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31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6 08: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9 06:43 编辑

第31条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词解】
  旋杯:圆杯。
【释义】
  心阳不足,肾阳微弱,阳虚不能温化,易治心阳不能下,肾阳不能升,阴寒水饮凝聚,积留胃中,故胃脘痞结肾硬,以手触之则大如盘,边如旋杯之状。由于阴寒聚于中,常可见腹满肠鸣;阳虚不能温暖,又可见手足逆冷,身冷,骨节疼痛。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方中桂枝温通心阳,温化水湿;附子温暖肾阳,蒸化水气;细辛温经散寒,消散水饮;麻黄宣通肺气,通畅水道;生姜、甘草、大枣温脾和胃,调和营卫。服温药取汗,气机调畅,寒水消散,诸证可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心肾阳虚的气分病证治。
【参考】
  [按语] 本方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具体运用。因其病本是寒饮乘阳虚而积结气分,故不直接用破气药,而用辛甘发散、温阳化气之药根治,实乃治疗胀病的关键,可谓“审因论治”之范例。
  [临床应用] 《金匮方歌括》在本方基础上加一味知母,名曰:“消水圣愈汤”,为“治水肿第一方”,《医门法律》以附子作为治疗阳衰阴盛胀病的首选药;临证之际,本方常用于感冒、慢性气管炎,适当加味,治疗阳虚阴凝的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风湿性或肺原性或充血性水肿而见本方证者,临证见脾虚呕恶者可加半夏、陈皮。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9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29 07:01 编辑

       紧接30条,
     “ 心下”,这里是指胃脘部。“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是指水饮引起的胃脘部可以触摸到坚硬的包块,如同盘子一样,其边缘如同杯子那样的突起(结节状)。与32条“边如旋盘”相比较,“旋盘”的边沿光滑、平整而且比较薄,没有圆形的突起(结节)。实际上是指肿大的肝脏或者脾脏,“水饮所作”是指水气病,心力衰竭、肝源性水肿的可能性比较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1 03:33 , Processed in 0.0723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