出路之例法。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2:52: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热毒上攻 治法不同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曹元成  
  
  在季节变化的时候,人的适应能力较慢,容易引起很多身体机能失调的病症。如不少中老年人莫名其妙地出现长口疮、起火眼、嗓子痛、口臭、牙痛等症状。这是热毒上攻头部所致,应根据具体部位的不同,及时采取清热解毒的保健措施,防止热毒伤身,引发多种疾病。
  由于热毒具有“上攻”的特性,因此容易引发牙龈炎、口腔溃疡、眼结膜炎等头面部五官的炎症感染。这类疾病一般可占热天门诊量的30%以上,特别是体质偏弱的中老年人发病率更高达60%。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在我们的头面五官处都有相应的表现部位,内脏受到热毒的伤害后,也会在头面部出现不同的上火症状。
  舌头上火   症状为舌头颜色赤红、肿痛,伴有心中烦热、失眠、口渴喜饮、脸发红、小便黄。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可用牛黄清心丸、导赤片治疗。
  牙龈上火   牙痛、牙龈红肿、牙龈出血,面赤发热。可用牛黄清胃丸、清胃散口服。
  鼻子上火   流鼻血、鼻腔烘热,鼻生疮,大便干燥。“肺开窍于鼻”,可内服养阴清肺丸、鱼腥草口服液。
  耳朵上火   耳鸣耳痛,双耳发烫,头晕目眩,牙齿松动。可口服知柏地黄丸、枝子清火丸。
  眼睛上火   双目发涨、红肿赤痛、面红身热、口苦。牛黄上清丸、黄柏丸口服。
  以上症状还可以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对症给以中药汤剂治疗。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8-09-25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21:3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正气与治疗之关系 祝味菊  
    中医治疗,向重正气,凡疾病之得失轻重,皆视正气之有无强弱为转移,但正气二字,在人体上究为何物,竟有此种左右疾病之能,从近世科学中揣摩瑞册,吾以为中医之所谓正气,即西医之所谓自然疗能是也,何谓自然疗能?组织人体之细胞,各个皆有独立之生活机转,凡有益于生活者则取之,有害者则弃之,若遇外因侵害,则起反应作用以抵抗之,此反应作用,名曰自然疗能,(若发热咳嗽呕吐下痢脓溃之类)自然疗能,所以使疾病有自然全愈之倾向,疾病之痊愈或死亡,亦视细胞之自然疗能缺乏与否以为断,准此以观正气与自然疗能,皆有转移疾病之权利,皆为疾病之重要关键,其势力与作用,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正气二字,即视为自然疗能可也.
    正气之意义既明,更进而言其与治疗之关系,夫正气为人体之要素,任何人不能离正气以生存,亦任何医学不能舍正气以救人.医学之为用,不过辅助正气以调节病变而已。顺正气者生,逆正气者死,此自古治疗之大法也.吾国医学于治疗上所以能奏伟大之功效者,亦即古圣教人尊崇正气之故耳,仲师伤寒金匮两书,为自来医家之宝函,其立法处方,无不以正气为重,观其病之在表者,或虽在里而症状有向外抵抗之势者,必谆谆然以下为戒,例如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由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之,又曰:结胸症,其脉浮大,皆正气抵抗病变之表现,倘医不能助其向外调节而反下之,则与正气背道而弛,故曰逆,逆则有伤正气,引病内陷,病变百出矣,然犹恐后人忽视而不置信,则又列举误下之边,如下后脉促胸满,下后其气上冲,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数下之遂协热而利诸条,其所以反复声明者,盖无非此意耳,由观禁汗诸条,如衄家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之类,其禁汗之目的,或则因贫血,或则津液缺乏,或则体温不足,凡此皆细胞生活机能衰弱,正气不足之症,治疗上宜探其原因以补益之,鼓舞之,若复发汗,则细胞势力愈衰弱,正气愈不足,而病变亦愈重,此仲景提出禁汗诸条之用意也.再就太阳病症状及方剂而论之,脉紧头项强痛,肢疲而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皆为正气抵抗病变之现象,而非疾病之本体,盖延髓中之生温中枢,受外邪毒素之刺激而兴奋,其结果为体温升腾,此时体温调节中枢起救济作用以调节之,其方法即放散异常之体温于体外,故中枢陆续输送含有害物质之血液于表层,以期努力放散,此即正气之自然妙机,但同时因汗腺闭结,终不得发汗,使无从输泻之血液迫于筋肉,故头项强疼,肢疲而痛,欲泻而不得泻,故恶寒发热,浅层动脉充血,故脉息浮紧,倘人体无正气向外抵抗,则此等症状从何而生,且亦不得称为太阳病矣,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皆辛温发汗剂,皆所以补助正气之不及,使 集于表层之有害物质逐于体外也,设不此之图,于此时而用西医之冰囊,及冷水浴等疗法,则未有不殆者,故仲景曰:病在阳者应以汗解之,亦此意也。又如阳明实证,因病机不能外达,持续日久,正气失其机转,有害物质遂深集于体内消化器官,故现神昏谵语状热便秘之症状,病在里,则非下剂不可,三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皆扫荡有害物质之剂,随病变集积之程度与病人体质之差别而选用之,此去其害因以恢复正气之机转也。至于三阴为病,多属细胞生活力衰弱,正气不足,故治疗亦多补养鼓舞之剂,由此以观,治疗不过为除去外因恢复正气,或补助之,鼓舞之,以促其治愈之方法而已,内经所谓治病当求其本,顺其志,即此之谓也,至于疾病之治与不治,不在药石之功效,而在正气之机转,苟正气机转消亡,则死病无良医,虽古医圣复见于今日,亦将束手无策,付诸命运而已,昔扁鹊治虢太子之尸厥也,天下皆难其能生死人而肉白骨,扁鹊辞曰:自生者我起之。观此可为佐证。
    综上所述,可作一结论曰:正气因病变而不足者,必借重于治疗,而治疗必须顾正气,二者宜相辅而行之,不然舍治疗而徒赖正气,不特病之经过太久,且将发生他种变化,若舍正气而专事治 ,药石乱投,救(知止按:此当为“误”字)人无数矣。


  

   

46
发表于 2008-11-3 17:39: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外感须辨病位和病性

□ 李永清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外感病,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可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包括正盛邪实与正气亏虚),即三个层次(表、半表半里、里)、四个阶段(初期、病变开始阶段,前期、病变发展阶段,中期、病变深重阶段,后期、病变恢复阶段)。其辨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辨病位,即表里病位与具体病位;一是辨病性,即寒热属性与虚实属性。
  辨病位
  辨病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表里病位,即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表里病位;一是确定病变的具体病位,即清窍、脏腑、经络关节等各种不同的具体病位。
  1.表证  属外感病的初期,为病变开始阶段,病位在表,病变较轻,容易治疗。由于外邪既可单途径侵入,也可通过双途径同时而入,且具首先袭表,与季节、环境有关,可单独或夹杂为病等致病特点,因此,外邪侵袭人体后,可引发清窍、脏腑、经络关节等各个不同部位与脏腑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证。病理机制是卫外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临床以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为特征。
  2.半表半里证  属外感病的前期,为病变进一步发展阶段。多由表证失治误治,或邪气直接侵袭所致。就病位而言,虽有寒热表现,并常涉及咽喉、肺、胃、肠、胆等不同部位与脏腑,出现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咽喉肿痛,咳嗽,咳痰,脘痞腹胀,恶心,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肠鸣腹泻,大便秘结或心下拘急疼痛等症状,但仍属半表半里证,既与表证不同,又与里证有别。病理机制为正邪分争,气机不利。临床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为特征。
  3.里证  属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病位在里。根据正邪盛衰的不同,可分为正盛邪实与正气亏虚。
  (1)正盛邪实,属外感病的中期,为病变深重阶段。或因疾病初、前期失治误治,或病邪直接入里等所致。邪气入里,虽所涉具体病位广泛,但仍有规律可循。其中,若由阳热之邪所致者,病机为邪热内灼、外蒸、上扰,或动血生风、或腐肉成脓;若由阴浊之邪所致者,病机为寒凝湿阻,气机不畅;若由阴浊与阳热之邪相互杂合所致者,病机为湿热(包括痰热、水热等)或寒热夹杂,气机壅滞。临床以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为特征。
  (2)正气亏虚,属外感病的后期,为正衰邪微,病变渐趋恢复阶段。在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或因邪气伤正,或因失治误治,或因攻伐太过等,都会引发正气亏虚之证。脏腑功能低下,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除凸显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外,同样具有但发热而不恶寒,或但恶寒而不发热,或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之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外,由于表证常以表里同病的形式开始,所以还须注意是表证为主,或是里证为主,抑或是表里并重的辨别。
  因此,辨病位,既是确定病变表里病位与具体病位的方法,也是了解病变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辨病性
  辨病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病变的寒热属性,即热证、寒热错杂证、寒证;一是确定病变的虚实属性,即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
  1.热证、寒热错杂证、寒证  辨寒热,既是确定病变寒热属性的方法,又是分辨感邪性质、表里病位、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外邪,大抵可分为阴浊与阳热之邪两类,其中,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与半表半里偏寒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则出现但恶寒不发热的里寒与里虚寒的表现;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多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与半表半里偏热的表现,若病邪深入或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则出现但发热不恶寒的里热与里虚热的表现。对于既不发热也无恶寒之里证,或虽有寒热并见之表证与寒热往来之半表半里证,但仅凭寒热表现又不能确定其寒热属性时,须结合渴与不渴,是否喜饮,喜冷饮热饮,有无咽干口燥,痰涎的稠稀,小便的颜色,大便的软硬,以及舌脉等予以判别。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热证、寒热错杂证、寒证外,还须注意寒热真假的辨别。
  2.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  辨虚实,既是判断病变虚实属性的方法,也是了解邪正消长变化的重要依据。在明确病位与寒热属性后,还须进一步分析脏腑阴阳气血的盈亏。一般说来,外感病的初、前、中期,属正盛邪实或邪实正衰阶段,以正邪斗争比较激烈的亢奋表现为主,多实证或虚实夹杂而以邪实表现为主;外感病的后期,属正衰邪微或正气亏虚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为主,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而以正虚表现为主。
  在这一过程中,除分辨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外,还须注意虚实真假的辨别。
  这样,就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表里病位与具体病位),判断病变的性质(寒热属性与虚实属性),了解证候特点,发展趋势,邪正消长变化等,进而指导临证立法与处方用药。
  总之,无论分辨表里之病位,还是确定寒热虚实之病性,都是围绕清窍、脏腑、经络关节等这些具体病位进行的,它们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表里寒热虚实离开清窍脏腑经络,就失去了辨证的基础,而清窍脏腑经络离开表里寒热虚实,就失去了辨证的内容。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系统、准确地指导各种不同病症的辨证立法与处方用药。

47
发表于 2010-1-15 17:43: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开张邪路的方法可以治疗甲流感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8 06:58 , Processed in 0.04947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