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4 20:5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636150
人类迈入了21世纪,全球变暖,信息高速,一些人起居失常、饮食失节、导致阴阳失调、汗症日趋增多,有“自汗”、“盗汗”、“黄汗”、“大汗”,亦有病危的“脱汗”、“绝汗”。还有仅头额部出汗的“额汗”、“手足汗”、“半身汗”、“阴汗”等等。甚至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汗闭”。
生理性出汗谓之常,病理性出汗谓之变。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谓之常,阴阳错杂,虚实夹杂、自汗盗汗交替谓之变。脱汗、绝汗谓之变。常易辨识,治易康复,阴阳寒热错杂难辨识,且多危候。笔者30年临床,每遇汗症,应用中医辩证施治多获良效,然而屡遇汗症危候,变化迅速,稍有疏忽大意,即成覆水难收,临证宜慎重。
中医认为,汗为玄府,主脏在心,与肺、肝气机升降关系密切。因汗为心液,故主脏在心,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藏化液;心为汗”。又肺主气,气为血帅,肺气虚最易使肌表疏松,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故与肺有关。心主血脉,肝藏血放与肝亦相关。汗证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与阴津和阳气关系密切。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生,故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若阴精亏虚,则必汗源不足,导致少汗或无汗,同时汗出过多,则必损伤阴精。《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也。仲景在《伤寒论》中亦提出“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等治疗禁忌大法,可谓是“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理论的具体运用。
中医辨治汗症,着眼于阴阳虚实。一般而言,汗证以虚者多。自汗属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加减、恶风加防风、汗多加黄芪、重用白芍,若经常失眠,情绪波动汗出加重者加龙骨牡蛎;汗出身重苔腻挟湿加防风、白术,祛风化湿汗自止;若产后汗出恶风脉细者,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自汗属肺气不足者,用玉屏风散加减,虚胖、黄胖之人黄芪加重,若苔腻、纳差加茯苓、川朴化湿;若畏寒甚加附子、牡蛎、以温阳敛汗助黄芪固表;若汗多可加糯稻根。盗汗属心血不足者,用柏子仁汤加减,心悸加龙骨、丹参、寐艰加酸枣仁、远志;汗多可加浮小麦、黄芪;面晄舌淡可加熟地、阿胶;盗汗属阴虚火旺者,用当归六黄汤,虚火者芩连用量宜小,可加知母、地骨皮、龟板、鳖甲,本型结合脏腑,在肺者干咳、咽干,潮热为主者去川连、黄柏、熟地加沙参、麦冬;在心者心悸,烦热、少寐去黄芩,黄柏加山栀、枣仁;在肾者腰酸,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为主者去川连、黄芩加知母、菟丝子。大汗属阳明热盛,白虎汤加减,大汗阴阳俱亡(脱汗或绝汗),生脉散加减,证情危急重加附子、阴脱加萸肉、黄精。黄汗多属湿热、茵陈五芩散加减,热盛于湿,口干引饮者去桂枝、重用茵陈、山栀、汗多表虚加黄芪、白芍。笔者临床对汗症有外感者加桑叶有殊效。小儿内热食积重的汗症加消导药。临床汗出太多、耗气伤阴阳,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排除传染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时应注意饮食和精神调养。[/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4-4 21:5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好!
3
发表于 2007-4-4 22:2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7/04/04 08:58pm 发表的内容:
(水印部分不能引用)
对一种病,或某一证候,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39: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夏至宜防疰夏/汗证!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4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特别是明天高考!家长要有准备
6
发表于 2007-7-20 00:0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善调多变的汗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30 , Processed in 0.0547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